• 沒有找到結果。

供需問題之探討

第三章 公共運輸政策之績效探討

3.4 供需問題之探討

公共運輸本身即是一個市場,故也存在著市場經濟,而在公共運輸政策上,

有三個主要利害關係人:民眾、業者、政府,但這個市場通常被政府所干預著,

政府倘若不干預,民眾、業者也將互相尋找雙方皆有利的均衡點,而使需求量=

供給量,終將形成一個市場均衡(圖 5),然而,業者為了使其獲得利潤,定會將 其購車成本、空駛成本加入價格,也將使得大眾運輸票價提高、班次密集度降低,

且使許多沒有私人運具的人們沒有能力來搭乘,並且因為服務水準降低,民眾將 會轉而使用私人運具,提高公路的擁擠程度。也因此,多數國家的政府都會干預 大眾運輸票價制定,以使得民眾的生活水準能夠提高。

圖 5 需求量=供給量

因此政府該如何干預票價制定才能使公共運輸邁向成功?倘若政府為了促

進民眾搭乘意願而進行票價上限管制、增加路線,並且並無給予業者適當的補 助,在營運初期,業者或許會以理性的態度與政府溝通,但倘若政府仍不重視,

業者將可能透過減班、減線等方式抗議,進而使得已經培養出來的公共運輸使用 習慣最終將因公共運輸供給小於需求(圖 6)而回到原點;倘若政府一味地照顧業 者,使業者能制定較高的票價,也將回到類似僅有業者、民眾的市場中,但在政 府干預的市場中,政府破壞了業者與民眾的均衡,將會使社會付出更多不必要的 成本,且政府若實施此政策,必定會使民眾不願意去使用公共運輸,將導致私人 運具使用數量增加,縱使供給量很多,民眾需求仍大大降低,終將形成供給量>

需求量的局面(圖 7),且也將使公共運輸不被民眾所信任,也因此政府該如何干 預公共運輸是需要細心考量的,並且針對民眾、業者兩方的偏好設立機制來尋求 社會目標最大化。

圖 6 需求量>供給量

圖 7 供給量>需求量

供需在交通政策上的概念無非就是民眾與政府,更正確的說法是民眾與政府

委託的業者,由於政府的立場與民眾的是不一樣的。供需問題最初是由買賣之方 進行交易,需求指大眾因需要一件產品而產生的購買要求;而供應就指企業響應 大眾的購買需求而提供的產品供給,供給者提供超過預期之量,而需求者不變,

商品之價位會往下跌,就如同蔬菜盛產時的菜價,結果就是供給者的損失;而反 之,供給者提供低於市場估計之量,則物價上漲,但需求者也會尋求替代商品,

例如颱風前後之菜價。以交通建設來看,如果業者提供的民眾不買單或者需求甚 少時,也終歸虧本,就像是臺灣高鐵,甚至因此退出此市場,就如同偏遠的公車。

不管是營運前或者是營運後,政府會透過一些優惠方案吸引民眾提供搭乘意願,

像是八公里免費方案、早鳥票…等,由於立場不同,所期待的大小也將不同,民 眾希望生活便利,政府也期望著,然,政府所佔的位置讓他的眼光不是侷限在某 個地方,而是整合環境、具有宏觀的視野、積極掌握世界之脈動、科學化之分析 資訊等等,如果說政府為一個國家發展之概略,那麼,人民則為修飾概略之極致。

然而,供需問題這個模型常應用於勞動市場決定工資水平。商品市場傳統的 供需角色在勞動市場裏是顛倒了,勞動市場的供給者是衆多個體的勞動者,他們 在盡可能高的價格下出售自己的勞動;需求者是企業,企業在盡可能低的價錢下 購買勞務。而勞動市場的均衡價格就是工資率。換句話說,如果在景氣良好的情 況下,人民之意願也隨之提升。

商品供給

貨幣供給

商品需求 貨幣需求

圖 8 供需市場運作

上圖所表述商品市場的平衡和貨幣市場的平衡,換句話說,社會總供需平衡 是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統一平衡,每個商品都需要貨幣來進行其價值,且須通 過交易的方式表述,商品的供給量需要相對應之貨幣量,貨幣之需求也決定了貨 幣之供給,最後,通過交易這種貨幣的支付,需求才能成形,實際上也訂定了當 期的社會需求水平。

政府在這經濟體系所代表的供給方,這立場所代表的即為專業知識以及環境 的剖析,不管是路網、班次、服務水平還是票價等等皆為政府在乎之項目,人民 在乎的不外乎方便舒適、價錢、時間、無縫接軌與否等等,以現有的道路與交通 工具來探討,私人用具的使用因為現有的道路四通八達,時間花費少且可以隨時 決定開車時間;而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有無須停車、價格便宜(包含紅單、繳稅、

油錢)、速度快(即為鐵路、高鐵,這種有專用路權的)。但與之相對的,私人用具

的缺點大部分為大眾運輸工具的優點,而大眾運輸工具的缺點某方面即為私人運

(subjective perception),這認知的構成往往在於外在的展現多於內在的實質。因 此,形象是可以刻意塑造出來,是人為的外表。但另一方面,由於形象認知的主 觀性,即使改變了外在展現也不一定能(馬上)改變形象,因為事物的形象往往 是長期累積所形成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不容易逆轉。此流程推行後,或許 會有人將此與政府合而為一,進而認為此流程之不公正,畢竟政府長期給予民眾 之形象常常是負面的─無效率、官僚、推卸責任……。雖然此評估流程與政府之 間並無關聯,只是我們必須作出努力,一點一滴地改變刻板印象,並避免因觸犯 一些公關上的技術錯誤而造成翻轉不了刻板印象。就積極上之努力,形象管理是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