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父母依附關係之於人際關係具有顯著影響,在許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證實,此 節則針對進一步細分父親與母親的各種可能影響,了解目前研究趨勢;主要分成 三節,包含父母依附在子女人際關係的差異、不同組型的依附情形對人際關係的 影響和父母依附對不同性別子女的人際關係差異。

壹、 父母依附在子女人際關係的差異

早期,多以優勢說來研究依附關係,認為主要依附對象的影響力較大,且通 常以母親為佔有優勢,故僅以母親為依附對象的研究頗多。近年來,許多研究納 入父親的部份,研究結果也多支持父母對子女的影響並非一體的,是各自以不同 層面來參與子女的生活(Coleman,2003; Kerns et al., 2000;Kerns & Barth, 1995;

Verschueren & Marcoen, 1999);所以,在社會、人際行為方面,父母親對個體是 具有其特別的影響,且於兒童中期,子女的認知發展已可建立對父母的區別性

(Verschueren & Marcoen, 2005);加上跨國婚姻家庭中,母親可能因為語言、文 化與家庭地位等因素使父親扮演著不同於一般子女父親的角色,故本研究將依附

對象區分成父親依附、母親依附,作為研究討論的要項。針對依附與人際之間的 相關,就父母親在社會行為、友誼品質及受歡迎程度(同儕接納度)三部份的相 關研究,進一步探討。

一、社會行為

於子女的性別部份,父母、同儕依附的影響在男生社會自我效能的表現上顯 著高於女生,而女生在社會互動的效能察覺上明顯高於男生(Coleman, 2003);

從內在自我運作模式中,也略可看見男女的差異,女生正向自我的部分表現是高 於男生(Verschueren et al., 1996)。

Verschueren 和 Marcoen(1999)發現,教師對幼稚園子女評估的同儕社會能 力其穩固性依附是父親的依附表徵大於母親,如退縮焦慮行為及自尊行為等,而 母親在正向自我表徵的影響力明顯比父親更為強烈;至於友善合作的行為表現是 以父親依附具有顯著相關(Kerns & Barth, 1995);另外,Coleman(2003)也發 現只有母親依附對同儕依附的品質有顯著相關,而父親則是在社會自我效能部份 展現出其影響力;母親依附和情緒健康有關,父親依附和行為規矩有關,且父母 親都對子女的學校適應有所影響,但是父親的影響力較弱(Kerns et al., 2000)。

這些研究所探討的社會能力不盡相同,但是父親顯著影響的部份,似乎對衝 突、侵略等行為或保護自我部分的預測力較大,可能是因為父親多半是子女的大 玩伴,在互動中提供面對問題的解決策略,男性也較以理性層面去引導子女解決 問題;而在細膩的情感依附或人際間的社會接觸關係,母親的柔性則給予了最大 的關懷,因為母親可能多以情感、照顧為主,以擁抱、談心來撫平子女的心情,

在情緒的調節上發揮最大效果。這也意味著依附所提供的安全感是相當重要的基 礎,進一步使父母啟發了子女不同的能力。

二、友誼品質

Lieberman 等人(1999)發現,與父母雙方建立起安全依附者擁有較高的正 向友誼品質,對其負面的衝突行為也有預測力,尤其是父親依附的部份;與 Booth-Laforce 等人(2006)的發現有雷同之處,同是與母親安全依附者擁有較 高的社會能力,在較為負面的侵略之行為,則以父親安全依附為有效預測;不僅 國外如此,大陸學者于海琴、周宗奎(2004)也有同樣發現,父親對衝突的預測 較為強烈。這可能是基於安全依附是親密情感的正向作用,自然在朋友的互動中 產生緊密連結,提升朋友互動間的正向行為;而父親、男性的陽剛在面對衝突、

攻擊等狀況的反應較為直接、果斷,女性可能採取較細膩的情感手段處理這些情 境,進ㄧ步使父母親在負面行為態度上產生不同影響。由這些研究可知,依附關 係與友誼品質是具有相關存在的,且會因為內涵的不同,父親依附與母親依附能 各自發揮其影響力。

不過,Lieberman 等人(1999)的結果就和 Kerns 等人(1996)的發現完全 不同。Kerns 等人並沒有發現其間的關聯;除了人際量表在編製內涵上有些不同 是可能影響因素之ㄧ外,Lieberman 等人還多了青春期的子女,在友誼品質的追 求上的強度可能高於尚在國小階段的個體,此外與上述研究不同之處, Kerns 等人沒有納入父親依附的因素,有可能減弱單一母親影響,如在負向衝突部份父 親依附的影響力是否會突顯出來就無法得知。

三、受歡迎度/同儕接納度

在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的研究中,有關受歡迎程度或同儕接納度的部份多以 社 會 計 量 法 來 呈 現 (Lieberman et al.,1999 ; Szewcsyk-Sokolowski, Bost, &

Wainsright, 2005);以目前的研究顯示,依附關係與受歡迎程度的相關結果不一。

如在幼稚園階段,整體上父親、母親依附和受歡迎程度是無關的,只有母親依附 對兒子的受歡迎度是存在影響力的(Kerns & Barth, 1995),Lieberman 等人(1999)

也發現,父親依附、母親依附是無法預測受歡迎程度的好壞,但Wood、Emmerson1

和 Cowan(2004)卻發現早期依附的安全與不安全會顯著影響子女學前的受歡 迎或拒絕情形,在這兩個研究中,前後者探討的依附時間點並不一致,前者是當 下依附,後者則以一、兩年前的依附為依據,且對象的年齡也不一樣,突顯出早 期的依附可能對子女留下較深刻的影響。

但當下依附也非完全沒影響力,Szewcsyk-Sokolowski 等人(2005)的研究 中,就呈現出當下安全依附的幼兒較不安全者有較高的同儕接納,此外,Bohlin 等人(2000)更以縱貫研究證實了早期與當下的依附同樣具備影響力,且各自獨 立,不需要以另一時期的依附為中介。可見,依附關係雖然有可能改變,但是經 驗留存在子女心中的影響則是長遠的,後來加諸於子女身上的究竟是增強或削弱 之前建立的能力與態度基礎,涉及的因素可能相當多,就不僅是依附本身的安全 或不安全狀態的原因而已。

四、社交焦慮

關於這個面向,較少有研究討論,而 Bohlin 等人(2000)的研究中,依附 關係是與社交焦慮有相關性存在,相關值不高,且僅與 SAT 分量表中的自我信 賴(self-reliance)呈顯著負相關,其餘則未達顯著,所以,有賴更多研究投入,

來探討之間的關係。

貳、 不同組型之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在子女人際關係的差異

除了領域的差異,父母親安全與不安全依附之間也會產生影響差異。當與父 母親都呈現安全依附的狀態,在同儕社會能力上,如利社會行為、接納度都比不 安全依附者好,而混合型依附,即只有父親或母親其中之一為安全依附者,其表 現介於中間,但與其他依附類型都沒有達到統計上的差異,這可能是一位安全依 附的對象可以補償另一位不安全依附所造成的缺失,但這緩衝效果還不完整

(Verschueren & Marcoen, 1999), Coleman(2003)結果中皆安全依附者依然高

於不安全依附組型,只不過在混合型父母在社會自我效能的表現高於兩者皆安全 依附,雖然這也沒達顯著(p<.1),但混合型依附的子女其社會自我效能居然 高於雙親皆安全依附者。兩者的變項不同當然是導致不同結果的原因之ㄧ,而自 我效能乃指個體對自我的肯定與成就,不等同於能力表現,是否在面對不安全的 父親或母親相處時,藉由安全依附者的鼓勵和努力嘗試而建立了高自我效能,是 有可能的。

對於依附組型的探討,還有 Ducharme 等人(2002)的研究,在情緒表達、

與父母情緒互動等部份,雙親皆安全依附是有影響力的,至於同儕情緒互動部 分,則不受雙親聯合依附的影響,可能年齡漸長、影響力也逐漸轉移。至於混合 型依附,雖然多數仍不顯著,但此研究發現只有一方安全依附即可會提高女生在 情緒表達上的表現,顯著高於不安全依附,與親代負面情緒的互動也較雙親皆不 安全依附者少。可見,這補償作用是可能發生在情緒上的調和,在能力上則可能 有限。不過,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對相關的影響所知有限,故仍有進ㄧ步探 討的需要。

參、 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對不同性別子女人際關係的差異

父母可能不僅在依附上對子女產生不同影響,還可能因為自身與子女的性別 因素而產生微妙變化。Crockenberg、Jackson 和 Langrock(1996)就發現父母對 同性別的子女可能會產生性別認同而增強社會能力的表現,如果父母的能力不一 致,還會對同性別子女產生緩衝作用,雖然此乃以父母教養行為觀之,主要分成 合作、高壓、權威,與依附的核心概念是不相同的,但是親代的教養方式與子女 的依附傾向存有關聯(莊麗雯,2002;Karavasilis et al., 2003);加上前一節的 性別討論中,也很明顯的發現青春期前期對父母依附因性別而產生的差異,所以 性別認同作用是否可能因此而在依附關係中呈現,是否也因此進一步影響了跨國 婚姻家庭子女社會能力、人際關係,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故納入本研究討論。

Coleman(2003)也想了解同性別父母安全依附是否與正向適應有關,雖然 結果是沒有達到顯著的,但從研究中的相關值發現,只有男生對父親或母親的依 附和社會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在男生同儕依附的部份也有相同結果,但是,

父親依附和同儕之間的關連性在女生部分則沒有顯著影響,透露著依附關係中可 能的潛在性別認同影響。至於同儕方面,Liu(2006)發現對於青少年子女其安 全依附與同儕支持之間的關聯只出現在同性別父母身上,但連結不十分強烈。

可見,性別對個體在父母與自身之間的交互作用非常複雜,也隱含著依附是 性別或社會文化建構的因子。雖說父母對子女的養育呵護是不因國內外有所分

可見,性別對個體在父母與自身之間的交互作用非常複雜,也隱含著依附是 性別或社會文化建構的因子。雖說父母對子女的養育呵護是不因國內外有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