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女性子女於人際關係的差異情形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女性子女於人際關係的差異情形

本節主要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來了解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上 之差異情形為何,其相關統計資料整理如下。

壹、不同性別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上的差異

不同性別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各分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之統計數值 呈現於表4-5-1,其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則呈現於表 4-5-2。

表4-5-1 不同性別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

組內 182 217.433 3578.026

3152.568 499.968 5173.159

3680.535

全體 183 196.779 3582.132

3145.924 501.289 5173.584

**p<.01

表 4-5-3 的結果中,呈現出各分量表進一步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不同 性別的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友誼」(F=5.286,p<.05)上的差異達到.05 顯著水

準。由平均數來看,女生在「友誼」上的平均數(M=20.25)較男生(M=18.75)

共變量矩陣等式的 Box 檢定不顯著(Box's M=4.143,p>.05),Bartlett 的 球形檢定達顯著(p<.001),故適合採用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由表 4-5-5 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的統計結果可知,不同年級的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 係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Λ=.998,p>.05)。表示不同年級的新移民女性子女在 整體的人際關係部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表 4-5-5 不同年級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各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df SSCP Λ 顯著性

4.094

組間 1 -1.801 .792 .998 .964 2.064 -.908 1.040

3676.440

組內 182 198.579 3581.341 3143.860 502.196 5172.543

3680.534

全體 183 196.778 3582.133 3145.926 501.288 5173.583

參、不同家庭結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上的差異

不同家庭結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各分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之統計 數值呈現於表4-5-6,其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則呈現於表 4-5-7。

表4-5-6 不同家庭結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 國籍 統計數 友誼 社交焦慮 受歡迎程度

平均數 19.77 16.66 25.32 雙親家庭 標準差 4.36 4.53 5.15

人數 148 148 148

平均數 18.28 15.58 23.28 單親與隔代家庭 標準差 4.84 3.92 5.75

人數 36 36 36

共變量矩陣等式的 Box 檢定不顯著(Box's M=5.057,p>.05),Bartlett 的 球形檢定達顯著(p<.001),故適合採用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由表 4-5-7 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的統計結果可知,不同家庭結構的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 際關係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Λ=.969,p>.05)。表示不同家庭結構的新移民女 性子女在整體的人際關係部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表 4-5-7 不同家庭結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各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df SSCP Λ 顯著性

64.100

組間 1 46.259 33.384 .969 .130 87.878 63.420 120.478

3616.435

組內 182 150.519 3548.748 3058.046 437.869 5053.106

3680.535

全體 183 196.778 3582.132 3145.924 501.289 5173.584

肆、綜合討論

不同背景變項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的變異數分析綜合摘要表呈現於 表 4-5-8。在新移民女性子女的三個變項中,只有性別的差異達顯著水準,其餘 兩者未達顯著水準,並依研究所得結果逐一討論於後。

表4-5-8 新移民女性子女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變異數分析之綜合摘要表 變項 Λ 值 分量表 F 值 p 事後比較

友誼 5.29 .023 女生>男生 性別 .936** 社交焦慮 .21 .648

受歡迎程度 .02 .903 友誼

年級 .998 社交焦慮 受歡迎程度

友誼 家庭結構 .969 社交焦慮

受歡迎程度

p<.05,**p<.01

一、性別與人際關係

由研究結果可知,不同性別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整體人際關係方面達顯著差 異,女生顯著比男生好,這樣的結果和國內多數的研究結果一致(張樹閔,2007;

郭啟瑞,2004;羅品欣、陳李綢,2005),可能是因為男女生的特質與表達方式 不同所致,也是社會化過程中,透過他人的回應與期待所形成的,如女生比男生 會表現出更多的合作行為、尊重與親密的互動,而男生則是有較多的支配、指使 和存有敵意所致(羅品欣、陳李綢,2005),女生也比男生有更多的同理心、利 社會行為及較少的侵略等(Laible, Carlo, & Roesch, 2004)原因所致。

再進一步探究差異來源,本研究人際關係的差異主要係由「友誼」所造成,

以平均數來看,女生在友誼方面高於男生。這樣的研究結果和張樹閔(2007)、

Liu(2006)的研究結果一致,也和葉合倩(2007)發現「朋友關係存有性別差 異,但同學是沒有的」相似,畢竟同學與朋友的親疏程度不一,在行為態度上的 表達不同外,女生對於朋友情感上的支持或親密度較高(Furman & Buhrmester, 1985),也可能是女孩在情緒的表達較高(Ducharme et al.,2002),友誼關係的建 立正好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這或許可以說明為何男女生可能在友誼上有顯著差 異存在的原因。

至於受歡迎度層面,本研究發現受歡迎程度方面不受性別差異影響,與張樹 閔(2007)的發現不同,也與他社交計量法所得到的結果不同(楊惠婷,2005)。

可能是取樣上的差異所造成,前兩者的受試者來自幾個縣市或單一縣市而已,且 取樣人數多,而本研究擴及南部地區,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國籍分布與張樹閔的對 象不盡相同,故這可能是導致與其他研究結果不同的因素之ㄧ。

二、年級與人際關係

由研究結果可知,不同年級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可見,年級不會影響人際關係。此與多數研究結果一致(江德怡,2006;張樹閔,

2007;陳滄鉦,2007;楊惠婷,2005;葉合倩,2007),可見,對於人際關係的 需求,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徵,但當個體是受到團體接納或者有能力建立友誼 時,在一年之後,這方面的人際能力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但本研究結果與羅品欣、陳李綢(2005)發現六年級顯著高於四或五年級的 結果不同,可能是羅品欣、陳李綢的互動內涵概念較偏向單一特定態度或能力部 分,會隨著年齡成長而有所學習、進步;而本研究的人際關係內涵涵蓋層面包括 友誼、社交焦慮及受歡迎程度,是一個整合性的觀點與現象。舉友誼的例子來說,

Furman 和 Bierman(1984)就曾提出十種核心概念,有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但有部份則呈現遞減狀態,因此,當研究中所測量的概念以整體性來探討時,消 長的特質就變得不明顯了。

三、家庭結構與人際關係

由研究結果可知,不同家庭結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方面沒有顯著差 異,也就是說,於雙親家庭或單親、隔代家庭中成長並不會造成新移民女性子女 的人際關係差異。這與部分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結構會影響人際關係的結果不同

(江德怡,2006;羅品欣、陳李綢,2005),但與黃淑芬(2006)的研究結果相

當一致。這可能是量表所測得的核心概念不同所致,此外單親家庭形成的原因、

子女年齡和家人的處理方式等都會進一步影響子女的能力與想法,所以,對人際

關係的影響也較複雜,沒有一致的定論。

第六節 不同依附組型之新移民女性子女 於人際關係的差異情形

為了解不同依附組型對新移民女性子女人際關係的影響,研究者採用高低分 分組方式來界定安全依附與不安全依附定義,首先分別將父親依附與母親依附的 總分依高低順利排列,再各自以總分前27%者為高分組、後 27%者為低分組,

分成安全依附與不安全依附兩組;完成父母親各別安全與不安全依附的分組後,

結合兩者,分成雙親皆安全依附、雙親皆不安全依附、混合型依附(父親安全依 附和母親不安全依附、父親不安全依附和母親安全依附)三組。之後,再以單因 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來了解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上之差異情形為何,其 相關統計資料整理如下。

壹、統計結果

不同依附組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各分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之統計 數值呈現於表4-6-1,其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則呈現於表 4-6-2。

表4-6-1 不同依附組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

共變量矩陣等式的 Box 檢定不顯著(Box's M=16.276,p>.05),且Bartlett 的球形檢定達顯著(p<.001),故適合採用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由表4-6-2

927.288 110.700 1768.261

1686.389

全體 183 35.997 1511.852

1377.848 109.319 2180.436

***p<.001

表 4-6-3 的結果中,呈現出各分量表進一步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可知

準(p<.01),而混合型依附之平均數居前兩者之中,但多未達顯著,僅在友誼 得分上,混合型依附高於不安全依附(p<.01);社交焦慮部份,平均數的呈現 與其他兩者不完全相同,且任兩種依附組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可能是因為 焦慮起於自身氣質,依附的影響力是很弱的。

本研究中雙親皆安全依附在人際關係顯著高於皆不安全依附的情形,與國外 Verschueren 和 Marcoen(1999)以社會心理能力為變項的研究相似,在其他方面,

如以情緒表達為依變項,雙親皆不安全依附者仍較混合型或皆安全依附者差

(Ducharme et al.,2002),可見,與雙親同時建立安全依附是有正向的影響力,子 女可以同時從父母身上得到一致性的強化,能力、期待與內在運作模式得到更多 的增強與支持。

在 Ducharme 等人(2002)的研究中發現,青少年的人際情感互動中,以父 母為對象時,雙親皆安全依附或混合型依附都比雙親皆不安全依附者有較少的負 面情緒,但當對象為同儕時,雙親皆安全或皆不安全依附是沒有影響的。這和本 研究所發現依附組型對人際關係有顯著影響的結果非常不同,可能是當個體進入 青春期,面對父母親,仍以當下安全或不安全依附的狀態來互動,故負面情緒有 明顯的影響;但對於同儕,父母親依附的影響力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對同儕支持 的需求性提高,或許潛在的、過去的關係仍是有可能被帶到人際關係的期待中

(Wood et al.,2004),只是已內化為運作模式的心理層面,是故當個體年齡增長,

影響自我人際的互動程度不見得只是當下的父母親依附關係,因而,儘管與父 親、母親仍同時呈現安全依附狀態,影響的程度也會降低。

至於混合型依附的部份,在與雙親皆安全或雙親皆不安全的差異考驗上,目 前的研究多呈現不顯著情形(Coleman,2003;Verschueren & Marcoen,1999),也 就是說,混合型依附者在表現上與雙親皆安全或雙親皆不安全都沒有顯著差異,

可能是父親或母親單方面的安全依附可以補足另一方面的缺失,使個體表現常居 中,雖不如不安全依附者差,也不如雙親皆安全者好,將差距縮小,本研究結果

可能是父親或母親單方面的安全依附可以補足另一方面的缺失,使個體表現常居 中,雖不如不安全依附者差,也不如雙親皆安全者好,將差距縮小,本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