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以上述發現與結論為基礎,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為人父母者及教育 單位相關人員之參考。

壹、對跨國婚姻家庭父母者之建議

由研究結果可知,新移民女性子女父親依附、母親依附與人際關係三者之間 具有關係,不過,只有父親依附能預測人際關係;此外,父親依附不受任何變項 而產生差異,但家庭結構會影響母親依附、性別也會影響人際關係。基於此發現,

研究者對於跨國婚姻家庭父母提出相關建議。

一、 父母共同經營親子間的安全依附

個體安全依附的建立對社會心理發展上的重要性在許多研究中已得到證 實,所以,照顧者的回應與敏感性、一致性,子女感受到的安全感都顯得格外重 要,且本研究發現,目前新移民女性子女的依附關係都不錯,表示無須特別擔憂,

但進入青春期或者成年過程的依附變動情形,尚不明朗,所以,給予子女安全感、

保持密切且良好的溝通,仍是跨國婚姻家庭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而這樣的關係是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努力的,才能帶給子女健康積極的成長歷 程,如果只有單一親代努力,可能只能補足子女某方面的發展,是不利於維持子 女身心的健全。不過,若真的因為不可抗拒因素導致親代的失功能,至少要致力 於建立父親或母親一方與子女的安全依附關係,因為從研究得知,混合型依附者 可以彌補一位不安全依附的缺失,在本研究中,對於友誼部分的重要性更達到統 計上的水準。因此,維繫親子間的安全依附有其必要性。

二、 親子培養共同興趣或活動

子女逐漸成長後,環境與個體本身將產生變化,如生活圈擴大、資訊來源更 廣泛、接觸的人事物等等導致經驗與想法的碰撞,與父母親的相處時間不僅逐漸 縮短,影響力也日趨微弱,如本研究中僅百分之十幾的預測力,顯示有更多因素 需要去考量,但這不代表父母因此可以卸下責任,因為子女在追求獨立與自我的 過程中,仍需要有指引、仍需要安全堡壘作為後盾,鼓舞他們繼續往前行;只是,

年齡促進了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對父母依附的型態產生了轉變,心理的感受大過 於外在的表現,而溝通就是此階段有助於安全依附維繫的方式。

所以,可以透過平日家庭互動的經營增加溝通的機會,藉由多元的活動來促 成,從安排多一點全家相聚的時間做起,例如共同閱讀、共同運動,一起完成家 事也是很好的潤滑劑,平日的談天、分享,也能促進情感的連結,而這些活動不 只著重於量的多寡,質的深度更需要重視,才能穩固依附的基礎。

三、 鼓勵父親多參與子女成長

傳統的台灣家庭,總是以為「男主外」即可,家庭中的大小事由母親一手負 責,包括子女的教養問題也是歸為母親,但是,父親角色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母親,

在社會性能力的學習及負面衝突的應對上,父親依附是有相當的影響力,進而協 助子女在人際關係上的建立。因而,父親在工作之餘,也要投入子女的教養與互 動上,多一點時間陪陪孩子,尤其是對於子女遊玩邀請或者其他需求上的回應,

正是在教導著子女如何對待他人的方式,也是子女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想法,帶 給子女的不只有滿足,還有更多的學習。

四、 參與親職課程,強化母親依附的功能

新移民女性子女與母親的依附關係雖然在平均得分上高於父親,但新移民女 性所擔任的母親角色可能因現實生活的限制與能力的不足,而無法在子女的人際 關係上彰顯影響力,所以,新移民女性尋求相互的扶持與向外學習是必需的。在 基礎的語文能力培養之外,可藉由其他課程或工作坊等形式,強化自我的覺察能 力、增進教養知能、提高教養效能,讓自己在照料子女生活起居之餘,也能對子 女的情緒與問題做有效回應和處理。

五、 家庭結構改變的跨國婚姻家庭,更要致力於安全依附的維繫

在成長的路上,失去母親或父親將影響身心甚鉅,對新移民女性子女亦然,

不過,在本研究中發現單親家庭對新移民女性子女在父親依附關係上可能變化不 大,但對母親的依附可能會失去避風港般無助,頓失所依;所以,如何補足這一 缺憾,是同住照顧者所要關心的心理需求,多傾聽、多陪伴,給予完整的愛、溫 暖和安全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讓傷害減到最低。

六、 對於同性別子女保持平常心

生男生女在傳統家庭中有著不一樣的意涵,甚至是攸關子女自己的家庭地位 與未來經驗發展,雖然現今社會對此差異觀念已經淡薄,覺得男生女生一樣好,

但是不論是生理或心理上,仍存有潛在影響,如心理學上就提過同性別增強作 用,個體發展也會有性別認同的需求,不過,本研究以依附關係為變項,並未發 現此現象。這樣的訊息再度說明心理面貌的多樣性,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

保持平常心、平等的態度去看待子女的成長,察覺其需求而不是預設立場的心態 來回應。

貳、對諮商實務者之建議

諮商實務者長期在心理輔導與治療領域的專業,除了運用相關理論、技術來 幫助個體之外,本研究由實證研究結果觀點出發,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評估親子依附,予以重建

不論案主年齡階段,過去的依附關係都將是成長的軌跡,會左右目前的行為 與觀點,而當個體出現人際、情緒與行為方面的議題,重新審視案主與其父母親 依附關係是一個可以切入的角度,因為具有安全依附者,在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 都較好,所以,在實務部分,先評估其早期依附經驗所建構的運作模式,也評估 其可能產生的情緒創傷等可能性,進一步擬定治療計畫,以遊戲治療、藝術治療 或團體治療等模式進行修補。

二、諮商重點考量父母親差異影響

不論是從文獻探討或研究結果中可知,父母親對於子女的影響是具有差異 的,如父親可以預測子女的衝突情形,母親則可能以情緒表達為主,本研究也發 現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上的影響力以父親依附最重要,尤其是父親的回 應,因此,在面對有人際困擾的新移民女性子女時,可將焦點先放在父親依附上,

探索其與父親的情感聯繫狀態,或父親和子女相處時的態度、語言內容等,重建 心中安全依附。

三、辦理父母成長團體,提升父母效能

父母是個體成長過程的重要他人,但多數人都是在當了父母親後,才學習如 何當父母親,或者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面臨了許多教養的挑戰,對此,可以依 不同婚齡階段,辦理父母成長團體,讓父親或母親藉由團體的形式,從他人的經 驗、感受與回饋,修正自我的迷失,也增進覺察力、拓展觀點;或以讀書治療的 方式,學習依附概念中的回應技巧、溝通方式,也檢視子女對自己的依賴程度與 子女的依附狀態等,進而調整自己的回應態度,提升對子女的敏感度。

參、對教育單位相關人員之建議

從研究結果可知,新移民女性子女與一般子女在父親依附、母親依附與人際 關係方面情形尚佳,且與一般子女無異,可見,以平常心、關心但不標籤化的態 度來面對新移民女性即可。基於此發現,研究者對於教育單位提出相關建議。

一、 行政部分

(一)提供教師相關資訊

跨國婚姻家庭雖然在台灣存之已久,但其子女大量進入國教體系就讀卻是近 幾年的事,且有逐年增加趨勢。一、兩個新移民女性子女或許因比例不高而不會 有明顯差異,但是當人數一多,可能會形成次文化造成其學習或人際等議題,或 者產生其他情形,都是需要教育單位給予適度的關心。

而且,當教師對新移民女性子女的了解越少,或者來自不客觀的訊息越多,

就容易對新移民女性子女產生刻版印象,進而採取不適切的態度與處理方式,所 以,教師培養多元文化教育的觀念與了解新移民女性子女的情形是有必要的。因 此,可透過相關處室辦理研習或資訊交流園地、網路公告等方式,讓教師可以得 知目前的相關研究或調查,藉由客觀實證研究提供的資料,以對新移民女性子女 有正確的認識與觀點,才能因材施教,也才能拿捏關心與介入的程度,使新移民 女性子女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二)善加規劃新移民女性課程

有些縣市將新移民女性的識字課程交由學校單位辦理,或借用學校場地,這 是用意良好、更是難得的機會,因為此學校可能多為其子女的就讀學區,一來可 增加新移民女性與學校的接觸機會,增加熟悉感,再來也可能因子女同就讀一所 學校,增進新移民女性本身社會關係的建立與連結強度。因此,如能以此為基礎,

在課程內搭配教養知識,或者偶爾安排與級任教師的互動機會,都是無價的附加 價值,且將課程所帶來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三)結合社福機構,整合資源

學校教育擁有教育的專業,在教授知識之外,對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習、適 應與人際互動等能力與現況最為了解,但人力有限,對新移民女性子女的需求與 學習、適應等困難無法給予完整的協助;而社福機構則是擁有心理的專業,或辦 理相關活動給予不同的學習經驗,但與求學階段的學童接觸管道不多且流於表 面,故若能由上級機構整合相關資源,評估需求,給予最適切的調配與適時協助,

如當家庭結構產生變化時,僅由學校教師陪伴孩子是不夠的,因為此時的心理衝 擊與傷害是難以預估的,行為反應也可能超乎教師在輔導上的處理能力,是故系 統整合,子女的保護更周全。

二、 教師部分

(一)關心學生,對新移民女性子女採以正向態度面對

(一)關心學生,對新移民女性子女採以正向態度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