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女性子女於母親依附的差異情形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女性子女於母親依附的差異情形

本節主要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來了解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上 之差異情形為何,其相關統計資料整理如下。

壹、不同性別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上的差異

不同性別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各分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之統計數值 呈現於表4-4-1,其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則呈現於表 4-4-2。

表4-4-1 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

性別 統計數 回應 依賴 溝通

平均數 24.14 14.76 14.85 男生 標準差 5.74 4.28 3.96

人數 95 95 95

平均數 25.48 15.89 14.88 女生 標準差 4.49 3.68 3.76

人數 89 89 89

共變量矩陣等式的 Box 檢定不顯著(Box's M=11.118,p>.05),且Bartlett 的球形檢定達顯著(p<.001),故適合採用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由表4-4-2 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的統計結果可知,不同性別的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 附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Λ=.967,p>.05)。表示不同性別結構的新移民女性子 女在整體的母親依附部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表 4-4-2 不同性別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各分量表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df SSCP Λ p

82.932

組間 1 69.879 58.881 .967 .111

1.523 1.283 .028

4872.271

組內 182 3192.277 2912.474 1980.504 1810.974 2721.112

4955.203

全體 183 3262.156 2971.355 1982.027 1812.257 2721.140

貳、不同年級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上的差異

的 Box 檢定顯著(Box's M=15.009,p<.05),且 Bartlett 的球形檢定達顯著

(p=.02<.001),但 p 值僅有.02,且 Box 檢定對於小樣本的影響不高,故仍採

參、不同家庭結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上的差異

Box 檢定顯著(Box's M=13.521,p<.05),Bartlett 的球形檢定達顯著(p

<.001),但 p 值僅有.04,且 Box 檢定對於小樣本的統計力不高,故仍採用單因

表 4-4-7 的結果中,呈現出各分量表進一步的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 果,可知不同家庭結構的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回應」(F=11.56,p<.01)、「依賴」

(F=10.14,p<.01)上的差異達到顯著水準。故雙親家庭中的新移民女性子女 在「回應」上的平均數(M=25.41)較單親與隔代家庭(M=22.22)高,而在

「依賴」部份,雙親家庭中的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平均數(M=15.76)仍較單親 與隔代家庭(M=13.43)高。即在雙親家庭中成長的新移民女性子女其母親對 子女的回應與子女對母親的依賴頻率與強度都較單親與隔代家庭高。

表4-4-7 不同家庭結構新移民女性子女母親依附各分量表之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分層面 變異

來源 SS df MS F p 事後比較 組間 295.970 1 295.970

回應 誤差 4659.233 182 25.600 11.56** .001 1>2 total 4955.203

組間 156.864 1 156.864

依賴 誤差 2814.492 182 15.464 10.14** .002 1>2 total 2971.356

組間 19.122 1 19.122

溝通 誤差 2702.018 182 14.846 1.29 .258 total 2721.140

**p<.01

註: 1:雙親家庭 2:單親與隔代家庭

肆、綜合討論

不同背景變項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的變異數分析綜合摘要表呈現 於表 4-4-8。在新移民女性子女的三個背景變項中,只有家庭結構的差異達顯著 水準,其餘兩者則未達顯著水準,並依研究所得結果逐一討論於後。

表4-4-8 新移民女性子女背景變項與母親依附變異數分析之綜合摘要表 變項 Λ 值 分量表 F 值 事後比較

回應 性別 .967 依賴 溝通 回應 年級 .980 依賴 溝通

回應 11.56** 1>2 家庭結構 .932** 依賴 10.14** 1>2

溝通 1.29

**p<.01

註: 1:雙親家庭 2:單親與隔代家庭

一、性別與母親依附

由研究結果可知,不同性別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上無顯著差異,亦即 對母親的依附不會因男生或女生而有所不同。這樣的結果和國外多數的研究結果 一致(莊麗雯,2002;陳瑩珊,2000;張秋蘭,2000;葉合倩,2007;Booth-Laforce et al.,2006;Coleman, 2003),可能是母親向來是擔任主要照顧者的角色,不論男 女,在日常生活的照料與提供保護都有賴母親,因此,並不會造成子女性別上的 差異。

不過,有些研究結果的發現並不是如此, Szewcsyk-Sokolowski 等人(2005)

發現幼兒階段,女生對母親的依附比男生高,周玗霈(2006)以高年級為例,也 是女生的母親依附較高。可能是女生本身對情感的需求性高,母親身為女性的細 膩、敏感正好可以滿足,或是個體所處的年齡不同,在個體本身需求上產生差異,

但是,本研究與周玗霈的對象年齡相同,卻仍有不同結論,推測可能是心智與環 境壓力等其他因素激發出個體的依附,而不僅是實際年齡的身心需求所致。可 見,性別在依附上所造成的影響與潛在差異,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來釐清。

二、年級與母親依附

由研究結果可知,不同年級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無顯著差異,亦即對 母親的依附不會因年級而有所不同。此結果和Szewcsyk-Sokolowski 等人(2005)

以三至六歲幼兒為例的結果一致,也和陳瑩珊(2000)的研究結果相同。可能是 個體所處的階段與環境需要高度依賴母親,以母親為安全堡壘作為探索的出發 點,因此對母親的依附不會產生差異。

不過本研究和部分研究結果有差異不一致(陳彤羚,2007;郭啟瑞,2005;

Lieberman et al.,1999),再由平均數來看,六年級的得分都稍微低於五年級,只 是差距不大,以依附理論來看,隨著年齡增長,子女對父母的依附是有降低趨勢,

本研究結果是有此傾向,但不十分明顯,或許是新移民女性子女也有追求獨立與 轉化依附的情形,只是其能力與環境提供的有限,所需時間拉長,故僅有一年的 時間並無法顯示出不同。

三、家庭結構與母親依附

由研究結果可知,不同結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母親依附上有顯著差異,此與 以青少年為例的研究結果一致(Ducharme et al., 2002),雙親家庭中的母親依附 較為安全;但與國內莊麗雯(2002)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可能是本研究採以單 一向度來探究安全與不安全的依附傾向,而莊麗雯區分出不同依附風格的變化所 致,因為不同依附風格的個體本身發展的氣質與成長軌道就不盡相同,面對家庭 變故的適應韌度與因應行為也有差異,如單親家庭的狀態易造成焦慮依附的形成

(莊麗雯,2002),這是僅以安全、不安全單一個角度所無法觀察的,不同依附 特質的反應就無法呈現了。

究其差異來源,主要是由「回應」與「依賴」所造成,在這兩方面,雙親家 庭者都明顯高於單親與隔代家庭。可能是當家庭結構完整時,母親有足夠的心力 去照顧子女,對子女的情緒有高度敏感度與關心,也願意與子女討論負面情緒等

原因,而促成子女安全依附的發展(葉光輝等人,2005),也就是母親的「回應」

具高度敏感性,自然子女的「依賴」也就跟著提高;反之,當家庭面臨瓦解或變 動時,高度的經濟與生活壓力隨之而來,使得母親已分身乏術,必然影響對子女 情緒的察覺,無暇也無心思顧及子女的需求,導致母親依附的下降;或者,造成 新移民女性子女單親的部分原因,是母親離開了台灣家庭,佔據子女心中的失落 感取代了安全感。

至於「溝通」部分未達顯著,可能有部分受限於新移民女性的語言能力,因 而與子女的談話、溝通原本就不是很流暢,或擔心自己家鄉的口音影響子女發 音,而只限於簡單的生活對話和詞彙(劉亭妤,2006),若受到家庭結構改變的 衝擊,雖仍有減少的趨勢,但不會產生太大的差異,或者是可由其他家庭成員所 取代,故不會達到統計上的顯著。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女性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