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新移民女性子女父母依附及人際關係之現狀,且就其與ㄧ般 子女之差異情形,尋求客觀的實證支持,並針對父親依附、母親依附於人際關係 方面的可能影響做探討。本章共分為四節,首先就研究動機與目的做說明,之後 則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界定研究中所論及的重要名詞,最後說明本研究之研 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重視新移民女性子女之發展有必要性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除了帶來經貿的交流,對家庭結構亦產生不少衝擊,台 灣傳統大家庭的扶攜與照應逐漸解構,起而代之的是小家庭,以及單親、繼親、

隔代等形式,近幾年來,跨國婚姻的增加也頗受矚目。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08)

的統計數字,累計至2007 年底,國人與大陸、外籍人士結婚已達 39.9 萬對,其 中又以台灣男性與東南亞籍、大陸籍女性的締結佔最多數,此乃近年來為人所熟 知的跨國婚姻家庭。

為了對新移民女性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以她們為對象的各種相關研究如雨 後春筍般出現,整理多位學者之看法,發現新移民女性本身可能教育程度普遍偏 低、教養與健康照護的知識不足,使得親職功能無法發揮,也有語言溝通困難、

文化差異的適應問題,且家庭經濟、婚姻處於弱勢地位,外在系統也難以給予支 持,經濟和能提供給子女的學習環境更是有限等(吳淑芬、陳秉華,2005;教育 部統計處,2005;蔡榮貴、黃月純,2004;蕭彩琴,2005;Yang & Wang, 2003);

加上報章雜誌和媒體帶來的是對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的負面刻版印象,框上「社 會問題」的頭銜,如賣淫,還認為這樣的買賣過程,造成破碎家庭,進一步降低

台灣的人口素質,媒體負面的解讀,也透露著台灣歧視東南亞的主觀意識(夏曉 鵑,2001)。各種主客觀的意識形態下,形塑出跨國家庭在生理和環境上不利的 印象,引起更多國人的憂慮。

來台多年後的今日,其下一代也陸續進入國教體系,至九十六學年度,新移 民女性子女就讀國中小的人數已達十萬多人,與九十三學年度相較,四年內增加 了約五萬七千人次,占所有國中小學生總數之 3.8%,國小部份則達到了 5%的 比率(教育部統計處,2008),在少子化的背景之下,呈現正成長的趨勢,更凸 顯出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身心發展及教育問題的不可漠視,需要一個客觀且適切的 了解,才能適度介入與提供協助。所以,教育部舉辦「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輔 導計畫」,邀請各地學者來共同研討、解決,提出可能要面對的教養問題,及尋 求因應策略(蔡榮貴、黃月純,2004);也在九十三學年度(教育部統計處,2005)

針對全省新移民女性子女做調查研究,內容主要就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的部份,

發現其表現多呈現良好現象,此與許多投入這塊領域的學術研究有同樣的結論,

意味著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學習行為上,是屬於正常範圍,與一般子女沒有太大的 差異,外界擔心的語文溝通問題,雖然確實有影響,但也隨著年齡增長、教育的 介入而有所改善(陳湘淇,2004;鍾文悌,2005;鍾鳳嬌、王國川,2004);不 過,也有研究顯示出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學習上的落後(邱冠斌、李瑞娟,2007;

張慧貞,2005)。至於生活適應部分,整體上適應表現良好,無特殊困難適應之 處(吳碧娥,2006;教育部統計處,2005;黃明華,2006;鍾文悌,2005)。

關於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學習成就與生活適應,從研究中可略知其情形,學業 部分仍具爭議,但是適應問題並不如外界所擔心,然而,還有其他相關的因子影 響著個體成長,諸如依附關係、社會能力、幸福感、情緒智力、自我概念等,目 前國內這方面並不多,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以對新移民女性子女有一個具全面 性、發展性了解。

貳、人際關係乃身心健全之關鍵

個人學業與專業能力的充實,固然是現代社會成就的基本要件,然而,沒有 他人的扶持與協助,自我理想的實現必然有限,因為人際互動是提供了個人基本 的生存機會,也是促使工作與生活達到圓滿的必備要素,還能滿足個體對於情感 歸屬的需求(王淑俐,2007),且以良好健康的人我關係為基礎,使得自我實現 與他人肯定接納等心靈層次的目標,也可因此而達成(張寶蕊,2003),人際關 係之重要性不言而喩。

而就研究者平日實務觀察,當個體進入學校生活之後,人際關係影響個體之 甚是不容小覷。一個人際關係良好的學童,在學校可以得到快樂、活力,也較少 有行為困擾;反之,當個體得不到同儕的支持與接納,未滿足心理需求下,容易 衍生出偏差行為與衝突、攻擊。此外,學習與同儕互動、交往是重要發展任務之 ㄧ,因為彼此的地位相當,個體可以自由地嘗試不同觀點與角色,也必須採取尊 重、協調等方式合作完成任務或遊戲,在這過程中,將增進個體在社會能力與社 會行為的適切性(陳淑敏譯,2005/2006),由此可見,人際關係的建立,影響層 面是相當廣泛的。

參、父母依附是人際健全發展的重要基石

個體生之於家庭,家庭的氛圍和環境會形塑出個體的獨特性,影響未來的發 展與行為,因素林林總總,含括了出生後所體驗的各種生活經驗、與家中其他成 員的互動狀況、父母本身具備的知識觀念、態度與溝通方式等(吳就君,2006),

其中與父母的關係乃為這些要素的主軸,針對這層父母與子女的互動,Bowlby 提出的依附理論是一重要論點。

Bowlby 的依附理論是談論嬰幼兒與照顧者建立的情感與行為,且深入探討 其內在的涵義與影響,因而,自依附理論提出後的這半世紀以來,依此所發展出 來的研究無數。自幼兒階段起,個體的社會能力、同儕關係表現會隨著個體安全

依附的基礎而表現良好,也具備良好的社會主動性和利社會行為(黃凱倫、蘇建 文,1993;Rydell, Bohlin, & Thorell, 2005),進入國小階段,同儕關係的品質、

社會自我效能的呈現,都與父母依附有關(Coleman, 2003);到了青少年階段,

與父母依附關係良好者,對同儕依附仍存在著直接影響(Laible, Carlo, & Roesch, 2004),此外,安全依附對情緒穩定、情緒調適能力亦有所幫助(陳金定、劉焜 輝,2003;歐陽儀、吳麗娟、林世華,2006),同時與具備較高的自我尊重和呈 現較為健康的身心狀態有正相關(張秋蘭,2000; Armsden & Greenberg, 1987),

在在顯示出依附關係對一個人發展之重要性。因此,在培養健全兒童的最根本單 位、也是個體最早接觸的社會團體—家庭,若能早期奠定個體發展的基礎,建立 穩固的依附,乃是重心與關鍵所在。

以往依附關係的研究多將依附對象著重於母親(歐陽儀、吳麗娟,1998;蘇 建文、龔美娟,1994;Jacobson & Wille, 1986; Verschueren, Marcoen, & Schoefs, 1996),近幾年來,父親的角色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所以,以雙親為依附對象 的研究逐漸增加(Booth-Laforce et al., 2006; Coleman, 2003 ; Rydell et al., 2005),

顯示家庭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各有其重要性和影響,國外的研究有如此變革,國內 研究雖然也加入對父親角色的瞭解,但對雙親潛在的聯合或差異影響並不多,尤 其是在這過往以父系傳統體制下的社會,近年來重新形塑父親角色的時代裡,是 值得加以深究。

縱然家庭的形式愈趨多元化,但是個體需要依賴照顧者的養育而成長,則是 不變的事實。所以,從最親密與最核心的家庭親子互動出發,了解目前在這塊土 地紮根、成長的新移民女性子女,其依附關係為何是我最初的研究動機。此外,

從目前相關研究得知,對於新移民女性的人際關係的探討多納入生活適應的一環

(吳碧娥,2006;黃明華,2006),或是以社會計量法來了解團體中的喜歡、排 斥情形(王雅萍,2004;熊淑君,2004;蕭彩琴,2005),在行為與態度方面少 有全面性、架構性的觀點介入,而政府與學界雖重視新移民女性子女這一環,焦 點卻仍多以學業成就、生活適應為主,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依附品質、手足互動

等,還需要更多的關注,尤其在依附關係的研究部分,目前僅幾篇研究成果,且 多集中在北部,南部的現況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實證研究來呈現部份客觀事實,而不是主觀印象的評 論,畢竟,一個家庭點亮的是一盞燈、一個希望,期許自己從那份光芒出發,去 了解目前新移民女性子女其父親依附、母親依附情形及人際關係表現,並探究之 間的影響和交互作用等,以提供一個客觀的角度給社會、給教育單位作為參考之 用。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新移民女性子女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及人際關係之現況。

二、比較新移民女性子女與ㄧ般子女父親依附、母親依附與人際關係之差異。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父親依附、母親依附與人際關係的差 異。

四、探討不同依附組型之新移民女性子女在人際關係上的差異。

五、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之性別與父親依附、性別與母親依附對人際關係之交互 作用。

六、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父親依附、母親依附與人際關係之關連性。

七、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情形。

八、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跨國婚姻家庭父母、諮商實務者與教育 單位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