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目標的定義、分類、內容與選擇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個人目標的定義、分類、內容與選擇

以下將依序說明過去文獻中,對於個人目標的定義、分類、內容與選擇等議題之論 述。

壹、 個人目標的定義

提到個人目標的定義時,不得不先提到幾個西方文獻中使用過的名詞。有關個人 目標,最早在八十年代,Little 提出「個人任務」(personal projects)的概念,後來,

Emmons 又提出「個人追求」(personal striving)的名詞(Robert et al., 1998)。九十年 代,慢慢出現許多「個人目標」(personal goal)的研究,及至 2000 年後,則又看到「人 生目標」(life goal)出現在相關的研究中,也有研究提及了「成長目標」(growth goal)

的概念。仔細探究這幾個概念的研究,在概念與內容上頗為相似,也並無研究清楚細 緻地區辨幾個詞彙的不同。僅有 Emmons 於 1992 年研究「個人追求」和幸福感的論文 中稍稍提及,他認為,個人追求指的是人們透過每日的日常行為,想要達成的某一種 目標的樣貌或典型,它是人們試著達成且不斷出現的(Emmons, 1986, 1989),是一種 較廣泛的陳述,較著重在人們「像什麼」上,例如,「對異性來說具有吸引力」或「避 免過於表現自己」。個人任務(projects)則較側重其內涵,它描繪了許多人們「做了什 麼」的內容,例如,「讀週四的化學筆記」或「保持在課堂裡的學習」(Emmons, 1992)。

Jack 和 Dan(2004)認為,目標揭示了人們在生活中想要的,並呈現他們將如何得到它 以及個人價值觀的方向。即使如此,在閱讀相關文獻時,仍然難以清楚界定這些與目標 有關的專有名詞。

在名詞的界定上,本研究考量中文的使用習慣,最終以「個人目標」做為本文的使 用詞彙。這是因為,「個人任務」的「任務」二字常用在一次性的、短期的、具體的事

12

務上,「個人追求」雖表達了對於目標的追尋,中文的使用習慣卻較少將「追求」作為 名詞使用,「人生目標」常被廣泛使用,然多半指的是終其一生的、遠大的、高層次的 目標,最後,「成長目標」則容易將目標侷限在必須具有成長性,或者與年紀變化有關 的目標,因此,多方考量後,最終以「個人目標」做為本文使用的詞彙。在定義上,研 究者認為,所謂的「個人目標」,指的是人們心中希冀達成的某一種理想狀態,這種狀 態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待完成的任務,或者是一種抽象的心理狀態或態度;它 可能是人們有意識為自己訂定的,也可能是人們並未清楚覺知,卻隱隱實踐在每天日 常生活中的;它有可能需要經年累月的努力,也可能只是一個數個月便可達成的小終 點。然而,無論是大是小,是抽象或具體,它都反應了人們對於生命的態度,以及人 們所認同的生命意義,並且,這個目標將影響人們的所思所想,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不 同層次的影響。簡單地說,個人目標是一個人企求達成的理想狀態,反映了人們的生 活態度與生命意義,然而,其實際的內容、大小、時間…等,卻因人而異,每個人將 依照自己的需求,發展出獨特的個人目標。

貳、 個人目標的分類

在個人目標定義的論述之後,接著是過去研究對於個人目標的分類。Emmons 曾在 1992 年,針對不同的目標進行研究,他提到目標可分為低層次與高層次目標,前者具 體、明確、可執行,為目標導向,後者抽象、具思考性,使人們會進行自我檢視,也 與人的情緒感受、行為動機以及思考方式有關。例如,同樣是提到宗教信仰,高層次 目標的內容可能是「和上帝更接近」、「完全地誠實」、「成為一個周遭的人覺得有趣 的人」、「結交新朋友」、「和我自己而非和其他人競爭」…等,低層次目標則可能是

「每週上教堂」、「對陌生人講話清楚而老實」、「有趣並且讓其他人笑」、「使用合 宜的語言和舉止,對待其他人和有吸引力的女孩」、「和其他人在一起時,保持安靜並 且不自由地不斷談論我自己」…等。

參、 個人目標的內容

Franciska、Adrian、Veronica 和 Alexander(2008)為了了解個人目標內容與歷程是

13

否與社會歷史因素有關,因此調查了瑞士德語區 75、50、25 歲等三個族群的個人目標 內容,以及可控制感、社會共識與成功感受對幸福感的影響。該研究要求受試者不拘 格式地寫下當他們在 20 歲的時候的三個個人目標,接著,再指出三個目標中最重要的 個人目標。問卷回收後,統計受試者總共指出了 1,567 個目標,研究者再將其分類為工 作(work)、教育(education)、家庭(family)、婚姻(marriage)、健康(health)、

理想和價值(ideals/values)、和自己相關的個人發展(self-related)、物質(material)、

關係(relationships)、休閒(leisure)、居住(housing)、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

其他(others)等十三類目標。各個分類的定義和舉例,詳如表 1。在這些目標當中,發 現 25 歲的年輕人在他們 20 歲時,較重視跟關係有關的目標,和自己相關的個人發展、

教育和居住也是他們所關心的。然而,75 歲和 50 歲的世代,在他們 20 歲時,則比較關 心比較傳統的,如工作和家庭等發展任務。

表 1 個人目標的類別

項目 類別 定義 舉例

1 工作 工作,生涯 錄取一份工作,得到升遷

2 教育 開始或繼續接受教育 取得文憑

3 家庭

與家庭有關的事件

(不包括夥伴或朋友)

成立一個家庭

4 婚姻 結婚 與自己的心上人結婚

5 健康 照料健康 維持穠纖合度的身材

6 理想/價值 根據自己的理想和價值生活 使世界更好

7

和自己相關 的個人發展

個人發展和快樂

做自己,朝著圓滿的方向享受 自己的生活

8 物質 物質所有物或金錢 賺錢,買車

9 關係 和非家庭成員的人的關係 找一個伴侶

14

(包括浪漫的關係)

10 休閒 休閒時從事的活動 旅行,學英文 11 居住 住在某一個地方或搬家 搬走,旅居國外 12 社會參與 與他人緊密聯繫 成為社會上一個有用的成員 13 其他 不屬於以上類別中的其他內容 在戰爭中存活

資料來源:“Cohort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Goal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Young Adulthood: Evidence for Historical Shifts in Developmental Tasks,” Franciska, K., Adrian, B., Veronica, G., & Alexander, G, 2008,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5, 97.

Nico、Bettina、Winfried 和 Cornelia(2010)則為了了解「腦傷病人的個人目標特 點」、「目標可達成性是否調節了目標的重要性和目標的成功感受」、「目標的成功感 受是否中介了目標重要性和幸福感」以及「哪一個目標可以預測幸福感」等問題,研究 腦傷病人個人目標的內容、重要性、可達成性和成功感受等變項,並研究三個特性與 幸福感的關連。該研究採用 Beetz 在 2002 年發展的個人目標問卷,該問卷包含 24 個項 目,分別屬於六個類別,包含親密(intimacy)、與他人有關連性(affiliation)、利他

(altruism)、權力(power)、成就(achievement)和變化性(variation)等六類,其 中,親密可能是和他人有著緊密的關係,與他人有關連性可能是花很多時間和他人在一 起,利他可能是無私的行為舉止,權力可能是擁有一個崇高的社會地位,成就可能是持 續地增進某種技能,變化性則可能是過著刺激的生活。研究發現,腦傷病人最重視的兩 個目標是親密、成就和利他性,並且和正常人沒有什麼不同。

Patrick、Anthony、Jay、Daniel 和 Jessica(2010)則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高等 教育研究機構(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發展的個人目標問卷,以縱貫研究 的方法,研究同一批人在 22 歲和 35 歲的個人目標內容,該量表共有十七個題目,分為 親社會的目標(如:參與社區服務計畫、影響社會價值觀、幫助有困難的人、促進種族 間的互相理解、發展有意義的生活哲學、參與清理環境的計畫)、財務的目標(如:在

15

事業上非常成功、經濟上的富裕、擔任管理職)、創造性的目標(如:創造藝術性的作 品、成為某一個表演藝術的一員、寫出原創性的作品)、個人認同的目標(如:成為我 的領域的專家、同事們認可我在某個領域的特殊貢獻、在科學上有著理論性的貢獻、

影響政治結構、成立一個家庭)等四大類。

除了這些,在其他並非以「個人目標」為主題的著作中,同樣也可以看到,作為一 個人,我們這一生需要珍視的、需要追求的事物有哪些?例如,伊莉莎白與大衛所著 的「用心去活」以真誠、愛、關係、失落、力量、愧疚、時間、恐懼、憤怒、遊戲、耐 心、屈服、寬恕、快樂與「用心去品嘗觸摸生命」等十五個功課為題,闡述人們生命中 真正該重視的生命課題,透過對這些議題的學習,將使我們更能夠活出生命的精采(張 美惠譯,2001)。

Barrie 則在「人生的九個學分」中,提到人生中反覆出現的八個主題。他認為我們 有愛、學習、勞動、歡笑、傷悲、連結、生活、領導、捨棄等八個不同的需要或慾望。

在看來漫長卻又其實短促的一生中,人們將在不同的時刻,學習當下該學習的主題,

透過對這些主題的學習,將幫助我們在面對人生的衝突與困境時,還能夠有感受到活 力、意義和目標(周靈芝譯,2000)。

不同的角度對人生目標有不同的觀點,其中包含了如人際、工作、婚姻與家庭、

物質、教育、創作、夢想、學習…等不同的人生任務,也包含了許多如歡笑、傷悲、

愧疚、失落、恐懼…等與情緒相關的課題,還有,如學習、愛、遊戲、耐心…等人生 態度。倘若聚焦於本研究所關心的 30 歲至 40 歲的成年前期人們,則在人生任務、情緒、

態度等三面向中,或許可再縮小範圍於發展心理學所提及的,工作與生涯、人際與親 密關係、學習等三大目標中。

肆、 個人目標的選擇

面對如此多的個人目標,人們如何取捨?如何選擇?倘若遇到了衝突,又該如何 進行抉擇?回答這個問題,或可從生涯決策的理論中,得到一些思考。面臨重要的生 涯決定時,人們常會參酌決策中的各個層面,如「誰」、「什麼」、「何時」、「何地」、

16

「如何」、「為什麼」(who、what、when、where、how、why)等因素納入考量,例 如:這個選擇將如何影響別人和自己?可以選擇的內容有哪些?不同的選擇將帶來什 麼樣的不同影響?可以考慮的時間有多少?選擇中是否有著哪些空間或地域的因素?

「如何」、「為什麼」(who、what、when、where、how、why)等因素納入考量,例 如:這個選擇將如何影響別人和自己?可以選擇的內容有哪些?不同的選擇將帶來什 麼樣的不同影響?可以考慮的時間有多少?選擇中是否有著哪些空間或地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