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個人目標的形成

人為什麼會有個人目標?人們因為什麼原因,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對 於未來的某些藍圖?有關這個問題,可以在 Adler 理論、存在主義、Erikson 心理社會論 和動機心理學等理論中,看到相關的諸多論述。

壹、 Adler 理論對目標的看法

Adler 對目標的看法,首先從生命的意義談起。他認為,人們有著各自的生命意義,

並且,這個意義的內涵與人們自己的想法、行動、態度、臉部表情、追尋的事物、性

18

格、生活習慣等等都頗為符合。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思考世界,都蘊含在其日 常生活的言行舉止當中。所謂的「生命意義」沒有標準答案,因人而異,有些豐厚有深 度,有些則膚淺而偏狹,有些涉及社會大眾,有些則僅僅侷限於個人(唐子俊等譯,

2007;顏文君譯,2003)。

至於目標,則呈現了人們各自對生活的看法,透過目標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其 中隱藏的個人生命意義。Adler 認為,人們有一種「理想自我導向」(guding self-ideal),

這是一種人們對於完美的想像,是人們在所有情況下都將全力以赴並努力追尋的(修慧 蘭等譯,2009)。這個「理想自我導向」是人們心中想像的目標,將引導人們的行為和 生活,這個目標是人們心中對於未來的理想描繪,是虛構的,是尚未實現的,並且,這 個理想藍圖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唐子俊等譯,2007;顏文君譯,2003)。

首先,這個目標的內容,呈現了人們的生活意義,並且,可以從其生活方式觀察得 知。然而,生活意義的表現方式是很隱微而含蓄的,我們需要細細地觀察,仔細地推 敲,才能對每個人的生活哲學有所領略。這樣的生活哲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 呢?依照理論的說法,人們往往在四、五歲的時候,便開始能夠感受、摸索、捕捉生 活的點點滴滴,並從中慢慢形成目標。這個目標是動態的,是人慾望的呈現,是廣泛 而難以具體說明的。人們可能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但卻不見得會清楚地 意識到自己的目標。此外,所謂的工作,其實也只是人們追求目標的一部分。例如,

有的人可能想要成為教師,我們因此可以觀察到,他在他的工作裡,如何有耐心地面 對孩子,如何廢寢忘食地準備精美的教案,如何在下班後,還持續關懷弱勢的孩子,

透過個人在工作中的蛛絲馬跡,我們因此可以推敲出個人所追求的生活意義(唐子俊等 譯,2007;顏文君譯,2003)。

一旦人們訂定了目標,又有什麼影響呢?Adler 提到,為了達成目標,人們將調整 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一致,並且,在生活中表現出正確的行動和習慣,

建立一個不至於犯錯的生活方式,為了達成自己的最終目標與生命意義,目標將驅動 人們突破限制,往自己想要的理想邁進。然而,倘若人們並不那麼清楚自己,而確立 了一個不適宜的目標時,在適應目標使自己與目標一致的過程裡,將壓抑和削減了人

19

們的潛能(唐子俊等譯,2007;顏文君譯,2003)。換句話說,好的目標可以引領人們 往自己的理想人生邁進,相反地,不合宜的目標則可能反而對人們造成了壓抑與限 制。

貳、 存在主義對人生意義與目標的看法

存在主義的基本觀念中,認為人們有著追求意義、價值和目標的本質,雖然在其 論述中,並沒有明顯地提到與「目標」直接相關的語彙,卻可以從其對生命意義的陳述 裡,一窺存在主義對於目標的觀點。存在主義認為,人們有一種與萬物相異的、追尋 生命目的及生命意義的本性。只要是人,便會從心中產生種種對於生命意義的渴求與 困惑,這可能包括了「我這一生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生命意義在哪裡?」、「這 輩子我想要獲得什麼?」…等問題。存在主義認為,所謂既定的人生意義或目標是不存 在的,它需要人們投入如愛、創造、建設等種種人生活動,便可逐漸在其中找到自己 的生命意義。並且,意義是一種個體和有價值之事物間的一種約定,這種約定將提供 生命與生活的目的,讓人們感覺自己是值得的(修慧蘭等譯,2009)。Yalom(1980)

也提到個人目標代表著人們建構其外在環境的某種意義或選擇,人們在許多選擇中設 定了目標,並且儘可能地做一些規劃安排,使自己往最有意義和滿足感最大的方向邁 進,當人們改變了自己的目標,某種程度就是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意義(引自 Robert et al., 1998)。根據存在主義的論述,個人目標的發展,與人們所追求的生命意義息息相關。

參、 Erikson 對目標的看法

Erikson 認為,人生的發展過程中,將會遭遇一連串的「發展危機」,對青少年晚 期和成年前期的人們來說,為了克服「自我認同」的危機和解決「自我認同」的困惑,

並了解「我是誰」的問題,這個階段的個體,將會透過職業目標的建立,反映其人生意 義。換句話說,人們將透過生活意義的界定,解決他們的發展危機(Erickson, 1950, 1968, 1982;引自 Patrick, Anthony, Jay, Daniel, & Jessica, 2010)。

肆、 動機心理學對個人目標的看法

動機心理學認為可以從動機面來觀察人們產生個人目標的過程。所謂的動機面,

20

指的是人們為了滿足某些內心的需求,因此自動產生了某些個人目標,這些個人目標 將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進一步形塑了我們的個人目標設定(Emmons & King, 1988;

King & Emmons, 1990)。

根據以上的描述,可以發現,Adler 理論認為目標來自於人們對於卓越和理想的追 求,並且,透過目標的追尋,我們可以發現人們的生活意義;存在主義則強調目標源 於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追尋,透過投入某些目標或活動,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的人 生意義與價值;Erikson 認為目標的產生是為了解決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的發展危機;

動機心理學則認為,目標的產生,來自於人們為了滿足內心需求的渴望。雖三者分別 使用了「理想自我導向」、人生意義、發展危機、內心需求等不同的概念,卻可以發現,

目標的形成,與內在世界的成長與渴求,有著很大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