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長大的美麗與哀愁─ 成年前期的個人目標經驗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長大的美麗與哀愁─ 成年前期的個人目標經驗探究"

Copied!
1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育所

長大的美麗與哀愁─

成年前期的個人目標經驗探究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Personal Goal Experiences

in Early Adulthood

指導教授:許鶯珠 博士

研究生:劉小璐

(2)

長大的美麗與哀愁─成年前期的個人目標經驗探究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Personal Goal Experiences

in Early Adulthood

研 究 生:劉小璐 Student:Hsiao-Lu Liu

指導教授:許鶯珠 Advisor:Ying-Chu Hsu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anuary 2013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i

長大的美麗與哀愁─成年前期的個人目標經驗探究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灣成年前期人們的個人目標發展經驗,以幫助這個階段的 成年前期人們,更從容地度過種種發展過程中的挑戰。本研究訪談五位曾經經歷過個人 目標轉折並願意接受訪談之 32 歲至 38 歲之成年前期人們,並以現象學取向的研究分析 方法,探討其個人目標的發展歷程、個人目標的內容、個人目標的形成因素、個人目 標的影響及追求個人目標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 本研究的結論有:一、台灣成年前期人們的目標仍聚焦在學歷、工作、金錢、親密 關係與婚姻關係,並且,這些個人目標多為人生任務型的目標,其他如情緒型和態度型 的目標是缺乏的。二、個人目標的形成因素有「發展因素」、「社會人際因素」、「其他外 在事件或條件因素」、「個人內在心理因素」等四類,其中,以個人內在心理因素內涵最 多且最為豐富;三、個人目標的影響是全面且正面的,它影響了人們的認知、情感、行 為、生活方式等不同層面,人們也因為目標的追求,產生了如自我接納、自信心、自我 掌控感、安定感、生活滿意度…等諸多正面的感受;四、人們在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中, 可能遭遇到各式各樣不同的困難與挑戰,然而,自我需求清晰而及早定向可以減少追求 個人目標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 關鍵詞:成年前期、個人目標

(4)

ii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Personal Goal Experiences

in Early Adulthood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ersonal goal experiences in early adulthood, which is helpful for Taiwanese young adults to face the challenges in their live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the the interviews to five young adults aging from 32 to 38 years old. The phenomenology approach was used as a reference to analyze the interview data and examine how personal goals came out, what personal goals were, what influences personal goals brought to young adults’ lives, and wha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came out in the striving process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1) Taiwanese young adults’ lives were surrounded by the striving for high eduation, good work, money, love, and marrige. They cared about personal goals focusing on specific tasks, but neglected personal goals focusing on emotion or attitude. (2) Personal goals came from developmental factors, social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other extern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However,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factos are the richest in content. (3) The influences of personal goals were all-sided and positive, including cognition, behavior, emotion and life styles. Besides, people got lots of positive inner resources from personal goal striving processes. (4) People may face differen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ersonal goal strivng processes. However, clear self-understanding and early transition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5)

iii

誌謝

漫長的夢想追求歷程,終於到了尾聲,回想這三年多的點點滴滴,我覺得能夠轉換 到自己喜歡的領域,能夠接受老師們好棒好棒的指導,並且認識很多相知相惜的同學和 朋友,我覺得非常幸福。 謝謝鶯珠老師,一路以來,無論是生活、理論或實務,老師都為我們展現了一種極 佳的典範,後來,又接納我這個半路從量化出家的學生,並在論文的煎熬過程裡,給我 好多好多的鼓勵、指引與支持,若沒有老師的幫助,我沒有辦法順利地完成這本論文, 謝謝老師! 謝謝瑛玿老師和秀珠老師口試時給我的諸多指導,謝謝伶楓一路扮演著我的良師益 友,陪我做論文,謝謝我的五位受訪者,因為你們的樂於分享,讓我有了好多的成長與 學習,因為你們,讓這本論文有了好豐富的故事。 謝謝紫薇老師,若非老師一直以來深深的關懷、接納與了解,我不會在這三年多裡, 成長得如此不同,無論是專業的精進或是自我的摸索,我一直都好慶幸,讓我可以在二 十和三十的重要轉換時期,遇到一個一輩子的學習典範。 謝謝韶玲老師,讓我在課堂的學習裡,可以看見一個極具洞察力又極為溫暖的諮商 師風範,還有,一直以來老師給我的許多關心和話語,讓我常常在低潮時,想來都覺得 好溫暖,並且能夠鼓起勇氣繼續往前。 謝謝華璋老師對我的肯定與支持,謝謝傳琳老師始終都給我好多關懷與鼓勵,謝 謝玲蘭老師給我的點滴指導,謝謝爸爸媽媽容忍我這個叛逆的小女兒,老大不小了還 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謝謝一直以來疼我愛我的好多同學們和朋友們:頁蒓、Rex、郁 娟、Koojack、Elvis、Cora、Arthur、Connie、tshlee…,還有其他好多好多一直關心著 我的好朋友,因為你們,我的生命才能如此充實又精采,謝謝你們!

(6)

iv

目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壹、 長大的美麗與哀愁:從生活經驗開始,看見共同的徬徨與困惑 ... 1 貳、 成年前期是未來成年生活的重要奠基時期 ... 5 參、 個人目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極為深遠 ...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8 壹、 成年前期 ... 9 貳、 個人目標 ... 9 第四節 研究貢獻 ...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1 第一節 個人目標的定義、分類、內容與選擇 ... 11 壹、 個人目標的定義 ... 11 貳、 個人目標的分類 ... 12 參、 個人目標的內容 ... 12 肆、 個人目標的選擇 ... 15 第二節 個人目標的形成 ... 17 壹、 Adler 理論對目標的看法 ... 17 貳、 存在主義對人生意義與目標的看法 ... 19 參、 Erikson 對目標的看法 ... 19 肆、 動機心理學對個人目標的看法 ... 19 第三節 個人目標的影響 ... 20 壹、 個人目標對人們行為與生活的影響 ... 20 貳、 高低層次目標對人們生理與心理疾病的不同影響 ... 23 參、 個人目標的衝突對人們的影響 ...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 27 壹、 現象學取向 ... 27 貳、 現象學研究的特點 ... 28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29

(7)

v 壹、 訪談對象 ... 29 貳、 研究者 ... 29 參、 研究團隊 ...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0 壹、 訪談大綱 ... 30 貳、 研究者的背景 ... 31 參、 協同編碼者 ... 33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33 壹、 第一階段:前置作業 ... 33 貳、 第二階段:資料蒐集 ... 33 參、 第三階段:資料分析 ... 36 肆、 第四階段:論文撰寫 ... 3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36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性 ... 38 第七節 研究倫理相關議題 ...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1 第一節 個人目標發展歷程 ... 41 壹、 想要「殺出一條血路」的力哥 ... 41 貳、 在挫敗中循著父母腳步前進的阿倫 ... 45 參、 徘徊於「理想」與「現實」間,努力追求所要的小愛 ... 51 肆、 踩著現實的腳步,穩穩前進的國賢 ... 56 伍、 一切好像都這麼理所當然的浩恩 ... 61 陸、 個人目標發展歷程之分析與討論 ... 67 第二節 個人目標的內容 ... 74 壹、 學歷 ... 76 貳、 工作 ... 77 參、 金錢與物質 ... 80 肆、 親密關係與婚姻關係 ... 80 伍、 生活方式 ... 82 陸、 人際 ... 82 柒、 內在 ... 82 捌、 個人目標的內容之分析與討論 ... 83 第三節 個人目標的形成因素 ... 86 壹、 發展因素 ... 88 貳、 社會人際因素 ... 88 參、 其他外在事件或條件因素 ... 94 肆、 個人內在心理因素 ... 97 伍、 個人目標的形成因素之分析與討論 ... 112

(8)

vi 第四節 個人目標的影響 ... 119 壹、 增加人生趣味性與豐富度 ... 119 貳、 提升個人外在條件 ... 122 參、 提升個人內在條件 ... 122 肆、 想法或行為上產生改變 ... 126 伍、 生活方式產生改變 ... 128 陸、 個人目標的影響之分析與討論 ... 131 第五節 追求個人目標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 ... 134 壹、 年齡因素 ... 136 貳、 和他人工作領域不同 ... 136 參、 追求目標過程中的挫折 ... 138 肆、 同行間比較的壓力 ... 141 伍、 不確定自己的選擇 ... 141 陸、 關鍵事件的考驗 ... 142 柒、 追求個人目標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之分析與討論 ... 143 第六節 綜合討論 ... 147 壹、 受訪者能力資質俱佳,是得以順利追求個人目標的重要優勢 ... 147 貳、 雖然先天資質俱佳,然受訪者們生涯發展皆有所延宕 ... 147 參、 受訪者的個人目標多聚焦在人生任務型的目標 ... 148 肆、 當下的與生活中的努力,可以幫助人們釐清未來的個人目標 ... 149 伍、 不同個人目標的相互交錯、相互衝突與相互成就 ... 15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5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52 壹、 台灣成年前期人們的目標仍聚焦在學歷、工作、金錢、親密關係與婚姻 關係 ... 152 貳、 個人目標的形成因素以個人內在心理因素內涵最多且最為豐富 ... 152 參、 個人目標影響了人們的認知、情感、行為、生活方式等不同層面 ... 152 肆、 自我需求清晰而及早定向可以減少追求個人目標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15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53 壹、 對未來學術研究的建議 ... 153 貳、 對未來實務工作的建議 ... 154 參考文獻 ... 156 附錄一 ... 159

(9)

vii

表目錄

表 1 個人目標的類別 ... 13 表 2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 29 表 3 訪談情形一覽表 ... 34

(10)

viii

圖目錄

圖 1 力哥的個人目標發展歷程圖 ... 44 圖 2 阿倫的個人目標發展歷程圖 ... 50 圖 3 小愛的個人目標發展歷程圖 ... 55 圖 4 國賢的個人目標發展歷程圖 ... 60 圖 5 浩恩的個人目標發展歷程圖 ... 66 圖 6 個人目標的內容架構圖 ... 75 圖 7 個人目標的形成因素架構圖 ... 87 圖 8 個人目標的影響架構圖 ... 119 圖 9 追求個人目標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架構圖 ... 135

(11)

1

第一章 緒論

目標,是否為人生之必須?美國著名的勵志演說家萊斯‧布朗說:「瞄準月亮,即 便你沒達到,你將置身星星之中」;愛因斯坦則說:「在一個崇高的目標支持下,不停 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會成功」;中國古人不講目標,卻常常提到「立志」的概念,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也問顏淵、子路:「盍各言爾志?」我們常常可以在古今中 外的格言裡,看到許多「目標」、「理想」、「立志」的痕跡,也從這些話語中,看到 了目標對個人的重要性:似乎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成就、它可以使我們的生命有價值, 使我們的生活有依歸…。然而,果真如此嗎?有目標的人生,真的比較好嗎?沒有目 標的人生,又會是什麼樣子?立定目標,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條件嗎? 從小,我便喜歡透過設定和達成許多大大小小的生活目標,得到小小大大的成就 感,然後偷偷在心裡覺得:自己真是好厲害!後來,讀了 Adler 理論,自然而然便特別 喜歡「虛構目標」的概念;再後來,研究者的生涯在幾經衝撞思考後,終於轉到了諮商 領域,又恰巧處於二十、三十歲的人生轉折期,看見自己和朋友們在種種目標間努力 著,引起了我對於台灣年輕人個人目標深深的好奇與興趣,也因此開始了這篇研究。 接下來,將從我自己的故事開始,首先在第一節說明開啟這篇研究的「研究動機」,接 著在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與第四節則分述本研究的「名詞 釋義」與「研究貢獻」。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為「長大的美麗與哀愁:從生活經驗開始,看見共同的徬徨與困 惑」、「成年前期是未來成年生活的重要奠基時期」及「個人目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極 為深遠」等三個部分。 壹、 長大的美麗與哀愁:從生活經驗開始,看見共同的徬徨與困惑 本研究緣起於研究者個人的生活經驗,原以為,長大代表著可以盡情進行各種選擇

(12)

2 的美麗,卻發現因著年紀的壓力和有限的生活經驗,成年前期人們的目標選擇中,常常 得要面對許多的苦惱與焦慮,除了研究者自身,也在周遭的朋友裡發現了共同的挑戰, 因此,開始了這篇研究的契機。 一、 猶記 25 年華:我的彩色人生正要開始? 06 年的夏天,捧著我的第一本碩士論文,到圖書館辦理離校手續,我的心情可以 用「狂喜」兩個字來形容,我想:「Yes!我的彩色人生終於要開始了!」該念的書念 完了,對老爸老媽有了個交代,從今天開始,我終於可以自己賺錢,過自己想過的生 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卻沒料到,是阿,的確是擁有了自主權,可以安排自己的生 活,但,人生的功課可也是現在才要開始,畢業,不只是享受著獨立和自由的甜美快 樂,同時,也意味著選擇與負責的開始。 二、 選擇的難題:原來人生的功課現在才開始 24、25 歲以前,生活的目標是很單一的:考進第一志願上好大學、考進好大學上 好的研究所、拿到碩士文憑才可以找到好工作,學生時代,頂多再談個浪漫滿點的校 園戀愛,或者參加幾個社團,揮灑自己青春無敵的本色,就覺得既快活又充實。 然而,當學生生涯告一段落,成為社會新鮮人之後,卻發現橫列在自己眼前的, 是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人生商品,這時候,開始覺得困惑了:我想要的人生組合是什 麼?積極賺錢,在 30 歲以前存滿人生的第一桶金?還是運用這些錢,吃好的穿好的, 讓自己過得很開心,甚至,在 30 歲以前,去好多國家自助旅行,趁年輕的時候,享受 一下流浪的瀟灑?金錢的追求和休閒生活的規劃,似乎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 難。 我應該要找個什麼樣的工作?在這樣經濟不景氣、實質所得低迷的年代,是不是 應該要聽老人家的意見,考個公務員,捧個鐵飯碗,過著穩定而沒有後顧之憂的人生? 還是應該要充滿企圖心,到私人公司去闖蕩,過著極為忙碌有挑戰的生活,和不同國 家的客戶接觸,搭上國際化的地球村列車,才不會被時代遠遠地拋在身後?又,在工 作之外,那些自己在學生時代尚未實現的夢想該怎麼辦?澳洲打工的年限是 30 歲,但 一旦出了國,就少了好幾年的儲蓄,會不會也錯失了許多工作的好機會?

(13)

3 在「男有分女有歸」的觀念下,我理想中的親密關係又是什麼?女性婚姻似乎是自 我成就的絆腳石,除了自己專業上的發展,社會上仍對優秀女性有著兼顧家庭與工作 的期待(簡維君、郭靜姿、林美和,2005),婚姻關係和追求自我的平衡點在哪裡?更 長遠地看,我要不要有伴侶?我要不要結婚?我喜歡什麼型態的感情生活? 選擇的多樣化已然造成了困擾,更麻煩的,還會面臨許許多多的限制與壓力,姑 且不論「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社會和家族壓力,一過了 30 歲,女性馬上會面 臨的問題是:這輩子要不要有小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最好做些安排,畢竟過 了高齡產婦的年紀,對媽媽和小孩來說,都充滿了許多風險。 另外,職場上的在職進修或專業能力的精進也是一大挑戰,如果想在某個領域有 些成就,30 歲是一個重要的定向年紀,倘若在工作了幾年之後,還是對於自己的未來 懵懵懂懂的,那麼,職場的現實很快就會撲面而來:為什麼工作了五、六年了,卻還 是沒有什麼亮眼的實際績效?同樣的工作表現,老闆何必付五、六年年資的薪水請一 個工作效能和新鮮人一樣的資深員工?為什麼在初出社會的這些年,工作轉來又轉去, 卻又毫不搭嘎,是不是抗壓性不夠?還是工作態度大有問題?過了 30 歲的關卡,面試 官不會再用看待新鮮人的眼光寬容以對,轉而是對於專業和資歷的高要求。這些種種 的限制與要求,都增加了許多年輕人的焦慮與壓力。 從畢業到工作幾年間,研究者面對了生涯價值觀的多元挑戰、婚姻與母職的選擇 與掙扎、工作與休閒如何平衡的拔河…等,我發現,原來,選擇也是難題,而這些的 議題似乎都與個人想要的生活目標有關。 三、 原來不只有我這樣:困惑與徬徨的普遍性 原本,我以為這是我自己的困惑,後來卻發現,原來週遭的朋友也都面臨著同樣 的困惑與徬徨,我看見三十好幾的學長,從博班時代就立下創業的志向,一邊不斷地 累積存簿的數字,一邊累積各式各樣的工作經歷,然而感情生活一片空白,聚餐的時 候,總是在大家快要結束時,才從公司匆匆趕來,和大家聊的話題,若不是事業上的 進展,便是自嘲自己感情和生活的一片空白,真命天女到底在哪裡呢?另一個學長, 剛剛辭了穩定的工作,跑去國外打工,對他來說,一般社會觀念認為這個年紀應該要

(14)

4 有的存款、車子、房子…等,全都不被他看在眼裡,只有自由和流浪,才是他生活的 王道,但每每流浪過後,自己一個人待在租屋的房間裡,面對沒有歸屬感帶來的失落, 讓他偶爾也會懷疑,這,到底是不是我要的?除了他們,還有在感情經歷中受傷、失 望,最後只好全心寄情於工作的女性朋友 A,還有早早便結了婚,鎮日埋在尿布中, 覺得自己錯過了青春的朋友B…。 從這些點點滴滴的小故事裡,研究者發現,朋友們和我,這些同樣處在人生交叉 路口的台灣年輕人們,正為著生活的種種目標而努力奮鬥著,這些目標可能是工作的 選擇、金錢價值觀的思考、夢想與現實的平衡、親密關係的追求或者父職及母職的必 須性,除了個人選擇的差異,也可以發現,性別,也是個人目標選擇的影響因素之一, 以女性來說,由於生育年齡的限制,在考量個人目標時,常常會因為想要當個媽媽, 所以不得不犧牲了事業、金錢或者個人的夢想,對男性來說,雖然沒有生理上的限制, 但事業與工作的定向發展,卻似乎仍是台灣年輕男性被他人評價及自我肯定的重要指 標,因此,對這個年紀的成年男性來說,事業的發展所帶來的壓力,似乎是比女性要 高出不少的。 此外,研究者也發現,對年輕人來說,人生似乎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卻也面對了 許多的壓力。在這個階段裡,必須面對許多影響後半生的重要決定,然而,在升學主 義之下,台灣的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在成年前期之前,嘗試不同的生活經驗, 也並不被鼓勵從各式各樣的冒險中,了解自己的喜好、價值觀和想要過的生活。對比 婚姻、生子、職涯等決定的重大,台灣年輕人的個人經驗和自我了解實在顯得太少, 也因此,更增添了進行生涯決策的焦慮、壓力與風險。 正因為在自己和朋友身上,我看到了大家對選擇的琳瑯滿目感到頭疼,也常困頓 於衝突的生活目標之間,使我對台灣年輕人的個人目標發展情形感到好奇,這個階段 的人們,往往仍在尋找自己的定位與方向,但同時,這個階段所面對的,又恰巧是許 多人生的重大任務,這個時期的選擇,往往對人的一生影響極為深遠,究竟,人們是 如何形成自己的個人目標?如何面對這些目標?倘若遇到了衝突,又是如何在衝突間 進行抉擇,進一步可以讓自己在這些掙扎中仍能安身立命?我認為若能透過研究,使

(15)

5 人們對於該年齡層的目標與選擇經驗有更多的理解,相信將能夠幫助這個階段的成年 人,更從容地度過發展的任務與危機。 貳、 成年前期是未來成年生活的重要奠基時期 因著個人的經驗,開啟了研究者對台灣成年前期人們個人目標的好奇。我的經驗 如 此,國內 外學者 又 是如何看待 這個階 段 的人們 呢 ? 發展心 理 學者 如 Erikson 、 Levinson 與 Gould 皆曾提出青年期之後與中年期之前人們發展情形的理論,中文翻譯則 有「早成年期」、「成年前期」或「成年期」等不同的名稱,本研究為統一名詞的使用, 將一律以「成年前期」稱之,接下來,將透過幾位學者對於成年前期的發展論點,探討 人們在這個階段的重要發展任務與目標。 一、 Erikson 對成年前期的看法 Erikson(1982)將人的發展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包含了個人在發展上將面對 的許多挑戰,然而,在完成那些任務的過程中,常會有許多無可避免的衝突,人們發 展的重點,便是在解決衝突,克服挑戰。此外,無論處於哪一個階段,人們都必須要 完成自己該階段的任務,才可能進展到下一個階段,並完成下一個階段的任務(引自黃 慧真譯,1998;引自劉焜輝等,2001;引自蘇建文等,1991)。 在 Erikson 的理論中,當人們完成了青少年期的自我認同任務後,便可以逐漸過渡 至成年前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親密(intimacy),並且需要對他人做出深度 的承諾,倘若無法完成,則可能感受到親密的對立情緒「孤立」,變得只關心自己。唯 有人們解決了親密與孤立的相對衝突,在親密關係中學習適度地妥協和犧牲,不自我 中心地愛別人,才可能與某一個伴侶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並且,在親密關係形成後, 真正的性才會出現,透過情愛關係中的信賴、高潮以及調和的節奏,孕育與養育子女 (引自黃慧真譯,1998;引自劉焜輝等,2001;引自蘇建文等,1991)。從理論中可以 發現,親密關係、婚姻與孩子是成年前期的重要發展任務與目標。 二、 Levinson 對成年前期的看法 除了 Erikson,Levinson(1978)的理論也常常被用來解釋成年前期的發展情形。有

(16)

6

別於 Erikson 強調人們的內在發展,Levinson 較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聯性。Levinson 將 成年前期分為 22 歲至 28 歲、28 歲至 33 歲以及 33 歲之後三個階段,在這些階段裡,人 們首先學習獨立自主,可能與心愛的人建立家庭,接著,28 歲時,重新對自己的生活方 式有所思考,並且可能進行新的調整與選擇,最後,則是在 33 歲開始,努力於穩固工 作與事業,並朝向某個目標,讓自己逐漸安定,在 Levinson 的理論裡,提到了成年前期 的婚姻、家庭與工作等重要任務(引自黃慧真譯,1998;引自劉焜輝等,2001;引自蘇 建文等,1991)。 三、 Gould 對成年前期的看法 在 Gould(1975,1978)的理論中,他認為成年前期的任務在經歷一連串的轉變, 並且在這些轉變中,處理過去不適用的錯誤概念,解決個人的衝突,並在過程中,不 斷形成新的自我概念。類似於 Levinson,Gould 也將成年前期分為幾個不同階段。晚青 年期到 22 歲,人們逐漸能夠自我認同,並脫離父母的生活,開始獨立,在 Gould 的理 論中,雖未定義晚青年期的確切年齡,但若參考一般發展心理學的看法,可將晚青年 期訂為 18 歲到 22 歲(引自黃慧真譯,1998;引自蘇建文等,1991),這表示 18 歲到 22 歲為成年前期人們循著自我認同的基礎,尋求獨立自主的開始;22 歲到 28 歲,人們 努力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28 歲到 34 歲則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期,這個階段的成年人, 將檢視質疑先前的目標,並且重新評價自己的婚姻,此外,這個階段的成年人,因為 經濟狀況還不夠豐厚,在金錢的使用上常常需要比較拮据;35 歲到 43 歲則是另外一個 重要的轉變期,這個時期的人們對生活的不滿意更多,並且逐漸意識到中年的來臨, 生命充滿著種種的不確定與困難,也似乎有著許多痛苦,有些人會在這個時間點做出 重大的人生決定,例如結束不快樂的婚姻、告別單身生活邁入兩人世界、以家庭主婦 身分重新投入職場、重新回校園充電…等。Gould 的理論大抵說明了 22 歲到 43 歲成年 人發展的變化。此外,倘若將其理論與 Levinson 的論點相比,可以發現,無論是發展 的階段或內涵,兩者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唯一較不同的是,Levinson 的研究對象為美 國東部地區的男性,Gould 的研究對象則為加州的男性與女性,因此,他的理論不僅適 用於男性成年人,也說明了女性成年人的發展情形(引自蘇建文等,1991)。

(17)

7 綜合以上的說明,無論是哪一個理論,皆致力於了解成年人的發展任務內涵,以 及這些發展任務的轉變。大體而言,當人們從青少年期進入了成年前期,將開始致力 於各種發展任務。這個階段奠基於青少年期的自我認同,致力於完成教育、發展工作 與事業、尋求親密關係,也可能進入婚姻,開始學習成為父母。簡單的來說,工作、 婚姻與小孩是成年前期人們重要的發展任務。 正因為成年前期的發展任務如此繁多,也因為此階段為成年生活的重要奠基時期, 研究成年前期的發展情形便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些許多重大的課題面前,成年期人們 可以及可能如何選擇與規劃自己的人生,如何為生活中的種種任務進行抉擇與取捨, 在傳統的發展目標與現代的需求渴望間,又是孰重孰輕,這些種種的問題,或許可以 從個人目標的理論與研究中,得到一些啟示。 參、 個人目標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極為深遠 由於個人目標議題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目標的理論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在心理學的 許多領域之中,包括社會、人格、認知、發展和組織心理學。Ford 和 Nichols(1987) 提到,人們在每天的生活經驗裡呈現出認同和追求目標的活動,並且,在這樣的過程裡, 為人們每天的生活帶來目標和意義;Karoly(1993)則表示,在許多研究裡,可以看到, 自我定向、意圖控制、情緒調節和目標建構都被提升成為人格發展過程裡的重要激勵因 子(引自 Robert, Chi, & Kevin, 1998)。此外,目前人格心理學的重要趨勢是將人格解 釋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強調人們如何追求個人定義的目標,並且,為了實現這些目標, 如何建構每天的機會,並且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達到朝向具有人格意義和自我定位的進展。 Austin 和 Vancouver(1996)也提到,目標已經被內化成為理想狀態的詮釋,這樣的狀 態包括了結果、事件和歷程等不同面向(引自 Robert et al., 1998)。 此外,個人目標的存在,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極為正面的影響,這在 Adler、存在主 義、Emmons 的理論中,皆有許多論述。Adler 認為人們心中有一種「理想自我導向」 (guding self-ideal),為了達成自己心中的完美理想狀態,人們將以心中尚未實現的目 標作為指標,成就一個卓越的人生。這個目標是人們生活意義的彰顯,並且,將隱微

(18)

8 地呈現在其生活方式之中。另外,由於目標的存在,人們將發展出與其目標一致的行 為(唐子俊等譯,2007;修慧蘭等譯,2009;顏文君譯,2003)。存在主義則認為人們 將透過許許多多的活動與目標,感覺自己的人生是值得的,是有意義的(修慧蘭等譯, 2009)。此外,Emmons(1992)則提到,透過不同層次的目標設定,個人目標影響著 人們的心理與生理健康。Robert 等人(1998)也提到,當人們在追尋個人目標的過程裡, 可能遭遇到某些衝突,例如想要達到某個目標時,卻可能影響另一個目標的達成,倘 若人們無法順利解決目標衝突的困境時,將會降低個人的幸福感,並影響其身心健康。 無論是 Adler、存在主義或 Emmons 的研究,都可以看出目標對於個人的重要性。 透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了解,目標對一個人來說,確實是個人發展過程中,非 常重要的要素。也是因為如此,本研究認為,探討台灣年輕人們的個人目標,對台灣 年輕人的長期發展來說,確實是相當重要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以上的說明,本研究旨在了解台灣成年前期人們的個人目標發展歷程,包括 他們如何形成自己的個人目標、擁有了這些目標後對他們的影響為何,在這個追求個 人目標的過程中,又遭遇了那些困難與衝突。根據以上的研究目的,發展而來的研究 問題有: 1. 台灣成年前期人們追求個人目標的歷程為何? 2. 台灣成年前期人們的個人目標內涵是什麼? 3. 台灣成年前期人們的個人目標是如何形成的? 4. 台灣成年前期人們的個人目標,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擁有了個人目標後, 他們的生活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5. 台灣成年前期人們在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裡,有哪些困難與衝突?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名詞釋義共有兩部分,分別是「成年前期」與「個人目標」。

(19)

9 壹、 成年前期 發展心理學者如 Erikson、Levinson 與 Gould,皆曾提及青年期之後與中年期之前人 們的發展情形,中文翻譯則有早成年期、成年前期或成年期等不同的名詞,本研究為 統一名詞的使用,將一律以「成年前期」稱之,對於這個階段的人們,學者們普遍提出, 22 歲為成年前期的開始,結束的年紀,則僅有 Gould 明確地提出 43 歲這個年齡,因此, 綜合學者們的觀點後,本研究將「成年前期」定義為 22 歲至 43 歲,然而,雖理論的定 義如此,但考量現今台灣年輕人於 22 歲時,多半初出社會,或還在升學的路上努力著, 另外,40 歲以後的年輕人,則已處於較接近中年的階段,因此本研究以 30 歲至 40 歲之 間的成年前期人們為主要研究對象,最終選取的五位受訪者,其年齡則介於 32 歲至 38 歲之間。 貳、 個人目標 回溯西方的「目標」研究,自 1980 年代開始已陸續出現,從八十年代的「個人任 務」(personal projects),九十年代的「個人追求」(personal striving),及至近幾年 來較常使用的「個人目標」(personal goal)和「人生目標」(life goal),也有研究提 到了「成長目標」(growth goal)的概念。學者們對於這幾個名詞並未出現清楚的區辨 與界定,本研究考慮到中文的使用習慣,以「個人目標」為本研究的研究主題,而其內 涵則為一個人企求達成的理想狀態。這種狀態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想要完成的 任務,或者是一種抽象的心理狀態或態度;它可能是人們有意識為自己訂定的,也可 能是人們並未清楚覺知,卻隱隱實踐在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它有可能需要經年累月的 努力,也可能只是一個或數個月便可達成的小終點;它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態度與生命 意義,其實際的內容、大小、時間…等,卻因人而異,每個人將依照自己的需求,發 展出獨特的個人目標。

第四節 研究貢獻

本研究將透過質化研究的現象學取向,細緻地瞭解台灣成年前期人們個人目標的

(20)

10

形成、發展與困頓。透過一連串對個人目標形成歷程的描繪與解析,將使我們對個人 目標一題有著更細緻的認識,也將促使我們對於台灣成年前期人們的心理歷程、生活 方式與生命意義有更多的理解,幫助他們更能從容面對此發展階段的種種挑戰,使自 己的人生更朝著理想邁進。

(21)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將回顧過去文獻對於幾個重要議題的看法,包括「個人目標的定義、分類、內 容與選擇」、「個人目標的形成」及「個人目標的影響」。

第一節 個人目標的定義、分類、內容與選擇

以下將依序說明過去文獻中,對於個人目標的定義、分類、內容與選擇等議題之論 述。 壹、 個人目標的定義 提到個人目標的定義時,不得不先提到幾個西方文獻中使用過的名詞。有關個人 目標,最早在八十年代,Little 提出「個人任務」(personal projects)的概念,後來, Emmons 又提出「個人追求」(personal striving)的名詞(Robert et al., 1998)。九十年 代,慢慢出現許多「個人目標」(personal goal)的研究,及至 2000 年後,則又看到「人 生目標」(life goal)出現在相關的研究中,也有研究提及了「成長目標」(growth goal) 的概念。仔細探究這幾個概念的研究,在概念與內容上頗為相似,也並無研究清楚細 緻地區辨幾個詞彙的不同。僅有 Emmons 於 1992 年研究「個人追求」和幸福感的論文 中稍稍提及,他認為,個人追求指的是人們透過每日的日常行為,想要達成的某一種 目標的樣貌或典型,它是人們試著達成且不斷出現的(Emmons, 1986, 1989),是一種 較廣泛的陳述,較著重在人們「像什麼」上,例如,「對異性來說具有吸引力」或「避 免過於表現自己」。個人任務(projects)則較側重其內涵,它描繪了許多人們「做了什 麼」的內容,例如,「讀週四的化學筆記」或「保持在課堂裡的學習」(Emmons, 1992)。 Jack 和 Dan(2004)認為,目標揭示了人們在生活中想要的,並呈現他們將如何得到它 以及個人價值觀的方向。即使如此,在閱讀相關文獻時,仍然難以清楚界定這些與目標 有關的專有名詞。 在名詞的界定上,本研究考量中文的使用習慣,最終以「個人目標」做為本文的使 用詞彙。這是因為,「個人任務」的「任務」二字常用在一次性的、短期的、具體的事

(22)

12 務上,「個人追求」雖表達了對於目標的追尋,中文的使用習慣卻較少將「追求」作為 名詞使用,「人生目標」常被廣泛使用,然多半指的是終其一生的、遠大的、高層次的 目標,最後,「成長目標」則容易將目標侷限在必須具有成長性,或者與年紀變化有關 的目標,因此,多方考量後,最終以「個人目標」做為本文使用的詞彙。在定義上,研 究者認為,所謂的「個人目標」,指的是人們心中希冀達成的某一種理想狀態,這種狀 態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待完成的任務,或者是一種抽象的心理狀態或態度;它 可能是人們有意識為自己訂定的,也可能是人們並未清楚覺知,卻隱隱實踐在每天日 常生活中的;它有可能需要經年累月的努力,也可能只是一個數個月便可達成的小終 點。然而,無論是大是小,是抽象或具體,它都反應了人們對於生命的態度,以及人 們所認同的生命意義,並且,這個目標將影響人們的所思所想,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不 同層次的影響。簡單地說,個人目標是一個人企求達成的理想狀態,反映了人們的生 活態度與生命意義,然而,其實際的內容、大小、時間…等,卻因人而異,每個人將 依照自己的需求,發展出獨特的個人目標。 貳、 個人目標的分類 在個人目標定義的論述之後,接著是過去研究對於個人目標的分類。Emmons 曾在 1992 年,針對不同的目標進行研究,他提到目標可分為低層次與高層次目標,前者具 體、明確、可執行,為目標導向,後者抽象、具思考性,使人們會進行自我檢視,也 與人的情緒感受、行為動機以及思考方式有關。例如,同樣是提到宗教信仰,高層次 目標的內容可能是「和上帝更接近」、「完全地誠實」、「成為一個周遭的人覺得有趣 的人」、「結交新朋友」、「和我自己而非和其他人競爭」…等,低層次目標則可能是 「每週上教堂」、「對陌生人講話清楚而老實」、「有趣並且讓其他人笑」、「使用合 宜的語言和舉止,對待其他人和有吸引力的女孩」、「和其他人在一起時,保持安靜並 且不自由地不斷談論我自己」…等。 參、 個人目標的內容 Franciska、Adrian、Veronica 和 Alexander(2008)為了了解個人目標內容與歷程是

(23)

13 否與社會歷史因素有關,因此調查了瑞士德語區 75、50、25 歲等三個族群的個人目標 內容,以及可控制感、社會共識與成功感受對幸福感的影響。該研究要求受試者不拘 格式地寫下當他們在 20 歲的時候的三個個人目標,接著,再指出三個目標中最重要的 個人目標。問卷回收後,統計受試者總共指出了 1,567 個目標,研究者再將其分類為工 作(work)、教育(education)、家庭(family)、婚姻(marriage)、健康(health)、 理想和價值(ideals/values)、和自己相關的個人發展(self-related)、物質(material)、 關係(relationships)、休閒(leisure)、居住(housing)、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 其他(others)等十三類目標。各個分類的定義和舉例,詳如表 1。在這些目標當中,發 現 25 歲的年輕人在他們 20 歲時,較重視跟關係有關的目標,和自己相關的個人發展、 教育和居住也是他們所關心的。然而,75 歲和 50 歲的世代,在他們 20 歲時,則比較關 心比較傳統的,如工作和家庭等發展任務。 表 1 個人目標的類別 項目 類別 定義 舉例 1 工作 工作,生涯 錄取一份工作,得到升遷 2 教育 開始或繼續接受教育 取得文憑 3 家庭 與家庭有關的事件 (不包括夥伴或朋友) 成立一個家庭 4 婚姻 結婚 與自己的心上人結婚 5 健康 照料健康 維持穠纖合度的身材 6 理想/價值 根據自己的理想和價值生活 使世界更好 7 和自己相關 的個人發展 個人發展和快樂 做自己,朝著圓滿的方向享受 自己的生活 8 物質 物質所有物或金錢 賺錢,買車 9 關係 和非家庭成員的人的關係 找一個伴侶

(24)

14 (包括浪漫的關係) 10 休閒 休閒時從事的活動 旅行,學英文 11 居住 住在某一個地方或搬家 搬走,旅居國外 12 社會參與 與他人緊密聯繫 成為社會上一個有用的成員 13 其他 不屬於以上類別中的其他內容 在戰爭中存活

資料來源:“Cohort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Goal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Young Adulthood: Evidence for Historical Shifts in Developmental Tasks,” Franciska, K., Adrian, B., Veronica, G., & Alexander, G, 2008,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5, 97.

Nico、Bettina、Winfried 和 Cornelia(2010)則為了了解「腦傷病人的個人目標特 點」、「目標可達成性是否調節了目標的重要性和目標的成功感受」、「目標的成功感 受是否中介了目標重要性和幸福感」以及「哪一個目標可以預測幸福感」等問題,研究 腦傷病人個人目標的內容、重要性、可達成性和成功感受等變項,並研究三個特性與 幸福感的關連。該研究採用 Beetz 在 2002 年發展的個人目標問卷,該問卷包含 24 個項 目,分別屬於六個類別,包含親密(intimacy)、與他人有關連性(affiliation)、利他 (altruism)、權力(power)、成就(achievement)和變化性(variation)等六類,其 中,親密可能是和他人有著緊密的關係,與他人有關連性可能是花很多時間和他人在一 起,利他可能是無私的行為舉止,權力可能是擁有一個崇高的社會地位,成就可能是持 續地增進某種技能,變化性則可能是過著刺激的生活。研究發現,腦傷病人最重視的兩 個目標是親密、成就和利他性,並且和正常人沒有什麼不同。 Patrick、Anthony、Jay、Daniel 和 Jessica(2010)則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高等 教育研究機構(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發展的個人目標問卷,以縱貫研究 的方法,研究同一批人在 22 歲和 35 歲的個人目標內容,該量表共有十七個題目,分為 親社會的目標(如:參與社區服務計畫、影響社會價值觀、幫助有困難的人、促進種族 間的互相理解、發展有意義的生活哲學、參與清理環境的計畫)、財務的目標(如:在

(25)

15 事業上非常成功、經濟上的富裕、擔任管理職)、創造性的目標(如:創造藝術性的作 品、成為某一個表演藝術的一員、寫出原創性的作品)、個人認同的目標(如:成為我 的領域的專家、同事們認可我在某個領域的特殊貢獻、在科學上有著理論性的貢獻、 影響政治結構、成立一個家庭)等四大類。 除了這些,在其他並非以「個人目標」為主題的著作中,同樣也可以看到,作為一 個人,我們這一生需要珍視的、需要追求的事物有哪些?例如,伊莉莎白與大衛所著 的「用心去活」以真誠、愛、關係、失落、力量、愧疚、時間、恐懼、憤怒、遊戲、耐 心、屈服、寬恕、快樂與「用心去品嘗觸摸生命」等十五個功課為題,闡述人們生命中 真正該重視的生命課題,透過對這些議題的學習,將使我們更能夠活出生命的精采(張 美惠譯,2001)。 Barrie 則在「人生的九個學分」中,提到人生中反覆出現的八個主題。他認為我們 有愛、學習、勞動、歡笑、傷悲、連結、生活、領導、捨棄等八個不同的需要或慾望。 在看來漫長卻又其實短促的一生中,人們將在不同的時刻,學習當下該學習的主題, 透過對這些主題的學習,將幫助我們在面對人生的衝突與困境時,還能夠有感受到活 力、意義和目標(周靈芝譯,2000)。 不同的角度對人生目標有不同的觀點,其中包含了如人際、工作、婚姻與家庭、 物質、教育、創作、夢想、學習…等不同的人生任務,也包含了許多如歡笑、傷悲、 愧疚、失落、恐懼…等與情緒相關的課題,還有,如學習、愛、遊戲、耐心…等人生 態度。倘若聚焦於本研究所關心的 30 歲至 40 歲的成年前期人們,則在人生任務、情緒、 態度等三面向中,或許可再縮小範圍於發展心理學所提及的,工作與生涯、人際與親 密關係、學習等三大目標中。 肆、 個人目標的選擇 面對如此多的個人目標,人們如何取捨?如何選擇?倘若遇到了衝突,又該如何 進行抉擇?回答這個問題,或可從生涯決策的理論中,得到一些思考。面臨重要的生 涯決定時,人們常會參酌決策中的各個層面,如「誰」、「什麼」、「何時」、「何地」、

(26)

16 「如何」、「為什麼」(who、what、when、where、how、why)等因素納入考量,例 如:這個選擇將如何影響別人和自己?可以選擇的內容有哪些?不同的選擇將帶來什 麼樣的不同影響?可以考慮的時間有多少?選擇中是否有著哪些空間或地域的因素? 選擇某個決定的原因和理由是什麼?做完選擇後,如何往自己的方向邁進?又如何達 到自己的理想狀態(林綺雲、李玉嬋、李佩怡、李詠慧,2008)?Deci 和 Ryan(2000) 的「自我決定理論」則提到,人們天生就有著想要感受「自主」、「能力」、「與他人 的關聯性」的需求,由於人類是主動的、有成長需求的有機體,這使得人類會因著三要 素的驅動,管理、選擇、引導他們的經驗,往個人成長、個人整合、自我管理及促進 心理幸福感的方向前進。根據以上的理論,倘若將其應用至個人目標的抉擇上,則首 先可觀察,當人們面臨個人目標的選擇時,如何參酌六種不同的考慮要素,作出相關 的決策與行動,另外,人們又將如何因著「自我決定理論」的驅動,使自己在個人目標 的抉擇上,朝著使自己更加成長、整合與幸福的方向前進。

Hackett 和 Betz(1981)將 Bandura(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應用至人們的生涯 發展上,認為所謂的「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即人們對於解決自己未 來生涯種種任務的信心,將對人們的生涯選擇產生影響。該理論提到,不同性別所造 成的自我效能的差別,解釋了女性在傳統與非傳統職業的表現。由於處於女性傳統職 業的女性之自我效能顯著高於非女性傳統職業的女性(然男性在男性傳統與非男性傳統 職業中的自我效能並沒有顯著差異),因此侷限了女性在生涯發展上的選擇,使得女性 難以在工作中發揮潛力,也解釋了女性在專業與管理工作中的低比例。此外,所謂的 「生涯自我效能」,可以包含「替代性經驗」、「成功的表現經驗」、「語言說服」、 「情緒的激發」等四個向度(引自毛菁華,2008,頁 108)。其中,「替代性經驗」是 觀察自己心中的典範人物後,所產生的自己也可以像別人一樣成功的信心,「成功的表 現經驗」指的是過去已發生的成功經驗,「語言說服」則是來自同儕或重要他人的鼓勵 而增加的信心,「情緒的激發」則指情緒層面的穩定程度,倘若焦慮感升高,則將降低 對未來生涯的信心(引自毛菁華,2008)。 Astin(1984)的「社會心理模式」(sociopsychological model)提到,影響人們生

(27)

17 涯選擇的因素,除了來自個人的心理因素之外,社會環境也是影響人們如何進行選擇 的重要原因,在這個理論中,提到「工作動機」、「性別角色社會化」、「工作機會結 構」、「生涯期望」等四個重要的概念(引自毛菁華,2008,頁 109),其中,追求生 存、奉獻與快樂的「工作動機」與「生涯期望」為個人內在心理因素,「工作機會結構」 變化與「性別角色社會化」則是社會環境的因素。Astin 認為,在「工作動機」方面, 男女並無差異,但男女性別角色的不同(如家庭學習經驗、學校學習經驗、童年的遊戲、 打工的經驗等)與工作的機會結構差異(如工作條件、工作歧視、工作中的性別區隔、 工作的責任分配等),是導致不同性別的工作結果和工作期望不一樣的因素。此外, 「工作機會結構」與「性別角色社會化」都影響了「生涯期望」(引自毛菁華,2008)。 關係取向生涯研究者如 Schultheiss 等人(2001)則提到了重要他人對人們生活選擇 的影響,該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大學生的生涯選擇過程與生涯的探索和父 母、兄弟姊妹及家庭外重要他人的關聯性,研究認為,「關係是一種多向度的支持來源」 包含了「情緒、社會、自尊、資訊、實質」等不同層面(引自毛菁華,2008,頁 113), 也包含了人格特質及意識形態、兒時經驗、和其他兄弟姊妹的情緒距離、關係的中止、 角色楷模帶來的影響及兄弟姊妹具備父母親的象徵意義等不同面向(引自毛菁華, 2008)。 從抉擇的觀點來看,性別、自我效能、個人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及人們對關 係的重視等都會影響個人目標的追尋。

第二節 個人目標的形成

人為什麼會有個人目標?人們因為什麼原因,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對 於未來的某些藍圖?有關這個問題,可以在 Adler 理論、存在主義、Erikson 心理社會論 和動機心理學等理論中,看到相關的諸多論述。 壹、 Adler 理論對目標的看法 Adler 對目標的看法,首先從生命的意義談起。他認為,人們有著各自的生命意義, 並且,這個意義的內涵與人們自己的想法、行動、態度、臉部表情、追尋的事物、性

(28)

18 格、生活習慣等等都頗為符合。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思考世界,都蘊含在其日 常生活的言行舉止當中。所謂的「生命意義」沒有標準答案,因人而異,有些豐厚有深 度,有些則膚淺而偏狹,有些涉及社會大眾,有些則僅僅侷限於個人(唐子俊等譯, 2007;顏文君譯,2003)。 至於目標,則呈現了人們各自對生活的看法,透過目標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其 中隱藏的個人生命意義。Adler 認為,人們有一種「理想自我導向」(guding self-ideal), 這是一種人們對於完美的想像,是人們在所有情況下都將全力以赴並努力追尋的(修慧 蘭等譯,2009)。這個「理想自我導向」是人們心中想像的目標,將引導人們的行為和 生活,這個目標是人們心中對於未來的理想描繪,是虛構的,是尚未實現的,並且,這 個理想藍圖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唐子俊等譯,2007;顏文君譯,2003)。 首先,這個目標的內容,呈現了人們的生活意義,並且,可以從其生活方式觀察得 知。然而,生活意義的表現方式是很隱微而含蓄的,我們需要細細地觀察,仔細地推 敲,才能對每個人的生活哲學有所領略。這樣的生活哲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 呢?依照理論的說法,人們往往在四、五歲的時候,便開始能夠感受、摸索、捕捉生 活的點點滴滴,並從中慢慢形成目標。這個目標是動態的,是人慾望的呈現,是廣泛 而難以具體說明的。人們可能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但卻不見得會清楚地 意識到自己的目標。此外,所謂的工作,其實也只是人們追求目標的一部分。例如, 有的人可能想要成為教師,我們因此可以觀察到,他在他的工作裡,如何有耐心地面 對孩子,如何廢寢忘食地準備精美的教案,如何在下班後,還持續關懷弱勢的孩子, 透過個人在工作中的蛛絲馬跡,我們因此可以推敲出個人所追求的生活意義(唐子俊等 譯,2007;顏文君譯,2003)。 一旦人們訂定了目標,又有什麼影響呢?Adler 提到,為了達成目標,人們將調整 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一致,並且,在生活中表現出正確的行動和習慣, 建立一個不至於犯錯的生活方式,為了達成自己的最終目標與生命意義,目標將驅動 人們突破限制,往自己想要的理想邁進。然而,倘若人們並不那麼清楚自己,而確立 了一個不適宜的目標時,在適應目標使自己與目標一致的過程裡,將壓抑和削減了人

(29)

19 們的潛能(唐子俊等譯,2007;顏文君譯,2003)。換句話說,好的目標可以引領人們 往自己的理想人生邁進,相反地,不合宜的目標則可能反而對人們造成了壓抑與限 制。 貳、 存在主義對人生意義與目標的看法 存在主義的基本觀念中,認為人們有著追求意義、價值和目標的本質,雖然在其 論述中,並沒有明顯地提到與「目標」直接相關的語彙,卻可以從其對生命意義的陳述 裡,一窺存在主義對於目標的觀點。存在主義認為,人們有一種與萬物相異的、追尋 生命目的及生命意義的本性。只要是人,便會從心中產生種種對於生命意義的渴求與 困惑,這可能包括了「我這一生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生命意義在哪裡?」、「這 輩子我想要獲得什麼?」…等問題。存在主義認為,所謂既定的人生意義或目標是不存 在的,它需要人們投入如愛、創造、建設等種種人生活動,便可逐漸在其中找到自己 的生命意義。並且,意義是一種個體和有價值之事物間的一種約定,這種約定將提供 生命與生活的目的,讓人們感覺自己是值得的(修慧蘭等譯,2009)。Yalom(1980) 也提到個人目標代表著人們建構其外在環境的某種意義或選擇,人們在許多選擇中設 定了目標,並且儘可能地做一些規劃安排,使自己往最有意義和滿足感最大的方向邁 進,當人們改變了自己的目標,某種程度就是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意義(引自 Robert et al., 1998)。根據存在主義的論述,個人目標的發展,與人們所追求的生命意義息息相關。 參、 Erikson 對目標的看法 Erikson 認為,人生的發展過程中,將會遭遇一連串的「發展危機」,對青少年晚 期和成年前期的人們來說,為了克服「自我認同」的危機和解決「自我認同」的困惑, 並了解「我是誰」的問題,這個階段的個體,將會透過職業目標的建立,反映其人生意 義。換句話說,人們將透過生活意義的界定,解決他們的發展危機(Erickson, 1950, 1968, 1982;引自 Patrick, Anthony, Jay, Daniel, & Jessica, 2010)。

肆、 動機心理學對個人目標的看法

(30)

20

指的是人們為了滿足某些內心的需求,因此自動產生了某些個人目標,這些個人目標 將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進一步形塑了我們的個人目標設定(Emmons & King, 1988; King & Emmons, 1990)。

根據以上的描述,可以發現,Adler 理論認為目標來自於人們對於卓越和理想的追 求,並且,透過目標的追尋,我們可以發現人們的生活意義;存在主義則強調目標源 於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追尋,透過投入某些目標或活動,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的人 生意義與價值;Erikson 認為目標的產生是為了解決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的發展危機; 動機心理學則認為,目標的產生,來自於人們為了滿足內心需求的渴望。雖三者分別 使用了「理想自我導向」、人生意義、發展危機、內心需求等不同的概念,卻可以發現, 目標的形成,與內在世界的成長與渴求,有著很大的關聯性。

第三節 個人目標的影響

個人目標對一個人的影響為何?根據過去的研究,可以知道,個人目標對人們的 行動、生活、身心健康與幸福感受有著不同的影響,此外,Frankl 也提到,目標不僅在 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一些作用,當人們面臨生死存亡之秋,目標還可以提供人們 支持,使我們在極其艱困的環境下,仍能夠忍受現實生活的苦難,懷抱著某些願景繼 續活下去(趙可式、沈錦惠譯,1983)。下段開始,將分述以上論點的內涵。 壹、 個人目標對人們行為與生活的影響 Frankl 在「活出意義來」一書中,描述了集中營俘虜的生死存亡景況,他認為,如 果想要使俘虜擁有堅強的內在力量,必須要為他指出某個可作為支持的未來目標。倘 若一個人感覺不到自己的個人目標和生命意義,便容易因為缺乏意義感,很快地便會 迷失在生活之中。對集中營俘虜來說,由於現實生活原就十分艱困而痛苦,倘若失去 了維繫一線希望的未來個人目標,則很快便會喪失繼續活下去的能量與勇氣,進一步 越來越靠近死亡(趙可式、沈錦惠譯,1983)。透過 Frankl 的著作,我們可以知道,當 人們面臨極其痛苦而煎熬的處境時,一個能夠彰顯生命意義與蘊藏未來希望的目標, 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趙可式、沈錦惠譯,1983),並且,倘若它可以讓衣不蔽體、

(31)

21

食不飽足,在精神和肉體上都遭遇苦痛的集中營俘虜們,透過目標所帶來的一線生機, 苟延殘喘地生活下去,那麼,類似地,當我們在日常生活遭遇極大的失落與苦痛時, 目標所提供的撫慰與支持,也將帶給人們極重要的安定力量。

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Emmons 和 King(1988),King 和 Emmons(1990) 的 研究談得更為細緻。他們認為,個人目標的設定,將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模式,進一 步影響其行動所帶來的感受。換句話說,當人們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可以透過個 人目標的設定,引導自己的行為方式,最終透過需求的滿足,帶來愉悅的感受。Robert 等人(1998)則對此做了更細膩的描述,他們認為,當人們選定一種個人目標時,此個 人目標似乎就會隱隱成為人們生活的最高準則,為了使自己的生活符合個人目標的意 義,人們會朝能夠滿足個人目標的方向邁進,會把握能夠實現個人目標的機會,為自 己的生活作一些能夠靠近個人目標的安排。 除了以上兩者,近年來,則有許多學者的研究,都提到了個人目標對於人們生活 的正面影響。 Nico 等人(2010)的研究提到,典型的「美國夢」目標,即追求財富上的成功、 吸引力及聲望(fame),和人們的幸福感負相關。相反地,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 和他人有關連性(affiliation and community with others)、個人成長(self-growth)等, 則被認為和幸福感有正相關。此外,逃避目標和趨近目標(approach goals)對幸福感也 有不同的影響。研究顯示,追求逃避目標的人們,通常比追求趨近目標(approach goals) 的人們,經驗到更多的緊張情緒、對生活的不滿意以及生理症狀,也呈現了較少的幸 福經驗。

Patrick 等人(2010)以 UCLA 的 HERI 機構發展的個人目標問卷,發現在親社會 (prosocial)、財務(financial)、創造力(creative)、個人認同(personal recognition) 等四類目標中,僅有親社會的個人目標,有效預測了個人的生產力、個人成長、目標 和整合(integrity)的預測變項,擁有親社會的目標,最能夠讓人們感覺「幸福感」。 研究表示,這樣的結果可能來自於該大學的氛圍,由於抽樣的學校非常鼓勵學生們將 焦點關注在他人身上,也因此,學校裡認同親社會趨向的學生,比較容易覺得自己的

(32)

22 大學經驗是值得的,也因此造成較高的幸福感。透過這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當個 人的目標與所處環境認同之價值觀一致時,人們會因為環境的認可,也認同了自己的 經驗,對個人的生活感到滿意。在此篇研究中,並非因為親社會個人目標的內容而導 致了幸福感,其關鍵在於個人與環境的價值是否一致。 另外,研究還發現,當人們在實踐目標的過程裡,常常會透過某些機制,影響人 們是否感覺幸福。例如,Franciska 等人(2008)為了了解個人目標內容與歷程是否與社 會歷史因素有關,因此調查了瑞士德語區 75、50、25 歲等三個族群的個人目標內容, 以及可控制感、社會共識與成功感受對人生滿意度的影響。研究發現,個人目標透過 「達到目標的成功感受」、「人們對目標的影響程度大小」和「同樣年紀的人,跟自己 有著類似目標的多寡」影響了人們的人生滿意度。研究發現,對 50 和 25 歲的族群來說, 個人目標透過對目標的「成功感受」和「可控制感」影響人們的快樂,對 75 歲的世代 來說,個人目標則是透過「社會共識感」影響人們是否感覺快樂。另外,Nico 等人(2010) 則研究了腦傷病人個人目標的內容、重要性、可達成性和成功感受等變項和幸福感的 關連性。該研究發現目標的成功中介了目標的重要性和幸福感,並且,這樣的中介效 果在「成就」和「親密」的個人目標中最為明顯。最後,Lyubomirsky 等人的研究(2010) 則發現,在人們每週的生活經驗裡,「自主」(autonomy)和「與他人有關連性」 (relatedness)感受的增加,將中介了人們正向活動和幸福感的關聯性。然而,自我決 定理論的第三個元素「能力感」(competence)則對正向活動和幸福感沒有中介效果。 該文的「自主」定義,並非以問卷形式測得,而是在實驗設計中,並不讓受試者知悉該 參與實驗的目的,受試者只知道自己參加了一個認知測驗,並不知道他們所採取的行 為,與其自身的快樂感受增加有關。 簡而言之,這幾篇文獻都提到了目標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首先,一旦人們擁有 自己的個人生活目標後,將會大大影響了其生活的選擇與行為,使自己逐步朝著目標 的方向前進,再者,目標的存在,將使人們能夠忍受苦痛,對未來懷抱希望,最後, 個人目標的存在,將對人們生活有著許多的正面影響,例如人生的滿意度的提高、好 情緒的增加、個人生產力上升、個人成長增加…等。因此,個人目標確實會對人們的

(33)

23 生活產生許多的影響。 貳、 高低層次目標對人們生理與心理疾病的不同影響 不同層次的目標也對人們有著不同的影響,研究發現,具體、明確、可執行、目 標導向的低層次目標和生理疾病高度相關,抽象、具思考性的高層次目標則和心理困 頓,特別是憂鬱較有關(Emmons, 1992)。 根據 Pennebaker 於 1989 年的研究(引自 Emmons, 1992),高層次的思考方式代表 了面對壓力時的對抗方式,這種與壓力對抗的方法,將提高了負面的情緒,也因此, 當人們處於高壓時刻,高層次的思考確實是預測心理困頓的指標。然而,為何當人們 處於沒有壓力的時刻時,高層次的思考方式也與負面情緒有關呢?Emmons(1992)的 研究認為,控制理論和目標設定理論可以為這樣的現象提出可能的解釋。

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Carver & Scheier, 1982, 1990;引自 Emmons, 1992)提 到,人們會透過具體的行為,縮短現實狀況和理想目標的差異。然而,具體行為的內 容,將依個體的差異而有不同。有的人傾向訂定具體的作法,有的人則以抽象的原則 為標準。以高層次目標的追求者來說,常以相對抽象的目標進行自我管理。然而,當 目標越抽象時,將越難評估目標是否已經達成,因此,Semmer 和 Frese(1985;引自 Emmons, 1992)認為,憂鬱可能正來自於目標難以評估所帶來的模糊性。目標設定理論 (goal setting theory)(Lee et al., 1989; Locke & Latham, 1990;引自 Emmons, 1992)則 提到採用特定目標的重要性,當目標越具體明確,越容易觀察到成果。然而,由於高 層次目標追求者的目標多半較抽象模糊,他們常感受到更多的困難,也需要更多的努 力,並且在過程裡,也常感受到較多的模糊性。雖然如此,若以結果論之,令人訝異 的是,高層次目標追求者成功實現目標的機率並沒有比較少,Emmons(1992)認為, 這可能是因為目標模糊的本質,使他們較易免於失敗的結果,雖然,這樣的結論和過 去研究已呈現的並不完全一致。 透過控制理論和目標設定理論,我們可以知道,高層次目標追求者因為目標的模 糊性,常不易評估目標是否已達成,這種模糊的特點,使高層次目標追求者較容易產

(34)

24

生心理健康的問題。

除了目標的本質,該文也從目標衝突的角度,解釋了高層次目標追求者的憂鬱現 象。一般會認為,由於高層次目標追求者較傾向自我定義(self -defining),因此目標 的衝突會比較少。然而,Emmons 和 Kings(引自 Emmons, 1992)發現,當人們比較常 自我反省和沉思時,比較容易覺得目標是衝突的。比較高層次與低層次目標追求者, 可以發現,高層次目標的追求者比起低層次目標的追求者,更常思考他們的目標,也 更能夠承認存在於目標間的衝突以及自我和理想間的差距 ( Higgins, 1987 ;引自 Emmons, 1992)。此外,也有文獻指出,衝突、模糊性和自我和理想的不一致常是預測 負面情緒和生理疾病的重要指標(Emmons & Kings, 1988; Straumans & Higgins, 1988; 引自 Emmons, 1992)。 綜合上述兩者,高層次目標追求者可能會有較多的負面情緒和生理疾病,然而, 由於高層次目標的追求者比較能夠處理和解決其目標衝突,並且,他們的行為比較能 夠自我修正,因此長期來說生理上是比較健康的,僅僅在負面情緒上會較明顯。低層 次目標的追求者則因為不易承認衝突,比較不容易遭遇心理困頓,但卻會以生理疾病 作為其代價。 簡單地來說,高層次目標追求者由於自我反省和經常思考的特質,使他們比起低 層次目標追求者,容易感知到目標間的衝突,因此引起負面情緒和心理疾病,但低層 次目標追求者,因為不感覺衝突,所以免於負面情緒的影響,但長期來說,卻會以生 理上的病痛作為代價。

此 外 , 憂 鬱 的 回 應 風 格 理 論 ( response-style theory of depression, Morrow & Nolen-Hoeksema, 1990)也可以用來解釋負面情緒與目標層次間的關聯性。該理論表示, 當人們感覺憂鬱時,常會採用思考或分散注意力兩種不同的方式加以回應。沉思的方 式常常較關注於個人的內在世界,或者較常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這樣的因應方式, 常延長或者增強了憂鬱的狀態,相反地,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則使人們透過其他行為, 遠離自己的憂鬱狀態,或者減緩其負向情緒。將憂鬱的回應風格理論應用至不同的目 標追求問題上,由於高層次目標追求者常以反思的方式面對困難,低層次目標追求者

(35)

25 則較常採用分心的方法,因此,前者常長時間感到憂鬱,後者的應對方式,則比較不 會不斷沉浸在憂鬱的狀態。然而,憂鬱回應風格理論僅能解釋憂鬱的維持狀況,而較 不能解釋面對痛苦時的初始情緒狀態。 綜合上述幾個理論,由於目標的模糊性、較常感知到目標的衝突、常以反思方式 回應憂鬱情緒等幾個特點,使得高層次目標的追求者,比起低層次目標追求者容易憂 鬱。 低層次目標追求者又為何較容易面臨生理疾病的風險呢?根據 Pennebaker 的研究 (1989),低層次目標追求者常呈現出壓抑的人格典型,即拒絕承認自己正處於苦惱和 不幸的特質,將逐步影響自主神經系統,因此容易產生身心失調的疾病。簡單地來說, 由於低層次目標追求者的壓抑特質,使其較容易面臨生理疾病的風險。 參、 個人目標的衝突對人們的影響 個人目標產生衝突時,如何對人們產生影響,在 Robert 等人(1998)的研究裡,發 現當人們想要達成某個目標時,會影響另一個目標的達成,亦即目標間產生了衝突, 但人們無法解決時,將會降低個人的幸福感,並影響其身心健康。 針對成年前期個人目標的衝突,則可能有著幾種不同的情況,它可能是發展任務 的衝突,例如工作、婚姻與夢想的難以取捨;可能是個人內在價值的衝突,例如兩個 各有優點的工作,我應該要如何選擇;也可能是自己與重要他人的衝突,例如父母希 望我成為醫生,但我自己卻對於藝術工作有著更大的興趣;除了這些,甚至還有許多 情況是兩者兼具的衝突,例如研究者當年在專案管理工作上已有一些成長與累積,然 而,卻遲遲無法忘懷成為諮商師的夢想,因此在生涯的抉擇上猶豫不決,從某個角度 來說,這是人們發展階段中,應該要繼續累積財富,抑或實踐夢想的衝突,但對研究 者來說,其實同時也是內在價值中,究竟是要循著主流的腳步前進,或者去追尋心中 的聲音的內在價值的心理衝突。簡而言之,目標的衝突可能有著發展任務的、個人內 在價值的以及自己與重要他人的衝突,或者,許多時候也可能是複合型的衝突。 透過以上的文獻,我們可以看到,「目標」彷若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了「定錨」的作

(36)

26 用,當我們航行在茫茫的人生大海時,無論陰晴風雨,都因為知道目標所指引的「燈塔」 就在某處,而不至於迷失了生活的方向。風平浪靜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平靜而穩 定的力量,影響著我們的日常選擇與行為,使我們表現出一種符合目標的生活方式; 驚滔駭浪時,則提供了我們心靈的慰藉,讓我們能夠人生最極致的苦痛,可以在極其 痛苦的狀況下,也得以含辱負重,為著將來的願景,或者為著可能連當事人都尚未察 覺的某種人生意義,而想盡辦法存活下去。換句話說,無論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 或者是最苦難的挑戰中,「目標」都為人們帶來相當重要的影響。這也與過去諸多研究 個人目標與幸福感的文獻相互呼應,無論是透過成功感、可控制感、可達成度…等不 同的中介因素,個人目標都被證實與人們的幸福感相關,另外,當目標可以分為高低 層次時,也發現目標與人們的身心健康有關,最後,目標間的衝突,也將對人們的身心 健康帶來影響。也就是說,在過去的許許多多文獻中,皆一再地陳述了「目標」的重要 性,「個人目標」,影響了人生的行為模式與生活方式,與人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也 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可以說,「個人目標」在人們的生命和生活 裡,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數據

表 1    個人目標的類別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chools may first relate the four basic learning areas (personal, social,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o the person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then extend to the family and

It also follows the general direction set out in the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CDC, 2002) and extends

It also follows the general direction set out in the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CDC, 2002) and extends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The personal data of the students collected will be transferred to and used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for the enforcement of universal basic education, school

To assist with graphics and multimedia projects To assist with graphics and multimedia projects To support home, personal, and educational tasks To support home, personal,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rsonal finance products: mortgages, personal loans and credit cards. Mortgage is a long-term loan that is used for buying a

Following the supply by the school of a copy of personal data in compliance with a data access request, the requestor is entitled to ask for correction of the personal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