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基本概念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第二節、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相關研究;第三節、體育師資生相關研究,分別陳述探討。

第一節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基本概念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PSR) 是由美 國伊諾大學教授 Hellison 在 1995 年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一書中所提出,由於美國文化背景的差異和資源的不足,此 模式最初是為了幫助弱勢和偏差行為的青少年等具高風險學生,如 : 輟學、藥物濫 用、校園暴力等,透過身體活動賦予學生更多責任以及對行為和其生活有正確的情感,

目的為提升自我與社會責任的學習,使他們對自己負責,並對他人有所貢獻。目前,

美國、紐西蘭等世界各國,開始廣泛在體育課程中實施 TPSR,對象不再以弱勢和偏 差行為的青少年等具高風險學生為主,而是用於一般學生。以下針對個人與社會責任 模式 (TPSR) 說明之。

一、 TPSR 的基本假定

Hellison (2011) 對 TPSR 提出三大假定,這些假定喚起我們平常難以注意到的信 念和價值,提供我們在 TPSR 教學設計上有個良好的基礎,其假定如下:

(一) 體育課 (PE) 和身體活動 (PA) 課程提供獨特的個人與社會發展機會,但個人與 社會的發展並不會自然的產生,會受到責任目標、策略和教師的特質而影響其發 展。

(二) 課程聚焦在某些目標上,目標雖然少但必須明確,反而能對孩童產生更大的影響。

(三) 如果身體活動是 TPSR 的課程核心,在使用 TPSR 教學時,我們必須具備教身體 活動的內容知識、教學技能及活動中與 TPSR 的概念和策略相結合。

10

二、 TPSR 的基本理念

Hellison (2011) 認為透過動態的身體活動,學生必須學會為個人及社會負責,因 此,其三大發展理念如下:

(一) 體育課的中心為身體活動,而教師必須在體育課中教導身體活動。

(二) 體育課非只有運動技能的發展,應具有教育性質,使學生全能發展。

(三) 學生在體育課中出現的任何行為、情緒及人際互動,提供獨特的個人與社會發展 機會。

三、 TPSR 的教學信念

如何使學生學會對個人與社會負責,並非在體育課中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需要 透過課程設計和策略來達成。教師為課程設計的規劃者,其教學信念將會影響課程安 排,因此教師實施 TPSR 的教學信念也尤為重要,基於上述基本理念,Hellison (2011) 指出教師實施 TPSR,需具有以下五大信念:

(一) 認同 (Identification)

由於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家庭和成長背景等,因此學生的條件也不相同,而 教師必須認同、尊重與接受學生的多元化差異及特質。

(二) 整合 (Integration)

教師須將 TPSR 融入其身體活動教學內容,並非單獨實施。

(三) 遷移 (Transfer)

為 TPSR 的最終目標,將個人與社會責任由體育課轉移至生活中。

(四) 賦權 (Empowerment)

教師將體育課堂上的權力漸進式的方式轉移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甚麼是責任,又 該怎麼負責,提供學生實踐負責的機會,而教師角色為輔佐他們。

(五) 師生關係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由於 TPSR 大多以人際互動為主,因此師生關係建立在彼此的尊重、信任與溝通之上。

11

四、 TPSR 的責任層級

個人與社會責任並非透過身體活動的參與便能直接產生,而是需要具體的目標和 策略進行,Hellison (2011) 將責任層級分為五個層級,以下將依各個層級及其組成要 素說明之。

(一) 第一層級:尊重他人權益及感受 (Respect the rights and feelings of others) 1. 自我控制: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及態度。

2. 和平解決紛爭:遇到紛爭,能與他人溝通協調。

3. 接納他人為合作夥伴:無論個體間的差異,都能與他人合作。

(二) 第二層級:努力與合作 (Effort and Cooperation)

1. 自我內在動機: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將身體活動難易度的選擇權給學習者,

以提高內在學習動機。

2. 對新任務努力探索:鼓勵學習者努力不懈,不要輕易放棄。

3. 與他人相處:強調過程中要與他人合作。

(三) 第三層級:自我引導 (Self-direction)

1. 獨立執行任務:教師在身體活動進行中,不再監控學習者活動。

2. 目標設定過程:教師協助學習者的年齡、認知和學習興趣所做的目標設定。

3. 勇於抗拒同儕壓力:為發展個體的獨特性。

(四) 第四層級:協助他人及領導 (Helping others and Leadership) 1. 關懷與同情:能對他人表示關心,且具有同理心。

2. 敏銳的察覺和熱情的回應:能認知他人感受,適時給予協助。

3. 內在力量:讓學習者試著擔任團體中的領導者,且能忍受同儕壓力與個人自 我中心,與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五) 第五層級:遷移體育館外 (Transfer outside the gym)

1. 在生活中表現這些概念 : 為前四個層級的組成要素,皆能應用在生活中。

2. 作為他人正面楷模,尤其為年輕孩童 : 鼓勵每位學習者,能成為他人典範。

12

五、 TPSR 教學實施架構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實施架構由關懷時間 (Relation time)、意識對談 (Awareness talk)、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小組會議 (Group meeting)、自省時間

(Self-reflection time) 所組成,每次上課無論時間長短皆須包含此五大條件,其內涵說 明如下 :

(一) 關懷時間 (Relation time)

教師與學生的個別私人互動時間,可為課前、課中或課後,其目的為與學生建立 良好的師生關係,而關懷時間通常很短暫。

(二) 意識對談 (Awareness talk)

教師需集合所有學生,說明各責任層級與目標的內涵,讓學生思考其相關議題,

並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目的讓學生了解各責任層級及哪些為該層級應有的行為 表現。

(三) 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為課堂中的核心活動,在課堂比例占五個教學實施架構之首,而教師必須將 TPSR 融入其教學內容中,融入的形式和比例可依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而定,逐漸賦權。

(四) 小組會議 (Group meeting)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會議,藉由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彼此之間建立互信、善 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尊重每個人發言的權利及體驗民主的價值。

(五) 自省時間 (Self-reflection time)

為小組會議的延續,從團隊討論轉為個人省思,目的為提供學生評量自我態度、

行為和意圖的機會,思考自己課堂表現中與責任五個層級的關聯性。

13

六、 TPSR 的教學實施策略

Hellison (2011) 將教學策略分為認知策略、直接教導、個別決定、小組決定。實 施 TPSR 初期,因學生尚未有賦權的基礎,應以認知策略、和直接教導為先,爾後,

教師逐漸將權力轉移到學生身上,再採取個別決定和小組決定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 主要應用於身體活動中,其說明如下:

(一) 認知策略

教師藉由討論或活動引導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在課堂中所處的層級任務,能 為自己負起應有的責任、該有的責任行為,及對同儕的發展有所貢獻。

(二) 直接教導

教師視實際情況,將責任相關任務直接分派給學生,直接幫助學生獲得負責的經 驗。例如:運動教育模式中的角色分配 (裁判、球員、記分員等)。

(三) 個別決定

適度提供學生自我反省和課堂自主的機會。例如:讓學生在比賽情境中,自己決 定所欲達到的目標難度,然後讓學生自己規劃練習的強度和頻率。

(四) 小組決定

透過小組會議的進行,引導學生討論並充分表達與意見交流,來決定目標、難度 和練習方式,或是針對課堂發生的衝突事件,共同擬出解決的方案等。

綜上所述,TPSR 為透過身體活動教導學生為個人及其社會負責,教師藉由逐漸 賦權的方式,將權力下放給學生,使學生做決定的機會變多,增加責任的學習。而在 課程的設計上,教師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身體活動設計必須符合 TPSR 的概念 內涵外,在整個 TPSR 的教學上,須能適時隨著教學情境的改變而變化,時時洞察學 生的責任層級行為表現,針對遇到的問題,思考如何幫助學生達到責任層級目標。基 於此,經由以上的說明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在實施 TPSR 教師需具備的認知、教學信念,

以及實施策略等,將對接下來的實施更有效益。

14

& Buchanan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