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將針對體育師資生培育之現況、課程內容、試教經驗等三部份做探討,了解 其現況,以作為日後發展之依據。

一、體育師資生培育之現況 (一) 臺灣師資培育現況

我國為因應民主開放的社會發展於1994年通過師資培育法,由原本一元化、計劃 性、公費制的師資培育制度改成多元化、儲備性、自費制及甄選制,開啟教師多元競爭 的自由市場,目的為提升教師的素質,然而隨著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施行,儲備教師的 擴增、再加上臺灣面臨少子化的趨勢,使得教師市場供過於求,呈現供需失衡的狀態,

且師資程度不一,影響師資素質等負面影響逐漸浮現,使得原本中小學師資培育政策面 臨重大的挑戰 (吳清山,2005)。基於此,教育部近年來積極展開一連串的師資培育改革 政策,希望能有效改善並提升師資培育的「質」與「量」,落實「優質適量」、「保優 汰劣」的目標。

然而各師資培育機構雖相當重視師資生專業能力的發展,但在教學現場的教師,時 常反應師資生在領域知識、反思能力、教學基本能力和通識能力的素養不足 (吳武典,

2005)。為了使教師證照制度邁向專業化,教育實習課程由一年改為半年,並須通過教 師資格檢定考才能獲得教師證,取得教師資格。這個變革立意雖好,但如果師資生在實 習期間缺乏良好的師父或實習輔導教師 (mentor) 的引導,其教學理論與實務結合的 實踐素養發展將受到侷限,因此面對這樣的問題,師資培育者應在師資培育的正式課程 中加強「理論與實踐整合」,以增進師資生的教學實踐素養 (何縕琪、許智香、沈麗芬、

饒瑞鳳,2010)。

(二) 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2013 年公布的師資培育白皮書中提到綜觀國際趨勢以及我國的教育發展,教師 應定位為「專業者」而非勞動者,培育的方向包括師資職前培育、師資導入輔導、教師

26

在職專業發展與相關支持體系 (教育部,2013)。而教師專業包含教師的教育專業技能、

知識與態度。從時間而言,教師的專業奠基於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教育實習階段、初任 教師時期、專家教師時期等不同階段的發展與改變。從內容而言,教師專業含學科知識、

教學技巧與技術、班級經營與輔導知能等,相較於其他職業,社會大眾對教師一職有著 更高的期許與道德監督。因此對於教師角色的認同、將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內化於個人的 自我概念之中,是師資培育的重要方向 (吳淑禎,2011)。

Shulman (1986, 1987) 認為一個教師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必須包括:學科知識 (PK)、課 程知識、學科教學內容知識 (PCK)、對學習者先備知識/經驗了解的知識、教育情境的 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對教育目標、目的、價值及其哲學與歷史淵源等了解的知識。其 中學科教學知識 (PCK) 不僅強調學科內容知識與一般教學知識一樣重要,也主張學科 內容知識與一般教學知識之間的連結。

許義雄等人 (1994) 認為優秀的體育教師應具備以下特質:

(一) 身體方面:健康的體格、整期的儀表、經常保持充沛的體力、維持文雅的風度。

(二) 社會行為方面:對工作保持熱忱的態度、具有教學熱忱和信心、容易與人相處、尊 重他人,以及熱心助人。

(三) 情緒方面:穩定的情緒、對學生有耐心、同情心和愛心、處理問題態度果斷。

(四) 專業知能方面:了解體育的目標與理論並依目標設計擰訂教學計畫、福合教學原理 多樣化的體育教學能力和方法、養成良好的運動技能且具有示範能力、良好的體適 能、指導運動代表隊的知識與能力、勝任運動裁判的能力、評量體育成績及從事體 育研究的能力、舉辦運動比賽和體育表演會的知識及能力、具有運動安全的知識和 能力,以及廣博的知識。

(五) 其他:組織及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表達能力、說明示範、修正錯誤、回饋能力、

發問及傾聽及諮商的輔導能力。

程瑞福 (2000) 將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分為教學專業及體育專業兩大領域,其中教 學專業包含教學知能、教學技能、輔導能力、管理能力,體育專業含括體育認知、運動

27

安全、學術研究、行政管理、運動指導、體育教學、健康適能、運動裁判、教學與評量 的能力。

二、 體育師資生之試教經驗

教學實習課程是體育師資生第一次進入實際教學現場,將在學校所學的理論與實務 結合作實際上的運用,讓師資生在實習的過程中,以已有的專業知能、理念和態度,不 斷地以實際教學經驗產生融合或衝突,使師資生的教學信念有機會受到考驗,進而改變 其想法,以獲得教學專業上的成長 (陳國泰,2011)。但在教學現場上,體育師資生通常 面對了許多困難,如體育專業知識的不足、有班級經營與技巧的困難、動作技能的指導 和口語表達流暢性不足、回饋上的經驗不足、無法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教學設計 (陳長盛,2006;張甄玲、林靜萍,2012)。體育師資生在試教經驗中所學的一般性原則 很少,因此無法適應不同的教學情境,然而在試教後所接收到的建議是非常得少的 (Ricbardson-Koebler, 1988), 但經由試教,體育師資生在教學上所遇到的困難,會不斷 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藉由試教經驗來吸取新知和調適,提昇各方面的 能力,包含口語表達、班級經營及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等,且因教學經驗的累積,體育 師資生對教學也越來越有信心。因此實地的試教經驗是體育師資生了解教學現場、快速 成長的重要方式,有效提升師資生教學專業化的能力 (周春美、沈建華,2003;張甄玲、

林靜萍,2012)。

三、體育師資生培育之課程內容

模式本位為提供教師許多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每一個教學模式都有不一樣的教學目 標和教學方式,目前發展出來的教學模式有直接教學、探究式教學、同儕教學、合作學 習、戰術教學 (理解式教學)、運動教育模式、個人化教學系統模式,及個人與社會責任 模式,教師可經由不同的教學面向,選擇最適合學的教學模式 (Gurvitch, Lund, & Metzler, 2008)。而教學模式就像一張設計圖,詳細的讓教師知道整個實施架構,並提供 教師在教學上做決定的結構 (Metzler, 2005),因此學習模式本位成了體育師資生培育的 必要課程之一,幫助體育師資生在教學的設計上更有組織。

28

但使用這些教學模式的教師們表示,他們所學的教學模式知識和經驗來自於他們在 師資培育時期,因此如果沒有受任何的訓練,其實施將會有難度。在學習這些模式的過 程中,教師們開始培養學科內容知識與模式本位架構相互結合,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成 效,而模式本位帶給學生的效益如下 :

(一) 學習團隊合作。

(二) 對於運動、遊戲等有更多的了解。

(三) 促進學生思考,並使他們將所學來的新知識與舊知識作結合。

但如何使體育師資生在師資培育時期所學的教學模式,持續應用到教師生涯中,其 中會受到個人、同事、學生、家長、學校主任的影響,而影響最大的是過去在師資培育 課程中,學習這些教學模式的自身經驗 (Gurvitch, & Blankenship, 2008)。因此在師資 培育的過程中,應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師資生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將成功的經驗及正面 效益,延續至未來的體育教學中。

綜合上述可發現,面對大量的儲備教師,如何培養一位有「質」的體育教師,不僅 在動作技能有所要求,使在教學上具有示範的能力外,相對的如何教、如何讓學生想學,

以及如何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等,也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當前的師資培 育,大多教導理論和如何設計教案等,鮮少提供實際教學的機會,讓師資生直接面對學 生的機會,然而體育課有別於其他課程,活動於開放式空間,上課情境也比較多變,體 育師資生要如何因應也是一大挑戰,基於此,如何幫助體育師資生能在最短的實習期 間,獲得最大的效益是當前最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說明研究方法及步驟,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