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7

第五章 個案比較與分析

站在廣告公司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廣告公司的核心價值與獲利模式,因應競 爭者、替代者的加入,不斷持續地在改變。

第一節 價值錬分析

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競爭優勢》一書中分析,最終要能獲得 利潤最大化,甚至高於其他業者,那就是想辦法創造企業本身最大的價值,波特 認為欲達到價值的最大化,可將公司內部核心和外部競爭環境做結合,發展其獨 特競爭優勢,使資源能達到最佳的分配狀態。

找到競爭優勢的首要方法一從公司內部開始價值鏈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VCA)就是一套用來分析企業競爭優勢、尋找最大價值的方法。在波 特的想法中,競爭優勢源自於企業內部,必須將企業中不同的價值創造活動分解 開來,再進行分析。從產品的設計、生產、行銷到運輸及整個支援作業等多項活 動,都是企業獲得價值的來源,如製造業透過大量原料的收購,壓低生產成本,

創造價值;零售商針對客戶進行客製化的服務(如試衣間的提供或個人購物諮詢 服務等),這些都是企業在創造本身價值的行為。(Michael E. Porter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競爭優勢(上、下)》李明軒、邱如美 譯)

廣告傳播行業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產業,「人才」既被視為「成本」,更是 突顯公司優勢的「資產」。下表試圖以波特的價值錬分析法,來解構及尋找廣告 綜合代理公司、媒體代理公司、數位綜合代理公司的價值差異。

一、T 廣告公司的價值錬

自 1985 年之後,奧美 (Ogilvy & Mather)、智威湯遜 (J. Walter Thompson)、

李奧貝納 (Leo Burnett)、上奇 (Saatchi & Saatchi)、麥肯 (McCann-Erickson)、

葛瑞 (Grey) 等世界知名的大廣告公司紛紛來台投資發展,可說是台灣廣告業的 值─新資訊及技術的軟體整合 (IntergratedMarketing Communication,簡稱 IMC)。即聯合原來與廣告相干或不相關的傳播工具:如一般廣告、互動式廣告、

Executive & Distribution

採購(+) Procure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of the Fir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9

產水準,或提高利潤收益。於是此時的廣告業創業風潮迭起,如以司迪麥口香糖 聞名的「意識型態廣告」、中華汽車「爸爸的肩膀」的相互廣告等。這些公司的 創辦人都是由外商廣告公司體系分支而來。

外商廣告公司的進入,建立起傳承至今廣告公司的價值錬,由市場調研、策 略擬定、創意概念、創意表現、媒體分配等,都有一套縝密的思考流程。這幾乎 是所謂「正統 4A」的教戰手冊,無論外商或台資公司,有規模的廣告公司多半 依循這樣的作業規範;特別是外商公司,在「企業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

上,與國際同步接軌,墊定了廣告人才的基礎,這批人才甚至在 1999 年大陸改 革開放後,成為大陸廣告產業的推動者,影響力至今未歇。

此階段被視為顯學的整合傳播 IMC,其實在於「所有的傳播工具,皆需符合 Core Idea 的操作準則」,講求的是綜效(Synergy),是源於同一創意概念下、

依不同媒體工具屬性差異作出不同的表現。此時生產的內容訊息是被研究創造、

精心設計的,而且是一群「專業廣告人」創作出來的,它代表某一種時尚、趨勢、

先見或洞察。此時「技術發展」、「採購」是被忽視的,因為創造內容的時間、費 用投入甚多,因此回饋及修正付出的成本極高(重新拍攝或修改廣告 TVC、製作 平面廣告,所費不貲),因此人才的經驗(無論是成功或失敗)才是關鍵生產工 具。此階段廣告公司像是一個受過同樣觀念訓練、極有紀律的隊伍,流程、職能 都有明確規範;即便貴為客戶,都可能被主管或廣告公司資深人員要求,要有清 晰的工作說明(brief)。

二、C 媒體公司的價值鍊

的廣告公司 (advertising agency)淪為創意代理商(creative agency)。 的確,

這樣的改變讓部份廣告優秀管理人才,由傳統廣告公司管理職轉戰媒體公司,如

TA Media Behavior

Communication

Strategy Big Idea Excutive &

Cost-down Feedback & KPI

Infrastructure of the Firm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curemen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1

凱絡媒體前大中華區CEO李桂芬女士即為一個相當成功的典範。此時的媒體公司 在價值錬的支援活動(企業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的發展、採購等)都 佔有極大的優勢。但媒體公司終究無法取代廣告公司價值錬中,最重要的「品牌 管理者」的角色,始終被「媒體成本控制」的魔咒捆綁,當在前端策略、創意無 法創造出差異時,淪於彼此削價競爭,由0%AC、拚到負AC%(不收AC%、還退AC

%), 成於「媒體佣金」、也敗於「媒體佣金」。媒體公司曾一度被部份業界人士 嘲弄,經營的是「金融業」(拚現金折扣、Volume discount),而非傳播業。稍 具競爭力的媒體公司,紛紛以是否能夠提供的附加價值上,加強服務廣告主。

自20008年金融海嘯開始,因應國際資本市場版圖重新洗牌,媒體公司也捲 起購併潮,2016年承攬額分佔第一、第二的貝立德、凱絡,因為併購,同隸屬電 通集團。鑑於內容服務的專業不足掌握客戶主導權,加上原本豐沛的媒體佣金因 競爭而急速縮水,媒體服務公司只有以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及發展科學化工具,

來加強對廣告主的服務,而不陷於價格競爭。媒體庫有公關活動部門,提供公關 活動諮詢的服務;凱絡則設有整合行銷(IMC,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部門;提供整合行銷等不同於單純企劃與購買的服務;就連100%

本土的宏將傳媒,則多元經營娛樂經紀公司、中職球團、戶外媒體公司等,以提 供客戶拍攝廣告、MV 的藝人及球星,將商品或品牌與音樂或戲劇結合。

至於科學化工具部份,凱絡媒體一進入台灣市場就引進歐洲總部的分析工具, 並不斷地修正系統以使其在地化,目前有五套分析系統在台灣使用,是台灣媒體 服務公司中使用分析工具最多的。日系的貝立德並沒有自行開發分析系統,目前 主要使用兩套來自母公司日本電通的分析工具,包括 DIALOG 系統與 ESQ 系統。

透過 DIALOG 系統安排廣告檔期,讓貝立 德的檔次購買居業界之首,而 ESQ 系 統雖然較少用,但內容豐富的日本行銷活動資料庫,則是最好的參考資料。

但除了集購價格優勢及分析工具外,媒體公司在內容產出價值上,仍然需要 仰仗廣告公司的貢獻,主要是其價值鍊根本無法滿足廣告主的需求。畢竟,沒有 廣告素材的生產,就算作再多的媒體計劃都是空談,廣告公司仍然掌握品牌策略

(一)2002~2005 年 Portal 、Email 為王

此一階段閱聽眾對於網路的使用,主要用途為 Portal site 及 Email。

因此數位公司主要在數位素材的製作(Banner、txt、Rich media 等)與

Digital

Behavior Big Idea Media Lab Excutive &

Cost-down Feedback & KPI

企業基礎設施 (+++) Infrastructure of the Firm

人力資源管理(+++)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技術的發展(+++++) Technology Development 採購(+++++) Procuremen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3

Portal site(Yam、Yahoo 等) 版位的採買。在內容提供上,此時數位公 司還未有重要角色,多半為「丙方」,即為廣告公司(乙方)或媒體公司

(乙方)的外包單位。

此時另一個蓬勃發展、被大量運用的,是官網與活動網站,成立官網 被視為具規模及信賴度的企業最基本的數位溝通工具。也有許多企業開始 利用網路,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如 2002 年上線的永慶房仲網,是第一家 把售屋賣屋物件透明化,公開在網站上,讓所有消費者上網就可以搜尋適 合自己的房屋物件。網路活動也是被廣泛運用的數位工具之一,目的在透 過酷炫的虛擬互動、抽獎活動,吸引消費者導入官網了解產品,甚至購買;

或藉此取得名單,進行直接銷售。

(二)2005~2009 年 Google、社群(Facebook,blogger)、APP 應用程式快 速發展

此時網誌(部落格 Blogger)開始在年輕世代流行起來,年輕人喜歡在 部落格發表自己的想法、記錄自己的生活,發表自己的生活瑣事感言。企 業行銷產品便開始置入在消費者的網誌裡面, 流量越大的部落格主, 置 入的價格也越高,這也是內容行銷的雛型。此時內容創造的主導權,已漸 漸由廣告公司回到客戶主,置入型式也由文字、照片,變成影片、甚或購 物節目的直播;形成網路上一種新興行業叫 KOL (Key Opinion Leaders),

至今仍方興未艾。大陸流行一時的「微電影」也在此時被台灣廣告主點名 採用,內容創造的主導權一度回流到廣告公司,只是製作規格及費用已大 不如前。數位公司在此時仍扮演媒體成本的控制者,著眼於投放技術及成 本的掌握。

(三)2009~20012 年 Facebook+ Google 幾乎取得大多數流量

Facebook 串起了交友網絡,許多長久失聯或未見的朋友,很容易運 用 FB 重新再活絡起來,而且越多人使用、服務越有價值。Facebook 結合 了社群、自媒體等特色,關鍵字漸漸地取代了網誌,KOL 也紛紛經營自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4

的粉絲團(Fans Club),累積紛絲人數。廣告主也紛紛加入設立品牌粉絲團 的行列,經營自己的粉絲。再加上 Google 關鍵字技術、程序化購買、去 中間化等策略,無論廣告公司、媒體公司或數位公司,都面臨獲利大幅縮 水的嚴峻考驗。

(四)2012 年後行動載具普及、內容行銷更受消費者青睞

智慧型手機的大量普及、功能愈來愈完整,社群媒體在手機上被使用 的頻率更高,變成一個隨身紀錄與分享的平台。這些載具承載的就是內容、

訊息,加上創造內容的工具取得更加容易、便宜,如自製影片、編輯軟體 等,甚或 VR、AR 技術,已被迅速整合成為行銷素材,如三星 GearVR 搭配 Oculus 平台、Google Cardboard 等,都能輕易讓消費者體驗初級的 VR 內 容。

數位公司多年來在「技術的發展」、「採購」的優勢逐漸喪失,面對未 來「內容為王」的行銷戰爭,勢必在內容創造上要有一些思考及組織上的 變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