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反事實分析─廠商整併與未倒閉假設

第一節 假設台灣廠商合併

在進行台灣廠商合併假設時,本研究以 2009 年奇夢達倒閉後,台灣政府試 圖成立「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Taiwan Innovation Memory Company,TIMC)」 為假設依據,再配合失敗原因進行調整。

該方案起源於 2008 年 12 月經濟部提出「DRAM 產業紓困原則」,朝應急紓困 與整合創新兩大方向前進,開啟整合台灣廠商的念頭。爾後 2009 年 1 月奇夢達 宣布破產,3 月台灣記憶體公司召集人宣明智提出初期架構,並計畫與美光、爾 必達合作。然而,4 月美光即回應不願加入,因考量技術外洩予對手的風險,且 與台塑集團的合作誘因更佳。爾必達在最初仍有整合的意願,但歷經立法院通過 對 DRAM 產業資金不願挹注,且景氣回升的影響,在 2010 年 3 月爾必達也宣布不 參與 TIMC,該整合計畫就此破局。

在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計畫失敗後,以爾必達陣營為首的公司開始崩毀。先 是 2011 年 5 月爾必達抽離茂德資金,使茂德不敵倒債壓力於 2012 年 3 月下櫃。

力晶雖於 2011 年試圖轉換營運模式,仍無法在 2012 年 2 月爾必達宣布破產後倖 免,其於 12 月隨即下市。而爾必達在破產後,7 月由美光收購。自此日本退出 DRAM 市場,留下美韓兩強爭霸。

如此戲劇化的轉折,致使本研究興起兩項假設,第一個假設為如果 TIMC 未

11 該文獻提出一家廠商退出市場後,可透過合併廠商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並針對台灣 LCD 產業 實際合併情況,假設一項未合併的案例討論。

破局,台灣廠商仍與美光、爾必達進行合作,是否能挽救後續發生的 DRAM 危機 並與爾必達達成雙贏的局面。第二個假設為參考 Lee and Wang(2017)反事實 分析,假設 2009 年第一季奇夢達並未倒閉,對於台灣 DRAM 廠商的影響。以下章 節即為在此假設下的模型運算結果。

在此章節的合併假設依據為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的發展,該專案當時破局原 因之一是美光擔心洩漏技術給爾必達的風險。因此本研究放棄能同時與美光、爾 必達合作的假設,改採如果能選擇一方進行整併,回顧當時各廠商的生產條件,

試算美光陣營與爾必達陣營的廠商資源配置效率。表 7─1 為 2009 年第二季奇夢 達甫倒閉時,台灣廠商的營運情形。各廠商依照營業淨額排序後可更清楚理解彼 此在 DRAM 產業的地位。營業淨額以美光技術陣營的南亞科、華亞科為首,製程 技術也較為爾必達陣營的三家廠商領先。因此,以公司整併的歷史而言,多為資 本較雄厚的大公司整併小公司。本研究設定美光陣營合併公司為南亞科整併華亞 科,而爾必達陣營則選擇力晶整併茂德,不考慮華邦電的原因為其後較專注發展 利基型 DRAM 市場,相較其他兩家公司業務、製程技術條件較不相同。

表 7─1 台灣 DRAM 廠商 2009 年第二季營運資訊

公司 營業淨額 產能 製程技術

南亞科 $8,085,237 62444 50nm 2GB DDR3

華亞科 $7,462,355 120000 50nm 2GB DDR3

力晶 $4,685,466 145556 65nm 1GB DDR3

華邦電 $4,201,519 45333 65nm 128Mb DDR2

茂德 $2,137,448 110556 70nm 1 GB DDR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單位:百萬新台幣

註:此為奇夢達倒閉後各廠商營運資訊,依照營業淨額排序以美光技術陣營的南亞科、華亞科 為首,製程技術也較為爾必達陣營的三家廠商領先。後續將參考此資訊進行合併。

一、合併假設的兩種試算方式

合併假設的計算方式參考 Lee and Wang(2017)的兩種方法,一為直接相 加法,二為最佳實體生產力法,從中採用最合適的計算方法,並找出最適合整併 的廠商。

首先,直接相加法為假設兩家合併廠商的資本投入、勞動投入與產出皆不受 合併表現影響。此為將市場做最簡單的假設,意即一家合併廠商的資本支出(K)、 勞動報酬(L)、產出價值(Y),即由直接相加兩家廠商的資本支出(K)、勞動報 酬(L)、產出價值(Y)。獲得生產條件後,即可結合其他廠商,代入式(23)求 得 DRAM 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如下式所示:

Y = 𝑌𝑖 + 𝑌𝑗, 𝐾 = 𝐾𝑖 + 𝐾𝑗, 𝐿 = 𝐿𝑖+ 𝐿𝑗, ∀𝑖, 𝑗 ∈ 合併組合廠商 (24)

根據式(24)求得模型運算結果如圖 7─1 所示,假設 2009 年第二季後,有 兩種整併情形:力晶整併茂德、南亞科整併華亞科。以直接相加法所獲得的資源 配置效率與原始情況差異不大,但由力晶整併茂德所獲得的生產效率略高於原始 情況、南亞合併華亞科,推測爾必達陣營整併方案更能改善 DRAM 產業資源配置。

圖 7─1 直接相加法獲得的資源配置效率

註:

(1)假設 2009 年第二季後,兩種整併情形的計算方法為:Y = 𝑌𝑖+ 𝑌𝑗, 𝐾 = 𝐾𝑖+ 𝐾𝑗, 𝐿 = 𝐿𝑖+ 𝐿𝑗, ∀𝑖, 𝑗 ∈合併組合廠商

(2)兩種假設情形:力晶整併茂德、南亞科整併華亞科。以直接相加法所獲得的資源配置效率 與原始情況差異不大,由力晶整併茂德所獲得的生產效率略高。

0 0.2 0.4 0.6 0.8 1

原始情況 茂德併力晶 南亞併華亞科

𝑌𝑅

圖 7─2 最佳實體生產力法獲得的資源配置效率

註:

(1) 假設 2009 年第二季後,兩種整併情形的計算方法為:Y = 𝑌𝑖+ 𝑌𝑗, 𝐾 = 𝐾𝑖+ 𝐾𝑗, 𝐿 = 𝐿𝑖+ 𝐿𝑗 , 𝑌𝑖= 𝑇𝐹𝑃𝑄(𝐿𝛼𝑖𝐾𝑖1−𝛼)𝛾, 𝑌𝑗= 𝑇𝐹𝑃𝑄(𝐿𝑗𝛼𝐾𝑗1−𝛼)𝛾 , 𝑇𝐹𝑃𝑄= 𝑚𝑎𝑥{𝑇𝐹𝑃𝑄𝑖, 𝑇𝐹𝑃𝑄𝑗}, ∀𝑖, 𝑗 ∈ 合併組合廠商

(2) 兩樣合併假設下皆優於原始情況,再以力晶整併茂德更為優異。此結果與歷史較為相符。

並採用較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力晶合併茂德做後續整併假設。

更進一步採用最佳實體生產力法試算資源配置程度,計算方法為兩家合併假 設廠商的廠房先各別生產,但原先技術較先進的廠商可以授權給落後廠商,即廠 商的資本支出(K)、勞動報酬(L)不變,但統一採較先進廠商的實體生產力(TFPQ), 代入式(2)計算出新的產出價值(Y)後,再將新的產出價值(Y)、資本支出(K)、 勞動報酬(L)相加,獲取合併假設下廠商的產出價值(Y)。如下式所示:

Y = 𝑌𝑖 + 𝑌𝑗, 𝐾 = 𝐾𝑖 + 𝐾𝑗, 𝐿 = 𝐿𝑖+ 𝐿𝑗 𝑌𝑖 = 𝑇𝐹𝑃𝑄(𝐿𝛼𝑖𝐾𝑖1−𝛼𝛾, 𝑌𝑗 = 𝑇𝐹𝑃𝑄(𝐿𝑗𝛼𝐾𝑗1−𝛼𝛾 𝑇𝐹𝑃𝑄= 𝑚𝑎𝑥{𝑇𝐹𝑃𝑄𝑖, 𝑇𝐹𝑃𝑄𝑗}, ∀𝑖, 𝑗 ∈ 合併組合廠商 (25)

0 0.2 0.4 0.6 0.8 1

原始情況 茂德併力晶 南亞併華亞科

𝑌𝑅

由最佳實體生產力法計算模型的資源配置效率如圖 7─2 所示,兩項合併假 設皆優於原始情況,再以力晶整併茂德更為優異。且依表 7─1 力晶與茂德為體 質較弱的廠商,整併後即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此種結果與歷史較為相符,在奇 夢達倒閉後爾必達陣營的力晶與茂德是資源扭曲程度最大,且在政府提出「DRAM 產業紓困原則」時率先申請紓困的,亦是倒閉期中亟需資金援助的公司。無奈最 終 TIMC 整併方案破局,錯失可能使台灣 DRAM 產業資源配置更加完善的機會。由 上述結果,本研究將採用最佳生產力法計算合併廠商產值,因其較符合生產效率。

並採取較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的力晶整併茂德做合併假設,試看此組合整併是否為 拯救當時 DRAM 產業的最佳解。

二、爾必達陣營整併假設─力晶合併茂德

為了瞭解本研究的整併假設是否有利於整體 DRAM 產業,可以藉由衡量生產 無效率(1 − 𝑌𝑅)與投入因子扭曲的離散程度之間的關係斷定。而投入因子扭曲 的離散程度計算,本研究定義一個新的標準差為𝑇𝐹𝑃𝑅𝑖/𝑇𝐹𝑃𝑅̅̅̅̅̅̅̅̅,意即每季度的 TFPR 與該季度平均 TFPR 之間的差異。此標準差即表資源投入扭曲的離散程度,

其與生產無效率的關係值如越靠近 0,則該季度的資源配置效率越佳;反之,如 正相關之值越大,則資源配置效率越差。因此,本研究整理圖 7─3 原始情況與 圖 7─4 合併假設進行分析,分為倒閉前期(2007Q1 至 2009Q1)與倒閉後期(2009Q2 至 2012Q4),比較合併假設是否使整體資源配置更有效率。

由圖 7─3 原始情況發現無論奇夢達倒閉前後期,資源配置的程度效率皆不 佳。而圖 7─4 合併假設下,倒閉後期的生產無效率與投入扭曲的離散程度,相 較原始情況有效率,雖然仍未到達理想接近 0 值的情形,仍可推斷在奇夢達倒閉 後,力晶與茂德如有整併的機會,也許就不會面臨在 2012 年各自下市的命運。

圖 7─3 原始情況下生產無效率與投入扭曲的離散程度

註:

(1) 衡量生產無效率(1 − 𝑌𝑅)與投入因子扭曲的離散程度之間的關係斷定。本研究定義一 個新的標準差為𝑇𝐹𝑃𝑅𝑖/𝑇𝐹𝑃𝑅̅̅̅̅̅̅̅̅。此標準差即表資源投入扭曲的離散程度。

(2) 值越接近兩軸端點 0 資源配置效率越好。在原始情況下倒閉前後期的資源錯置程度嚴重。

07Q2 08Q107Q3 07Q407Q1

08Q208Q3 08Q4

09Q1 09Q3 09Q2

09Q4 10Q410Q1 10Q2 10Q3

11Q111Q2 11Q3

12Q1 11Q4

12Q2 12Q3 12Q4

0 0.2 0.4 0.6 0.8 1 1.2 1.4

0 0.05 0.1 0.15 0.2 0.25 0.3

SD

倒閉前期 倒閉後期

𝟏 − 𝒀𝑹

圖 7─4 合併假設下生產無效率與投入扭曲的離散程度

07Q2 08Q107Q3 07Q407Q1

08Q208Q3 08Q4

09Q1 09Q3 09Q2

09Q4 10Q1 10Q2 10Q3

11Q1 10Q4

11Q2 11Q3

11Q412Q1

12Q2 12Q412Q3

0

代工與擴增 P4 與 P5 新廠房,增加固定資本,面臨 2012 年爾必達破產後,龐大 的倒債壓力下市。而茂德則是早在 2011 年即未接受爾必達的資金援助,在 2012 年也退出 DRAM 市場。兩家廠商的資金缺口最需填補,因此合併假設下的平均資 本產出如能優於市場其他廠商,應有改變當時結局的機會,也可能達到與爾必達 雙贏的局面。也可得一結論為兩家原先資本生產力低於市場的廠商,如進行整併,

不只能提升自身資本產出,也可能帶動其他廠商的資本生產力。

而平均勞動生產力的改善效果則不如資本生產力明顯,但整併後的合併廠商 與未合併廠商的勞動產出皆有增加趨勢。因此也可得一結論勞動生產力較佳的廠 商整併低於市場勞動生產力的廠商後,不一定能優於整體市場的勞動生產力,但 仍有提升的效果。

圖 7─5 平均資本生產力(APK)

註:2009 年第一季前力晶與茂德的個別資本產出較低。然而,在 2009 年第一季後,力晶整併茂 德假設下的資本生產力較佳。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APK

茂德 力晶 茂德x力晶 南亞x華亞科x華邦x茂矽

圖 7─6 平均勞動生產力(APL)

註:在倒閉前期力晶的勞動生產力較優,倒閉後期和併組別與未合併組別的差異較小,幾乎為同 趨勢成長。

除了從平均資本生產力與平均勞動生產力中釐清公司生產力的來源外,本研 究採用 Lee and Wang(2017)對於怠惰勞工(inactive labor)、閒置固定資本

(idled fixed capital)的計算。要了解合併假設下的的生產力來源,以產出 角度來看,資本的投入較有效率。然而在實際的生產情形中,產業時常出現成本 投入無法完全發揮產出效率的狀況,亦即怠惰勞工與閒置產能的問題。因此,本

(idled fixed capital)的計算。要了解合併假設下的的生產力來源,以產出 角度來看,資本的投入較有效率。然而在實際的生產情形中,產業時常出現成本 投入無法完全發揮產出效率的狀況,亦即怠惰勞工與閒置產能的問題。因此,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