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偏遠小型學校的教育問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偏遠小型學校的教育問題

偏遠地區學校的教育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且未見解決。近年來更因為少 子化現象,再加上政府財政日漸惡化、經費拮据,產生了經營的危機。本節的目 的主要說明偏遠小型學校的現況與困境,以及學業成就低落的現象。

一、小型學校的現況與困境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的百人以下的小型國民小學,共有五百八十七所,約佔 全部的 22%,而大部分的小型學校位於鄉村或山區等偏遠地區(教育部,2008a)。

偏遠地區學校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利與交通的不便,造成教師流動率偏高,以及學 生多來自弱勢家庭,家長社經地位不高、文化刺激不足等條件不利的因素,使其 教育水準遠遠落後一般地區的學校,成為所謂「國民教育的暗角」(甄曉蘭,2005)。 台東縣因為地處偏遠及長期人口外流的原因,學齡人口本來就少,近年再加上少 子化的衝擊,使得學齡人口縮減更多。目前在臺東縣有 91 所小學(不含分校),

其中 54%是小型學校(學生數 100 人以下),更有 12%屬於迷你學校(學生人數 50 人以下),有 62%屬於偏遠學校或特殊偏遠學校,六班以下的學校也同樣高達六 成;甚至有些學校,學生人數竟不到 20 人,面臨了裁併校的危機(教育部,2008a)。 台東縣內超過三分之一的原住民族群,大多屬於社會和經濟的弱勢。因為交通不 便、工作機會少,很多家長到西部都會工作,產生隔代教養、貧困等問題,偏遠 地區的孩子取得的各項資源遠遠不及都會區。因此台東縣的整體學習表現比西部 縣市的水平落後許多,而台東市以外,條件更劣勢的偏遠學校的教育表現,更是

每下愈況,儼然就是「國民教育的暗角中的暗角」。

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嚴重,大致可分成有:師資素質、教學設備、教育經費、

行政管理、教學輔導、社區發展、學童家庭背景等,影響城鄉教育發展的問題。

台東縣偏遠地區的學校規模大多是小型學校,普遍存在著學生人數少、資源缺乏、

文化不利、學生學習意願低落等現象,而且學校因規模太小,學校學生人數往往 低於一百人以下,因此教師的人數也少,每位教師的教學及行政工作負擔較為沉 重,再加上經費不足、交通不便,使得學校教育的發展困難重重,學生學業成就 低落(林彩盆,2004;郭文瑞,2004)。研究者歸納偏遠小型學校的經營困境,大 致可從親、師、生三個面向探討:

(ㄧ)家長方面:低社經、家庭不健全、不注重教育、疏於照顧子女。

偏遠地區因交通不便,工作機會少,生活不易,很多家長到都市工作,留下 老弱婦孺,產生隔代教養、單親、貧困等問題,而且大部分家長不注重子女的教 育,對子女也缺乏關注,學童一放學就四處遊蕩,有時連晚餐都沒得吃。更別說 寫作業或複習功課了。國內許多研究發現社經地位的高低、家庭結構對學生學業 成就有高度的影響,家長社經地位高、家庭結構完整、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高(李 鴻章,2007)等,皆有助於學業成就的提升(巫有鎰,1999;巫有鎰,2005;張善 楠、黃毅志,1999;張芳全,2006)。偏遠地區學童的家庭背景多處於劣勢,家庭 功能不彰,不只是缺乏教養的問題,更容易交上不該交的朋友而學壞。因此,造 成學校教育成效難以穩固。

(二)教師方面:流動率高、工作負荷大、教學無力、缺乏進修。

台東縣的生活條件、交通便利性、醫療設施等,都遠不如西部縣市,偏遠地 區的條件尤其糟糕,在這些地區服務的教師的確在生活上犧牲頗大,難怪教師們 一有機會就要調離偏遠地區。由於流動率過高,老師與學生之間需不斷重新適應,

間接影響到良好關係的建立,不良的師生關係對學生學習不利(巫有鎰,2005)。

而學校規模小,員額編制就少,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們必須兼顧許多行政事

務,工作負擔重,壓力更大(郭文瑞,2004)。再加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教師使 盡全力卻無法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也因為小型學校一個年級通常只有一班,沒 有學年間的互相激勵與對話,教學沒有成就感,並且充滿無力。另外小型學校的 經費有限,自辦校內進修大多流於形式,缺乏完善的進修規劃,進修內容不符實 際需求,無法真正獲得教學實務的精進;參加縣內進修,路途遙遠、峰迴路轉,

山路時常有落石、坍方、土石流的威脅,不只犧牲假期,還有生命危險(王麗茹,

2007)。諸如此類,讓學校教育成效無法延續,更無法精益求精了。

(三)學生方面:基礎能力差、文化差異大、缺乏學習動機。

由於家庭背景因素,學生從小基礎能力的發展沒有建立起來,一開始就先天 不足,進入學校後學業表現欠佳,再加上與主流文化的差異過大,對於學校課程 的學習興趣缺缺。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學業成就愈來愈差;甘鳳琴(2007)指出若 學童在國小一上為低成就者,直到小學畢業時,仍有 89%以上的機會是低成就者。

相關的研究也指出,讀書動機較高的學童能有效增進其學習行為(吳明隆、林慶 信,2004),學生的教育期望、學習態度都對學生學業成就有正面的影響(林俊瑩,

2006)。偏遠學童因為家庭和社區的失衡,教育資源的不足,間接影響學習的品質,

也使得學校的教育成效不能內化。

综合所述,研究者認為偏遠小型學校的教育問題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

(ㄧ)資源不足

偏遠小學嚴重資源不足是普遍且長久以來的問題,包括財物資源、人力資源 與社會資源,都遠遠落後一般地區。財物資源近年來雖有改善,但仍有不足,如 圖書設備與管理、老舊教室整建、學校經費短缺等;人力資源不只是編制數量的 不合理,也缺乏高品質教育人員的養成訓練;相關的社會資源,不管是家庭的、

學校的及社區的更是乏善可陳,這些因素都是是學生學業成就表現不佳的主要關 鍵。

(二)效能不彰

偏遠小學由於沒有競爭壓力,學校人員偏安、組織較鬆散,工作投入有待加 強(高慧如,2007)。行政管理與課程教學都缺乏專業成長,行政層級仍持大老心 態,只會要求不懂服務;而教師教學只求應付,缺乏教育專業與投入。如此,行 政無法支援教學,教學也不能配合行政,兩者反而處處干預、限制或交差應付而 已,學校教育的效能自然不佳。

二、學業成就低落的現象

小型學校大多位處偏遠地區,偏遠地區的學童又大多屬於經濟或文化不利的 家庭,家長關心學童教育的度低於市鎮地區,也較少參與學校的教育行為(李坤 章,2008;陳玫伊、鄭燿男,2007)。由於地區及家庭背景因素,無法供給學童充 份的教育資源,如相關的社會資本、財物資本、文化資本等缺乏,間接造成偏遠 學童有學業成就普遍低落的現象(巫有鎰,1999;張善楠、黃毅志,1999;許祟 憲,2002;楊肅棟,2001)。以國中基測為例,雖然偶有少數偏遠的考生,在國中 基測創佳績。但是,整體表現而言,城鄉差距仍然嚴重,偏遠縣市如南投縣、台 東縣、花蓮縣等,成績遠遠落後其他縣市,台東縣更是每年敬陪末座。台東全縣 有二十二所國中,考生成績也呈現嚴重M型趨勢,偏遠地區學校不僅高分群學生 數少,不少學生總成績只有二、三十分,縣內排名後段的十二所國中,基測平均 成績都沒有超過一百分(中時電子報,2008)。國中學力低落的問題與國小學力基 礎息息相關,台東偏遠地區的窮孩子從小各種認知能力就落後,小學階段的識字 與閱讀理解能力遠低於全國常模,若未能及時進行補救教學,只會讓學業低落的 情況愈加惡化。因此,台東縣政府相當正視學力低落的問題,相繼成立國教輔導 團、學力提升小組等任務編組,希望妥善運用中央補助的「攜手計畫」、「教育 優先區」及「兒童課後照顧」等經費,整合各校學生課輔的性質,以提升縣內學 生基本學力。但是,在大量資源的投入之後,台東縣國民教育的學力表現,是否 有所改善呢?從這幾年的基測結果,我們知道仍有待努力。研究者認為要發揮課 輔的成效,除了增加額外的學習時間與妥善規劃課輔的資源,最重要的是要安排

適當的學習內容以及有效能的教學,讓學生有學習的動機。偏遠地區豐富的課輔 資源有其檢討必要,研究者將於第二節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中再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學習成效不佳,牽涉層面甚廣,舉凡社區、學校、家庭、學生個 人等許多因素,到底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學業成就,大家都很頭痛。尤其偏遠地區 學校的教育問題有其特殊性與複雜性,因此,本研究擬探究偏遠小型學校間學生 學業成就的差異,找出成功經營的案例,分析有效的因素為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