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台東縣學力表現的現況

(一)部份偏遠地區學校的學力表現優異

雖然偏遠地區學校整體的學力表現不如一般地區學校,一般地區各校之間 的學力表現比較一致,差異較小;而偏遠地區各校之間的學力表現比較不一,落 差非常大。進一步分析單一學校的學力表現發現,有 42%~47%的偏遠地區學校其 學力表現是高於全縣平均值的。部份偏遠地區學校的學力表現優異,並不是所有 的偏遠地區的學校都表現不好。

二、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校長領導效能

(一)高學力表現學校校長領導效能

1.重視基本學業能力與結合多元的課輔資源

本研究發現高學力表現學校的校長,其校務發展重點以學生學習為主,注重 學科基本能力的養成與補救教學的落實,以及教師的教學效能等,這些與學業成 就有直接相關的層面;再針對這些層面能夠結合不同的資源,調整、改進執行缺 失;除了平時的課輔時間,在假日或寒暑假中仍進行學習輔導,其學生學習時間 長度,明顯多於對照學校學生的學習長度。因此,學習時間的長度可能會影響學 業成就的表現。但是,這些時間是否是有效學習的時間呢?這可能需要再進行課

室觀察,本研究無法回答,有待日後更深入的探究。

2.教學領導上落實教學正常化與早期介入補救教學

本研究發現學生學業成就表現較佳的學校,傾向在行政上減少導師一些非關 教學的活動與工作的負擔,落實教學正常化。而且重視低年級學習落後的問題,

即早提供補救教學,以免產生習得無助,讓落後的差距越來越大。研究者認為教 學正常化與補救教學可能是提升學力表現的關鍵因素,因為大部分對照學校就是 因為活動或比賽太多,影響、排擠到正式上課的時間與品質,更別說進行補救教 學了。

3.課程領導整體性,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表現

本研究發現高學力表現學校校長具有整體性的課程發展思維,將本位課程融 入領域課程之中,不只發展學生的優勢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不足的能力;在 評量學生學習結果方面的掌握,也會有比較多的管理與加強的機制。

(二)偏遠地區小型學校行政與教學溝通協調不利

本研究發現大部分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師與行政層級的缺乏溝通協調,通 常行政人員之間彼此開會就決定計畫的推動,較少聽取教師的意見,而教師也只 能默默承受。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教育成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因為缺乏行政與教 學的溝通對話,導致行政無法支援教學,教學也不能配合行政,兩者反而處處干 預、限制或交差應付而已,如此學校教育的效能自然不佳。

三、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師效能

(一)高學力表現學校教師效能

1.信念積極樂觀,教學明確有效

偏遠地區的教學實施的方式跟重點稍有不同,本研究發現高學力表現的學校 教師,對於學生學習成效不佳的原因,傾向從自己角度來切入,反省、檢討自己 的教學,屬於積極、樂觀的態度,具有專業自覺;而且大部分符合有效教學原則,

如教學細部化,每個教學成份會更廣、更深入;而且教導很多學習的策略;使用 評量的頻率較高,每個單元或每課進行中與結束後都會進行評量,不只是單純的 提供練習,而是不斷檢核學習的成效。

2.班級經營策略多元,親師合作管理

本研究發現高學力表現學校教師,班級經營策略有:經常鼓勵,看重孩子的 優勢能力;教師以身作則,提供適當楷模,營造良好的同儕競爭;教學設計要與 生活連結,適當的難度,讓學生有成就感。另外親師合作較佳,親師溝通的方式 比較主動積極,溝通管道多元,偏多的當面直接晤談,親師連絡的頻率上也較高。

(二)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不足

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不足,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教師缺少反 思批判能力,成長有限;教師同儕過少,團體互動與對話不易;地處偏僻距離遙 遠,進修不易;工作負荷大太勞累,無進修意願;研習規劃不當,內容不符教學 需求等等。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發現:部份偏遠地區學校也能夠展現優異的學力表現,因 此偏遠學童不一定等同低成就;偏遠弱勢學童,在家庭資源不足之下,是有可能 透過學校途徑來獲得改善,降低其學習落後的差距。具體的作法如:學校校長重 視基本學業能力,落實教學正常化與早期介入補救教學,並結合多元的課輔資源,

確實提升學生學力,同時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表現;學校教師教學信念積極樂觀,

班級經營策略多元,強調親師合作管理,以及教學符合有效教學原則,教學細部 化、教導策略與經常評量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