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力表現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力表現因素之研究 "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淑麗 博士

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力表現因素之研究

研 究 生: 黃秀卿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七 月

(2)
(3)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力表現因素之研究

研 究 生: 黃秀卿 撰

指導教授:陳淑麗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七 月

(4)
(5)
(6)

謝 誌

感謝在這二年碩士研讀的過程中,所有給我幫忙與支持的師長、同事、同學 與家人們,使得這份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謝謝接受我訪談的校長與老師 們,如果沒有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經驗,這篇論文是無法完成的。

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陳淑麗教授,不斷鉅細靡遺地告訴我,哪裡有問題以及 該怎麼修改,並且還要忍受做事少一根筋的我;感謝辛苦的口試委員邱上真教 授、曾世杰教授給我論文上的建議,使我的論文能更為豐富完整,讓我的論文寫 作更精進。

最後,謝謝碩士班的同學,彼此鼓勵,互相打氣;謝謝學校的同仁,給予工 作上的協助與分擔;謝謝我的家人,包容我與支持我。

謝謝大家!

黃秀卿 謹誌

2009 年夏 于大武

(7)

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力表現因素之研究

黃秀卿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力表現的因素,研究者採用質性研 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獲取資料,對照分析不同學力表現學校間,校長領導和教 師效能的情形,並歸納出高學力表現學校之行政與教學的具體作法。

本研究綜合分析發現,高學力表現的學校,其校長領導理念與作為傾向重視 基本學業能力,落實教學正常化與早期介入補救教學,並結合多元的課輔資源,

確實提升學生學力,同時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表現。高學力表現的學校,其教師 教學信念積極樂觀,班級經營策略多元,重視親師合作,以及教學符合有效教學 原則,教學細部化、教導學習策略與經常評量等。

因此,偏遠弱勢學童,在家庭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是有可能透過學校途徑來 獲得改善,降低其學習落後的差距。

關 鍵 詞 : 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校長領導效能、教師效能、學力表現

(8)

A Study fo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Achievement in Small-Scale Schools of Remote Areas

Shiou-ching Huang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achievement in small-scale schools of remote areas. I will mainly use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collect data by interviews of depth. I will compare and analyze principals’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effectiveness among schools with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achievement. I will summarize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ing in schools of high performance of achievement.

After integrating data and analysis, I found in those schools of high performance of achievement, the principals’ ideas and actions of leaderships tend to regard highly basic abilities of learning, and combine multiple resources of after-class assist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achievement. Also, the principals tend to realize normal teaching and implement remedial instruction as early as possible. Hence, they can control effectively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Moreover, in those schools of high performance of achievement, teachers’ belief of teaching is positive, and their teaching is direct and clear , correspondent with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Besides, the teachers use multiple strategies, especially on class management, and frequent evaluations, and emphasize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For students of remote areas, their learning performance can be promoted by teaching from schools and underachievement can be improved even though their family give them short support and resources.

K eyword s: s ma ll-s ca le sc ho o ls in r e mo t e areas, le ad ing e ffe ct ive ne ss o f pr inc ipa ls, t eac hers ’ e ffe ct ive ne ss, per fo r ma nce o f achievement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偏遠小型學校的教育問題... 7

一、小型學校的現況與困境 ... 7

二、學業成就低落的現象 ... 10

第二節 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 11

一、非學校因素與學業成就 ... 11

二、學校因素與學業成就 ... 12

三、小結 ...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1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33

第七節 研究倫理...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5

第一節 學力表現之分析與討論... 35

第二節 校長領導效能之分析與討論... 37

第三節 教師效能之分析與討論... 5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72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5

參考文獻 ... 77

附錄 ... 82

(10)

圖表目次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3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25

表目次 表 3-1 學校背景綜合描述 ... 28

表 3-3 訪談資料代號及其內容意義 ... 32

表 4-1 全縣成績平均數、標準差與不同學校類型之差異考驗 ... 36

表 4-2 學力成績高於全縣平均值之比例 ... 36

表 4-3 不同類型學校校長之行政領導 ... 43

表 4-4 不同類型學校校長之教學領導 ... 49

表 4-5 不同類型學校校長之課程領導 ... 53

表 4-6 不同類型學校教師之教學作為 ... 61

表 4-7 不同類型學校教師經營管理能力 ... 68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作三節,主要在說明本研究的基本想法,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 節是由研究動機衍生的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則在定義本研究重要的名詞。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在遠見雜誌與伊甸基金會合作的全國弱勢社區 大調查中,弱勢總排名前五名依序是南投縣、嘉義縣、台東縣、花蓮縣、宜蘭縣,

顯示弱勢縣市大都分布在東部、中部、南部與離島等偏遠地區。東部三縣市皆榜 上有名,台東縣總排名位居全國第三,以東部來說是最弱勢的縣市了,而低收入 的比例,更高居全國第二(彭杏珠報導,2008)。家境富有的小孩放學後,又是才 藝課又是英語課,寒暑例假日,不是出國旅遊就是育樂營,家裡滿屋子的課外書 籍又可以隨時上網汲取新知;而弱勢窮人家的孩子,下課後就等於停止學習,沒 有人指導課業,也沒有書桌可以安穩的寫功課,更沒有「奢侈」的文化刺激。一 個社會兩個世界,如此極端化的生活型態與學習上的差異,使得學習成就上的差 距也越來越大。弱勢鄉鎮所在地的學校也相對弱勢,這些弱勢的學校在實徵研究 上發現學生的學業表現通常是不好的,這與家庭的社經地位息息相關;偏遠弱勢 地區的學童家長,大多在教育程度、職業地位、家庭收入上都是偏低的。在地區 及家庭背景雙重弱勢的因素下,無法供給學童充份的教育資源,間接造成偏遠學 童學業成就普遍低落的現象(巫有鎰,1999;張善楠、黃毅志,1999;許祟憲,2002;

楊肅棟,2001;鄭淵全,1998)。

因此,偏遠弱勢兒童的學業成就低落,幾乎已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偏遠地區 學校,雖然常處於家庭社經地位和文化的多重不利,但是偏遠地區學校也有一些 一般地區的學校所沒有的優點,例如班級人數少,這可能就是落實個別化及適性

(12)

化教學的最有效條件。巫有鎰(2005)的研究就發現,全校學生人數越少,學生學 業成就越低,但班級人數越少,反而學生學業成就越高。因此,在這樣的可能性 下,小班小校的學校,不一定得接受「學業成就低落」的宿命。學校雖然可能無 力於家庭社經地位的改變,可是,站在教育的立場,也許一位好校長、一些好老 師,就可能改變弱勢學童學業成就低落的宿命,幫助他們脫離貧窮的惡性循環。

本研究就是希望能在偏遠地區,找到幾個學業成功案例的學校,然後釐清是什麼 原因讓學校成功。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區分為學校因素與非學校因素。非學 校因素,廣泛又繁雜,並非單一層面的教育政策可以解決的。相關研究指出學生 的學業成就,受非學校因素影較大,受學校因素雖然影響較小,但仍有其提升的 功能(巫有鎰,2005)。偏遠地區學校教育具有平衡家庭因素對學業成就所造成不 公平影響的功能(鄭淵全,1998),因此,校長的領導效能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對家庭功能較弱的偏遠地區學校,就顯得格外的重要。除了校長和教師,學生學 習時間的多寡,可能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前段文字所述,和都會的孩子比較,

偏遠地區孩子經常放學後就停止學業的學習,這當然也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表 現。因此,在釐清影響學校學力成功因素的探討上,本研究希望能從多元的角度,

包括校長的領導、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時間等向度,深入的瞭解影響學校 學力表現的關鍵因素。

校長經常是一校成敗的關鍵人物,校長領導的方式直接引導學校教育的方 向,在學校的經營上,校長如果看重多元文化,整個學校的發展可能就往多元文 化發展;校長如果看重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基本學力,整個學校可能就往提升基 本能力的方向發展,因此,校長的信念與作為,可能就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投入 及學生學習的成就。在國外,有許多弱勢學校反敗為勝的例子,其關鍵之一都是 校長強勢的閱讀教學領導,例如校長看重學生的基本能力、翻新過去的閱讀教學 方法,採用有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教材等(Blaunstein & Lyon, 2006;Denton, Foorman &

Mathes, 2003)另外,校長的影響力,也可能和學校的型態有關,偏遠地區學校通

(13)

常小班小校,老師和學生人數都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自然應該會增加,因此,

會不會在小班小校的學校,校長的影響力會比較大?在偏遠地區學校,怎樣的領 導方式或理念比較可能有助於提升學力呢?這是本研究在校長的層面,希望能回 答的問題。

在教師層面,本研究則希望找到,在偏遠地區的小型班級裡,怎樣的教學信 念和教學作為是有利於提升學力的。許多研究指出,老師的教學效能和學生的學 習表現息息相關,教學品質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表現較佳( Wasik & Slavin, 1993;

Wren, 2002),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教師的專業能力似乎更顯重要,Snow 發現高危 險群的學生,如果讓較強的老師連續教兩年,他們有可能變成成功的讀者,非高 危險的學生,如果給較弱的老師教兩年,也有可能變成有困難學習閱讀者,因此,

教師是很關鍵的,成功的教師必須瞭解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並能隨時做調整(引 自 Wren, 2002)。但什麼是有品質的教學?有效的教學是否會因著學生的特質而異 呢?曾世杰、簡淑真(2006)一篇回顧性的研究,就系統地檢視了,對弱勢學生哪 一種語文教學取向較有效?他們的研究指出,全語法可能對弱勢、低成就兒童是 不利的,他們可能需要較結構與系統的教學。如果曾世杰等人的結論為真,那麼,

我們預期在偏遠地區教學成功的老師,其教學的信念與教學的特性,應該傾向結 構教學的信念,同時,他們需要具備的教學專業知識也可能不同於一般地區的老 師。本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回到教育現場,更深入的瞭解偏遠地區學校的教 師,究竟需要具備怎樣的特質?怎樣的教學比較容易讓他的學生會有較高的學力 表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希望在全國最弱勢的台東縣,找到幾個學業成就表現不錯 的學校,深入地探究其成功的因素。在校長的部分,本研究將焦點集於校長行政 領導、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的層面,以瞭解校長在這三個領導層次的具體作為,

以及校長領導對整個學校教育方向、教師教學的影響;在教師的部分,本研究將 重心擺在教師的教學效能、經營管理效能以及專業發展效能,以瞭解教師實際教 學工作的進行,是如何對學生學習產生影響。本研究希望透過歸納偏遠地區小型 學校學力表現優異案例的具體作法,作為未來小班小校經營的參考,讓偏遠地區

(14)

的學校也能有較高的學業成就,並期望藉以提升偏遠學童的學力表現,讓弱勢的 學生也能透過教育脫離低社經的宿命。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力表現的因素,並歸納出偏遠地區 小型學校成功案例的具體作法,期望藉以提升偏遠學童的教育成效。本研究擬從 二個的面向:包括校長領導效能、教師效能,探究其可能的影響因素。為了釐清 現象與脈絡,本研究先分析偏遠地區學校與一般地區學校之間,學生學業成就的 表現有無差別,並找出偏遠地區高學業成就表現的學校,再挑選社經或文化條件 接近的學校為對照學校,以瞭解影響學力成功的因素。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分述如 下:

(一) 台東縣的國小學力表現的現況為何?偏遠地區學校與一般地區學校之學生 學力表現有何差異?

(二) 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校長領導效能有何差異?高學力表現學校校長,其治校 理念、行政、教學與課程領導的重點與作法為何?

(三)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師效能有何差異?高學力表現學校教師其教學信念、

經營管理、教學作為及專業成長的理念和作法為何?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偏遠地區小型學校

台東縣內國民小學有91所小學(不含分校),有29所學校是屬於一般地區學校,

而屬於偏遠及特殊偏遠地區學校計有62所(不含分校);其中學校規模六班以下 有69所(不含分校)。本研究所指「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是為台東縣內偏遠及 特殊偏遠地區,且規模六班以下的國民小學,有55所(不含分校)。

二、學力表現

本研究所指「學力表現」,為台東縣九十六學年學力檢測,三年級和五年級學 生的國語和數學之成績表現。「高學力表現學校」是指上述台東縣學測成績表現為 前面百分之二十五的學校;「對照學校」是指上述台東縣學測成績表現為後面百分 之二十五的學校。

三、校長領導效能

「校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係指,校長統整行政教學課程的知識和能力,

有效影響成員行為和運用資源,促進行政健全運作和提升課程與教學效果,進而 提供優質學習環境和增進學習效果,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吳清山,2004)。依據 校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的概念,本研究之「校長領導效能」係指校長在行政 領導、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三方面的領導能力的展現。

四、教師效能

「教師效能」,係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 的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吳清山,1998)。本研究所指「教師效能」,係指 教師在教學、經營管理以及專業發展等三個層面的知識與能力。

(1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以台東縣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為對象,研究結果是否適用其他地區的 推論有其限制。

二、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僅探討學校教育人員-校長與教 師,並未全面涵蓋所有影響因素。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說明及探究與本研究相關的教育問題、理論基礎和實徵研究。本章 分成二大份,第一部分說明偏遠小型學校的教育問題:第二部分說明影響學業成 就的因素。

第一節 偏遠小型學校的教育問題

偏遠地區學校的教育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且未見解決。近年來更因為少 子化現象,再加上政府財政日漸惡化、經費拮据,產生了經營的危機。本節的目 的主要說明偏遠小型學校的現況與困境,以及學業成就低落的現象。

一、小型學校的現況與困境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的百人以下的小型國民小學,共有五百八十七所,約佔 全部的 22%,而大部分的小型學校位於鄉村或山區等偏遠地區(教育部,2008a)。

偏遠地區學校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利與交通的不便,造成教師流動率偏高,以及學 生多來自弱勢家庭,家長社經地位不高、文化刺激不足等條件不利的因素,使其 教育水準遠遠落後一般地區的學校,成為所謂「國民教育的暗角」(甄曉蘭,2005)。 台東縣因為地處偏遠及長期人口外流的原因,學齡人口本來就少,近年再加上少 子化的衝擊,使得學齡人口縮減更多。目前在臺東縣有 91 所小學(不含分校),

其中 54%是小型學校(學生數 100 人以下),更有 12%屬於迷你學校(學生人數 50 人以下),有 62%屬於偏遠學校或特殊偏遠學校,六班以下的學校也同樣高達六 成;甚至有些學校,學生人數竟不到 20 人,面臨了裁併校的危機(教育部,2008a)。 台東縣內超過三分之一的原住民族群,大多屬於社會和經濟的弱勢。因為交通不 便、工作機會少,很多家長到西部都會工作,產生隔代教養、貧困等問題,偏遠 地區的孩子取得的各項資源遠遠不及都會區。因此台東縣的整體學習表現比西部 縣市的水平落後許多,而台東市以外,條件更劣勢的偏遠學校的教育表現,更是

(18)

每下愈況,儼然就是「國民教育的暗角中的暗角」。

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嚴重,大致可分成有:師資素質、教學設備、教育經費、

行政管理、教學輔導、社區發展、學童家庭背景等,影響城鄉教育發展的問題。

台東縣偏遠地區的學校規模大多是小型學校,普遍存在著學生人數少、資源缺乏、

文化不利、學生學習意願低落等現象,而且學校因規模太小,學校學生人數往往 低於一百人以下,因此教師的人數也少,每位教師的教學及行政工作負擔較為沉 重,再加上經費不足、交通不便,使得學校教育的發展困難重重,學生學業成就 低落(林彩盆,2004;郭文瑞,2004)。研究者歸納偏遠小型學校的經營困境,大 致可從親、師、生三個面向探討:

(ㄧ)家長方面:低社經、家庭不健全、不注重教育、疏於照顧子女。

偏遠地區因交通不便,工作機會少,生活不易,很多家長到都市工作,留下 老弱婦孺,產生隔代教養、單親、貧困等問題,而且大部分家長不注重子女的教 育,對子女也缺乏關注,學童一放學就四處遊蕩,有時連晚餐都沒得吃。更別說 寫作業或複習功課了。國內許多研究發現社經地位的高低、家庭結構對學生學業 成就有高度的影響,家長社經地位高、家庭結構完整、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高(李 鴻章,2007)等,皆有助於學業成就的提升(巫有鎰,1999;巫有鎰,2005;張善 楠、黃毅志,1999;張芳全,2006)。偏遠地區學童的家庭背景多處於劣勢,家庭 功能不彰,不只是缺乏教養的問題,更容易交上不該交的朋友而學壞。因此,造 成學校教育成效難以穩固。

(二)教師方面:流動率高、工作負荷大、教學無力、缺乏進修。

台東縣的生活條件、交通便利性、醫療設施等,都遠不如西部縣市,偏遠地 區的條件尤其糟糕,在這些地區服務的教師的確在生活上犧牲頗大,難怪教師們 一有機會就要調離偏遠地區。由於流動率過高,老師與學生之間需不斷重新適應,

間接影響到良好關係的建立,不良的師生關係對學生學習不利(巫有鎰,2005)。

而學校規模小,員額編制就少,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們必須兼顧許多行政事

(19)

務,工作負擔重,壓力更大(郭文瑞,2004)。再加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教師使 盡全力卻無法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也因為小型學校一個年級通常只有一班,沒 有學年間的互相激勵與對話,教學沒有成就感,並且充滿無力。另外小型學校的 經費有限,自辦校內進修大多流於形式,缺乏完善的進修規劃,進修內容不符實 際需求,無法真正獲得教學實務的精進;參加縣內進修,路途遙遠、峰迴路轉,

山路時常有落石、坍方、土石流的威脅,不只犧牲假期,還有生命危險(王麗茹,

2007)。諸如此類,讓學校教育成效無法延續,更無法精益求精了。

(三)學生方面:基礎能力差、文化差異大、缺乏學習動機。

由於家庭背景因素,學生從小基礎能力的發展沒有建立起來,一開始就先天 不足,進入學校後學業表現欠佳,再加上與主流文化的差異過大,對於學校課程 的學習興趣缺缺。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學業成就愈來愈差;甘鳳琴(2007)指出若 學童在國小一上為低成就者,直到小學畢業時,仍有 89%以上的機會是低成就者。

相關的研究也指出,讀書動機較高的學童能有效增進其學習行為(吳明隆、林慶 信,2004),學生的教育期望、學習態度都對學生學業成就有正面的影響(林俊瑩,

2006)。偏遠學童因為家庭和社區的失衡,教育資源的不足,間接影響學習的品質,

也使得學校的教育成效不能內化。

综合所述,研究者認為偏遠小型學校的教育問題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

(ㄧ)資源不足

偏遠小學嚴重資源不足是普遍且長久以來的問題,包括財物資源、人力資源 與社會資源,都遠遠落後一般地區。財物資源近年來雖有改善,但仍有不足,如 圖書設備與管理、老舊教室整建、學校經費短缺等;人力資源不只是編制數量的 不合理,也缺乏高品質教育人員的養成訓練;相關的社會資源,不管是家庭的、

學校的及社區的更是乏善可陳,這些因素都是是學生學業成就表現不佳的主要關 鍵。

(20)

(二)效能不彰

偏遠小學由於沒有競爭壓力,學校人員偏安、組織較鬆散,工作投入有待加 強(高慧如,2007)。行政管理與課程教學都缺乏專業成長,行政層級仍持大老心 態,只會要求不懂服務;而教師教學只求應付,缺乏教育專業與投入。如此,行 政無法支援教學,教學也不能配合行政,兩者反而處處干預、限制或交差應付而 已,學校教育的效能自然不佳。

二、學業成就低落的現象

小型學校大多位處偏遠地區,偏遠地區的學童又大多屬於經濟或文化不利的 家庭,家長關心學童教育的度低於市鎮地區,也較少參與學校的教育行為(李坤 章,2008;陳玫伊、鄭燿男,2007)。由於地區及家庭背景因素,無法供給學童充 份的教育資源,如相關的社會資本、財物資本、文化資本等缺乏,間接造成偏遠 學童有學業成就普遍低落的現象(巫有鎰,1999;張善楠、黃毅志,1999;許祟 憲,2002;楊肅棟,2001)。以國中基測為例,雖然偶有少數偏遠的考生,在國中 基測創佳績。但是,整體表現而言,城鄉差距仍然嚴重,偏遠縣市如南投縣、台 東縣、花蓮縣等,成績遠遠落後其他縣市,台東縣更是每年敬陪末座。台東全縣 有二十二所國中,考生成績也呈現嚴重M型趨勢,偏遠地區學校不僅高分群學生 數少,不少學生總成績只有二、三十分,縣內排名後段的十二所國中,基測平均 成績都沒有超過一百分(中時電子報,2008)。國中學力低落的問題與國小學力基 礎息息相關,台東偏遠地區的窮孩子從小各種認知能力就落後,小學階段的識字 與閱讀理解能力遠低於全國常模,若未能及時進行補救教學,只會讓學業低落的 情況愈加惡化。因此,台東縣政府相當正視學力低落的問題,相繼成立國教輔導 團、學力提升小組等任務編組,希望妥善運用中央補助的「攜手計畫」、「教育 優先區」及「兒童課後照顧」等經費,整合各校學生課輔的性質,以提升縣內學 生基本學力。但是,在大量資源的投入之後,台東縣國民教育的學力表現,是否 有所改善呢?從這幾年的基測結果,我們知道仍有待努力。研究者認為要發揮課 輔的成效,除了增加額外的學習時間與妥善規劃課輔的資源,最重要的是要安排

(21)

適當的學習內容以及有效能的教學,讓學生有學習的動機。偏遠地區豐富的課輔 資源有其檢討必要,研究者將於第二節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中再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學習成效不佳,牽涉層面甚廣,舉凡社區、學校、家庭、學生個 人等許多因素,到底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學業成就,大家都很頭痛。尤其偏遠地區 學校的教育問題有其特殊性與複雜性,因此,本研究擬探究偏遠小型學校間學生 學業成就的差異,找出成功經營的案例,分析有效的因素為何。

第二節 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

影響學生學業表現的因素非常多而且複雜,如家庭背景、學校環境、成就動 機、種族、性別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童的學業表現,這些因素大致可區 分為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個人因素,如智力、動機、性別等,環境因素,如家 庭環境、學校環境與社會環境。研究者採取巫有鎰(2005)的分類法,把影響學 業成就的因素大致區分為非學校因素和學校因素兩大類。

一、非學校因素與學業成就

非學校因素包括了社經地位、家庭結構、區住地區、家庭資源等等的家庭背 景因素。關於這方面的研究相當多,也都支持社經地位、家庭的社會資源確實和 學業成就息息相關(巫有鎰,1999;林俊瑩,2006;張善楠、黃毅志,1999;許祟 憲,2002;楊肅棟,2001;鄭淵全,1998)。如:林俊瑩(2006)、謝亞恆(2007)

的發現顯示,個人與家庭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有顯著影響,家庭社經地位高、教 育資源愈多,負面文化行為愈少,學習態度就愈認真,學生學業成就表現愈好。

充足的家庭教育資源對於學生良好學習態度有正向的影響力。父母親的教育價值

(22)

觀念與親職的行為,也會影響兒童的教育價值信念與教育期望(黃信誠,2002;

楊慧珍,2008)。另外許祟憲(2002)、周新富(2006)的研究也顯示,父母的教育 期望、家庭互動,能夠預測其子女的學業成就,父母期望較高,其子女學業成就 也較高。

總而言之,偏遠學童的家庭背景普遍低社經、低期望、少管教、少資源、多 負面文化等,因而造成學業成就低落的現象。然而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非學校因 素,廣泛又繁雜,並非單一層面的教育政策可以解決的。因此研究者本著學校教 育具有扮演平衡家庭因素對學業成就所造成不公平影響的功能(鄭淵全,1998),

強調探討學校因素與學生學業成就的關係。

二、學校因素與學業成就

學校是學習的場所,學校一切的人、事、物都是為了學生學習而存在,所有 的設計都是為了要達成教育的目的。鄭淵全(1998)、巫有鎰(2005)的研究顯示:

學校因素對學業成就有顯著的預測力。學校因素包括了學校背景、師資、教學設 備、教師期望、教學行為、學習氣氛、班級人數等等的學校教育資源因素。學校 教育資源可分成學校人力資本(師資素質)、學校社會資本(教師工作承諾、教師 對學生的教育期望)、學校財務資本(教育經費、藏書量、教學設備)、學校文化 資本(優良校風、傳統、制度)、知識或智慧資本(知識管理、教師專業、工作投 入)等,每一項都可能對學生的學業表現產生影響(謝金青、林國正, 2006 )。

如,陳正昌(1993)發現學校教育資源與學生學業成就有關,學校的指導、價值、

理念的教育資源愈多,學生學業成就愈高;但是物質資源愈多,學生學業成就反 而愈低。朱建宗(2005)指出學校的社會資本越多,學生的學業成績越佳。而教 師對學生的教育期望、師生關係也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非常重要的過程因素(許 玉芳,2007;鄭淵全,1998)。

綜上所述,學校的教育環境對學生學業成就確有顯著的影響,對於提升偏遠 學童的學力表現應更為重要。因此,學校因素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乃是本研究的重 點,研究者將學校的教育工作區分為行政工作與教學工作兩個層面,而行政與教

(23)

學的關鍵人物正是校長和教師;另外也針對偏遠地區學校,豐富的校內課輔資源 進行探究,分析是否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表現。茲分述如下:

(一)行政工作層面-校長領導效能

學校行政是教育工作的一環,校長是學校行政與教學的領航者,其領導品質 可能是學校教育成敗的主要關鍵。國內的研究指出,校長領導和學校效能之間具 有顯著的正相關,且校長領導可以預測學校效能(王博弘、林清達,2006;吳勁 甫,2003)。因此,有了優質的校長,才能有優質的教師,進而才有優質的學生,

可見校長領導效能對學校教育影響的重要性。

最初對校長領導的研究焦點在於領導者的人格特質,如豐富知識、責任感、

熱誠信賴等,以及領導者行為的分析,如有民主式、權威式、放任式、關懷與倡 導等領導型式;後來領導理論的研究則偏重領導行為與情境配合的權變領導、轉 型領導、互易領導等(吳清山,1998);近年則因教育鬆綁、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

研究轉向教學領導、課程領導等新興的方向,使得教育領導的研究更趨於多元化。

例如,相關研究指出校長是影響學校文化特性與學校組織效能的導引者,校長領 導行為與組織效能之間具有正向的關連(吳勁甫,2003;范熾文,2002;張慶勳,

1996)。而就領導的形式而言,大部分的研究發現倡導比關懷為佳,以「高倡導高 關懷」最具領導效能(王博弘、林清達,2006)。轉型領導和互易領導的研究亦發 現,「高轉型高互易」的領導形式與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學習表現及整體學校效能 均有顯著的正相關(蔡進雄,2000)。另外,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的研究顯示,校 長教學領導會影響教師教學效能與教師組織承諾(葉佳文,2006);校長教學領導 愈強,學校教學氣氛愈佳,學校教學氣氛愈佳,教師教學效能愈高(張碧娟,1997); 教學領導與教學效能有關,教學領導對教學效能具有正向的預測力(謝元,2002)。

校長實施課程領導確實有助於提升學校效能,課程領導運作與教師教學效能有共 同的要素,校長課程領導行為與教師教學效能具有正相關;對於教師教學效能具

(24)

有預測力(陳建裕,2004;陳慕賢,2003;蔡政明,2003;謝百亮,2006)。

由上述研究得知,校長領導效能直接影響教師教學的效能,間接影響學生學 習的品質。但是,並沒有一種領導型式是普遍適用於各種情境的,也就是說教育 領導者要能夠因應不同的組織情境,以動態的機制,採用不同的領導型式進行領 導。以往校長的專業偏重校務處理、行政推展,但是隨著社會變遷和教育改革,

校長不再只是單純的行政主管,而是「首席教師兼行政主管」。也就是說校長不僅 要具備行政專業領導能力,更需要具有教學領導和課程領導的領導知能,才能在 課程與教學上全方位領導學校教師,以協助教師發揮最大的教學效能並提升學生 學習的品質。尤其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更加凸顯校長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的重 要性,因而促使校長的角色和任務都需重新定位,以符應時代的需求。行政領導、

教學領導和課程領導,儼然成為校長領導的主流(吳清山,2004)。

行政領導攸關學校行政是否有效運作,以及教學與課程實施的支援;行政領 導包括校務發展與計畫、行政管理與視導、編列預算與執行、公共關係與行銷、

人事聘用與管理、校園營造與文化等方面(王博弘、林清達,2006)。教學領導 就狹義而言,係指校長所從事與教師教學或與學生學習有直接關係的行為或活 動;就廣義而言,則包括所有能協助教師教學與影響學生學習的相關活動或作法

(楊振昇,1997)。教學領導強調以教學為中心,包含確立學校教育目標、發展 教師教學任務、確保教師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增進學生學習氣氛及提 供教學支援系統(吳清山,2004)。課程領導係指在課程發展過程中,對於教學方 法、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鑑提供支持與引導、以幫助教師有效教學和提 升學生學習效果(林天佑、吳清山,2001)。課程領導包含設定課程目標和計畫、

管理與發展教學方案、視察和輔導教學改進、發展教師專業能力、評量學生學習 結果、塑造課程發展文化。另外學者吳清山(2004)認為當前校長經營校務成效,

不能單從行政管理與領導作為判斷依據,必須從整體的行政、教學和課程經營為 評斷範疇。因此,他提出了「校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的理念,以強化校長 領導的整體績效。所謂「校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係指,校長統整行政教學 課程的知識和能力,有效影響成員行為和運用資源,促進行政健全運作和提升課

(25)

程與教學效果,進而提供優質學習環境和增進學習效果,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校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層面:包括行政領導、教學領導、課程領導三個層面,

以學生學習為核心,行政教學課程共構一體,彼此具有相互依存關係,不能各自 獨立存在。至於校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指標,可以包括下列層面:確立學校 教育目標與計畫、建立學校課程與教學任務、發展教師各項專業能力、運用學校 內外在資源、建置課程與教學支援系統、視察和輔導教師教學改進、評量學生學 習結果、塑造課程發展文化(吳清山,2004)。

綜上所述,新時代、新世紀的校長領導應兼顧行政領導、教學領導與課程 領導,校長應展現出課程與教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使教師覺得他們能與校長的 領導產生互動的行為,進而增進實際的教學效果。那麼偏遠地區的校長應該如何 經營學校呢?目前很多偏遠弱勢地區的學校強調特色經營。例如傳統技藝、體育 活動等,但是看重這些特色課程,可能不只無助於學生基本能力的提升,甚至會 讓學生成就更低落。偏遠地區學校的經營者,應該思考其學生需要提升的是什麼?

學校究竟該做些怎樣的改變,才能夠讓偏遠學童脫離弱勢的泥淖呢?在國外已經 有許多成功的案例,Denton, Foorman, & Mathes (2003)的研究,報導了五個反敗為 勝的學校,他們都是弱勢地區的學校,但是每一所學校都有相當不錯的學業成就。

Blaunstein 和 Lyon (2006)的專書也提及,美國維吉尼亞州的 Johnson 小學,在校長 透過強勢的閱讀教學領導之後,短短的一年,就讓最弱勢、學業表現最差的學校,

達到州政府要求的 70%通過率標準(Standards of Learning , SOLs)。上述的案例告 訴我們,校長的領導作為有可能讓弱勢學校反敗為勝。因此,本研究擬以台東縣 偏遠小學為對象,希望找到高學力表現學校,探討校長是以什麼樣的領導方式或 作為帶領整個學校一起努力?本研究對校長領導的探究,以吳清山(2004)學者「校 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的理念出發並綜合前段所述之文獻,將校長領導效能 分成行政領導、教學領導、課程領導三個層面,再以學校內部教學相關事項為主,

細分為若干個向度進行探究。如,行政領導包括校務發展目標與計畫、行政管理

(26)

與視導、人事聘用與管理;教學領導包括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學視察與輔導、教 學支援系統;課程領導包括課程發展與管理、評量學生學習結果。然後,再根據 這些細項,發展對校長的訪談大綱。

(二)教學工作層面-教師效能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表現,深深影響教學的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成就。不同效 能的老師,其教學品質會有所差異,學生的表現當然也不盡相同;教學品質愈好 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表現也會愈佳。因此,教育是否能發揮功能,教師的效能決 定了關鍵的因素。吳清山(1998)歸納多位學者觀點,將教師效能定義為:教師在教 學工作中,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

早期研究教師效能者著重效能教師個人特質(思想、行為)的探究;中期則重視 教師教學行為(教法、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到後期轉為探討教師教學 活動、學生行為歷程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教師效能的研究頗為複雜,目前對於教 師效能的研究傾向综合化的方向,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探究影響教師效能的各種 因素(吳清山,1998;林進財,1998;賀菲,2008)。

國內教師效能的相關研究有:范德鑫(1982)的研究顯示教師溫暖的行為與 學生成就呈現正相關;反之,教師拒絕的行為與學生成就呈現負相關。郭生玉

(1980)在一項有關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的分析研究中發 現,教師期望乃是透過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與自我觀 念。劉榮裕(1994)的研究發現教師班級經營領導模式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

以採用專制式、民主式和父權式領導的班級,國語科、數學科和國語數學平均等 三項成績均顯著高於放任式的班級。以上研究傾向教師的個人特質與態度,是透 過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而影響學生的行為表現。而關於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探 究發現,年齡較高的教師以及資深教師在有效教學行為方面優於資淺的教師。教 師教學效能的優劣受年齡、任教年資的影響,而存有顯著差異(陳正義,2005;

葉金裕,2002)。另外孫志麟(2001)、黃儒傑(2004)的研究顯示教師的自我效能 信念會直接影響其教學計畫的行為,教師自我效能愈高,教學行為愈採取進步的

(27)

取向,並且透過教學計畫行為,間接影響教學互動的品質。也有研究發現教師教 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皆能有效預測教師教學行為的表現,教師越能掌握積極正 向之班級策略,其教學行為表現越趨於積極正向(張廣義,2005)。不過上述這些 研究資料蒐集的設計,大都是透過問卷調查,由教師主觀評價自己可以影響學生 學習的知覺、判斷或信念,雖然說教師的主觀知覺會影響其工作投入,但是知不 等於行,而且教師可能被較為一統的問卷限制住回答的多樣性,因此,可能需要 另種質性深入探究的佐證,才能有較全面性的解釋力。

綜觀上述相關文獻可知,教師效能是一個極複雜的概念而且具有包含多層面 的特性,並非單一因素所形成。舉凡教師特質、教師信念、教師效能感、教師的 教學行為、教學知識,以及師生關係、班級經營等等,都會對教師的教學表現產 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由於國小教師的工作與角色多樣化,一位 有效能的教師必須具有多元的能力,因此對於教師效能的衡量,許多學者所持觀 點不盡相同,發展出的測量工具也不太一致。像孫志麟(1997)是以教師特質、教 師行為與教師思考等三個層面,提出了十八項建構教師效能的指標;包括教育熱 誠、師生和諧關係、明確清晰的講解、善用教材、校正回饋、教師期望……等等。

陳木金(1997)則透過六項指標的檢核,發展出一套教師效能的評鑑指標;包括教 學自我效能信念、系統呈現較材內容、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時間、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經營良好的班級氣氛。張碧娟( 1999 )也曾將教師的有效教學 行為分成教學計劃與準備、系統呈現教材、多元教學策略、善用教學評量及良好 學習氣氛五個項目,來評定教師效能。另外,吳耀明(2004a)在「國小教師教學 效能量表」中將教師教學效能分成:學科教學能力、班級經營能力二個向度;系 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有效運用教學時間、班級常規建立與維持、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等六個評鑑指標。

近年來由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重視,國內的一些學者紛紛發展出一套套的 評鑑指標或規準,目前包括有潘慧玲等「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 冊」;張德銳等「發展性教學系統」;張新仁等「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

呂錘卿等「教師專業成長指標」;曾憲政等「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評

(28)

鑑規準參考版」(教育部,2008b)。例如:潘慧玲、王麗雲等人(2004)研究發 展提出的「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將影響教師效能的面向分為規 劃能力(課程規劃、教學規劃);教學能力(教材呈現、教學方法、學習評量);

管理能力(班級經營、資源管理);評鑑能力(課程評鑑、教學評鑑)以及專業 發展能力(自我發展、專業成長)五個層面。張德銳等(2002)「發展性教學檔案 系統」所採用的教學規準計有精熟學科、活潑多樣、有效溝通、班級經營、掌握 目標、專業責任等六個領域廿五個行為。張新仁等人(2002)「中小學教師班級教 學觀察表」的評鑑規準分為六大項:精熟學科知識內容;口清楚呈現教學內容;

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掌握有效班級經營;善用良好溝通技巧、有效領導實驗或實 作活動。

上述對於教師效能的衡量,比較偏向一般性的取向。然而偏遠地區的學校各 方面條件皆弱勢,學童素質普遍偏低,學生學習的需求有別於一般地區的學校,

教師的教學挑戰不同且更大,需要更專業的教學能力。曾世杰、簡淑真(2006)在 一篇回顧性的研究指出,弱勢或低成就的學童,在比較結構與系統化的語文教學 之下,可能會產生較好的教育成效。而許多國外的研究也發現有效的教學,應該 符合下列幾個教學原則,如考慮作業難度、明確的教學、結構化的教學程序、教 導策略、與先備經驗充份連結、經常性評量等(Foorman & Torgesen, 2001; Torgesen, 2000)。成功的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並隨時做教學調整(Wren, 2002);

偏遠地區的學童普遍學業成就低落,而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可以符合學童學習的 特質,才是教師專業表現的重點,也是學童獲得較佳學習成效的關鍵;因此,本 研究參考前段之相關文獻,對於教師效能的分析,採取綜合取向,把焦點放在教 師的專業工作表現上,將影響偏遠小學教師效能的成份,分成教學、經營管理及 專業發展三個層面,對教師效能的分析,除了共通性的教學能力之探討外;還會 融合偏遠教育現場的特性與需求,關注有效教學原則的探究;又由於本研究是以 國語和數學成績為教育成效的依據,所以也會偏重基礎學科教學能力的探究。茲 將教師教學層面、經營管理層面及專業發展層面,再細分為若干個向度,分述如 下:

(29)

1.教學層面:

教學活動是教師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教師效能愈高,學 生的學習成效就愈好,偏遠學校教師採用何種教學方式最有效能?本研究對教師 效能的探討向度包括教學信念、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教學策略、教學評量等向 度。

2.經營管理層面

教師空有豐富的教學知識與技能,還無法進行有效教學,尤其偏遠地區的學 童,由於家庭缺乏照料,生活常規差、學習動機低,教師需極有耐心與策略,維 持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使教學順利進行。本研究教師經營管理效能層面,包含 班級經營、親師互動及溝通協調等三個向度。

3.專業發展層面

高強華(2002)認為教師專業發展可以維持教育的競爭力、擴充精熟教學技巧、

分化精深專業知識、提升教學創意、重視個人或人際成長、激勵自我意識與專業 責任,這對偏遠小學的教師尤其重要。有效能的教師應致力於個人教學能力與教 學成效的提高,並具有批判反思教學活動與成果的習慣,以提升教學的效能,促 進本身的專業發展(賀菲,2008)。本研究教師專業發展包含三個向度:省思對話、

研習進修。

(三)校內課輔層面

「孩 子的競爭力 , 從放學後 開始 」,課後補習在台灣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也 是家庭教育資源的表徵,家長希望子女在課業上表現更優秀,透過補習是提高成 績的方法之ㄧ。尤其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課程內容包羅萬象,每個領域授課 時間彼此擠壓,學生在基礎學科的學習時間普遍不足,補習的風氣就更盛行了。

家庭的社經地位越高,父母教育程度越高以及越都市化地區的學生,其補習的時 數就越多(江芳盛,2006)。相關的研究指出:適度的補習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

(30)

表現(江芳盛,2006),有補習的學生,其學業成績高於無補習的學生(巫有鎰,

2007),以及學科補習的項數或科目數都有助於提高學業成績(林慧敏,2008)。

但是,偏遠地區的學童因為先天資源不足、少文化刺激,故其學習的條件及 需求和一般地區的學童不盡相同。偏遠學童幾乎所有的學習都是在學校裡完成,

回到家裡很少主動或無能力加強課業或參與補習。有些研究發現偏遠地區學校學 生與一般地區學校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有:一般地區的學生課後參加課後補習的 人數遠比偏遠地區的學生多,愈都市化的地區,參與補習的愈多;且補習的時間 也較偏遠地區的學生來得長(李坤章,2008;陳怡靖、鄭耀男,2000;劉正,2006)。

因此,針對偏遠學童學習的質和量不足,而造成學業成就低落的現象,課後的學 習輔導有其必要。不過,偏遠地區的學童由於貧窮、單親、隔代教養等家庭因素,

缺乏加強教育的資源,課後補習根本是遙不可及的,就算有參加課後補習的條件,

也因為地處偏遠,社區資源貧乏而找不到補習班可以上課,所以只能倚賴學校所 開辦的課後學習輔導。

教育部為了減少弱勢學童學習的落差,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正義,推動 了許多相關的課輔政策,包括教育優先區弱勢學生學習輔導、兒童課後照顧、攜 手計畫課後扶助以及新措施夜光天使計畫等;希望透過額外的學習時間,延伸教 室中的學習,以提升學童的學力。然而,這些豐富的課輔資源是否真能發揮功能,

有效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呢?研究者認為目前教育部對偏遠地區提供的課輔資源 以及學童額外學習的時間,已相當足夠。然而課輔的成效不能發揮的原因可能是:

第一,課輔內容不適合,大部分學校授課內容僅是作業指導或將平常課堂上學不 會的教材,在課輔時間再複習一次,教材內容沒有符合學生的程度,學生還是學 不會。第二,教學方式不變,一般性的教學法不能提升低成就的課業,課輔時再 教一次,結果一樣。第三,沒有學習動機,長期屬於教室陪客的學生,通常已經 喪失學習的意願,生活常規令人頭痛,沒有有效的管理,就沒有有效的教學。根 據陳淑麗(2008)學校課輔現況的調查發現:台東縣課業輔導的實施方式距離理 想仍有一大段落差,包括篩選與決定學生未分類;缺乏診斷與系統評估;以信念 為導向的教學設計,缺乏學理基礎;教材與教法的執行不夠專業等。而這些落差

(31)

的向度,正是影響課輔成效的關鍵因素。雖然林慧敏(2008)以台東地區國二學 生參與補習狀況進行研究,支持了校內課輔確實能有效提高學生成績。不過,國 中階段的課輔型態和授課內容與小學仍有差異,這樣的推論在國民小學是否同樣 有效呢?目前關於學校課輔成效,仍有待更多的研究證實。

因此,本研究針對偏遠地區學校,豐富的校內課輔資源,探究偏遠小學之間 對課輔資源執行實施的方式,是否影響其學業成就之表現?或偏遠小學之間是否 因其課輔執行的差異,使得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也有差異呢?又或者偏遠學校課 後輔導的實施並無關學業成就的表現呢?

三、小結

教育機會不均等,應自家庭及學校兩方面著手,雖然非學校因素對學業成績 的影響大於學校因素,學童的家庭資源不足不是從學校單一層面即可解決,需要 有其他政策的配合(陳正昌,1993)。但是,學校因素仍然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尤其在偏遠地區,學校扮演著平衡的角色,對於家庭背景不利的學生可以發揮較 大的影響力,給予較多的協助(巫有鎰,2005;鄭淵全,1996)。如果偏遠弱勢學 童,在家庭資源不支持之下,又不能透過學校途徑來獲得改善,就會更加深其落 後的差距。

偏遠地區的學校各方面條件較弱,學童素質普遍偏低,教學的挑戰較大,更 需要高效能的老師。但是,許多探討教師效能的研究指出,教師的年資與教學經 驗是教學效能的指標,教師效能會隨著年資而提升,顯示累積教學經驗的重要性

(李玉玲,2004;陳正義,2005;葉金裕,2002;蔡家廷,2004)。可是,偏遠地 區之學校因為各種不利的因素,造成教師流動率偏高,年齡層偏低,教學經驗也 較不足,以致偏遠學校似乎是教師新兵訓練所,學生學習品質大受影響(甄曉蘭,

2006)。其實,偏遠地區的教育工作有別於一般地區,小校小班的教學方式及層次 與大學校大大不同,實應配合偏遠教育的需求,提供教師特定的專業教學能力訓 練,讓年輕或資淺的教師可以快速累積經驗、加速成長。因此,探究瞭解偏遠地 區高效能教師的指標能力,對提升偏遠學校教育素質顯得非常重要。本研究針擬

(32)

對教師教學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及專業發展能力三個層面,探究偏遠地區的小 學教師其教師效能的現況為何?並分析高、低效能教師的具體做法有無差異?再 嘗試歸納出偏遠地區學校之教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專業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 學生的學習成效。

另外,一校之主的校長,更是深深影響學校教育成效的關鍵人物。面臨快速 變遷的二十一世紀,校長所要面臨的挑戰與責任更大,所需具備的能力也和以往 大不同。校長身為學校的領導者,如果只知處理行政事務,學校可能很有效率,

可是不一定反應到學生學習身上,校長如果缺乏教學與課程的領導,那麼教育發 展、教學革新都將失去了方向,因此學校或許有校舍更新,卻不可能有教育進步。

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而在偏遠地區獨特的校園生態之下,需要怎樣 的校長來領導學校?校長需要具備的知識、理念與能力又有何不同?基於校長教 學領導與課程領導的新趨勢,本研究將焦點關注於校長行政領導、教學領導與課 程領導的層面,以瞭解校長在這三個領導層次的具體作為,以及對整個學校教育 方向、教師教學、學習成效的影響。最後,歸納提出高效能學校,在校長領導和 教師教學上的具體策略,以供偏遠地區小校小班經營之參考。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育效能之現況,分析不同效能學校 間校長領導和教師效能的差異,以歸納成功典範學校之行政與教學的具體作法。

本章茲就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流程、資料處理及研究倫理等分 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實施先分析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在台東縣九十六學年度學力測驗成績表 現的現況,再從學測成績表現為前後百分之二十五的學校中,各選定 3 所學校,

共 6 所。赴各校關注行政工作與教學工作層面,對校長及教師進行深度訪談,最 後根據訪談內容進行分析比較,並提出高效能學校在行政和教學上的具體策略,

以供偏遠地區小校小班經營的參考。本研究架構如圖 3-1:

成功典範學校具體策略

校長 行政領導層面 教學領導層面 課程領導層面 教師

教學層面 經營管理層面 專業發展層面

高學力表現學校&對照學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深度訪談 數據描述

深度訪談

歸納分析比較

偏遠地區小型學校

(3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程序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瞭解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育效能之現況,採用「事後回溯法」

(ex-post facto research),主要先透過各校學業成就高低的分析,找出兩類在學生學業 成就表現不相同的學校,再進一步採取深度訪談,以獲致全面且深入的資料,對 照這兩類學校校長領導效能與教師效能的情形,比較兩類學校之間的差異,最後 進行歸納,以求得成功典範學校之行政和教學的具體作法。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中 的個案研究進行,採用此方法的理由乃是教育工作具有多元性與複雜性,不同地 區的學校,在經營上有其特有的文化和地區脈絡,尤其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有其特 殊與個別的校園生態。而量化研究中看不到離群個案所代表的意義,也看不到校 長領導與教師教學的歷程。本研究正可補其他量化研究之不足。質性描述的方式,

可對校長領導與教師教學行為、歷程及問題等,都進行完整且充份的說明與理解。

二、研究程序

本研究自確立研究架構至完成研究,研究程序計分為三個階段,一為準備階 段、二為實施階段、三為完成階段,簡要說明如下:

(一)準備階段

根據研究動機及目的,進行相關文獻之蒐集與閱讀,訂定研究架構,並依研 究架構所需,進行深入之文獻分析,文獻研讀範圍包括相關文獻、資料、論文、

期刊等;同時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內容,進行撰寫研究計畫。

(二)實施階段

(35)

經過文獻蒐集、閱讀與分析後,根據研究目的、文獻等建構深度訪談大綱;赴 選定之偏遠地區小型學校,針對校長領導與教師效能的情形進行深度訪談;取得 現場錄音謄打為逐字稿,以對資料做正確呈現,並以內容分析方式對資料進行分 析與詮釋。

(三)完成階段

根據歸納、整理深度訪談資料,進行各項分析、討論結果,提出最後結論與 建議,完成論文研究報告。

茲將本研究流程圖以圖3-2表示:

界定主題

文獻探討 準

備 階 段

擬訂訪談大綱

進行實地訪談 實

施 階 段

資料處理

綜合分析討論 完

成 階

段 完成研究報告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東縣內偏遠地區小型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依研究目的與架構,

本研究對象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量化分析的部分,從學生學測成績中,分析 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學校的學力表現有何差異;第二部分是深度訪談的部分,預 計選擇不同學力表現學校的教師與校長進行訪談。分別說明如下:

一、量化分析的部分

本研究量化分析的部分,是以台東縣內 96 學年度國民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 學生為對象,合計有 3038 位。全縣包括本分校計有 99 所。這 99 所小學人數規模 不一,有的學校人數達一千人,也有低於三十人的學校,多數為百人以下的學校;

屬於偏遠或特偏地區的學校有 71 所(含分校),屬於一般地區的學校有 28 所。本 研究主要分析台東縣內偏遠地區,規模六班以下且全校人數未達一百人的國民小 學其學業成就表現的情形,並透過各校學業表現的位置,選擇深度訪談的學校。

學測分析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要瞭解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的學業成就表現的現況;

二是要以學測表現為依據,選定本研究受訪的學校。

二、深度訪談的部分

本研究訪談對象之選擇,為台東縣內偏遠及特殊偏遠地區且規模六班以下的 國民小學;先以台東縣九十六學年學力檢測之三年級和五年級學生的國語和數學 學業成就為依據,將各校學測成績表現各為前、後百分之二十五的學校分成找出 兩類,表現在前面百分之二十五的學校,本研究稱為「高學業成就學校」;表現在 後面百分之二十五的學校,本研究稱為「對照學校」。為降低非學校因素的影響,

本研究依據學校背景與地理位置,挑選社經或文化條件較接近的學校,在校長的 部份,考量校長任期的時間效應,僅以三年級學測表現為依據,在上述兩類型的 學校中各選定 3 位校長,計 6 位校長。在教師的部份,除了上述 6 所學校內已有 6 名三年級教師以外,再從兩類型的學校中,各選定 2 名教師,計 4 名教師。因此,

(37)

本研究共選定 6 位校長與 10 名教師(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如附錄三),茲將選定 之學校背景描述如下:

(一)學校背景描述

A 校屬於典型原住民社區,社區內以原住民居多,大部份以務農、漁、雜工為 業,有少數的幾戶是經商的平地人,家長部分大多數都是隔代教養、單親家庭,

將近有 1/3 強的家庭背景是這樣。老師方面,大部分是來自外地,有一部份是住宿,

有一部份是通勤從市區過來,都是正式編制的老師。在學生方面,平均每班約 12 人,學生的學習狀況屬於被動比較多(根據 AP,A2T)。

B 校的家長大多是務農或做工的,社經地位不是很高的,主要族群包括原住 民、客家、閩南、外省等。單親隔代教養的家庭型態頗多,平均每班人數約 10 人,

學生課業多仰賴校內指導。老師對學校的滿意度很高,對環境上、跟家長的互動 上都很好,所以幾乎沒有在調動的,非常穩定(根據 BP,B5T,B6T)。

C 校也是典型的原住民學校,以布農族為主,大都以務農為生,大部分家庭功 能不彰,隔代教養、單親居多。所以,在整個兒童的教育歷程當中,老師佔有很 重要的地位,平均每班人數約 7 人。老師方面自主性高,大致上表現很平均(根 據 CP,CST)。

D 校社區居民約有七成為阿美族籍原住民,三成是客家人。家長大都以農或者 雜工維生,教育程度都不算高,絕大多數都是中學左右,對孩子的關注力、投入 的程度會比較低。前幾年教師流動率偏高,老師在教學的投入,對學生的用心,

都算是很不錯。平均每班人數約 6 人,教師表示學生個別差異大,基礎能力較差

(根據 DP,D3T)。

E 校屬於原住民地區學校,家長以隔代教養居多,基本上都無能為力,家長的 學歷大部分是國小、國中畢業,沒辦法去指導。教師大都是外地人,少部份是當 地人,近年來流動率不高。平均每班有 8 人,教師表示學生沒有學習動機,學習 落後(根據 EP,E2T)。

(38)

F 校大部分家長,因生計問題,較少關心學生,造成學校教育推動困擾,隔代 教養比例偏高。教師年輕、有理念,具高度教育熱忱。每班約有 7 人,學生數少,

同儕間缺乏良性競爭;文化刺激不足,學生自我要求動機薄弱(根據 FP,F3T)。

綜合上述六所學校的特質發現(如表 3-1),在家庭背景方面,六所學校的社 區族群雖不盡相同,但是整體而言以原住民佔大多數;學區家長的教育程度普遍 不高,以務農、做工居多;家庭的型態則是單親、隔代教養比例偏高,對孩子的 關注力、投入的程度比較不足。在教師組成方面,六所學校的教師多屬編制內正 式成員,以外地教師居多;近年流動率低( C 校例外);教師教學投入表現很平 均。在學生學習方面,六所學校的學生,屬於學習被動者居多,課業多仰賴校內 教師的指導。

表 3-1:學校背景綜合描述表

家庭方面 原住民佔大多數;家長社經地位較低;單親、隔代教養比例 偏高,對孩子的關注力、投入的程度比較不足。

教師方面 多屬編制內正式成員,外地教師居多;近年流動率低( C 校 例外);教學投入表現很平均。

學生方面 學生的學習狀況,屬於被動比較多,課業多仰賴校內指導。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將為求具體瞭解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的教育表現,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 作為蒐集資料的主要策略。以質性描述的方式,在學校和教室的脈絡中,從受訪 的校長和教師實務經驗中,取得真實、豐富及有深度的資料,目的在瞭解校長和 教師對學校教育的觀點,以及行政和教學方面的心得、困難與執行的方式,並歸 納分析優秀成功學校的具體作法。採用此方法的理由乃是由於教育工作的多元 性,非制式化的工具可以全面蓋括的;學校教育人員可能被較為一統的量化問卷,

限制住其回答的多樣性。茲將本研究深度訪談之「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及實施步 驟分述如下:

一、深度訪度之「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在進行訪談之前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等先擬定訪談大綱,以便能 更切卻掌握研究者的提問方向。本研究訪談大綱的內容分為兩部分;校長的訪談、

教師的訪談。(詳細談大綱如附錄二)

(一)校長的訪談

本研究將校長領導效能分成行政領導、教學領導、課程領導三個層面,再以 學校內部教與學相關事項為主,細分為七個向度。分述如下:行政領導層面包含 校務發展與計畫、行政資源與執行;教學領導層面包含教學視察與輔導、教學支援 系統、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課程領導層面包含課程發展與管理、評量學生學習結 果。

(二)教師的訪談

本研究將教師效能分成教學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專業發展能力。教師的訪 談大綱內容,包括三個層面,共十個向度。分述如下,教學層面包含:教學信念

(40)

(效能感、期望)、教學內容(教材規畫、精熟內容與組織教材)、教學實施(教學 方式、教學重點)、教學策略(有效教學、多元教學)、教學評量(評量頻率、評量時 機與評量用途);經營管理層面包含:班級經營、親師互動、溝通協調;專業發展 層面包含:進修研習、省思對話。

二、訪談實施步驟

為了深入了解偏遠地區小班小校之校長領導作為與教師教學的安排,本研究 將對選定之校長與教師進行深度訪談。進行訪談前,研究者首先向受訪者清楚說 明本研究之目的與訪談進行方式,在訪談進行中,研究者扮演開放、尊重、傾聽 與觀察的角色,並適時追問以釐清問題。訪談過程全程錄音,訪談之後,將錄音 帶謄打為逐字稿,以對訪談資料做正確呈現(葉重新,2004)。實施步驟分述如下:

(一)本研究訪問者為研究者本身,訪談過程徵得受訪者同意後全程錄音,主 要依據訪談大綱發問,隨著校長和教師的問題與反應,再從中延伸問題的廣度及 深度;並適時作筆記,以檢核修正。

(二)訪談後,反覆聆聽訪談錄音,全文謄寫作為訪談紀錄,並將完成之逐字 稿呈獻給受訪者加以檢視。

(三)依據本研究文獻探討與研究問題,以內容分析方式,將訪談記錄進行編 碼。

(四)編碼完成予以分析比對,以有意義的命名為歸類基礎。

(五)將訪談資料加以分析與詮釋。資料詮釋的依據為前述文獻中,所探討影 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育效能的因素-校長領導和教師教學為基本架構,尋找成 功典範學校的真實經驗與實務知識。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節主要說明研究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包括資料處理的實施步驟與方法。究 所蒐集的資料包括兩個的部分

一、統計分析的部分

本研究根據台東縣96學年三年級和五年級國語文和數學之學測成績,以 SPSS 12.0 For Windows 套裝軟體程式,進行各項資料分析,旨在瞭解偏遠地區小型學校 學業成就表現的現況。茲將所使用的資料處理方法分別說明如下:

(一)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台東縣學測成績之平均數、標準差,以瞭解偏遠 地區小型學校的學業成就的表現位置。

(二)T檢定:旨在檢定偏遠地區小型學校與一般地區學校的學生學業成就表現 是否有差異。

(三)相關分析:本研究以簡單相關,分析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班級人數與學業 成究是否相關。

二、深度訪談的部份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法為主,進行資料的蒐集。本研究的目的 在於瞭解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的教育表現,希望藉由對校長和教師的深度訪談內 容,歸納分析成功案例學校的具體作法。

(一)資料整理:

訪談資料主要以錄音方式採集,輔以現場觀察之札記。訪談結束後立即將談 話內容謄寫逐字稿,並稍加描繪受訪者的反應,然後請受訪的校長和老師檢閱一 遍,確定無誤後即分析資料。

(42)

(二)資料處理:

對蒐集到的訪談資料先做編碼,如:註明對象編號(A:A 校;A3T:A 校三 年級老師)、日期(依照民國的年、月、日做編排,981023:民國九十八年十月二 十三日)等。再運用編碼登錄的技巧,將一般性觀念逐步發展出具體的概念或主 題,進而以對照、歸納、比較方式,發展成主軸概念。從訪談紀錄所蒐集到的資 料,找出研究主題所欲探討有關校長領導與教師效能之相關事件;綜合歸納資料 中事件與事件間的關連性,然後發展出共同的概念;再將資料分析後所發展出的 主要概念,以前述文獻中所探討的影響學業成就的學校因素-校長領導與教師教 學的內涵,作為基本架構,回歸到研究目的所欲探討之成功案例學校的具體經營 方式,最後歸納出研究的結果與發現。

本研究根據訪談資料的內容,則將其編碼別,皆以代號方式處理,如下表 3-2 說明:

表 3-2:訪談資料代號及其內容意義

代號 資料內容及意義

H、L 高學力表現學校(H)、對照學校(L)

A、B、C、D… A 校、B 校、C 校、D 校…

AP、BP… A 校校長、B 校校長…

A3T、B5T、CGT… A 校三年級老師、B 校五年級老師、C 校科任老師…

980715 98 年 7 月 15 日

H/AP/980226 高學力表現學校/ A 校校長/98 年 2 月 26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school personnel of DSS schools in operating their schools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and to provide new DSS schools a quick reference on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Big data is high-volume, high-velocity and high-variety information assets that demand cost-effective, innovative form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nhanced?. insight an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