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共分作三節,主要在說明本研究的基本想法,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 節是由研究動機衍生的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則在定義本研究重要的名詞。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在遠見雜誌與伊甸基金會合作的全國弱勢社區 大調查中,弱勢總排名前五名依序是南投縣、嘉義縣、台東縣、花蓮縣、宜蘭縣,

顯示弱勢縣市大都分布在東部、中部、南部與離島等偏遠地區。東部三縣市皆榜 上有名,台東縣總排名位居全國第三,以東部來說是最弱勢的縣市了,而低收入 的比例,更高居全國第二(彭杏珠報導,2008)。家境富有的小孩放學後,又是才 藝課又是英語課,寒暑例假日,不是出國旅遊就是育樂營,家裡滿屋子的課外書 籍又可以隨時上網汲取新知;而弱勢窮人家的孩子,下課後就等於停止學習,沒 有人指導課業,也沒有書桌可以安穩的寫功課,更沒有「奢侈」的文化刺激。一 個社會兩個世界,如此極端化的生活型態與學習上的差異,使得學習成就上的差 距也越來越大。弱勢鄉鎮所在地的學校也相對弱勢,這些弱勢的學校在實徵研究 上發現學生的學業表現通常是不好的,這與家庭的社經地位息息相關;偏遠弱勢 地區的學童家長,大多在教育程度、職業地位、家庭收入上都是偏低的。在地區 及家庭背景雙重弱勢的因素下,無法供給學童充份的教育資源,間接造成偏遠學 童學業成就普遍低落的現象(巫有鎰,1999;張善楠、黃毅志,1999;許祟憲,2002;

楊肅棟,2001;鄭淵全,1998)。

因此,偏遠弱勢兒童的學業成就低落,幾乎已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偏遠地區 學校,雖然常處於家庭社經地位和文化的多重不利,但是偏遠地區學校也有一些 一般地區的學校所沒有的優點,例如班級人數少,這可能就是落實個別化及適性

化教學的最有效條件。巫有鎰(2005)的研究就發現,全校學生人數越少,學生學 業成就越低,但班級人數越少,反而學生學業成就越高。因此,在這樣的可能性 下,小班小校的學校,不一定得接受「學業成就低落」的宿命。學校雖然可能無 力於家庭社經地位的改變,可是,站在教育的立場,也許一位好校長、一些好老 師,就可能改變弱勢學童學業成就低落的宿命,幫助他們脫離貧窮的惡性循環。

本研究就是希望能在偏遠地區,找到幾個學業成功案例的學校,然後釐清是什麼 原因讓學校成功。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區分為學校因素與非學校因素。非學 校因素,廣泛又繁雜,並非單一層面的教育政策可以解決的。相關研究指出學生 的學業成就,受非學校因素影較大,受學校因素雖然影響較小,但仍有其提升的 功能(巫有鎰,2005)。偏遠地區學校教育具有平衡家庭因素對學業成就所造成不 公平影響的功能(鄭淵全,1998),因此,校長的領導效能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對家庭功能較弱的偏遠地區學校,就顯得格外的重要。除了校長和教師,學生學 習時間的多寡,可能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前段文字所述,和都會的孩子比較,

偏遠地區孩子經常放學後就停止學業的學習,這當然也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表 現。因此,在釐清影響學校學力成功因素的探討上,本研究希望能從多元的角度,

包括校長的領導、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時間等向度,深入的瞭解影響學校 學力表現的關鍵因素。

校長經常是一校成敗的關鍵人物,校長領導的方式直接引導學校教育的方 向,在學校的經營上,校長如果看重多元文化,整個學校的發展可能就往多元文 化發展;校長如果看重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基本學力,整個學校可能就往提升基 本能力的方向發展,因此,校長的信念與作為,可能就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投入 及學生學習的成就。在國外,有許多弱勢學校反敗為勝的例子,其關鍵之一都是 校長強勢的閱讀教學領導,例如校長看重學生的基本能力、翻新過去的閱讀教學 方法,採用有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教材等(Blaunstein & Lyon, 2006;Denton, Foorman &

Mathes, 2003)另外,校長的影響力,也可能和學校的型態有關,偏遠地區學校通

常小班小校,老師和學生人數都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自然應該會增加,因此,

會不會在小班小校的學校,校長的影響力會比較大?在偏遠地區學校,怎樣的領 導方式或理念比較可能有助於提升學力呢?這是本研究在校長的層面,希望能回 答的問題。

在教師層面,本研究則希望找到,在偏遠地區的小型班級裡,怎樣的教學信 念和教學作為是有利於提升學力的。許多研究指出,老師的教學效能和學生的學 習表現息息相關,教學品質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表現較佳( Wasik & Slavin, 1993;

Wren, 2002),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教師的專業能力似乎更顯重要,Snow 發現高危 險群的學生,如果讓較強的老師連續教兩年,他們有可能變成成功的讀者,非高 危險的學生,如果給較弱的老師教兩年,也有可能變成有困難學習閱讀者,因此,

教師是很關鍵的,成功的教師必須瞭解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並能隨時做調整(引 自 Wren, 2002)。但什麼是有品質的教學?有效的教學是否會因著學生的特質而異 呢?曾世杰、簡淑真(2006)一篇回顧性的研究,就系統地檢視了,對弱勢學生哪 一種語文教學取向較有效?他們的研究指出,全語法可能對弱勢、低成就兒童是 不利的,他們可能需要較結構與系統的教學。如果曾世杰等人的結論為真,那麼,

我們預期在偏遠地區教學成功的老師,其教學的信念與教學的特性,應該傾向結 構教學的信念,同時,他們需要具備的教學專業知識也可能不同於一般地區的老 師。本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回到教育現場,更深入的瞭解偏遠地區學校的教 師,究竟需要具備怎樣的特質?怎樣的教學比較容易讓他的學生會有較高的學力 表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希望在全國最弱勢的台東縣,找到幾個學業成就表現不錯 的學校,深入地探究其成功的因素。在校長的部分,本研究將焦點集於校長行政 領導、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的層面,以瞭解校長在這三個領導層次的具體作為,

以及校長領導對整個學校教育方向、教師教學的影響;在教師的部分,本研究將 重心擺在教師的教學效能、經營管理效能以及專業發展效能,以瞭解教師實際教 學工作的進行,是如何對學生學習產生影響。本研究希望透過歸納偏遠地區小型 學校學力表現優異案例的具體作法,作為未來小班小校經營的參考,讓偏遠地區

的學校也能有較高的學業成就,並期望藉以提升偏遠學童的學力表現,讓弱勢的 學生也能透過教育脫離低社經的宿命。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力表現的因素,並歸納出偏遠地區 小型學校成功案例的具體作法,期望藉以提升偏遠學童的教育成效。本研究擬從 二個的面向:包括校長領導效能、教師效能,探究其可能的影響因素。為了釐清 現象與脈絡,本研究先分析偏遠地區學校與一般地區學校之間,學生學業成就的 表現有無差別,並找出偏遠地區高學業成就表現的學校,再挑選社經或文化條件 接近的學校為對照學校,以瞭解影響學力成功的因素。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分述如 下:

(一) 台東縣的國小學力表現的現況為何?偏遠地區學校與一般地區學校之學生 學力表現有何差異?

(二) 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校長領導效能有何差異?高學力表現學校校長,其治校 理念、行政、教學與課程領導的重點與作法為何?

(三)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師效能有何差異?高學力表現學校教師其教學信念、

經營管理、教學作為及專業成長的理念和作法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偏遠地區小型學校

台東縣內國民小學有91所小學(不含分校),有29所學校是屬於一般地區學校,

而屬於偏遠及特殊偏遠地區學校計有62所(不含分校);其中學校規模六班以下 有69所(不含分校)。本研究所指「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是為台東縣內偏遠及 特殊偏遠地區,且規模六班以下的國民小學,有55所(不含分校)。

二、學力表現

本研究所指「學力表現」,為台東縣九十六學年學力檢測,三年級和五年級學 生的國語和數學之成績表現。「高學力表現學校」是指上述台東縣學測成績表現為 前面百分之二十五的學校;「對照學校」是指上述台東縣學測成績表現為後面百分 之二十五的學校。

三、校長領導效能

「校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係指,校長統整行政教學課程的知識和能力,

有效影響成員行為和運用資源,促進行政健全運作和提升課程與教學效果,進而 提供優質學習環境和增進學習效果,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吳清山,2004)。依據 校長行政教學課程整合領導的概念,本研究之「校長領導效能」係指校長在行政 領導、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三方面的領導能力的展現。

四、教師效能

「教師效能」,係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 的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吳清山,1998)。本研究所指「教師效能」,係指 教師在教學、經營管理以及專業發展等三個層面的知識與能力。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以台東縣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為對象,研究結果是否適用其他地區的

一、 本研究以台東縣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為對象,研究結果是否適用其他地區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