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停車管理指標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3-4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停車管理指標

Donald(2012)針對巡航停車行為(Cruising for parking)建構預測模型時給予六大建 議:

1. 節省時間之價值並非固定不變的,會因不同人物、小時、日期、目的而產生差異,

也許會因為至目的地時間過晚而導致搜尋路邊車位不易,最後只好將車輛停至非 路邊停車區域。

2. 我們無法評估需花費多久時間能於路邊找尋到車位。與一般排隊等候不同,排隊 可以得知前面有多少人在等候,能大概估算需要花費多久時間等候,而路邊停車 則沒有辦法,也許下一分鐘就有車位,甚至久一點需要花上 30 分鐘或更久不等。

3. 人們於決定停車行為時首要考量為停車費用,且停車後步行至目的地之時間也是 於停車行為會考量到之因素。此外路邊停車因便利性高於非路邊停車,故於其價

22

格訂定時需高於非路邊停車。而一樣為路邊停車時,若採用較高收費有抑制停車 需求之效果,如圖 3 所示。

4. 人們也許不知道所有國家或地區的停車費用,或者停完車後需步行多遠方能到達 目的地。通常為開車至目的地後在至附近查看有無停車位。

5. 為了減緩巡航停車行為的產生,通常會採用的政策是限制停車時間,然而大多數 政策卻無產生有效效率。經調查顯示超過半數駕駛會違反相關規定。

6. 若不想花太多時間在找尋車位,也可以將車停至距目的地較遠處,或者將車輛停 至非法地段(但要有收到罰單的心理準備)。然而不管是透過怎樣的方式,若地區內 提供的停車空間不足,巡航停車的問題將不會解決。

圖 3 路邊停車收費比較

Note. From“Cruising for parking,” by Donald C. Shoup, Transport Policy, 13(6), p.

484.

23

姜渝生、王福裕(1998) 在停車區位選擇與停車延時之混合需求模式之研究中利 用混和間斷性(停車區位)及連續性(停車延時)選擇之模式建立間接效用函數。其停車 區位及停車延時之影響因素如表 11 所示(王建仁,2005)。

表 11 停車區位及停車延時之影響因素 停車區位及停車延時之影響因素

停車方案服務水準屬性

步行距離 容易接近與否

費率 提供車位 車位佔用率

經心理認知與評量產生之 停車方案優劣評比,作為 決策依據。

決策者社經條件

所得 年齡 教育程度 車輛特性

此為影響決策者對於方案 之服務水準屬性評價,會 導致不同之評量結果。

旅次情境特性

旅行時間 車位搜尋時間 違規受罰機率

到訪頻率

影響決策者對方案屬性評 量結果的外在因素

資料來源:「潛在停車需求推估模式之建立」,王建仁,2005,頁 7。

Mehranian, Wachs, Shoup, and Platkin (1987)針對雇員對停車費用及停車模式選擇 一研究中發現,若停車費用由雇主負擔時,會導致獨自開車(solo driving)之比例上升。

而 Willson and Shoup (1990)對於雇主負擔停車費用之影響之研究中也發現若通勤者 需自行負擔停車費用,僅 24%通勤者會自行開車,而 LA 使用私人車輛為主要通勤運 具之中,有 80%通勤者是無需支付停車費用,而由此可之若降低免費停車之比率,可 有效降低通勤者使用私人運具。

Hunt and Teply (1993)對停車區位選擇建構巢式羅吉特模式,期中考慮變數包含:

距目的地距離、等待停車位之時間、停車費用、停車狀況(道路有無坑洞、平滑等)停 車位與住家或工作地點的相對位置、車輛避冬設施的種類、停車者的安全性、車位對 車輛的防護措施、車輛清潔等。而其結論發現其重要影響因素包含停車費用和距離目 的地之距離。

24

Axhausen and Polak (1991)針對選擇停車行為之偏好進行問卷調查,其屬性包含:

旅行時間(從家中出發至目的地且包含搜尋車位時間)、車位搜尋時間、步行至目的地 時間及停車費用,並藉由羅吉特模式發現旅次目的之差異會造成不同之停車成本(在 車內之總花費時間、車位搜尋時間、步行或接駁時間),需以旅次目的做為區隔以建 構模式。

Ergun (1971)對市區之停車模式進行探討,利用多項羅吉特模式建構駕駛人之停 車區位選擇行為,於變數屬性包含:停車費用、停車費用變化率、停車延時、性別、

年齡、收入和旅次目的。而結果表示停車費用為影響停車者選擇停車區位之重要因素。

多數人會將車輛停放距目的地一條街以內之位置,然而停車費率經調整後(上升 50%) 約有 45%之車輛轉而將車停至較遠處。

Thompson and Richardson (1998)停車成本分為三大構面,如圖 4 所示,其內變數 包含停車成本、違規罰款、步行至目的地之時間、車內旅行時間、車位搜尋時間、等 待車位時間。其研究經模擬發現停車經驗未必會使駕駛較容易找到停車位,因其本身 含許多不確定因素。

圖 4 停車成本之三構面

Note. From“A parking search model,” by R. G. Thompson, & A. J. Richards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32(3), p. 159-170.

藺培志(1997)於機車使用者停車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將機車停車問題茲分為三大 類:停車供給不足、違規停放情形嚴重、機車之相關法規、研究與管理不足。該研究 結果找出影響機車駕駛於停車決策時考慮到之屬性為:尋找車位時間、步行時間,車

25

輛安全性、停車費用、停車延時、停車目的、違規取締嚴格度、停車設施與遮雨棚等。

並提出三階段管理策略:

1. 短期:全面規劃路邊停車格位並試辦機車路邊停車收費制度,鼓勵民間開放建築 物附設之停車空間。

2. 中期:擴大收費管理區,改善大眾運輸的服務。

3. 長期:全面實施機車停車收費制度,逐步取消機車停車空間,以及持續推動大眾 運輸改善方案。

呂文玉(1990)對停車地點方案之影響進行需求行為之特性分析,採用停車費率、

停車延時、步行時間、旅次目的、停車者個人屬性與車輛屬性等因素。且對不同分區 所做之調查資料(步行時間、步行距離、對停車設施之滿意度、停車費率等)要求駕駛 人對停車設施選擇順序加以排序,而後利用巢化羅吉特模式(NMNL)與多元羅吉特模 式(MNL)分別構建停車需求模式,經檢定後發現 NMNL 模式比 MNL 更具解釋能力。

方霖(2000)針對台北市公有路外停車場進行績效評估,其績效指標採用停車總耗 費時間、停車方便性、停車安全性三項。停車總耗費時間為停車搜尋時間、停車操作 時間與步行時間之加總。透過問卷進行分析得知影響停車總耗費時間之因素有:停車 場規模、停車場建築形式、停車場運作方式、停車場所在區位、停車延時、停車場營 業時間。而針對交通環境之績效指標採用為尖峰時間車輛等候長度、出入口道路擁擠 性,而其影響因素推論為為停車延時、停車場建築形式、停車操作方式、停車場所在 區位、停車場規模。另外針對營運業者之績效進行迴歸分析,由於營運者較注重之指 標為營運益本比,故推論其影響因素有費率、停車場規模、尖峰時使用率、營業時間、

停車延時、停車場建築形式、停車操作方式、停車場所在區位、經營策略。

蘇擎維(1979)選擇以人口數、地價、道路面積、商業樓地板面積、住宅樓地板面 積、製造業樓地板面積、小汽車持有率等七項說明變數做為建立都市停車需求與各項 土地使用為自變數之迴歸方程式,並將停車數量作為目的變數,用以進行迴歸預測。

賴以軒、陳沛悌、史堅忍、江盈萱、李宛叡(2008)於「桃園縣所屬公有路外停車 場評鑑暨路邊收費停車場評鑑指標研究案 」中建立路外及路邊停車場之評鑑制度。

路外停車場採營運績效、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管理績效五大構面共 22 項指標(如 表 12 所示)。而路邊停場採安全性、便利性、妥善率、管理績效、政策配合同樣五大 構面共 13 項指標(如表 13 所示)。

26

表 12 路外停車場評鑑指標彙整表 路外停車場評鑑指標彙整表

構面 指標 構面 指標

營運績效 使用率

便利性

停車入場延滯時間

安全性

消防設施可用率 取車離場延滯時間

監視系統完整性 營業時間

平均失竊率 指標(資訊)系統

定時巡場機制 無障礙設施服務

舒適性

場內環境清潔 距目的地距離

空氣品質

管理績效

民眾申訴處理

噪音感受程度 故障處理時間

照明設備 服裝儀容

公廁設備 服務態度

停車費用 其它

資料來源:「桃園縣所屬公有路外停車場評鑑暨路邊收費停車場評鑑指標研究案」,

賴以軒等,2008,頁 3.1-3.11。

表 13 路邊停車場評鑑指標彙整表 路邊停車場評鑑指標彙整表

構面 指標

安全性 定時巡場準點性指標

便利性 距目的地距離

妥善率 繳費通知單維護狀況

雨天保護措施是否妥善

管理績效 民眾申訴處理

服裝儀容 管理績效

服務態度 停車費用 其它經營績效

政策配合 贓車查報系統

停車位佔用通報情形

政策配合 收費格位標誌標線維護通報情形 其它政策配合度績效

資料來源:「桃園縣所屬公有路外停車場評鑑暨路邊收費停車場評鑑指標研究案」,

賴以軒等,2008,頁 3.1-3.11。

27

Beirão and Cabral(2007)針對民眾對於私人運具與大眾運具之態度進行質性研究,

並將私人運具及大眾運具(公車)進行優劣分析如表 14 所示。並得出結論影響民眾做 運具選擇之主要依據為旅行時間及大眾運具之服務水準,服務水準於此主要解釋為資 訊之傳遞,大多數人會因為大眾運具之資訊傳遞不足而最終使用私人運具,而私人運 具之彈性及方便性便突顯出來。

表 14 私人運具及大眾運具之優劣比較 私人運具及大眾運具之優劣比較

優勢 劣勢

大 眾 運 輸

1.成本低

2.較無駕駛壓力

3.能放鬆、休息、閱讀、聊天 4.低汙染

1.浪費時間、較不可靠(時間之不確定性) 2.較擁擠、不舒適、缺乏彈性

3.等車時間長 4.需轉乘 5.步行時間 私

人 運 具

1.主控性、彈性高 2.方便、舒適 3.有保險

4.有私人空間、不被打擾

1.成本高(油錢、停車費用) 2.停車不易

3.有駕駛壓力 4.汙染性高 5.交通意外

Note. From “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towards public transport and private car: A qualitative study ,” by Beirão & Cabral, Transport Policy, 14(6), p. 478-489.

本研究最後根據上述文獻所提出之相關交通指標初步彙整出八項重點指標(表 15) 以進行後續矩陣之建置。且經由文獻探討發現指標之充足性略有不足,故研究額外提 出三項指標:道路服務水準、停車需求、私人運具使用率。以下茲針對 11 項指標進 行定義說明:

28

表 15 停車相關指標彙整 停車相關指標彙整

1 2 3 4 5 6 7 8 搜

尋 車 位 時 間

停 車 費 用

步 行 所 需 時

(間

) 離

停 車 格 位 使 用 率

(含

尖 峰 時 間)

等 待 停 車 時

(間

) 度

(含

尖 峰 時

) 間

對 大 眾 運 輸 之 使 用 態 度

停 車 格 位

(數

面 積、 規

) 模

出 入 口 道 路 擁 擠 性

Axhausen & Polak (1991) ● ● ●

Beirão & Cabral (2007) ● ● ● ● Donald (2012) ● ●

Ergun (1971) ●

Hunt & Teply (1993) ● ● ● Mehranian et. al., (1987) ●

Thompson & Richardson

(1998) ● ● ● ●

Willson & Shoup (1990) ●

方霖 (2000) ● ● ● ● ● ● ● 呂文玉 (1990) ● ●

姜渝生、王福裕(1998) ● ● ● ● ● 賴以軒等 (2008) ● ● ● ●

藺培志 (1997) ● ● ● ●

蘇擎維 (1979) ● ●

1. 搜尋車位時間:

駕駛於目的地後因找尋車位停車所耗損之時間。

2. 停車費用:

駕駛停車後所支付停車場、停車格之停車費用。

3. 步行所需時間(距離) :

駕駛停車後需步行至目的地之時間或距離。

4. 停車格位使用率(含尖峰時間) :

已停車之格位佔總供給格位之比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