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楊秀卿說唱傳承現況調查

第二節 傳習狀況

本節提及之學習與教學,除指藝生之傳習,亦加入藝生本身另行開設之唸歌 班,如葉文生所組之台灣唸歌團、藝生儲見智、林恬安夫妻所組之微笑樂團,以 及政府單位開辦之傳習課程;上述之研習課程,亦會請楊秀卿擔任客座講師,另 辦期末展演,以求學習成效。

一、藝生傳習概況

(一)傳藝方式

傳授與習藝之語言,以臺語為主。年紀較大的藝生平時便以臺語溝通,熟諳 臺語咬字發音與其抑揚頓挫;年輕一輩約二、三十歲的藝生,雖亦能以臺語和藝 師溝通、學習,但因成長、求學階段習慣用語為國語,在說唱時發音的清晰程度 不若老一輩慣用臺語者,此亦間接影響展演時的表現。

傳唱上,楊秀卿以往習慣以工尺譜「上、乂、工」等為唱名,但無論學習者 是否具音樂科班背景,因受國民教育之西式音樂教育影響,習慣上皆是以 do、

re、mi 為唱名,楊秀卿在教唱時有時為了使學生較容易理解,會唱 do、re、mi 代 替上、乂、工;然此種唱名並非楊秀卿熟悉的唱法,教起來並不順手,考慮到此 情況影響藝師的思考方式,具音樂背景之藝生不以西式唱名唱之,也因對曲調熟 悉,採直接聽寫記譜,或將音記於歌詞上。因此,具音樂科班背景能力能聽音辨 音者,習藝時請楊秀卿唱其習慣唱名;對於非具音樂科班背景之學生,楊秀卿仍

29

以西式唱名唱之。然以最傳統的學習方式:老師彈(唱)一句,學生跟著彈

(唱)一句,大部分的學生皆無法於短時間內馬上記起一整段唱辭,因此在學習 時,雖然一樣是一句一句學,但通常需看譜或是歌詞,並自備錄音器材錄之。在 無法記下旋律之當下,有賴習藝學生課後自行整理所採之譜,因此用何唱名對習 藝學生影響不大,反是藝師需另學習新教學技巧。

圖片 5:林宏洋錄楊秀卿唸歌

前段提及之唸歌旋律為口傳心授,因音隨韻轉,故僅有曲調的大致輪廓,而 非有固定的旋律與音,故實際上並無傳譜,但近年有陳奕愷所撰、臺北縣政府出 版之《唸歌子走江湖:楊秀卿的遊唱人生》一書收錄竹碧華碩士論文〈楊秀卿歌 仔說唱研究〉之採譜,其譜例為竹碧華於實地調查研究時向楊秀卿習藝之錄音;

或有未出版,但留有簡譜譜例供其他欲學唸歌者學習之教材,如洪瑞珍所著《月 琴唸歌》一冊。除藝生外,對唸歌有興趣者、正在學唸歌者多為非音樂科系背景 或國樂背景,在推廣、讀譜上仍以簡譜較為容易、適合,因此若有譜例流通多以

30

簡譜為主;然而,雖然有譜例流通,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仍多被建議自行採 譜,除了較容易將旋律記住,也因用他者所編寫之簡譜不易與楊秀卿靈活運用之 唱腔搭配;熟諳臺語音調與傳統曲調的藝生,可自行琢磨將語音聲腔套用至曲調 後,該如何改變旋律上的音。此外,有別於藝師聽音辨音,以自身之狀況決定欲 唱之音域,非具音樂科班背景之藝生如鄭美等,在習藝上仍依賴調音器定月琴的 音高。至於同樣都是學習,無論背景為何,至楊秀卿住所者,楊秀卿皆傾囊相 授,何以成果差別之大?究其因為楊秀卿本身已能靈活運用,走唱多年,在唱腔 上音隨韻轉運用自如,伴奏亦可隨意加花,然習藝者若以固定的單一曲譜為主要 學習材料,便僅能固定彈奏或唱如譜之相同音與旋律,難以隨咬字腔調轉音,或 者伴奏加花。

綜上所述,可以見得唸歌習藝上,藝師於教學傾向延續以往習藝方式,教學 上較無系統,除了一開始先熟悉藝師彈奏之【江湖調】、【七字調】旋律,亦為熟 悉曲調之骨譜、骨幹音,再從歌詞上從拍數少逐漸習至拍數多的歌曲,大部分時 間僅能以聽的方式告訴學習者歌聲或者琴音音量是否要再大,或者咬字發音是否 正確(現今學習者多不諳臺語發音,年紀愈輕愈有此狀況),至於彈唱者的持琴 方式、撥片拿法、運指把位等,除非彈唱者先前有彈奏過阮咸或吉他等彈撥樂器 之經驗,否則有賴學習者自行觀察或另請教他人。

與歌子戲等其他傳統曲藝傳習比較,歌子戲在臺灣至少有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歌子戲系以學術機構之名進行系統地教學、有學生可自幼栽培並授予文憑;同為

31

使用歌子傳唱,唸歌則無學校教育支援,藝生習藝雖有計畫支持,有每週至藝師 住處二或三天的固定上課時數,但皆非自幼由藝師字句調教,比起藝師、過往唸 歌藝人在歌子先每日教導並以此為職志的培訓方式仍有差異。論及學習者年紀,

除了非自幼習藝,在正式成為藝生之年紀亦不輕,前一節列舉七位藝生中最年輕 的一位林宏洋,為民國 77 年次,成為藝生時 23 歲;年紀較林宏洋稍長一些,約 三十至四十歲年紀,有現階段藝生儲見智、林恬安夫婦,其他在成為藝生時皆已 年過四十。此階段之年紀,多數已開始負擔個人或整個家庭之家計開銷,或有外 務纏身,實難如幼童可將主要心力全置於習藝上。

圖片 6:藝生儲見智、林恬安於楊秀卿住處上課情形

對此學習成效,筆者於 2012 年的實地訪查上亦聽聞,當〈傳習計畫〉主持 人問楊秀卿的評量標準時,楊秀卿明確表示若依她的標準,現今藝生之技藝並未 能達其標準;15然而,上述因素豈能歸咎於藝師教學或藝生習藝不彰?筆者以 為,任何音樂技藝,短時間是無法立見成效的,亦有揠苗助長之可能,然藝師年

15

材料來自 2012 年 5 月 27 日實地調查之文化部考核影音。

32

邁,〈傳習計畫〉亦須見得其效,此為現階段傳習不可忽視之困境。

(二)習藝以外之活動

藝師與藝生之間,其關係雖由計畫案牽成,然雙方之熟識度、情感多在計畫 開辦前已構成,換句話說,若無計畫明訂其名為藝師與藝生,則兩者關係仍為老 師與學生,且其授業亦不僅當期藝生三人;另,楊秀卿為人隨和且好客,時有朋 友、學者或慕名而來者至其住處寒暄。

楊秀卿因眼盲,其生活起居、演出事宜皆須有旁人協助打理,因此師生之間 的情感聯繫,除了上課,其學生亦會於課餘時間純粹至楊秀卿住處與其閒聊。上 課、閒聊時間若近中午亦會一同餐敘,通常由楊秀卿大媳婦準備午膳,或學生來 前就已先帶好糕餅、麵點;遇到大節日,如過年,楊秀卿亦會宴請親友與學生。

無論是在其住處、演出場地、前往演出場地之車上,楊秀卿興之所至時甚會哼唱 一兩曲,提琴再奏。

楊秀卿所有學生與其親屬彼此皆互相熟稔,目前雖無「唸歌文化圈」之型態 與規範形成,以其為名之唸歌團亦無嚴謹組織,但這師、生、友之間形成的「圈 內人」其實情感聯繫甚為緊密。

33

圖片 7:2012 年楊秀卿於住處宴請春酒,筆者於後排右二 二、板橋林家花園推廣班

位於板橋林家花園之推廣班,為 2012 年文化部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 合作計畫,於林家花園之定靜堂開設為期三個月、每週 2 小時的課程,由藝師擔 綱主要講師,藝生鄭美、賈大雄擔任助理教師。圖為筆者於該期第一堂課攝影之 上課情形,由楊秀卿於台前唱曲,另由林宏洋等藝生從旁協助。

圖片 8:林家花園傳習課程課授課情形

34

三、其他唸歌傳習

除了技藝上的個別培養,唸歌的相關立案團體有楊秀卿弟子葉文生於 2009 年 3 月成立的「臺灣唸歌團」、藝生儲見智、林恬安夫妻所組之微笑唸歌團,以 及目前由楊秀卿在銘傳大學傳授的團體班。

藝生之推廣教學與文化部開設之團體課,參加者多因興趣而習,並非投入全 部心力,亦無長期音樂訓練,在聽音及節奏上之基本功底已不足,即便自行找楊 秀卿私下授課,技藝仍無法與當期藝生並駕齊驅。而藝生教學方式雖較之藝師口 傳心授法有系統,然如同筆者於前段論述鄭美唱腔之理,從音符而非語言切入之 觀點,較難掌握歌唱時音隨韻轉之精髓,團體授課下的演奏技巧提升亦有限度。

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