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楊秀卿之說唱音樂特色

第三節 楊秀卿與其傳習藝生展演比較

在筆者的實地調查中,曾問及楊秀卿演出一段劇目的時間約多久?約唱至何 處?其答曰並不會將整齣劇唱完,在選段上通常唱十分鐘左右,以《胡蠅蠓子大 戰歌》言,大約唱到蜘蛛出場就會停止,而因順應劇情發展,也不太從中間切入 演出,以免沒聽過的觀眾從中無法聽懂。楊秀卿的第一期藝生在表演該齣劇目 時,亦無從頭至尾完整演完,唯一一次完整唱完為 2012 年在中山堂的公演,分 上、下半場。其他時間的演出,如楊秀卿所言,多唱至蜘蛛來到便停止。

楊秀卿及其藝生之唱腔比較,在起頭與節奏為兩者最大差別。從筆者的採譜 中可發現,楊秀卿多以後起拍起頭,在一句的起頭亦較隨意,無照一定規則。伴

奏方面同樣以月琴伴奏,但有別恆春民歌的伴奏形式,多為 的節奏,

在同音、等速的伴奏音型上,通常會多奏低音母絃,兩條琴絃一齊向下刷奏。

筆者採寫鄭美於 2012 年演出時所唱之《胡蠅蠓子大戰歌》第二拍唱腔,如 下:

126

譜例 32:鄭美唱腔

譜例 2 楊秀卿所唱的【七字調】第 2 拍與譜例 32 的鄭美唱腔,可見鄭美與 楊秀卿的唱腔不同處。鄭美的唱腔較為規律,起頭多下在正拍,整拍唱曲易劃分 為整齊的小節,也較少加入聲辭與語辭。既為楊秀卿之學生,唱腔理應與其師雷 同,何以有此差別?筆者認為,應與鄭美初學唸歌之背景相關,在洪瑞珍非口傳 心授之教學下,皆為使用洪整理過之曲譜,譜例將曲調之音符以簡譜寫成,並標 明七字唱辭之位置,如此以「音樂」而非「語言」切入之法,雖使初接觸傳統曲 藝之人易於瞭解,卻也因固定之音符而較難自行變化、轉音與即興器樂的伴奏音 型,也不容易表現亦說亦唱之感;另,該場演出搭配大管絃與笛子伴奏,笛子部 分僅於開頭、過門與收尾時吹奏,皆為排練過後之演出,非現場即興搭配。基於 上述因素,推測為兩者唱腔之差別。

127

結論

楊秀卿之說唱為當今臺灣唸歌首屈一指之藝師,演出具其特色並獨樹一幟。

本文論述、提及之內容,筆者於此做一總結;首先,就楊秀卿說唱之傳承現況調 查,以文化部之傳習計畫與筆者之實地調查中可歸納出如下幾點:

一、習藝時間之不足:

無論任何技藝,皆須投入長期的時間栽培。四年傳習計畫的習藝時間仍稍嫌 短,雖有一定水準,但仍無法將藝師精髓完全學到。又,雖然唸歌是可以將任一 歌子曲調套用至七字一句的歌詞,老一輩藝師累積數十年的功力才得運用自如,

新一代的學生以習藝四年時間來看,要將唱詞隨機應變套用實屬不易,若不熟之 曲調亦不敢隨意套用,寧以最傳統、演唱及演奏上最熟悉之【江湖調】、【七字 調】,或以說白方式演出;此現象並非藝生本身能力不足,而是唸歌傳習藝生接 觸該項技藝時間較晚,皆非如楊秀卿自幼便被要求以此技藝維生。

二、藝生彈唱難兩全:

唱腔的部分,以最近的展演成果來看,在進行口白歌子的時候,曲調仍然是 以【江湖調】、【七字調】、【都馬調】等傳統的歌子調套用在說唱上,其他歌子曲 調套用不多。唱的方面,楊秀卿之口白歌子為一人分飾多角之音,藝生在扮演不 同腳色的音調時,對於欲設定腳色的音調、高低起伏對比不若藝師一聽便知之唱 功,表現力仍待加強;說的方面,除年紀較大之藝生因平時便用臺語溝通而熟諳 臺語咬字發音,年輕一輩在叫字的清晰程度不若老一輩,在習藝時更需另下功

128

夫,否則在表演時容易有結巴或發錯音之情形。

器樂演奏部分,由於月琴的品、相數少,僅四相七品,少有半音的音格,轉 調不便,僅能用於最傳統的唸歌,極少見於任何樂團中,在現今社會亦不易為普 羅大眾所見。對於有音樂基礎之人而言,學習月琴彈奏相對容易上手;在楊秀卿 授業中,月琴演奏最佳者以曾以中阮為主修樂器的林恬安最佳,其餘以月琴作為 伴奏樂器的藝生在器樂運用方面則略顯不嫻熟。

綜觀展演的表現,藝生在於彈、唱這兩部分,均有兼顧不及之狀況,擅長器 樂演奏之人在唱腔這方面相較偏弱,而唱功不錯之人,在彈奏上則略顯不嫻熟。

三、展演場域之變遷:

早期傳統曲藝演出地點無論戶外、室內,且可與聽眾近距離互動,唸歌多是 盲人從事展演,由於看不見,表演時無可能抱樂器變換演出位置;現今表演形式 已改變,除了野台表演,更搬上演藝廳的正式舞台,面對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座 位與觀眾,且現今從事傳統藝術工作者多為明眼人,可以看得見台下觀眾的反 應,又顧慮當今社會娛樂項目眾多,若以傳統展演方式演出,即於大型舞台上仍 然只是坐定於同一位置,缺少變化,將不容易吸引觀眾注意,因此現今習藝藝生 亦有將展演加入華麗裝扮、戲服、舞台走位等現象。

以往如在戶外,容易招攬人群看表演,但如在演藝廳等非開放空間或離市區 較遠的室內場地,則須事先找好觀眾,亦即須花心力於宣傳上,即便免費入場,

演出當天的宣傳如叫花、宣傳車宣傳也不一定能見效。

129

此類展演的轉變,除了唸歌以外,亦是許多臺灣傳統曲藝如歌子戲、南管樂 等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且現今有更多其他類表演藝術團體的展演節目分散欣賞人 口,面對競爭者眾、轉變演出場地後是否仍能維持以往魅力亦是一項考驗。

傳習的曲藝中,因唱辭繁多,須較多時間背誦後才能化為己用,因此這六年 的培育期間,所有的藝生仍尚未將所有劇目內容學習完畢,尤以楊秀卿早年學習 較長或較為悲苦的故事內容最為短缺,如《孟麗君》、《呂蒙正》、《五虎平西 南》、《薛平貴征東西》等。

而在本文中段,以竹林書局所出版之歌子冊《胡蠅蠓子大戰歌》與楊秀卿所 唱之版本比較,可知歌子冊雖僅供參考,但對於唱歌子的學習卻是不可或缺的重 要文本,唱辭文本之呈現即便與歌子冊略有不同,大體上仍不脫離原歌詞。《胡 蠅蠓子大戰歌》文本,紙本歌子冊如今雖僅能於竹林書局購得,現今欲研究之人 亦可使用線上資料庫以補足缺失罅漏之資料。

以楊秀卿所詮釋之《胡蠅蠓子大戰歌》,在使用曲調上,以其早年學習與展 演之【江湖調】、【七字調】為主,在整體的唸歌與教學傳習上,亦以前兩者為 主,【都馬調】、【雜唸調】為輔。在其演出中,另外又加入時調的樂曲,如【狀 元樓】、【南光調】、【運河悲喜曲】、【烏暗路】、【二度梅】、【娼門賢母】等。時調 在字詞音韻變化的空間較不如傳統唱腔大,但比起傳統唸歌一、兩曲唱腔由頭套 用至尾,顯得較有變化,而此改變也使得唸歌整體也和以往傳統的唸歌不同。

130

末段總結楊秀卿唸歌之特色,在於其能靈活將曲調套用於唱辭上,演唱時的 速度、拍法較為隨意,聲口上的變化更是運用自如,加上自彈的月琴伴奏與配 樂,彷如身歷其境,信手拈來皆可成為經典。以藝生現行之技藝與藝師功力對 照,此傳習是否能算成功?獲選為重要藝術保存者當有其價值存在,然而,在老 一輩技術純熟精湛之人離去之時,其所培育之下一代弟子是否能如時接棒,再現 藝師當年風華?

楊秀卿的唸歌展演得到政府單位保存與補助,展演場域由以往做場的近距離 形式轉向正式音樂廳或劇場的舞台,在展演上,也出現了添加肢體動作與戲服等 情形,然目前主要傳習與考核的內容仍以傳統形式為主;雖藝師本身不諳於展演 籌畫,幸有其子嗣與傳習藝生在為唸歌推廣、教學並助其一臂之力,雖因傳統文 化式微屢遇困境仍不遺餘力。唸歌習藝上的斷層,究其因實有歷史上無法改變之 因素,年輕一代如筆者對其之見聞,初如霧裡看花,待深究才得其奧妙與深厚韻 味,並對其之衰頹亦有無力感,然政府、學者對其復育心力令晚輩感到慚愧,期 望盡一己之力,為唸歌保存與傳承助一臂之力。

131

附件一:訪談稿

2015.03.16 訪談楊秀卿 am11:30

在場人物:楊秀卿、邱思笛、林英蘭、闕月霞 檔案:150316_005.mp3

邱:老師我想請問一些關於胡蠅蚊子大戰歌的問題,我的論文欲寫這首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檔案:151106_001.mp3

筆:你較早用的那支琴甘有佇咧?

141

檔案:151106_002.mp3

楊:梧桐的琴,會叫更你甘知?過 12 點彈,那聲音多響喔!聽得狗嘛愛唱起來

142

檔案:151106_003.mp3 楊:尬機嘛毋同啊!

143

筆:黑的。兩條攏黑的。你現在用彼支是兩條都白的 楊:喔。白的是釣魚線。

筆:我記得,你正前有講過黑白郎君?

楊:彼是那時線一條黑的一條白的,我現在都換起,才兩條都白的。

檔案:151106_005.mp3

筆:老師,甘是每一本歌子冊的歌子都可以唱?

144

145

檔案:151106_007.mp3

筆:對喔,《十殿閻君》嘛是一个歌子。竹林書局無這个歌子簿。我是想講,我

146

附錄一:文化部 信函

147

148

附錄二:獎牌

1989 年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 2015.11.06 攝於楊秀卿家中

前台北市長陳水扁贈送紀念獎牌 2015.11.06 攝於楊秀卿家中

前總統李登輝贈送紀念獎牌 2015.11.06 攝於楊秀卿家中

時台北縣市長贈送藝師匾額 2015.11.06 攝於楊秀卿家門口

149

150

151

152

論著:

王友蘭

2008 《楊秀卿唸歌唱故事有聲書》。宜蘭縣: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王友蘭、王友梅

2011 《台北市說唱藝術發展研究計畫總結報告》。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

2012 《弦鼓唱千秋、舌間話人生 台北市說唱藝術發展史》。台北市:台北 市文化局。

王振義

1988 〈歌仔調的「詩合樂」歌唱傳統與特質初探〉。民俗曲藝 (第 54 期,

1988): 97-107。

竹碧華

竹碧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