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同儕協助學習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同儕協助學習是一種可以在班級教學上,運用同儕進行學習的方法,

本節依序將介紹同儕學習之意涵、同儕協助學習之意涵、同儕協助學習 策略的相關研究。

壹、 同儕學習之意涵

研究指出同儕學習理論,建立在許多理論之上,就各種理論分述如 下:(李建億、胡政文,2018;蔡俊賢、朱文慶,2012)。

一、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1986)認為學習者會透過觀察學習

(observational learning),對於知識或技能進行詮釋、保留,進而轉變 為自己容易理解的符號。觀察學習包含了四個階段:注意階段(attention

phase)、保持階段(retention phase)、再生階段(reproduction phase)、

動機階段(motivation phase)。首先在觀察學習之初,學習者會注意到 觀察對象的行為特徵,並知悉該行為的意義,之後將觀察所得轉換為表 徵性的心像符號作保留,然後再將其以自己的行動方式表達,並且能在 適當的時機展現出來。同儕學習之間有著類似的學習環境、文化背景、

生活經驗等,透過觀察學習有助於提升同儕學習的互動效果。

二、鷹架理論(Scaffolding):Vygotsky(1987)提出的近側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為其代表理論之一,提出 「實際 發展水準」與「潛在發展水準」,也就是學習者目前的能力為實際發展 水準,而經他人提供協助後可以到達的能力為潛在發展水準,這兩者之 間的差距即為潛能發展區,此時他人提供給學習者的協助稱為鷹架作用。

同儕協助學習即運用「潛在發展區域」及「鷹架理論」,以異質分組形 式,由能力較高者提供能力較弱者引導或協助,而年齡相仿者思維水準 接近,透過同儕相互理解協助,讓學習成效更為提升,建立自己的新知 識。

三、精進化理論(Elaboration):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顯示,學習 者若要將已習得的知識技能表達呈現,學習者會以自己認知方式將內容 重新演繹吸收,進而理解並詮釋,此為知識精進化,而精進化對於該知 識技能於學習者本身有相當大的助益,因為必須要對該知識有深刻的理 解認知,才能順利地呈現給他人學習,而同儕學習正好是精進化理論的 實際應用,因教導者須要詮釋內容給受教者知悉(Cole & Chan, 1990)。

於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中,兩兩一組,須輪流擔任傾聽者與表達者,小組 間密切的互動,同儕間的相互指導陳述、討論解釋與辯論,使學生有更 多機會進行學習內容的再建構與精熟,不僅增加學生認知上的發展,亦 能提升學習成就。

四、行為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學習者的有效學習是發生於 提供正增強如獎賞或是施予負增強如懲罰等,藉以達到刺激–反應的連結,

其中提到塑形(shaping)與模仿(modeling)的方式以強化學習,而也 有學者提出兒童間三種影響他人的互動方式(Hartup, 1983):同儕模仿

(peer modeling)、同儕增加(peer reinforcement)、同儕教學(peer tutoring),

其中提到兒童喜歡被模仿、同儕間較容易產生模仿行為、教導者可以從 指導過程中提升自信,受教者亦可增強認知發展的機會(Thurman &

Widerstrom, 1990)。另外行為學習理論亦提出精熟學習論,只要提供充 裕的時間與個別化的校正回饋,每個學習者皆可學會該知識技能。故行 為學習理論也提供了同儕學習深厚的教育理論基礎(Bloom, 1968)。同 儕協助學習的目的,即是希望透過同儕間相互合作的積極互賴,彼此能 經常性的鼓勵、相互指導,共同努力達成學習的目標。

五、人本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Rogers 認為學習應該以學 生為中心,故達成教學目標之外亦要重視人際溝通的能力,學生經由同 儕教學的過程中習得人際關係互動方式,可增強自尊心與自信心,促進 個人社會化行為,讓受教者強化社交技巧,教導者激發自我責任感與他 人關懷之情意發展(Rogers & Freiberg, 1994)。

六、多元智慧理論:Gardner(1993)提出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其中包含了社交智能以及語言智能,更將同儕教學的相關 研究與討論增加深度。同儕學習提供了訓練多元智慧最佳的舞台,教導 者與受教者在同儕教學過程中學習到表達與溝通的技巧,以及對於之間 的人際互動做出相對應反應,另多元智慧理論也可以印證在雙方在不同 的學習領域都有可能成為彼此的教導者與受教者。

同儕協助學習源於同儕教導的概念,同儕教導(peer tutoring)是一 種同儕的個別教學,一種在教師監督下,年齡相仿的學生,運用一對一 教學方式,由學習能力較優者教導能力較弱者的一種策略。此制度中,

身兼教導任務者稱為導生(tutor),學習任務者稱為受輔生(tutee),

是倣效傳統的「教師-學生的關係」, 一人傳達專業知識給另一人(傅 秀媚,2002;Frick, 1980;Myrick & Highland, 1995)。在同儕教導學習

策略介入後,學生的「學習成就」、「情意態度」後均有正向的影響,

提升學生彼此情誼及教與學能力,結構化的課程內容與常規也有助學習 效果(劉瑜茜,2011;鄭媛文,2013)。

Topping(1988)指出許多研究認為一對一的指導是非常有效的教學 模式,而同儕教導是其中一種在教學上具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可透 過同儕教學的過程得到更多練習的機會與立即回饋及讚賞,有效運用同 儕的力量,可克服教師的時間有限,人力不足問題。鄭媛文(2013);

陳芊如(2007)等研究將同儕教導予以類型,分述如下:

一、同儕教導﹕Meese(2001)指出同年齡提供學生互動和相互學習 機會,擔任小老師的學生在有豐富經驗輔導者的監督下進行教導,以一 對一方式來進行。Cole與Chan(1990)認為跨齡同儕教導是由不同年齡 同儕進行教導,以年紀較大的學生擔任小老師而年齡較小為受教者,小 老師與年紀較小學習者互動時,自然而然會扮演起照顧者的角色,學習 者亦會產生依附模仿的行為。同儕個別教導(peer tutoring):教師挑選、

安排訓練班上高功能的學生 擔任小老師,針對功能較低的學生提供各科 所需要的個別指導,此模式經常運用於實用語文課、實用數學課或訓練 才藝表演時。

二、同儕交互指導﹕同儕交互指導(reciprocal peer tutoring)由美國 賓州大學Fantuzzo 所發展出,同儕教導教學模式,主要運用於同儕間的 相互幫助,彼此間討論課業並分享學習經驗及紓解學習壓力之教學方式 教師從旁協助高功能及低功能的學生之間彼此產生互相幫助的情誼,並 學會一起分享、一起討論、一起遊戲及分工合作,此模式在各科單元教 學結束時實施的機會較多。在教學前,教師應說明課程單元的教學目標 與之後的作業安排,須提供學生先備知識並引起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 學習興趣。

三、同儕督導(peer monitoring):教師教導高功能學生同儕領導能 力,及分辨適當行為的能力,以協助及督導低功能學生的生活紀律,及 工作完成進度,此模式經常在掃地時間、下課時間或維持班級秩序實施。

四、同儕楷模(peer model):教師安排及訓練高功能學生示範適當 的生活 習慣、學習態度、行為表現,成為低功能學生仿效的對象,增加 班級內學生互動的機會,此模式通常於生活教育及職業教育課實施,尤 著重在生活禮儀、與人相處及工作態度的表現上。

五 、 同 儕 協 助 學 習 法 ﹕ 同 儕 協 助 學 習 法 (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PALS)是一種同儕間相互協助與彼此教導的方法,崔夢萍

(2006)表示可將學生兩人一組,以進行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其中一人 先作指導者(tutor),另一位則為被指導者(tutee),一段時間教學後,

再角色互換。前提是教師須事前挑選程度較佳的同儕,經一段時間訓練 後,協助並教導程度較差的同學。過程中,教師須嚴密監督管理每個學 生扮演之角色,並在教學需要時,須及時介入。

綜上所述,本技術報告的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是指同儕間基於平等互 惠的情形下,進行一對一的的學習,在融合教育中能為一般生及身心障 礙者提供良善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成績也能增加以此間互動。

貳、 同儕協助學習之意涵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PALS),為Fuchs 等人(1997)所提出,其之後雖在2005年與2007年都有提出相關同儕理 論,但皆以此為基礎進行擴展。而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主要是提取全班同 儕學習(classwide peer tutoring, CWPT)的部分結構進行修正,運用CWPT 之一對一同儕協助指導結構,並對同儕互動及指導活動部分,使其更為 結構及系統化,成為CWPT 中在課堂中運用來協助學習困難之學生,具

22

有相當成效的教學模式(Greenwood, C. R., Arreaga-Mayer, C., Utley., C.

A., Gavin, K. M., & Terry, B. J. , 2001)。

許雲景 2013 同儕協助學習是在活動進行中每一位學生都互為指導 有比原先有所提升(楊惠茹、于曉平,2018;劉冠伶,2013;Martel, 2009)。

綜上所述,同儕協助學習是源於同儕教導的概念所發展出的一種同 儕互動學習方式,學生皆有輪流扮演教導者的機會,同儕間相互教導並 相互學習。教師能藉由同儕協助解決困難,進而達到學生學習目標,且 能重視到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增進社會互動的學習。因研究者考量研究 對象被標籤為學習成效不佳者,故採用雙向互動教學的同儕協助學習,

並盼藉此不同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學習成就,並增加同儕互動。

參、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

20世紀90年代的教學比過去更加困難,大多數教育工作者預測,未 來幾年這種教學將變得更具挑戰性。教學資源的減少使得即使是最敏感 的 教 師 也 很 難 為 他 們 課 堂 上 的 所 有 孩 子 提 供 高 質 量 的 教 育

(Miller,Barbetta, & Heron, 1994)。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沒有足夠的

(Miller,Barbetta, & Heron, 1994)。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沒有足夠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