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未來建議

根據本技術報告的結果與發現,提出有關同儕協助學習進一步研究 的建議,以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壹、 在教學上的建議

一、以穩定步調將同儕協助學習循序漸進融入傳統授課的比例 學生長期都是傳統授課,學生間鮮少有教學的互動,可採取慢慢調 整的方式,讓同學間慢慢接受新的模式,在關鍵的數學概念,盡可能舉 例跟生活相關的例子,讓同學以淺而易懂的方式學習,增加興趣,加強 成就感,讓同學能慢慢進入研究者所期待的方向。

二、注意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盲點,建議教師注意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

才能適時提供協助,幫助學生學習,並設計適當的教材與課程內容。

三、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機

若是長期都是依賴他人者或是安於現狀者,則需要長期被激勵才能 努力向上,否則就容易變得自我放棄而委靡不振,因此引導者就相對重 要,班級學習氣氛也要經營,教師必須有效運用班級同儕力量,營造和 諧學習,這是教師需要努力的課題。

貳、 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本技術報告研究對象僅限於台北市進修高職某位學習障礙學生,

因此學習成效是否會因地區與年級不同有所差異,值得加以探討

二、本技術報告樣本數較少,限於班級出席率極低,故採同儕協助 學習策略,若樣本數足夠,研究者可採用不同研究方法,探討數學學習 成效。

三、本技術報告只限於數學科,相同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學習科目,

是否也有學習成效,值得探討。

四、本技術報告只有八週,難有持久性的成效,若能高一便開始進 行同儕協助學習,相信將會有更不同的效果。

五、本技術報告在訪談次數上,僅是針對參與研究的對象及其家屬 及同儕,對於八週的學習狀況及態度進行瞭解,若能將訪談增為每週一 次,將會有助於研究者透過當週學生真實回饋及感受,對教學即刻進行 修正,研究的成果會更具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王瓊珠(2008):學習障礙:家長與教師手冊。臺北:心理。

石明玉(2016):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提升國小六年級普通班學生閱讀

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新竹市。

石政言、蔣佳玲(2016):進修學校學生之職業認同與對進修學校功能 之看法

教育實踐與研究,29(1),67-96。

任能英(2016):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以平方根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

系,高雄市。

安瑪莉(2015):運用同儕輔助學習策略於台灣國小中年級初階閱讀訓

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

新竹市。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73,11-24。

吳永裕(2014):被遺忘的教育角落-高職進修學校。師友月刊,559,

76-77。

吳松錡(2015):學習共同體教學對高一學生在數學排列組合單元的學

習成效之影響--以台中市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所,臺中市。

呂宜娟、崔夢萍(2010):應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融合教育之資 訊課程。教學科技與媒體,94,60-74。

李月慧(2015):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國中七年級生英語閱讀理解影響

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李建億、胡政文(2018):在課堂中運用自動動態分組於合作學習以協

助學習困難之學生。人文社會學報,14(2),117-137。

李素娥(2015):探討 STAD 合作學習對高二學生學習三角函數之學習

成就及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數學教學所,高雄市。

杜正治、辛怡葳(2008):教師導向教學法與同儕協助學習法之比較:

並行處理設計之應用。特殊教育學報,27,81-98。

孟令夫、洪儷瑜(2000):閱讀障礙兒童大腦形態學的發現。中華民國 復健醫學會雜誌,28(3),125-137。

林世偉(2012):

高一高二學生之排列組合相關數學能力與成就探討

。 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臺北市。

林佩妤、孔淑萱(2017):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 四則運算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教論壇,23,32-57。

林欣蔓 (2007):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新台灣之子閱讀能力之個案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臺北市。

邱素梅(2016):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發展期

刊,61,85-96。

侯宜汝(2018)﹕報讀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成績之成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新竹

市。

姜忠宏(2016):翻轉教室之教學成效─應用 Live 數學學習網於九年級

數學圓形單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

高雄市。

柯書郁(2013):高中數學排列組合單元教材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淡江大學數學教學所,新北市。

柯華葳(2000):學習障礙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主編 https://tec.nkuht.edu.tw/files/archive/227_f80ff7d9.pdf

洪儷瑜(2006):學障教育在臺灣的第一個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特

殊教育季刊,100,3-15。

胡永崇( 2015):學習障礙與學業低成就的鑑別與補救教學內容之思辨。 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2015 年 7 月 3 日教育部 臺教學(四)字第 1040082923B 號令修正發布修正發布)

http://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A040080090007 300-1040703

崔夢萍(2006) :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融合教育國語文學習之 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27-52。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萬烽(2017):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縱貫研究。 特殊

教育研究學刊,42(3),1-32。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 育 部 ( 2018 ) : 特 殊 教 育 統 計 年 報 。 https://www.set.edu.tw/actclass/fileshare/default.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7):

中文閱讀障礙診斷流程與測驗簡介。

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特殊教育中心。教育部補習及進修教育法

( 2017 )

,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060007331 號 令 http://w1.dorise.info/JCSE/paper_detail.php?pid=042220090340010001

莊雅雯(2014):十二年國教政策下臺中市公立國中教師對於教師教學

效能及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許素娟(2018):學習障礙學生的補救教學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

51-54。

許雲景(2013):教師應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經營班級讀書會對國中生

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

程與教學所,新竹市。

陳芊如(2007):淺談轉型中聽障班內實施同儕指導教學的概況。屏師

特殊教育,15,2007.

陳明玉(2015): 同儕協助學習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 市。

陳奕卉、孔淑萱(2016):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 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特教論壇,21,1-25。

陳姿任、莊謙本(2011):高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接納態度 之調查研究--以國立宜蘭高商為例。宜蘭高商學報,4,45-59。

陳昭如(2017):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情緒智力, 學校人際關係與學習投

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桃園市。

傅秀媚(2002) :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同儕教學法與示範教學法。

特殊教育論文集,167-180。臺中市:中師特教中心。

曾瓊禛(2009):學習障礙青少年轉銜服務與轉銜教育內涵初探。特殊

教育季刊,112,25- 34。

曾瓊禛,徐享良(2006):學習障礙青少年生活壓力,自尊與憂鬱之相 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105-146。

曾瓊禛、洪儷瑜(2015):學習障礙學生社會情緒適應困難內涵初探。

特殊教育季刊,137,9-19。

黃瑋苓(2009):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之生涯決策困境。特殊教育季刊,

112,18-24。

黃蕾琇 (2011):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 輔導現況與想法之調查研究。課程與教學,21(1),27-51。

葉淑欣(2014):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國中資源班學生閱讀成效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 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廖郁文(2011):淺談學習障礙學生解決數學文字題之特質與策略分享。

東華特教,45,30-33。

趙旼冠、楊憲明(2006):數學障礙學生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推理能力

蔡俊賢、朱文慶(2012):體育課實施同儕協助學習(PAL)之理論與教 學策略。高師大體育,10,91-106。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淑玲(2015):合作學習對高職一年級生的數學學習與焦慮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鄭媛文 (2013):同儕教導學習策略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情意態度影響之 後設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217-242。

羅丰苓、盧台華(2013):臺中市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遭受同儕霸 凌現況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9,73-102。

Anderson, T., Rourke, L., Garrison, D. R., & Archer, W. (2001). Assess teaching presence in a computer conferencing context.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5(2), 1-17.

Bryan, T., Sullivan-Burstein, K., & Mathur, S. (1998). The influence of affect on soci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1(5), 418- 426.

Chapman, J. W. (1988).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ildren’s self-concept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8(3),

347-371.doi:

10.3102/00346543058003347

disabilities in rural middle and highschool: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teachers(ED 417 911).

Elbaum, B., & Vaughn, S. (2003). For which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re selfconcept interventions effectiv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6(2), 101-108.doi: 10.1177/002221940303600203

Fuchs, D., Fuchs, L. S., Mathes, P. G., & Simmons, D. C. (1997).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Making classrooms more responsive to diversit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4(1), 174-206.

Fuchs, L. S., & Fuchs, D. (2002).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profiles of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with and without comorbid read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5, 564-574.

Getzel, E. E., McManus, S., & Briel, L.W. (2004). An effective model for

hyperactivity disorders. National Center for Secondary Transition

Reserach to Practice, 3(1), 1-6. Retrieved from http://ici.umn.edu/

index.php?products/view/222

Greenwood, C. R., Arreaga-Mayer, C., Utley., C. A., Gavin, K. M., Terry, B.

J. (2001). ClassWide peer tutoring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2(1), 34-47.

Hanna, D. E., Glowacki-Dudka, M., Conceição-Runlee, S. (2000). 147

practical tips for teaching online groups: Essentials of web-based

education. Madison, Wisconsin: Atwood.

Jonassen, D. H., Peck, K. L., Wilson, B. G.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erka, S. (2002).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 calpro-online.org/eric/docs/pab00029.pdf

Lerner, J. W. (1993). Learning Disabilities: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strategies (6th ed.). Boston, MA:Houghton-Mifflin.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 ed.). Boston, N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artel, H. A. (2009).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Mellard, D. F., & Hazel, J. S. (1992). Social competencies as a pathway to successful life transitions. Learning Disabilities Quarterly, 15, 251-270.

Myrick, R. D., Highland, W. H., & Sabella, R. A. (1995). Peer helpers and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9(4), 278-288

Penney, C. G. (2017).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disability.

Risma,R.(2018):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y

(PAL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The Seventh Grade STtudents at Junior High School 1 of Ngantru Tulungagung.

Sáenz, L. M., Fuchs, L. S., & Fuchs, D. (2005).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71(3), 231-247.

Sebastian, J. P., & Mathot-Buckner, C.,(1998).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Topping, K. (1988). The Peer Tutoring Handbook: Promo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Brookline Books, PO Box 1046, Cambridge, MA 02238

(paperback: ISBN-0-914797-43-3; hardcover: ISBN-0-7099-4348-2)..

Topping,K.(2001).Peer

Assited Learning:A Pa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Cambrige,MA:Brookline Books.

Topping, K. (Ed.), Ehly, S. (Ed.). (1998). Peer-assisted Learning. New York:

Routledge.

Viadero, D. (2003). Research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directors to guide the production of peers is beneficial to students. Education Week,

22 (42), 5.

Werner, E. E. (1993). Risk and resilience in individual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Kauai longitudinal study.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8(1), 28-33.

附錄

附錄一

學習障礙學生佔身心障礙學生在一般高中職的人數與比例

由研究者整理(特教通報網 2019.05-2014.05)

各縣市

附錄二 附錄二

附錄三

一、單選題:(每題 5 分 80%)

( )1.4 男 5 女圍一圓桌而坐,男生均不相鄰的坐法有 (A)4320 種 (B)3600 種(C)3360 種(D)2880 種

( )2.若平面上有八點構成一八邊形,則其對角線共有 (A)20 條 (B)22 條 (C)24 條 (D)26 條

( )3.甲、乙、丙 3 人在排成一列的 8 個座位中,選坐 3 個相連的座 位,其坐法共有幾種(A)48 種(B)36 種(C)24 種(D)12 種

( )4.從 7 人中選出 5 人圍圓桌而坐,全部坐法有幾種? (A)504 (B)1008 (C)2520 (D)3120

( ) 5. 下 圖 由 兩 組 平 行 線 所 構 成 , 共 可 決 定 幾 個 平 行 四 邊 形 ?

(A)30 (B)36 (C)45 (D)60

( )6.用五種不同顏色塗下圖各區域,顏色可重複使用,但相鄰區域 不能同色,則全部塗法共有

(A)720 種 (B)560 種 (C)540 種 (D)480 種

( )7.將 3、3、4、4、9 五個數字排成五位數,則其排法共有幾種?

(A)120 種 (B)60 種 (C)30 種 (D)15 種

( )8.設由甲地到乙地有 6 條路可走,由乙地到丙地有 4 條路可走,

某人由甲地經乙地到丙地,共有幾條不同的路可走? (A)10 (B)16 (C)20 (D)24

( )9.某次測驗共有 10 個題目,任選 6 題做答的方法有 (A)210 種 (B)156 種(C)120 種 (D)105 種

( )10.(a  b  c)(p  q)(x  y  z  u)乘開後,共可得多少個不同的項?

(A)9 (B)10 (C)11 (D)24

( )11.連擲一骰子 3 次,第一次出現點數小於 5,後 2 次均出現奇數 點情形有幾種(A)9(B)36(C)45(D)54 種

( )12.班級書櫃中,有國文參考書 3 本,英文參考書 2 本,數學參考 書 5 本,三類書籍各選 1 本,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A)10 (B)20 (C)30 (D)35

( )13.7 個小朋友排成一列,其中 3 姊妹兩兩不相鄰,則排法共有 (A)1440(B)1560(C)1680(D)2160 種

( )14.三位數中,末位數為 5 者,共有多少個(數字不可重複)(A)64 (B)81 (C)90 (D)729

( )15.「我為人人,人人為我」8 個字重新排成一列,若規定任 2 個

「人」字均不相鄰,則排法有(A)24 種(B)30 種 (C)32 種 (D)36 種

( )16.A、B、C、……等 6 人排成一列,其方法共有幾種?(A)5!種(B)6

 5!種 (C)6!種 (D)6  6!種

二、填充題 (2 格 每格 5 分 共 10 分)

1.用六種不同的色筆,塗下圖 A、B、C 三個部分,規定相鄰部分不 得同色,則可塗出______種不同方式。

A B C

2.用「0」和「1」可以組成____________個 5 位數。

三、計算題 (2 小題 每小題 5 分 共 10 分)

1.龍騰高商舉辦全校模範生選拔,高一、高二、高三分別有 10 名、

8 名、6 名參選

(1)若各年級均選出一名,試問共有多少種選法?

(2)若全校只選出一名,試問共有多少種選法?

附錄四

訪談紀錄表(學生) 日期

對象

1.是否願意繼續協助∕被協助同學 □願意 □不願意 2.對於協助∕被協助同學,你是否覺得自己有成長 □有 □沒有 3.對於協助∕被協助同學過程中,你感覺自己有比

較了解數學解題的方法?同儕間互動增加,會讓 自己比較喜歡來學校? 或是同儕互動增加對自 己有何影響?

開放問答

訪談紀錄表(家長/主要照顧者) 日期

對象

1.對於子女協助∕被協助,是否覺得子女有成長 □有 □沒有 2.是否願意子女繼續協助∕被協助同學 □願意 □不願意 3.覺得子女是否比較有意願學習數學?子女覺

得同儕的互動增加有比較好嗎?

開放問答

附錄五

附錄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