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一、同儕態度的重要性

所謂同儕是指相同年齡、年級或能力的團體,包括同伴、玩伴或朋友(涂添旺,

2002),「接納」則是一種歸屬的需求,亦即是一種覺得自己在團體中是重要的、

有價值的而且被愛、被關懷的感覺。所以同儕接納可說是個人為其相同年齡、年 級或能力的個人或團體所接觸成為其中的一員,其範圍可包括生活、學習、遊戲 等方面,對於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在現代社會中,一般 兒童通常會花很多的時間與同儕相處,因此,同儕團體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日益重 要,有時重要性甚至與家庭成員相當,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一般人所 認同的(劉安彥、陳英豪,1999)。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除了父母以外,對個 體行為發展最具影響力的是同儕團體(涂添旺,2002),王柏壽(1989 )則指出,同 儕接納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對於個人的自我評價、自信心、自尊、自我態度,甚 至自我觀念及人格養成都有影響。反之,則易產生焦慮,缺乏自信,形成孤僻,

導致種種的不適應。李永昌(1990)認為同儕接納是指個人為其相同年齡、年級或 能力的群體所接受,並成為其中的一員, 其接納範圍包括學習、生活、遊戲等方 面。在被接納的同儕關係中,可以幫助兒童自我認同、增進自信心、瞭解自己的 問題,對未來充滿希望﹔反之則易產生焦慮,缺乏自信,形成孤僻,導致種種的 不適應。張照明(1996)認為在與同儕交往互動中,學童表現親和、模仿、攻擊、順 從、支配等種種動機或傾向。當受到同儕的排斥時,他的愛與歸屬感需求不能滿 足,於是他感到孤獨、不快樂、甚至怨天尤人,以致他的社會適應和個人適應都 有困難。兒童在非常年幼時就開始交朋友,而障礙兒童在團體生活中會接受多樣 的刺激而促進其發展,當中以同年齡的兒童,也就是同儕的存在是最大的刺激來 源(王昭月、江慧齡、邱紹春、郭津均、蔡娟姿譯,1999)。同儕關係的發展係幼 兒發展的一重要任務。它有助於語言及溝通能力、社會行為、社會認知的發展,

且對社會化有重要的影響。國小階段的兒童,發展與同儕間的友誼及良好的互動 關係是此時期孩子的生活重心。透過與友伴的相處,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學習

如何解決問題、學習如何以別人的立場來考量及學習其它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

如果兒童能為同儕團體所接納,則其人格發展和生活適應易獲致積極的發展

(簡茂發、朱經明,1983),心理學家Maslow 將人類需求分為:生理的需求、安全 的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等五個層,其中第 三、四層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及被尊重的需求,說明了人對愛的需求,希望被親人 朋友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渴望受到團體或他人的尊重(張春興,1994)。

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心理方面最重要的發展便是對友伴親密程度的增 強,他們 總是以同輩團體為參照團體,以同年齡友伴的價值觀念為標準,在行為模式和觀 念態度上彼此求其一致。遇到與成人的規範相衝突時,往往附和同儕友伴而不惜 抗拒成人權威。由此可見,在整個社會化的過程中,除了父母之外,對個體行為 發展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是同儕團體。就教育階段而言,國小高年級之智能障 礙學生,也與同齡學生一樣,正值身心快速發展時期,周遭環境對他們的態度,

會影響其生活適應及對自我的態度。由於融合教育的提倡,在普通班裡正常學生 對身心障礙學生的接納與否,對殘障者的態度和看法,會影響殘障者在自我概念、

學習、社交等方面的成長(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俊隆,民90)。

Bishop(1986)曾研究歸納出十項影響回歸主流是否成功的因素:1、具有彈 性的教師;2、同儕接納與互動;3、社會技能;4、學業成就;5、積極的自我形象;

6、獨立性;7、家庭的接納;8、內在動機;9、有效的輔導人員;10、適當的特殊 資源與設備。而同儕的接納與互動便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

由上述研究可知,同儕的接納與互動便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林清江

(1981)指出在學校,除了師生關係之外,學生團體中彼此的關係,也會影響教學 的效率及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生在學校中除了接受教師的教導外,還受到同輩的 影響,如果兒童能為其同儕團體所接納,則其人格發展和生活適應易獲致積極的 效果(簡茂發、朱經明,1982)。相反地,如果兒童被同儕所排斥其同儕關係會定 位成一種惡性循環:缺乏同儕的接受可能會導致缺少發展性的同儕互動增強因

素,從而使兒童的認知發展與社交能力受到損傷,甚至會使兒童出現不適切和脫 軌的行為,更容易造成未來被同儕接受程度的降低(賴翠媛,1996)。

從以上的研究可歸納出一個結論,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學生的接納態度是 影響融合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除了父母之外,對個體行為 發展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是同儕團體。因此在融合教育中的身心障礙學生若能在 班級中與同學相處良好,又被接納時,其心理的安全需求、愛與隸屬感的需求以 及自尊的需求,都比較容易獲得滿足(陳淑美,1980)。尤其是身心障礙者具有特有 的身心特質,如何讓這些有障礙的孩子在一般教育體制下快樂成長,最重要的關 鍵取決於同儕的認知與融合的態度,如果普通班學生能以關懷正向積極的態度來 對待這些身心障礙同儕,無論是普通學生或是身心障礙學生,彼此互動、接納,

相信一定可以發展出健全的人格與自我概念,進而培養良好的社會互動技巧,營 造一個自信快樂的人生。

二、同儕態度的影響因素

欲使工作順利、生活愉快,和諧愉悅的人際關係是一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社會心理學者已發現人際關係形成的過程及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人際吸引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態度的一種,即個體對他人或代表他人之符號給予正面 評價的傾向。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如下:

(一)

情境因素-時空的接近

「遠親不如近鄰」道出了時空距離是友誼形成的重要基礎。時空的接近使 人容易獲得有關另一個人的訊息資料,而得以知曉對方具備了令他欣賞的特質 屬性。

(二)

個人因素

1、外在吸引力:外貌對第一印象具有相當份量的影響,但是對於長 期的人際關係並沒有持久的效用。

2、愉悅的人格屬性:最被喜歡的三個人格屬性是真誠、誠實與忠心。

此外開朗、幽默感也是吸引他人的重要屬性。

3、能力及帶有缺陷的完美:聰明能幹的人總比平凡庸碌的人令人激賞 喜歡,但是一個能力很強或接近完美的人若顯露一些人性的瑕疵或 遭遇挫敗,會比一個完善無缺的人更討人喜歡。

(三)

兩人的相互因素

1、相似性:影響對陌生人產生吸引的是態度相似的比例;相似態度相對 於相異態度的比例愈大,愈喜歡陌生人。

2、需求互補:互動的兩個人,雖然彼此的態度、觀念不相同,但是一方 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正好可以滿足另外一方相反的心理需求,則彼此 之間將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3、喜歡反應的互饋交流:「愛人者,人恆愛之」(李美枝,1991)。

綜合上述所言,兒童的行為能夠受到同儕的肯定時,其各方面的表現會更佳,

每一位孩子都希望被團體的成員所接納,但是接納的條件受各方面的影響,如: 個 人特質、語言溝通能力、社交能力、教室學習氣氛、教師接納程度以及同儕與其 互動的程度等。能夠受到同儕的接納與肯定,不管是一般兒童或特殊兒童在行為 或心理狀態,都會因此而有所改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