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一、 整體融合態度方面

依量化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全量表 47 題之總平均分數為 125 分(總分為 235 分),,各題總平均分數為 2.67(五點量表),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 是傾向積極且正向。此項研究支持假設一「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於智能障礙同儕融 合態度之認知傾向正向積極」。此研究發現與彭源榮(2003)、林乾福(2003)、黃 崑發(2002)、涂添旺(2002)、吳勝儒(1999)、陳素真(1996)等對身心障礙者 的態度研究相吻合,這可能由於近年許多民間身心障礙者協會的極積投入,帶動 許多媒體的重視,並且也督促教育單位對特殊教育的重視與投入,再加上在文教 宣導上的努力,極積推動融合教育已收到初步的成效。

二、 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融合態度「學習性」 、 「社 會性友誼」、 「社會性支持」三者間關係

融合態度包含「學習性」、「社會性友誼」、「社會性支持」傾向三部分,三者 應有一致性,學習性融合態度傾向認知,社會性友誼融合態度傾向情意,社會性 支持融合態度傾向行為, 知、情、行三者合一,如果態度是正向積極的,則對目 標者應有正確而肯定的認識,在認知與信念上,都持積極的看法,情感上也是喜 歡與接納,在行為傾向上,應是傾向願意去接觸、討論和從事等。本研究國小學 生在「學習性」、「社會性友誼」、「社會性支持」傾向的得分相關係數,介於 .83 與 .87(p<.01),一致性頗高,且為正相關。

三、 不同背景變項對智能障礙同儕融合態度之討論

在本研究五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接觸程度、學校城鄉差 距)中,有年級、接觸程度、母親社經地位方面等變項有顯著差異,而性別、父親 的社經地位及學校所在地等變項未達統計顯著水準。就學習性融合態度分量表而 言,僅母親的社經地位對學生的融合態度有顯著差異。就社會性友誼融合態度分 量表而言,僅接觸經驗對學生的融合態度有顯著差異。就社會性支持融合態度分 量表而言,有年級、接觸經驗及母親社經地位等方面等變項有顯著差異。而其他 等變項未達統計顯著水準。茲就個別變項之接納態度差一結果討論如下:

表 4-4-1 不同背景變項對智能障礙同儕融合態度摘要表

背景變項 學習性 社會性友誼 社會性支持 全量表 性別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年級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五>六 五>六 接觸經驗 無顯著差異 高>低 高>低 高>低

社經地位

(父親)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社經地位

(母親)

高>中>低 無顯著差異 高>中>低 高>中>低

城鄉差距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方面

本研究發現,在融合態度全量表上,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對智能障礙同儕 之融合態度沒有顯著差異,雖然女生平均得分比男生略高,但在統計上並沒有 達到顯著的水準,此項研究結果推翻研究假設 2-1,即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 學童對智能障礙同儕的融合態度沒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的研究結果,顯示性別 的不同,在態度全量表上沒有顯著的差異,這項研究的結果,與林東山(2005)

針對台中縣國小學童對接受融合教育之同儕接納態度研究結果相同。也與涂添 旺(2002) 針對台中市國小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之態度之研究結果及林乾 福(2003)以國中智能障礙同儕為研究對象在態度量表總分得分的差異未達顯 著水準之研究結果相似。國外學者 Peterson(1974) 針對五至八年級的學生,進 行非障礙學生對可教育性智能障礙兒童的態度的研究結果亦指出,男女受試者 對智障者的態度無顯著之差異。雖然很多研究結果支持「女生對殘障者的態度 較佳」的論點,但這只是可能係由於傳統的角色認同、社會期許、人文與情感 取向的價值觀念因素的影響所致,使得男女的行為模式各有不同,女性基於母 愛的天性,有社會情感取向的人格特質,因此較具同情心,經常扮演著仁慈、

有愛心的角色,而男生則常被鼓勵要扮演果斷、獨立及愛競爭的角色;但在國 小階段的學生,可能因為價值觀與成長背景類似,男女間尚未出現明顯的差 距,且現今社會強調兩性平權,在女權團體立法及教育上著墨甚多,以致男女 傳統刻板角色已不明顯,導致性別的差異比起過去的研究,較不顯著。

(二)不同年級方面

本研究發現,在態度全量表上,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童,對智能障礙同儕之

接納態度有顯著差異,五年級學童比六年級學童更能接納智能障礙同儕,此項 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 3-2,不同年級之國小學童對就讀資源班同儕的接納態 度有顯著差異。此研究發現與邱佩瑩(1994)、梁偉岳(1995)、添旺(2002)、李玉 琴(2002)、彭源榮(2003)、Wisely et al.(1981)、Sandburg(1982)等對障礙者態度的研 究相吻合。另外梁偉岳 (1995) 研究指出,由於低年級者較高年級者容易忽略 身心障礙者的障礙狀況,故年級低者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態度較為正向。可能由 於年齡愈小愈不失赤子之心,五年級學童教六年級學童純真,較易接納智能障 礙同儕,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年紀愈小,人格可塑性與接受導師教悔的接受度愈 高。而隨著年級的增長,雙方接觸時間較長之後,對智能障礙同儕的負面感受 愈多,進而持較消極的態度。

(三)不同接觸經驗方面

本研究發現,不同接觸程度的國小學童在態度全量表,社會性友誼、社會 性支持等分量表中得分皆達顯著差異,此項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 2-4,不同 接觸程度之國小學童智能障礙同儕的融合態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的研究結 果,顯示國小高年級同儕間接觸程度,對於融合態度有顯著的影響。此結果與 (邱佩瑩,1994;張素玉,1999;李玉琴,2002;楊麗香,2003;林乾福,2003;

Voeltz,1982;Hazzard,1983;Townsend et al.,1993)的研究相吻合。杞昭安(1995)

指出接觸有助於瞭解,接觸是溝通的基本要件,溝通增進瞭解。因接觸後有真 實的瞭解,自然不易受社會偏見所影響,而經由相處所產生 的情感互動且彼 此相處經驗也愉快,故極有接觸者會比普通接觸者積極(張照明 1996)。接觸 程度越高融合態度越積極,尤其高接觸經驗中有智能障礙親戚及智能障礙兄弟

姊妹的選項,這可能基於親情的本性,或是同為家人休戚相關的感受,能深刻 體會智障者的無奈,而產生同理心;而對於曾經一起上課者,也會因為受師長 的教誨,社會文化的影響而對智能障礙者有較多的認知與接納;但對於從未接 觸或極少接觸者,由於沒有相處及照顧的歷程,因此較難去引導學生的認知及 態度,進而去培養學生同理心與融合態度。

(四)不同社經地位方面

本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在融合態度全量表與三 個分量表,父親社經地位之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換言之,父親社經地位的不 同(低社經、中社經、高社經),並未造成國小高年級學生在融合態度有顯著 差異。這可能是國小高年級學生,即將進入青春期,在思想、行為與看法上有 了改變,也逐漸擺脫父母的影響,力求獨立自主,也較有主見,在學校的時間 漸長,與同儕的接觸也較多,同儕意識因而逐漸高漲,相對的受父母社經地位 影響也較少。因此,不因家庭社經水準不同而有所差異,故對智能障礙同儕的 融合態度也沒有差異存在。若單就父社經地位的結果觀之,則與過去杞昭安等 人(1995)、吳勝儒(2000)、謝建全等人(2001)的研究結果相吻合。

但是,母社經地位在融合態度全量表、學習性融合態度、社會性支持融合 態度達到顯著水準(表 4-3-6),且高社經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於智能障礙同 儕的融合態度優於中社經、中社經亦優於低社經。換言之,高社經的國小高年 級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融合態度較中、低社經積極。單就社經地位的高低而 言,則本研究母社經地位在高社經優於中、低社經的情況,似與吳秋燕(1998)

的研究結果相符,但與楊麗香(2003)、陳昭儀(1995)結果不符。雖然研究

推論不同,但此一現象可以說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融合態度受母親的影響較 顯著,而受父親的影響較小,證實了國小學童的主要照顧者還是多為母親。

(五)不同學校所在地方面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區域學校的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並沒有顯著差 異」,此結果與吳麗君(1987)的研究結果:「視障學生所就讀學校之城鄉差距 和視障學生受同儕接納情形無相關」及吳麗君(1987)與張照明(1996)分別以態度 量表法,探討「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障學生的接納態度與各大學校學生對同班 就讀的視覺障礙同儕的態度」,結果相同。一般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並 不會因為所就讀學校所在地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與黃崑發(2002)探討 高中職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儕接納之態度,及張素玉、謝俊明(1999)探討國小 普通班學生對聽障生之接納態度之研究結果不同,後二者均指出城市地區之學 生比鄉村積極,造成研究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研究對象的不同,再者本研 究範圍為高雄縣國民小學幅員過小,城鄉生活與教育水平差距不大,或許也是 造成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議日後研究如欲比較城鄉差異時,能擴 大研究之範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