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即發現提出以下建議,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教師、

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一、教育行政方面

(一)舉辦普通學生與身心障礙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

由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常接觸智能障礙的學生有助於一般學生對於智能 障同儕的融合態度,所以行政單位應該舉辦讓身障生與普通生能共同參與的 活動,如校慶、才藝表演、社團活動及體驗活動,透過普通學生與身障生交 流營造普通學生家長與身障學生家長互動的機會;藉由各種活動之間相互的 接觸與學習,使身心障礙學生更能融入普通班級中。

(二)增編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員加強對障能障礙學生的課業輔導

由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年級和接觸程度的變項中,唯獨學習性融合態度 分量表未能達到顯著差異;顯示普通班學生對於課業還是相當重視,與其他 兩個分量表相比,這個部分比較無法接納智能障礙同儕。當然智能障礙者在 課業上的表現低落是常態,但是也可能因為學業成績的低落影響到同儕的融 合態度,有鑑於此,教育主管機關應該提供行政支援,增編特殊教育輔導員,

廣泛提供質與量並重的專業協助,以減輕普通班教師的負擔,共同輔導智能 障礙學生,以彌補其學業成就的不足。

二、學校方面

本研究結果在不同經驗接觸上呈現的是: 有親戚或家人是身心障礙者對啟智 班的認知及同儕之接納態度優於低接觸及從未接觸者,因此研究者建議學校方面 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舉辦特教相關活動

透過活動的舉辦,如:殘障體驗活動、特教影片欣賞、分享、特殊班聯誼 活動等強化特殊教育的觀念,讓一般學童對身[ 障礙者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進而學會體恤與接納,幫助身心障礙者。

(二)實施完整的回歸學習

身心障礙的回歸教育,往往設限於普通班教師的喜好及教室環境的適切 性,若有不妥或不便對回歸教育即行作罷,基於人道關懷及同等受教權利之 公平性,學校行政應合理規劃,如:教師安排、教師認知教育、學生的回歸科 目、活動及時間等,以便實施完整之回歸教育,以增進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學 生之互動學習,增進彼此的接觸機會,以加深對身心障礙兒童的認識與悅 納,並有正確的認知。

三、教師方面

(一)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社會性支持」融合態度分量表中發現,一般學生與智能障礙學生一 起學習的意願並不高,因此教師可以再學習情境中,採取分組合作學習的方 式,規定普通學生輪流與智能障礙學生編組的方式創造一般學生與普通學生 彼此互動的機會應造小組合作學習的氣氛,讓一般兒童也了解每個人都有優

點和缺點,培養每個學生去尊重和欣賞他人,在一個有秩序、有愛的環境中,

建立支持性的友誼、接納性的態度。

(二)鼓勵普通班老師充實特教專業知能

為避免普通班教師對於被標記的兒童,所給予的期望較低,於實施融合 教育時,連帶影響一般兒童對智能障礙學生的接納與支持。因此,普通班教 師應多參與特教相關研習活動,隨時充實特教相關資訊,為實施融合教育做 好準備。

四、後續研究方面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評量方法為總加量表法,雖受試者可表達不同的反應程 度,但此方法僅能從靜態的方式獲得態度的表現,且對於瞭解障礙學生與其他 學生的互動結構與被接納情形,或是想要深入學生的深層思維,則無法達成。

故建議後續研究者可納入訪談,觀察等質性研究方式,採社會計量法來探討同 儕間互動型態及融合情形;質、量兩者互相參照、比較,找出認知及悅納之更 有效的方法,那麼此研究將更具意義及價值。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取樣是以高雄縣設有特教班或資源班的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童的 為主,因此研究推論自有其限制,建議後續研究者可擴大研究樣本,如南部七 縣市或全國,另外可將高年級學童擴大為一到六年級,那麼差異性可能更大,

則更具推論性。

(三)研究變項

影響國小學童對智能障礙同儕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的變項很多,本研究 是探討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接觸經驗,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及學校城鄉差 距為主,建議後續研究者可研究不同變項,如:實施特教宣導活動、學業成就、

人格特質、教學介入、輔導策略等,再做進一步的探討與比較,會更具意義,

貢獻也將會更大。

(四)不同障礙類別的研究

本研究以本人服務學校的身障生中,為數較多的智能障礙類為研究的對 象,然融合教育的實施,則包括所有身心障礙類別的學生。因此,未來可針對 其他障礙類別的學生進行不同的研究。

參 考 文 獻

李茂興、余伯泉譯(民 84)。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 & Robin M. Akert

(1995)原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揚智。

呂美玲(2004)。桃園縣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杞昭安 (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梁能民 ( 1978 )。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研究。測驗年刊,25,85-93。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浚隆(2001)。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 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吳昆壽(民 87)。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69-172。

吳秋燕(1998)。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兒童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佑(1996)。教育名詞:融合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9,68。

吳聰賢(1989)。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台北:東華。台北:東華。

吳麗君(1987)。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林東山(2004)。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真鍊(2004)。國小學童對於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坤燦、洪麗遠(1992)。國小學生接納智能不足兒童態度與行動之實驗研究。特 殊教育季刊,44,11-16。

林貴美(民 89)。特殊教育的新精神:尊重個別差異,融合不同於群體。特殊教育 年刊 2000。

林清江(1986)。社會教育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市:五南。

林豐城、蘇再添(1990)。國小學生對智能不足接納態度之研究。台灣省第一屆國 小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未出版)。

林寶貴(主編)(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金慶瑞 (2003)。國中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佩瑩(1994)。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鈺喬(2003)。台北市國中生對資源班學生的接納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瑋君(2006)。有伴同行?談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之友誼關係。 台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瓊珠(2006)。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

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錫穎(2006)。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添旺(2000)。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享良 (2000)。特殊教育之趨勢與展望。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台北 市:心理出版社。

孟瑛如(2000)。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市:五南。

胡永崇 ( 1994 )。輕度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9(3),26-30。

胡永崇 ( 2000 )。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屏 東師院學報,13,75-110。

胡永崇、蔡進富、陳正專(2001)。高雄地區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季刊,9,235-257。

洪榮照(1997)。資源班的經營方向。特教新知通訊,5(2),1-5。

洪蘭譯(2000)。Judith Harris(2000)原著。教養的迷思。台北市:商周文化。

洪儷瑜(2000)。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市:心理。

洪雅鳳( 2003 )。團體諮商中的抗拒與反抗拒。諮商與輔導,210,10-20。

許天威(2000)。身心障礙者的轉銜計畫。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

新特殊教育通論,431-485 頁。台北市:五南。

陳建州(1994)。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能源認知及能源態度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素真 (1996)。國小學童對智能不足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獨立研究專輯,5,

23-36。

陳皎眉、杜富漢(1984)。對殘障者態度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8,91-112。

陳勇祥(2002)。從融合教育的觀點談資源教室的定位和走向。特殊教育計刊,85,

24-26。

陳維錡(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探討。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6)。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輔導工作小組第一年工作報告。台北 市:教育部。

教育部 ( 2001a ):國民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 2001b ):特殊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初版六刷)。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素貞(1999)。從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及普通班教師因應之道?以面對身心障礙 學生為例。教學輔導,9,44-46。

張蓓莉(1991)。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 心。

張蓓莉 (1998 )。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支援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7,1-5。

張蓓莉 (1998 )。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支援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7,1-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