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優勢觀點理論模式與團體工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第四節 優勢觀點理論模式與團體工作

本研究將以優勢觀點為核心,設計並帶領以優勢觀點為取向之親子團體,

以下就團體工作的定義、目標及功能、實務模型做簡要的整理,後半部介紹優勢 觀點理論的模式以及優勢觀點團體的相關研究:

一、社會團體工作-團體工作三大模式

在團體工作發展的過程中,對模型的分析首推 Papell 及 Rothman 於 1966 年 將團體工作模型分為三大類:(1)社會目標模型(social goal model);(2)治療模型 (remedial model);(3)交互模型(reciprocal model)(整理自許臨高、莫藜藜,2000)。

(一) 社會目標模型

社會目標模型的中心概念為社會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與社會責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其重點將民主的社會價值觀,透過社會化過程深植在 成員心中。社會目標模型重視文化的差異性及團體行動的力量,其曾經被運 用在睦鄰服務中心及青年組織的團體工作。

此模型假設社會行動與個人心理健康是一致的,每個人都有潛能在社會 主流下從事某種有意義的社會參與。因此社會目標模型視個人在一種共同的 主張下,有機會及意識去轉化自我追尋成為社會貢獻,個人的潛能來自假設

「集體的團體行動代表個人的社會能力」。

工作者扮演使能者(enabler)角色,運用方案活動,例如:露營、討論及 教導民主過程的方式,透過社會化的過程,讓成員了解民主的觀念。工作者 也扮演賦予成員權力(empower)的人,透過協助成員共同做決策,運用成員 彼此的力量,使社會更能為他們的需求的滿足負責。

社會目標模型將團體視為社區層次或視機構為鄰里的層次。機構設施是 可近且彈性的。在團體中不需評估與成就他人,工作者評估在於瞭解團體中 的常態行為(代表社區與次文化),它反對團體成員個人及領導者個別的評估。

在團體中強調參與、共識與任務的達成。Tropp(1968,1976)的著作,修正社 會目標模型的內涵,將重點放在團體該如何發展,使成員獲得能力,達到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們所設定的目標,Tropp 反對工作者為成員訂定目標,相信只有在工作者鼓 勵團體自我引導朝向共同的目標努力時才能促成團體成長。而近期的 Middleman(1980,1982)透過強調方案活動的重要性,而 Pernell(1986)則將重 點放在充權策略上,而使此模型有重要的貢獻。

(二) 治療模式

治療模式以治療個人作為團體工作的功能,將重點放在透過協助成員改 變自身行為,使個人恢復原狀或得以復健。工作者透過扮演變遷媒介物 (change agent)的角色介入團體,以達成團體成員、團體工作者及社會所決定 的特殊目的。治療模型是運用團體工作領導者為中心的取向,按部就班解決 問題,並且以任務為中心、行為為焦點積極介入團體的過程。

工作者的團體目標為診斷個人,改變團體結構與團體過程,最後便是達 到改變個人的目的。工作者首先要對成員進行評估,才能將個人需求整合於 系統之中,而社工員在評估需求及形成治療目標的過程中,很少強調「與案 主一起」,而是「為案主工作」。由於實務工作日漸注重時間設限、目標導向 及處遇成效的評量,故近年來社工實務界愈加注意此模型,此種模型被廣泛 運用在以社區為基礎的機構中。

(三) 交互模型

交互模型又稱中介模型(mediating model),William Schwart 為其主要推 動者,本模型的助人焦點為個人與社會,強調團體為有機的(organic),個體 與社會為系統化關係。該模型強調團體成員及社會之間所存在的互惠關係。

成員影響環境,環境也被成員所影響。

工作者扮演中介者(mediator)或使能者(enabler)的角色,工作者是「工作 者與案主體系」的一部分。協助團體成員發現他們的需求和社會需求兩者共 通之處;工作者也扮演資源人的角色,促進團體功能,從互助的體系協助成 員,探討因應及適應環境要求的新方式。交互模式與生態系統理論緊密結合,

且交互模式有人本主義的取向,重視團體成員潛存的成長與發展,透過彼此 間的互助,激發成員的適應能力,並嘗試使社會環境更能配合成員需求,而

(改編自 Papell 及 Rothman,1980a,引自許臨高、莫藜藜,2000)

綜上所述,可看見三大團體工作模型在團體目的、功能、對於團體工作者假 設等各個層面有所不同。互惠模型為一互助的體系(mutual aid system),這樣的前見 與本研究所預計達成的增進單親家庭互動與交流之預期效益切合,希望單親家庭能 夠相互協助、擴展社會網絡。且本團體也別於治療模型以團體中有特定問題待解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的概念,與預計將於本團體中運用的「優勢觀點」基本精神大相逕庭,故本研究將 採取「互惠模型」作為團體的參考模型。

二、優勢觀點理論模式

過去團體工作主要以醫療病理的觀點協助案主解決問題。然而,醫療模式 的典範有其缺失之處:(1)容易專注於工作者本身的目標;而忽略了案主本身所 關注的目標,忽略個人的特殊性與想望,使得原來立意良善之連續性照顧理念變 成不切實際;(2) 視領導者為專家、主要解決問題的提供者;(3)可能會忽略案主 急迫性的需求,而嚴重影響案主的問題;(4)負面標籤效應與責備受害者,診斷 使得個體被賦予被害者角色,降低負面的自我期待並且減低正向改變之可能。

(Stempler, B. L., M.&Savimelli, C.M., 1996;宋麗玉、施教裕,2007)。相較於病理 的觀點,優勢觀點不強調個人的問題與缺陷,其著重的是個人以及生存下來的優 勢,單親兒童雖然面對家庭結構的改變,但其仍具有許多優勢與潛能,協助其度 過困境與成長。以下分別說明優勢觀點的內涵、單親兒童的優勢以及優勢觀點團 體工作的相關研究,以更了解優勢觀點的運用與成效。

(一)優勢觀點

優勢觀點模式之發展起於 1982 年一項針對慢性精神病患之實驗處遇方案,

正值美國 1980 年代初期社會工作實務界,在許多嚴重長期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他 弱勢族群的處遇上遭遇困境,Charles A.Rapp(1998)及其同事提出優點模式(The Strength Model),採取一個全新觀照案主的視角(perspective) (宋麗玉、施教裕,

2007)。優勢觀點強調個人與環境的優點,建立一個「使能的立基」(enabling niche),

使個人可以獲得希望感,藉以跳脫原來被問題、缺點、環境限制和個人缺點的「受 困的立基」(entrapping niche)。

傳統的病理觀點影響人們如何看待案主,以及案主如何看待他們自己,這 些負面的稱呼具有懲罰的意謂。優勢觀點採取一個與病理觀點不同的角度,來看 待服務對象與他的問題。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解決問題的優勢與資源,並且具有 在困難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復原優勢。以下分別說明優勢觀點的立場以及要件。

1.優勢觀點之立基(Saleebey, 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1) 措辭使用

Saleebey(2009)認為,社會工作者專業措辭的方式,對我們的案主、他們的 世界和他們的困難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優勢方法的實踐中,字詞的使用是必要的,

並且指導我們提升個人,家庭和社區的資產。

 C 代表:能力(competence)、才能(capacities) 、勇氣

 P 象徵:承諾、可能性、積極的、預期、潛在價值

 R 意義:復原力、觀察、資源、應變能力(resourcefulness)

圖 2.4.1 優勢觀點的三大本質(Saleebey,2009)

(2) 充權(Empowerment)

充權取向的社會工作觀點相信個人之所以與環境間的交流障礙以至於無法 實現自己,主要是源於環境加諸本身的壓迫與限制,社會工作的干預因此應該著 眼於增進與充實案主的權能,以掙脫環境的束縛(鄭麗珍,2002)。充權是指協助 個人、團體、家庭和社區,去發現與使用內部和周圍的資源與工具的目的和過程。

學者 Rapp 和 Goscha(2006)主張,「充權」是人或團體要求環境提供選擇權,並且 把權力歸屬於人去做選擇,也建議要讓案主知道他們是有選擇權,案主本身是有 權力、資源和能力去行動(引自 Saleebey,2009)。

在實務的作法上,Simon(1994)提出五個想法去建構充權的概念:(a)與案主 變成有合作關係的夥伴;(b)強調去擴大案主的優勢和能力;(c)聚焦在個人或家 庭的環境上;(d)假設案主是活動主體和自我的代理人;(e)將其中一個能力指向 過去被剝奪和被壓迫部分(引自 Saleebey,2009)。再者,工作者也可以使用互助團 體來作為充權的干預,Gitterman 和 Shulman(1986)認為團體具有:(a)分享資訊;

(b)辯証的過程、進入禁忌的領域;(c)同舟共濟的現象;(d)相互的支持;(e)相互

P*

R C

優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的 需 求;(f) 個人問題 解決; (g) 練習;(h) 增強成員 優勢 (strength in numbers phenomenon) 等優點(引自,Gutierrez,L., Parsons,R.J.Cox, E.O.,1998)。

(3) 復原力(Resilience)

復原力是可塑性(Plasticity)的一種型態,可塑性是為適應而改變的潛力,涵 蓋增進、維持與減少。復原力不是樂意無視一個人的困難和悲慘的生活經驗,也 不是樂觀地減少生活的痛苦,它的目的是在這些磨難中振作(bear up)的能力。

雖然受了創傷,但對於許多試驗已經有啟發性和是有利的。復原力是一個過程,

在一個人的世界中,有持續的增長和銜接的能力,知識、洞察力和美德通過匯集 (meeting)而得到要求和挑戰(引自 Saleebey,2009)。

(4) 癒合和整體性(Healing and Wholeness)

癒合意味著整體性和天生的身體和精神技能,是面對障礙時的「再生」和

「抵制」疾病和破壞。癒合也需要一個有益的人際之間的個人和更大的社會和物 質環境。亦即,即使個人受到影響,但仍有自我復原的傾向(引自 Saleebey,2009)。

(5) 對話與合作(Dialogue and Collaboration)

在對話裡,我們證實他人的重要性和開啟治療自己、他人和組織的裂痕。對 話需要同理心、認同感,和包容其他人。Paulo Freire(1973)發現在愛、謙遜和信 念之下,對話逐漸成為平行的關係,對話者彼此之間產生相互信任的結果(引自 Saleebey,2009)。

3. 優勢觀點助人的準則(Saleebey, 2008)

(1) 個人有能力去學習、成長和改變。

(2) 焦點在於優點而不是問題和病理。

(3) 案主是助人關係中的指導者。

(4) 此一助人關係被視為基本且必要的。

(5) 外展是較佳的處遇方式。

(6) 社區是資源的綠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優勢觀點是對過去病理觀點的反動,當工作者以案主為核心的處遇時,工 作的焦點即為個人,而非是問題。優勢觀點認為,個人、家庭是有優勢、有能力、

有潛能的,即便個人遭受到危機或困難,個人都有能力復原並且重新站起來。據 此,社會工作者要尊重案主,避免以專業本位的觀點來進行干預,而是要與案主 建立起夥伴關係,並表現出溫暖、關心、同理,以及真誠,激發案主運用個人的

有潛能的,即便個人遭受到危機或困難,個人都有能力復原並且重新站起來。據 此,社會工作者要尊重案主,避免以專業本位的觀點來進行干預,而是要與案主 建立起夥伴關係,並表現出溫暖、關心、同理,以及真誠,激發案主運用個人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