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二節 量化資料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第二節 量化資料分析

一、量化資料

本研究使用了三份量表,分別就參與親子之生活適應、身心健康及親子互動 狀況進行施測,分別於團體方案介入前及結束時,分別進行前測與後測,並在團 體方案後結束一個月進行第三次的施測(追蹤測),以下簡介三份量表工具,整理 呈現各量表的施測分數之變化。

本研究使用之量化研究工具有三份量表,

(一)量表一:生活適應量表,該量表將生活適應分為「個人適應」、「家庭適應」、

「學校適應」及「同儕適應」,總量表分數越高代表兒童之整體生活適應越好,

若在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該受試兒童在該層面適應情形越好;

(二)量表二:成人身心健康量表,填寫者為參與團體之母親成員,該量表包含「生 理慮病」、「焦慮煩躁」、「社交困擾」、「憂鬱低落」及「正向樂觀」等五個分量表,

其中「生理慮病」、「焦慮煩躁」、「社交困擾」、「憂鬱低落」分量表為反向計分。

量表總分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者心理健康狀況越佳;

(三)量表三:親子互動量表,該量表共有六個分量表,分別為「關愛」、「憎恨」、

「教導」、「敬重」、「霸道」及「卑順」。

二、「兒童生活適應量表」結果分析

(一)三次施測之總分及量表分數變化

1、子女 A:量表分數總分為 220 分,為四名子女成員中得分最高者。而子女 A 三次生活適應量表得分相同,表示其生活適應狀況穩定,未有特殊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2、子女 B:「前測」分數最高 139 分,而「後測」分數次高 121 分,「追蹤測」

分數最低為 120 分。表示子女 B 進入團體之前的生活適應狀況較佳。

3、子女 C:「後測」分數最低 185 分,而「追蹤測」分數為三次施測中最高者,

共計 193 分。顯示子女 C 在團體結束後一個月生活適應狀況為佳,且優於進 入團體之前的狀態。

4、子女 D:「前測」分數最低為 161 分,而「後測」得分上升為三次得分最高者,

「追蹤測」則降為 167 分。表示子女 D 在團體方案甫結束時生活適應狀況最 佳,追蹤測分數雖略低於後測分數 1 分,但適應情形仍優於子女 D 進入團體 之前的狀態。

表 4.2.1 子女成員生活適應量表 -三次施測總分及變化

子女 A 子女 B 子女 C 子女 D

T1 T2 T3 T1 T2 T3 T1 T2 T3 T1 T2 T3

量表分數 220 220 220 139 121 120 187 185 193 161 168 167 得分變化

T1=T2=T3 T1>T2>T3 T3>T1>T2 T2>T3>T1

表 4.2.2 生活適應量表三次施測分數之描述統計量

施測時間

T1 T2 T3

平均數 176.75 173.5 175 最小值 139 121 120 最大值 220 220 220

以上為生活適應整體面向的呈現,以下就「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學校 適應」及「同儕適應」四個分量表進行更細緻的了解,更全面性探究參與團體之 子女成員生活適應的改變。

(二)生活適應分量表分數變化

1、個人適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表 4.2.3 子女成員生活適應量表三次施測分數及分數變化

子女 A 子女 B 子女 C 子女 D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量表

總分 220 220 220 0 0 0 139 121 120 -18 -1 -19 187 185 193 -2 8 6 161 168 167 7 -1 6 個人

適應 68 68 68 0 0 0 36 34 24 -2 -10 -12 54 51 55 -3 4 1 51 50 50 -1 0 -1 家庭

適應 60 60 60 0 0 0 36 39 44 3 5 8 48 51 52 3 1 4 33 36 41 3 5 8 學校

適應 48 48 48 0 0 0 32 29 29 -3 0 -3 41 42 42 1 0 1 39 32 32 7 0 -7 同儕

適應 44 44 44 0 0 0 35 22 23 -13 1 -12 44 44 44 0 0 0 38 44 44 6 0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三、「成人身心健康量表」結果分析

(一)三次施測之總分及量表分數變化情形

1、母親 A:「後測」分數最高 132 分,而「追蹤測」分數次高為 120 分,表示母 親 A 於團體結束時身心健康狀況最佳,而之後追蹤發現身心健康狀況雖有下 滑,但仍高於其參加團體之前的狀態。

2、母親 B:「前測」分數最高 102 分,而「後測」分數次高 101 分,「追蹤測」

分數最低為 93 分,表示母親 B 參加團體之前的身心狀況最佳,團體結束後 雖稍有下滑但與前測相差不多,反而是追蹤測時發現分數差距較明顯推論可 能在該一個月內有其他生活事件的干擾,研究者推測可能因為兩份全職工作 之一聘期將至,故對於經濟收入減少有所擔憂。

3、母親 C:「前測」分數為三次施測最高者 92 分,而「後測」分數為次高 89 分,

而「追蹤測」分數最低為 84 分。由分數變化來看,母親 C 身心健康狀況並 未因參與團體方案而提高。

4、母親 D:「前測」分數為三次施測最高者為 88 分,而「後測」得分為次高者 85 分,「追蹤測」分數最低僅有 71 分。

由整體分數變化來看,母親 B、母親 C 及母親 D 之身心健康狀況並未因參 與團體方案而有改善,且母親 D 是成員中分數下降差距最高者。

母親 A 是四名參與者中,確實有效提升身心健康的整體狀況的團體成員,

即使在團體結束後追蹤發現分數隨著團體結束的時間而下降,表示身心健康狀態 有趨於下滑的情形,但仍較參加團體之前的身心健康狀況為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表 4.2.4 母親成員身心健康量表-三次施測總分及分數變化

母親 A 母親 B 母親 C 母親 D

T1 T2 T3 T1 T2 T3 T1 T2 T3 T1 T2 T3

量表分數 108 132 120 102 101 93 92 89 84 88 85 71 得分變化

T2>T3>T1 T1>T2>T3 T1>T2>T3 T1>T2>T3

表 4.2.5 身心健康量表-三次施測分數之描述統計量

施測時間

T1 T2 T3

平均數 97.50 101.75 92.00 最小值 88.00 85.00 71.00 最大值 108.00 132.00 120.00

以上為母親身心健康整體面向的呈現,以下就各分量表「生理慮病」、「焦慮 煩躁」、「社交困擾」及「憂鬱低落」及「樂觀正向」切入,更清楚受試母親成員 在團體方案執行前、後身心健康狀態的變化。

(二)身心健康分量表分數變化

1、生理慮病

生理慮病方面,分數越高表示受測者生理慮病的程度越低,從三次施測分數 來看,母親 A 在生理慮病方面,追蹤測及前測分數變化不大,而後測分數(26 分) 為三次施測分數最高者,高於前測(21 分)及追蹤測(22 分),表示母親 A 在團體方 案結束時生理慮病的程度最低;而母親 B、C、D 三次施測變化皆不大,從圖表 中可明顯看出四位母親在團體結束的時間點生理慮病的程度較低,追蹤測的分數 較後測分數減少一至兩分的差距,生理慮病程度略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小結:

總體來看,母親 A 的身心健康狀態是所有成員中狀況較佳的,且由各個層 面皆比參加團體前的狀況為佳。而其他成員大多呈現持平或是身心健康狀況下降 的情形,因團體方案的主軸仍在於親子關係及其互動上,故無法直接由各成員之 身心健康狀況來推斷團體方案之有效性及團體帶來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四、「親子互動量表」結果分析

(一)子女組親子互動各向度之分數變化

※子女組

1、子女 A:在關愛、敬重及卑順層面,分數皆較參與團體之前高,顯示子女 A 在參與團體之後,對於母親的關愛、敬重及卑順行為有增加的現象,

特別是敬重及卑順層面,由分量表分數來看差距更為明顯。

2、子女 B:比較 T3 及 T1 兩次分數可以發現在親子互動的六個層面皆顯現較參 與團體之前消退的狀況,可能與子女 B 填答後測及追蹤測問卷時,

有填答一致性的狀況有關,使得測驗結果準確性降低。

3、子女 C:與子女 A 相同,同樣在關愛、敬重及卑順三層面有所改變,而敬重 層面差異最大,表示子女 C 對待母親的關愛、敬重及卑順行為有所 增加,而以敬重行為改變最為明顯。

4、子女 D:在憎恨及霸道量表分數增加,而關愛及卑順量表則呈現分數減少的 情形,表示子女 D 與母親之互動行為,其憎恨及霸道程度增加,而 關愛與卑順行為減少。

以上四名子女成員,年齡分布由 11 歲到 15 歲,分別就讀國小五年級、國小 六年級、國中二年級及高中一年級,但發現女性子女成員在親子互動關係上的增 進較男性為高,年齡於其中並未看出有明顯差異,或許性別的差異可納入成員改 變討論的範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表 4.2.7 子女成員親子互動各分量表-三次施測分數

子女 A 子女 B 子女 C 子女 D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關愛 17 20 20 3 0

3

11 10 5 -1 -5 -6 16 19 20 3 1

4

10 8 8 -2 0 -2 憎恨 4 4 4 0 0 0 13 17 4 4 -13 -9 12 6 5 -6 -1 -7 11 8 14 -3 6

3

教導 12 13 12 1 -1 0 14 13 6 -1 -7 -8 18 16 14 -2 -2 -4 13 9 13 -4 4 0 敬重 13 20 20 7 0

7

10 13 4 3 -9 -6 9 14 15 5 1

6

10 10 10 0 0 0 霸道 4 4 4 0 0 0 12 10 4 -2 -6 -8 13 7 6 -6 -1 -7 12 9 16 -3 7

4

卑順 8 12 16 4 4

8

8 16 6 8 -10 -2 6 11 10 5 -1

4

10 8 8 -2 0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三)母親組親子互動各向度之分數變化

※母親組

1、母親 A:比較 T3 及 T1 分數後發現母親 A 在關愛、教導及卑順層面,分數增 加;而憎恨及霸道分數減少,而敬重量表分數不變。表示其對於子 女的互動行為關愛、教導及卑順的程度增加,憎恨及霸道程度減少。

可看出其互動狀況有明顯正向的改變。

2、母親 B:憎恨、教導、敬重及霸道層面的分數增加,表示母親 B 對待子女的 行為在此四個層面的程度皆較團體參與前有增加的情形。而關愛及 卑順層面則保持不變。

3、母親 C:由各分量表來看,母親 C 則是在敬重及卑順層面呈現分數增加的情 形,憎恨及霸道分量表之分數則是較前測分數為低,表示母親 C 親 子互動行為之敬重及卑順程度增加,憎恨及霸道程度是減少的,顯 示其親子互動有正向的改變。

4、母親 D:在憎恨、霸道及卑順層面分數增加,而在關愛及教導層面是減少的,

表示母親 D 參與團體之後,與之前相比在親子互動的憎恨、霸道及 卑順行為程度增加,關愛及教導的程度減少。發覺親子 D 在分數變 化的趨勢上有部分雷同,子女 D 在憎恨及霸道分數與母親 D 相同,

呈現增加趨勢,關愛分數也同樣呈現減少的情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表 4.2.8 母親成員親子互動各分量表-三次施測分數

母親 A 母親 B 母親 C 母親 D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T1 T2 T3 T2-T1

T3-T2

T3-T1

關愛 19 18 20 -1 2

1

18 18 18 0 0 0 19 18 19 -1 1 0 19 18 17 -1 -1 -2 憎恨 6 8 5 2 -3 -1 9 10 11 1 1

2

9 10 8 1 -2 -1 10 11 11 1 0

1

教導 13 13 16 0 0

3

17 15 18 -2 3

1

16 16 16 0 0 0 17 17 15 0 -2 -2 敬重 11 10 11 -1 1 0 12 13 14 1 1

2

12 14 14 2 0

2

14 14 14 0 0 0 霸道 10 8 8 -2 0 -2 9 11 11 2 0

2

10 9 8 -1 -1 -2 8 11 11 3 0

3

卑順 10 8 13 -2 5

3

9 12 9 3 -3 0 12 12 13 0 1

1

10 15 13 5 -2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親對於子女有較高的敬重,呈現在尊重子女的意見、讓子女替自己決定重要的是 等行為上。母親 A 在敬重量表分數上是四位成員中最低者,後測時分數有稍微 下降,但追蹤測與前測分數相同,並無差異;而母親 B 及母親 C 呈現遞增的趨 勢,表示其對於子女的敬重程度有所增加;至於母親 D 之施測分數維持不變,

並無改變。

圖 4.2.19 母親組-敬重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

5、霸道

霸道量表表示母親對待子女的霸道程度,分數越高表示霸道程度越高。而母 親 A 及母親 C 分數呈現逐次減低的變化,表示該兩名母親在親子互動的霸道程 度有下降的趨勢;而母親 B 及母親 D 的施測分數則是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表 示有其霸道程度越來越高,且追蹤測與後測分數相同,表示這樣的改變效果並未 因為團體方案結束而有所消退。

0 5 10 15

母親A 母親B 母親C 母親D

11 12 12

14 10

13 14 14

11

14 14 14

母親組-敬重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 化圖

T1 T2 T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圖 4.2.20 母親組-霸道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 6、卑順

卑順量表的分數越高,表示母親對待子女的互動方式之卑順程度越高,卑順 行為包含:與子女爭論時容易屈服、因顧慮子女想法而隱瞞個人看法、當子女批 評或指責自己時會保持沉默等行為。當中母親 A 三次施測分數變化為追蹤測分 數>前測分數>後測分數,表示母親 A 在後測時互動卑順程度最低,反而在參與 團體一個月後的追蹤測發現其卑順程度多於參與團體之前。母親 B 及母親 D 則

卑順量表的分數越高,表示母親對待子女的互動方式之卑順程度越高,卑順 行為包含:與子女爭論時容易屈服、因顧慮子女想法而隱瞞個人看法、當子女批 評或指責自己時會保持沉默等行為。當中母親 A 三次施測分數變化為追蹤測分 數>前測分數>後測分數,表示母親 A 在後測時互動卑順程度最低,反而在參與 團體一個月後的追蹤測發現其卑順程度多於參與團體之前。母親 B 及母親 D 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