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一、單親親子議題

家庭是人類社會中一個重要單位,其多樣性及家庭動力的巧妙之處更是引發 自身對於該領域學習的熱情。也影響了我在研究所時期的修課及實習機構的選擇。

兩次的實習經驗,一次在家庭暴力目睹兒童的服務機構,另一次則是選擇社區的 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實習,中心主要服務對象以單親母親為主,藉著暑期實習專 題撰寫的機會,讓我閱讀及收集更多單親家庭的相關文獻,也看見了單親家長所 面臨的困境及福利服務的內容。國內外對於單親家長的討論不少,也有許多單親 子女的相關文獻。單親事件容易對兒童與青少年產生心理情緒及生活適應的問題,

因而出現自我概念偏低、對人缺乏信任感、學業成就低落、人際關係不良及情緒、

行為偏差等影響。而單親家長可能因為家庭發生變故而縱容子女、排拒子女或給 予過高期望,親子互動的不良也可能造成單親子女無法適應,進而產生其他問題 (彭淑華,2005)。廖永靜(2000)指出單親家庭的「單擎」結構,使單親家庭在經 濟和子女方面容易發生困境,使得單親家庭在經濟與親子方面容易產生困擾。以 家庭壓力理論來看單親事件發生的初期,單親家長常陷於自身的困境中無暇照顧 子女,親子疏於互動,故在單親開始的幾年內,親子關係有趨劣的現象(吳永裕,

1995),這也與 Howard 與 Johnson(1985)提出單親母親所遭受的心理壓力較一般 家庭的戶長來得高,特別在離婚後的一、兩年最為嚴重,常有憤怒、悲傷、後悔、

沮喪、焦慮等情緒,喪失自我認同,且伴有負面的自我感受,甚或轉換為負面的 親子互動,影響子女的情緒發展(謝秀芬,2004)。但當親子雙方都適應了單親家 庭的生活方式後,親子關係會逐漸好轉,是一個調適因應的過程;從認同理論來 看,父親代表工具性的角色,而母親為情感性角色(Parsons,1958) ,但單親家 庭的單一家長缺位,往往造成親職角色扮演的困擾,產生教養上的問題。因此單 親家庭之親子關係,分為親子互動減少、趨向同儕、強烈依附、世代聯盟、代罪 羔羊及過度保護等六種類型(吳永裕,1995)。

在母兼父職的情形下,單親家長常在「角色過度負荷」(role overload)及「多 重角色」(multiple roles)的壓力下,面臨子女教養的難題(林萬億、秦文力,1992,

引自彭淑華,2006)。VelmaMcBride Murry,Mia S.Bynum,Gene H.Brody,Amand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Willert and Dionne Stephens (2001)單親家長在面對角色負荷與壓力下,與孩子的 親子關係較一般核心家庭來得差,尤其在青少年階段,親子相處較易有衝突、缺 乏正向溝通、家庭凝聚力也較低。這也使得單親母親在親子關係上感到苦惱,一 面要面對立即性的家庭經濟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顧慮子女的教養問題,對於扮演 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的女性家長而言,其教養角色受到經濟養家者角色的影響,很 多時候必須以工作為主,對於子女的教養問題無法投注全然的心力,經濟與家庭 無法兼顧的情形,使得許多單親女性家長常感無力挫折。

二、雙軌的適應

單親所帶來的影響及適應並不只有作用於單親媽媽身上,這是一個家庭事件,

也是所有的家庭成員應共同面臨的狀況,對於子女而言他們也同樣會受到影響,

他們必須要經歷父親缺位的影響,重新調整家庭的分工及成員的關係,也使我對 於這段期間的親子關係及其互動有所好奇。

對於失去親密關係的母親而言,他們正在面對的是關係的失落、家中經濟重 擔及獨力照顧、教養子女的責任,而同一個時間軌上,子女也有必須要去面對的 議題,他們要去調適因離婚或喪偶所帶來的生活變故,親子兩方都有其必須要去 處理的課題。而不能忽略的是孩子在同步成長的這個事實,對於不同年齡層的子 女而言,他們會有不一樣的發展階段與議題。就家庭發展階段來說,當子女處於 青少年時期時,適逢父母進入中年危機的時期,此階段正好是父母親個人生涯突 破或轉折的關鍵期。有學者表示單親家庭在心理社會適應上因其家庭結構反倒成 為其優勢之一,一致的管教態度反使其親子關係更為緊密,親子感情較以往堅固 與緊密(彭淑華、張英陣,1995)。但當子女開始追求自主、獨立的同時,母親是 否能夠知覺子女這樣的改變,是否能跟著孩子一同向前,亦或是維持與以往一樣 緊密的互動與親子依附的關係,若母親未能察覺孩子的狀態而加以調整,可能使 親子在互動上可能會產生一些摩擦或衝突。

因實習專題機會接觸了幾位正在走出離婚傷痛的離婚單親母親,從訪談的過 程中仍可察覺離婚對其造成的影響,如:婦女將婚姻不順遂與失敗的女性畫上等 號,或是在面對子女時,會指責前夫,淡化父親角色及功能、降低子女對於父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的渴望。不過在訪談中也發現到婦女擁有走出傷痛的力量,發現有很大的原因是 因為這些單親母親除了有自己省思的能力外,同時自身也接觸了社會福利機構的 協助及相關課程及書籍。母親對於子女自然的關注與親子天性,也使得他們十分 重視子女的單親後的適應情形、教養方式,多數婦女以照顧孩子為其在選擇工作 上一個主要的考量重點,企圖在工作與子女照顧間取得平衡。國內外的研究也指 出在眾多單親問題中,經濟安全是單親家庭最大的隱憂。物質條件不僅會對子女 照護造成影響,子女所能獲得的物質資源減少,家庭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受到影響。

對於經濟問題的關注也反映在我國的單親家庭政策上,相關政策內涵包括了經濟 支持、子女照顧、租稅扣抵及實物補助方案,但對照後發現台灣與美國、加拿大、

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國對單親家庭福利服務仍以社會救助為主,其 單親家庭服務大都與低收入戶福利政策並存(郭靜晃,2004),少有針對促進單親 家庭親子互動服務的服務方案。

三、開創另一片藍天-當親子團體遇見優勢觀點

對於忙碌於經濟工作的單親母親而言,平時親子之間互動的機會及場域有限,

除了在家庭、學校之外,忙碌的女性單親家長也少有時間能與子女一同進行其他 休閒娛樂的活動以及參加親子相關的活動。且李奕萱(2004)提出女性在婚後的社 會人際網絡常以丈夫或夫妻為基礎所建構形成,因此成為單親往往使的家庭自原 有社會關係中逐漸撤離,包括原先的人際網絡產生改變,自我孤立、搬離原居地 或轉換職業等情形在離婚的單親家庭特別明顯。造成其人際網絡的薄弱。因此筆 者嘗試執行此團體方案,並檢驗其是否能達到開拓單親家長及其家庭向外發展網 絡之效果。

(一) 團體工作理論

團體工作為社會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自十九世紀末期的睦鄰運動發跡,

當時始於睦鄰服務中心運用團體工作提供居民教育、休閒、社會化及社區的參與。

發展至今也有相關的團體理論及實務模型的建構。根據許臨高、莫藜藜(2000)所 整理的五大團體理論,(1) 系統理論:為當中最常且廣泛運用的理論,團體是一 個由數位相互依賴的成員發揮整體統合的功能,將團體視為一個社會系統,不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面對改變的需求,使團體處於一個有秩序及穩定的狀態。(2)心理動力理論:心 理動力理論對於團體工作也有重要的影響,認為團體成員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來 自於早期經驗未被解決的衝突,經修正後則是轉為對於團體中此時此刻經驗的重 視,瞭解團體中的個人行為是如何被表現。(3)學習理論:學習理論具有一定的 影響力,特別是針對有特定目標的治療性團體,當中融入了古典、操作、社會學 習及認知行為學派的觀點。(4)場域理論:Lewin 的場域理論(field theory)著重於 團體中動力的展現,在所有情境下,個別成員及團體本身的行為都代表了所有情 境功能的展現。(5)社會交易理論:將焦點著重於個別團體成員的行為上,認為 在團體互動時,每個成員都企圖展現最高酬賞、最低懲罰之行為。而近年來團體 工作的理論隨著實務及學術操作,也累積了不同的綜合性理論,不同的實務模型 有其應用性及實用性,Reid(1981)提出為配合團體工作各種目的及目標的達成,

在美國通常有超過一種以上的團體工作模型被運用在實務工作中。

而近年來有更多的研究者試著在團體工作中加入不同的理論觀點,之前關於 單親家庭的研究大多注重於單親家庭所面臨到的問題及困境,學者研究發現家庭 結構的影響被誇大,母親教養態度、親子互動品質、社會心理適應程度、鄰里社 區特質及社會資源才是影響親職教養、子女發展與問題行為的主因,而突破單親 困境後,子女的成熟獨立及正向依附的親子關係反成為女性單親家長的優勢(彭 淑華,1995)。單親家庭只是一個狀態不是一種標籤,我們可以選擇另一個視框 去看待單親家長及其子女所擁有的優勢與能力。

(二)優勢觀點團體相關研究

郭貴蘭(2007)以優勢觀點為取向進行針對苗栗縣客家籍受虐婦女復元歷程 作初步探索的支持性團體,研究發現經過團體互動與激勵,參與婦女均逐漸朝向 與障礙共存甚或超越障礙的階段邁進,有助於提升受虐婦女自我感、自我抉擇的

郭貴蘭(2007)以優勢觀點為取向進行針對苗栗縣客家籍受虐婦女復元歷程 作初步探索的支持性團體,研究發現經過團體互動與激勵,參與婦女均逐漸朝向 與障礙共存甚或超越障礙的階段邁進,有助於提升受虐婦女自我感、自我抉擇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