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單親家庭親子優勢團體-親子互動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單親家庭親子優勢團體-親子互動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社 會 工 作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宋麗玉. 立. 教授. 政 治 大. ‧ 國. 學. 單親家庭親子優勢團體-親子互動與生. ‧. 活適應之研究. y. Nat. er. io. sit.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trengths-based group work for single. n. mother and their child and life a o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v. i l C n h eadaption ngchi U. 研究生:徐于婷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誌 這篇謝誌是感謝,也是來自於未來的邀請,邀請自己好好的為某個人生階段 寫下句點,也好好的準備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有許多值得感謝的人,沒有你 們,相信沒辦法順利完成這本論文。.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 宋麗玉老師,宋老師對於研究及學術上的熱情. 不僅是我學習的標竿,更是鼓勵我持續成長的動力,在跟著老師進行國科會研究 及接受論文指導的過程中,不僅僅是領我入門,也讓我對於優勢觀點有更深的認 識與體悟,不吝給予他人光亮的心,更是我看齊的典範,能做為老師的學生真是 一件幸福的事情。. 立. 也十分感謝. 施教裕及. 政 治 大 闕漢中老師兩位口委老師,施教裕老師給予真摯的. 建議與溫暖的關懷,過程中正向的回饋與許多實務的智慧,讓我受益良多,相當. ‧ 國. 學. 感念老師的指教,關於彈性與謙卑我會永遠記在心中;即使接觸闕漢中老師的時. ‧. 間不多,但兩次口考時都能感受到老師與實務貼近的關心及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提供我更多面向的思考。受到兩位老師的幫助,也讓整本論文有了更深厚的內容. Nat. sit. y. 及更完整的結構。. er. io. 團體能順利完成也要相當感謝親子團體的兩位領導者美薰姐及毓婷,謝謝你. al. v i n Ch 婦女基金會的夥伴在這段期間的支持與協助;另外還有都市人基金會的朱姐和大 engchi U n. 們讓我可以在團體中自在的發揮,也謝謝紫萍、靜惠、筱媛、姿樺還有其他現代. 陳,因為有了你們的參與及帶領,讓整個團體更加豐富、更具啟發性,也期待這 樣不同工作方法所集結的力量,能成為更大的服務能量。. 在政大三年的日子,雖是充滿辛苦但也慢慢咀嚼出生活的甜美,感謝所上的 美娥老師、寶靜老師、增勇老師及佩榮老師,在老師們身上看見社會工作的熱情 及做學問的態度,課堂的種種學習現在想來都是享受。還有常伴左右、具有社工 精神的天使郁芬助教,在生活各方面都給予我相當多的支持,是永遠的水蜜桃姐 姐。感謝昇倍、若杰、芸佳和琦縈,無論在何時總是擔任我即刻救援最可靠的支 持,深夜間為了團體的一起做美工的記憶,跟說走就走倖存者慶祝活動,這些回 憶都增添了這段政大旅程的色彩。也謝謝 99 級其他的同學們:致善、海帆、佩 I.

(4) 蓉、雨潔和劍凜,這段在政大的日子因為有大家的陪伴、一起上課相互救援趕報 告的回憶,使得這段日子更加有趣。同樣對這些日子同在政大社工所的家人抱持 感謝之意:承揚、映潔、偉迪、筠雅、庭云、千逢、展鵬、韻喬,謝謝你們的打 氣鼓勵,果真只是先後順序,最後一定都會順利抵達岸邊的。 也不能忘記大學持續至今的牛眠團,有小孟和湘緣從大學到研究所的陪伴, 以及珍妮、小薆、嬋娟、曾驛、書玫、韻雅的支持,與你們的聚會總是開心,還 有小朱、咪咪、小綠更是豐富了我這些在台北求學的日子,讓我能順利適應。從 暨大一路陪伴我到政大的亞婷學姐、馨平、俐昕學姐,對我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存在。 最溫暖的台南應援團家慧、俐如、阿狗學長、涵尹,每次回到家鄉,總是期. 政 治 大. 待與大家的見面,讓我有充電再出發的感覺。同樣也要感謝高三五的同學們雅婷、. 立. 雨柔及湘琳,最期待與你們的相約的旅程,還有大狗、峰慈、大惠、咪听每次的. ‧ 國. 學. 相聚,這些支持光是想想也會產生力量。. 除了我以外最期待這一天的到來,便屬我的家人了,感謝家人對於求學的我. ‧. 所付出的支持,謝謝外公、外婆、媽媽、爸爸、阿姨、舅舅對我的包容和耐性,. y. Nat. 讓我金錢及精神上都可以無後顧之憂在台北安心生活、專心投入學業及論文,終. 我自己的堅持和努力,雖然緩慢也走到這一步了。. n. al. Ch. er. io. sit. 於要不負你們的深深深深深深幾許的期待,完成回家囉。這一路走來我也要感謝. i n U. v. 最後我想要感謝參與團體的所有家庭,謝謝你們參與這個研究與滿分的配合,. engchi. 從團體之間親子的互動中,我也學習了重要的一課,因為你們完整了這個團體。 人的情感是最直接且真實的感受,因為感受到你們用心對待及真心關懷,讓我能 持續鼓勵自己應將論文詳實呈現,以予做為回報的心意。. 時間的流動不會停擺. 卻更顯得這些記憶與感動的光亮與珍貴。. 于婷. 謹致. 民國 102 年 夏末 II.

(5)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優勢觀點在單親親子團體方案中之操作情形及實際成效,長達七 週的團體方案,以親子互動關係作為整體方案的焦點及主軸,並以冒險體驗及優 勢觀點團體穿插的方式進行活動方案的整體設計及帶領。 資料收集方式為質量並行,在團體前、團體結束及團體結束後一個月,進行 三次量化問卷施測;在團體方案開始及結束時,分別訪談參與團體之母親成員及 團體領導者,以深入探討團體方案對參與家庭產生的影響及改變。 研究參與者共有四個家庭,研究結果簡要說明如下: 一、在量化資料方面: 1. 親子互動關係:半數子女成員在親子互動關係方面,在「關愛」 、 「敬重」及 「卑順」層面有正向的改變;而母親成員三次施測變動幅度不大,親子關係 的六大面向中,「敬重」及「卑順」層面有正向的改變。 2. 生活適應及身心健康:子女成員在生活適應方面,半數的子女成員在參與團 體後有較佳的適應狀況,一位成員並無改變,一位成員適應狀況下滑;而四 位母親成員之身心健康狀況並未因為團體方案的介入而有明顯的改善。 二、質性資料方面:.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1. 生活適應方面:離婚初期的婦女在經濟、就業、住所、子女教養等面向,遭 遇無充足資源,並面臨在經濟就業及家庭照顧之間的抉擇。而社福資源、學 校資源、心理諮商、醫療資源、就業的周邊效益、與外界接觸及環境因素是 幫助這些婦女適應之適應因子。 2. 親子互動關係:多數團體成員表示參與團體後親子關係有正向改變:(1)摩 擦程度減少、(2)相處及肢體接觸增加、(3)學習新的親子互動方式、(4)親 子界線的彈性及調整、(5)更理解彼此想法、(6) 增進對彼此的包容與耐心。 3. 除親子關係的改善外,母親及子女在個人面也都有不同的改變,包含:(1) 母親成員的改變有:看待事情的角度改變,重新理解親子關係的衝突,甚至 有成員也應用到對於離婚事件的重新解讀、更多的反思及自我感增加;(2) 子女成員的改變有:願意自我分享、耐心及自信增加、信任他人及學習獨自 處理問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歸納優勢觀點在單親親子團體中的實務運用,及優勢觀點為基礎的親子 團體是如何促進團體成員在親子互動關係的改善外,也企圖瞭解婦女在離婚初期 在經濟、就業、住所、子女教養等面向之適應歷程,關注婦女們在單親過程所展 現的不同樣態及適應因子,期待有助於家庭社會工作的實務發展及開展優勢觀點 在不同層面的運用。 關鍵字:優勢觀點、親子團體、親子互動、生活適應 III.

(6) Abstract This study applied strengths perspective on the single mother and child group with a focus on (a)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b) life adaption . Four families participated in the group; they met once a week and last for 7 weeks. The group activities were based on the protocol of Project Adventure and strengths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dopted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quantitativ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both mother and child members at three times: before and after the group activity began, as well as one month after the last se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50% of the child members showed positive changes on 3 aspects (caring, respect and obedience), the mother members showed less changes, but still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respect and obedience. (b) Life adaption &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50% of the child members showed positive changes on life adaption. 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found on the mother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ative data indicated that: (a) Resources on welfare,. ‧. schooling, counseling, medical and employment could help the mother member to achieve better life adaption. (b)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revealed. y. Nat. sit. n. al. er. io. positive changes, including less conflict, more physical contacts, willing to learn new ways of interaction, flexible mother-child boundaries, being more patient and tolerance. (c) The mother members could reframe the meaning of divorce and conflicts, and had more self reflection. The child members were more willing to share feelings, had more patient and confidence, trusting others and learn to solve problems on their ow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trengths based group work were beneficial to the single mothers and their child. However,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replicate the program and further examine its effectiveness..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trengths perspective , group work for single mother and their child ,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 life adaption IV.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生活適應定義與理論……………………….…………………....9 一、生活適應定義………………………………….………...................9 二、生活適應的相關理論…………………………………………......10 三、生活適應相關因素…………………………………………..........12 第二節 單親家庭生活適應議題及影響因素………………….………..15 一、單親家庭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理論………………………………..15 二、單親家庭生活適應議題…………………………….………….....16 第三節 親子互動與生活適應研究………………………………….......20 一、親子互動關係理論……………………………………………......20.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二、親子關係類型……………………………………………………..27 三、親子互動關係與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28. Nat. y. sit. n. al. er. io. 第四節 優勢觀點理論模式與團體工作...…………...……………….....31 一、社會團體工作-團體工作三大模式....…...……………………......31 二、優勢觀點理論模式………………………………………………..34 第五節 親子團體及相關研究………………………………………….. .41.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43 第一節 概念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一、非機率抽樣-立意抽樣…………………………………….…...…44 二、研究場域………………………………………………………….44 三、樣本的選取……………………………………………………… 45 四、研究期程………………………………………………………… 47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假設…………………………………………...…… 49 一、施測時間說明……………………………………………....…….49 二、研究變項及假設…………………………………………....…….50 第四節 團體方案………………………………….……………..……….51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52 V.

(8) 一、研究工具…………………………………………………………...52 二、資料分析…………………………………………………………...56 三、質化資料信效度…………………………………………………...57 第六節 研究倫理……………………………………………………...….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60 第一節 優勢觀點原則運用………………………………………..……..60 一、家庭樣貌………………………………………………..………….60 二、優勢觀點的運用……………………………………..…………….63 第二節 量化資料分析…………………………………………………....74 一、量化資料……………………………………………………..…….74 二、「兒童生活適應量表」結果分析……………………………….....74 三、「成人身心健康量表」結果分析……………………………..…...80 四、「親子互動關係量表」結果分析…………………………..……...87 五、親子互動量表綜合比較與討論…………………………….……. 10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三節 質性資料分析-單親生活適應及親子互動……………...……... 115 一、單親前生活……………………………………………...……..…. 115 二、單親後生活適應………………………………………...…..……. 123 (一)母親單親生活適應…………………………………..………... 123.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子女單親生活適應………………………………......………... 145 三、親子互動及教養態度……………………………..…...…………..155 (一)親子互動關係…………………………………………………...155 (二)前夫與子女互動關係…………………………………………...160 (三)教養態度………………………………………………………...162 四、目前親子議題……………………………………………...……….166 五、適應因子………………………………………………...………….168.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節 質性資料分析-團體成員的變化…………………………………178 一、參加團體後的改變…………………………………...…………….178 (一)親子互動關係的改變………………………………….……….178 (二)母親的改變…………………………………………….……….183 (三)子女的改變…………………………………………….……….193 二、改變因子…………………………………...……………….……….199 三、對於親子優勢團體的看法……………...………………….……….207 (一)整體看法………………………………………………..……….207 (二)參與團體後的未來計畫…………………………………..…….210 (三)活動方案內容………………………………………………..….211 (四)建議……………………………………………………………...215 第五節 質性資料分析-專業人員訪談…………………………………….222 一、親子議題…………………………………………………….……….222 VI.

(9) 二、團體助益…………………………………………………………….222 三、子女態度的改變…………………………………………………….223 四、母親態度的改變…………………………………………………….224 五、改變因子…………………………………………………………….225 六、對團體方案的看法………………………………………………….227 第六節 綜合比較與分析…………………………………………………...234 一、寫在團體之後-家庭樣貌……………………………………………234 二、結論與評析…………………………………………………………..239.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245 第一節 研究結果………………………………………………………...…245 第二節 研究討論………………………………………………………...…249 一、團體方案討論…………………………………………………...…...249 二、親子教養議題:誰來教我當父母……………………………...…...251 三、單親生活適應:就業路難行………………………………………..25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限制……………………………………………………………254 第四節 研究建議……………………………………………………………256 後記………………………………………………………………...………….262. ‧. 參考文獻……………………………………………………….......………….265. sit. n. er. io. al. y. Nat. 附錄一:生活適應量表 附錄二:成人身心健康量表 附錄三:親子互動量表 附錄四:訪談大綱 附錄五:研究同意書. Ch. engchi. VII. i n U. v.

(10) 圖目錄 圖 2.4.1 優勢觀點的三大本質………………………………………………..36 圖 3.1.1 研究架構圖………………………………………………………….43 圖 3.3.1 研究過程圖…………………………………………………………...49 圖 4.2.1 子女組-個人適應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76 圖 4.2.2 子女組-家庭適應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77 圖 4.2.3 子女組-學校適應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77 圖 4.2.4 子女組-同儕適應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78 圖 4.2.5 母親組-生理慮病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82 圖 4.2.6 母親組-焦慮煩躁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82 圖 4.2.7 母親組-社交困擾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83 圖 4.2.8 母親組-憂鬱低落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84 圖 4.2.9 母親組-正向樂觀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84 圖 4.2.10 子女組-關愛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89 圖 4.2.11 子女組-憎恨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0.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圖 4.2.12 子女組-教導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0 圖 4.2.13 子女組-敬重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1 圖 4.2.14 子女組-霸道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2 圖 4.2.15 子女組-卑順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2 圖 4.2.16 母親組-關愛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5 圖 4.2.17 母親組-憎恨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6 圖 4.2.18 母親組-教導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6 圖 4.2.19 母親組-敬重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7 圖 4.2.20 母親組-霸道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8 圖 4.2.21 母親組-敬重量表三次施測分數變化圖……………………………99 圖 4.2.22 親子 A-關愛量表分數變化圖…………………………………….100 圖 4.2.23 親子 A-憎恨量表分數變化圖…………………………………….101 圖 4.2.24 親子 A-教導量表分數變化圖…………………………………….101 圖 4.2.25 親子 A-敬重量表分數變化圖…………………………………….102 圖 4.2.26 親子 A-霸道量表分數變化圖…………………………………….102 圖 4.2.27 親子 A-卑順量表分數變化圖…………………………………….103. n. er. io. sit. y. Nat. al. 圖 4.2.28 圖 4.2.29 圖 4.2.30 圖 4.2.31. Ch. engchi. i n U. v. 親子 B-關愛量表分數變化圖…………………………………….104 親子 B-憎恨量表分數變化圖…………………………………….105 親子 B-教導量表分數變化圖…………………………………….105 親子 B-敬重量表分數變化圖…………………………………….105 VIII.

(11) 圖 4.2.32 圖 4.2.33 圖 4.2.34 圖 4.2.35. 親子 B-霸道量表分數變化圖…………………………………….106 親子 B-卑順量表分數變化圖…………………………………….106 親子 C-關愛量表分數變化圖…………………………………….107 親子 C-憎恨量表分數變化圖…………………………………….108. 圖 4.2.36 親子 C-教導量表分數變化圖…………………………………….108 圖 4.2.37 親子 C-敬重量表分數變化圖…………………………………….109 圖 4.2.38 親子 C-霸道量表分數變化圖…………………………………….109 圖 4.2.39 親子 C-卑順量表分數變化圖…………………………………….110 圖 4.2.40 親子 D-關愛量表分數變化圖…………………………………….111 圖 4.2.41 親子 D-憎恨量表分數變化圖…………………………………….112 圖 4.2.42 親子 D-教導量表分數變化圖…………………………………….112 圖 4.2.43 親子 D-敬重量表分數變化圖…………………………………….112 圖 4.2.44 親子 D-霸道量表分數變化圖…………………………………….113 圖 4.2.45 親子 D-卑順量表分數變化圖…………………………………….113 圖 5.2.1 優勢觀點、冒險體驗與團體生活實踐之關係圖…………………250.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表目錄. ‧. 表 2.2.1 國內研究單親兒童生活適應四個面向的影響程度…………….…. 18 表 2.2.2 呈現父母離婚事件對於不同年齡組兒童影響……………………....19 表 2.3.1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分期與重點……………………….. 21 表 2.4.1 團體社會工作的三個模型…………………………………………...33 表 2.4.2 優勢觀點原則運用與問題取向之比較………………………………35 表 3.2.1 台北市大直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服務介紹…………………………44 表 3.2.2 團體成員基本資料表………………………………………………...46 表 3.2.3 研究期程表…………………………………………………………...47 表 3.4.1 團體方案主題及目標…………………………………………………51 表 3.5.1 親子互動關係分量表題項……………………………………………54 表 3.5.2 各項行為量表四項關係裡的內部一致性係數……………………...55 表 4.2.1 子女成員生活適應量表 -三次施測總分及變化…………………….75 表 4.2.2 生活適應量表三次施測分數之描述統計量……………...………….75 表 4.2.3 子女成員生活適應量表三次施測分數及分數變化……...………….79 表 4.2.4 母親成員身心健康量表-三次施測總分及分數變化…...…………...81 表 4.2.5 身心健康量表-三次施測分數之描述統計量…………...……………8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表 4.2.6 母親成員身心健康量表三次施測分數及變化……...……………..86 表 4.2.7 子女成員親子互動各分量表-三次施測分數………...……………...88 表 4.2.8 母親成員親子互動各分量表-三次施測分數………...……………...94 表 4.3.1 單親前生活類屬表………………………...…………………………122 IX.

(12) 表 4.3.2 表 4.3.3 表 4.3.4 表 4.3.5. 單親後生活適應類屬表……………………………………...……..143 子女單親生活適應類屬表………………………………………….153 親子互動類屬表…………………………………………………….162 教養態度類屬表…………………………………………………….166. 表 4.3.6 表 4.4.1 表 4.4.2 表 4.4.3 表 4.4.4 表 4.4.5 表 4.5.1 表 4.6.1 表 4.6.2. 適應因子類屬表…………………………………………………….176 親子互動關係改變類屬表………………………………………….182 母親的改變類屬表………………………………………………….192 子女的改變類屬表………………………………………………….198 改變因子類屬表…………………………………………………….205 對優勢親子團體方案的看法類屬表……………………………….219 專業人員訪談類屬表……………………………………………….232 親子互動關係變化比較表………………………………………….241 團體成員與專業人員對親子團體看法之比較表………………….24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 i n U. v.

(13)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 單親家庭的定義為「由單一父親或母親與至少一位依賴子女所組成的之家 庭」(林萬億,1992;彭淑華,2005),單親家庭的多元成因也反映了現代社會家 庭型態變遷的快速,目前台灣產官學界對於「單親」並無一致的定義與估算標準, 不同研究單位有著不同的結果。可能有離婚、喪偶、未婚等不同型態的單親家庭, 家庭型態的多元化也演化出分居單親、祖孫隔代單親及三代同堂次單親等其他單 親家庭類型,造成了台灣在單親家庭數量統計上的困難。依主計處 2010 年台灣. 政 治 大. 人口婚姻狀況的統計顯示有 7.12%的離婚率,6.06%的喪偶率。由數據來看,雖. 立. 然台灣的離婚率低於其他歐美國家,但卻超過大部分的亞洲國家 (賴怡霖,. ‧ 國. 學. 2007)。. 根據相關資料來看台灣地區單親家長的性別及成因。女性單親家長所佔的比. ‧. 例約六成,而單親的成因仍以離婚單親居多(引自彭淑華,2005)。薛承泰(2002). Nat. sit. y. 的研究統計顯示女性單親家庭的比例仍高於男性為戶長的單親家庭,而女性在就. er. io. 業市場及家庭社會支持上可能比男性來的少,容易落入貧窮女性化的窠臼。吳婉. al. v i n Ch 且婦女可能因離婚而感到自責,返家居住的離婚女兒形式上為家庭的一份子,但 engchi U n. 慧(2000)研究五位返家與父母同住的低收入離婚女性,發現返家居住並不容易,. 寄人籬下、暫時過渡的感覺一直存在。單親生活可能會面臨的困境與限制不分男 女,但女性單親家長在面臨離婚時,的確可能擁有較男性單親更少的就業機會及 社會支持,故本研究設定為以女性單親家庭為研究對象,瞭解女性為戶長的單親 家庭離婚生活適應狀況及親子互動關係。. 1.

(14)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一、單親親子議題 家庭是人類社會中一個重要單位,其多樣性及家庭動力的巧妙之處更是引發 自身對於該領域學習的熱情。也影響了我在研究所時期的修課及實習機構的選擇。 兩次的實習經驗,一次在家庭暴力目睹兒童的服務機構,另一次則是選擇社區的 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實習,中心主要服務對象以單親母親為主,藉著暑期實習專 題撰寫的機會,讓我閱讀及收集更多單親家庭的相關文獻,也看見了單親家長所 面臨的困境及福利服務的內容。國內外對於單親家長的討論不少,也有許多單親 子女的相關文獻。單親事件容易對兒童與青少年產生心理情緒及生活適應的問題,. 政 治 大 行為偏差等影響。而單親家長可能因為家庭發生變故而縱容子女、排拒子女或給 立. 因而出現自我概念偏低、對人缺乏信任感、學業成就低落、人際關係不良及情緒、. ‧ 國. 學. 予過高期望,親子互動的不良也可能造成單親子女無法適應,進而產生其他問題 (彭淑華,2005)。廖永靜(2000)指出單親家庭的「單擎」結構,使單親家庭在經. ‧. 濟和子女方面容易發生困境,使得單親家庭在經濟與親子方面容易產生困擾。以 家庭壓力理論來看單親事件發生的初期,單親家長常陷於自身的困境中無暇照顧. y. Nat. sit. 子女,親子疏於互動,故在單親開始的幾年內,親子關係有趨劣的現象(吳永裕,. n. al. er. io. 1995),這也與 Howard 與 Johnson(1985)提出單親母親所遭受的心理壓力較一般. i n U. v. 家庭的戶長來得高,特別在離婚後的一、兩年最為嚴重,常有憤怒、悲傷、後悔、. Ch. engchi. 沮喪、焦慮等情緒,喪失自我認同,且伴有負面的自我感受,甚或轉換為負面的 親子互動,影響子女的情緒發展(謝秀芬,2004)。但當親子雙方都適應了單親家 庭的生活方式後,親子關係會逐漸好轉,是一個調適因應的過程;從認同理論來 看,父親代表工具性的角色,而母親為情感性角色(Parsons,1958) ,但單親家 庭的單一家長缺位,往往造成親職角色扮演的困擾,產生教養上的問題。因此單 親家庭之親子關係,分為親子互動減少、趨向同儕、強烈依附、世代聯盟、代罪 羔羊及過度保護等六種類型(吳永裕,1995)。 在母兼父職的情形下,單親家長常在「角色過度負荷」(role overload)及「多 重角色」(multiple roles)的壓力下,面臨子女教養的難題(林萬億、秦文力,1992, 引自彭淑華,2006)。VelmaMcBride Murry,Mia S.Bynum,Gene H.Brody,Amanda 2.

(15) Willert and Dionne Stephens (2001)單親家長在面對角色負荷與壓力下,與孩子的 親子關係較一般核心家庭來得差,尤其在青少年階段,親子相處較易有衝突、缺 乏正向溝通、家庭凝聚力也較低。這也使得單親母親在親子關係上感到苦惱,一 面要面對立即性的家庭經濟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顧慮子女的教養問題,對於扮演 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的女性家長而言,其教養角色受到經濟養家者角色的影響,很 多時候必須以工作為主,對於子女的教養問題無法投注全然的心力,經濟與家庭 無法兼顧的情形,使得許多單親女性家長常感無力挫折。 二、雙軌的適應 單親所帶來的影響及適應並不只有作用於單親媽媽身上,這是一個家庭事件,. 政 治 大. 也是所有的家庭成員應共同面臨的狀況,對於子女而言他們也同樣會受到影響,. 立. 他們必須要經歷父親缺位的影響,重新調整家庭的分工及成員的關係,也使我對. ‧ 國. 學. 於這段期間的親子關係及其互動有所好奇。. ‧. 對於失去親密關係的母親而言,他們正在面對的是關係的失落、家中經濟重 擔及獨力照顧、教養子女的責任,而同一個時間軌上,子女也有必須要去面對的. y. Nat. sit. 議題,他們要去調適因離婚或喪偶所帶來的生活變故,親子兩方都有其必須要去. er. io. 處理的課題。而不能忽略的是孩子在同步成長的這個事實,對於不同年齡層的子. al. n. v i n Ch 青少年時期時,適逢父母進入中年危機的時期,此階段正好是父母親個人生涯突 engchi U. 女而言,他們會有不一樣的發展階段與議題。就家庭發展階段來說,當子女處於. 破或轉折的關鍵期。有學者表示單親家庭在心理社會適應上因其家庭結構反倒成 為其優勢之一,一致的管教態度反使其親子關係更為緊密,親子感情較以往堅固 與緊密(彭淑華、張英陣,1995)。但當子女開始追求自主、獨立的同時,母親是 否能夠知覺子女這樣的改變,是否能跟著孩子一同向前,亦或是維持與以往一樣 緊密的互動與親子依附的關係,若母親未能察覺孩子的狀態而加以調整,可能使 親子在互動上可能會產生一些摩擦或衝突。 因實習專題機會接觸了幾位正在走出離婚傷痛的離婚單親母親,從訪談的過 程中仍可察覺離婚對其造成的影響,如:婦女將婚姻不順遂與失敗的女性畫上等 號,或是在面對子女時,會指責前夫,淡化父親角色及功能、降低子女對於父親 3.

(16) 的渴望。不過在訪談中也發現到婦女擁有走出傷痛的力量,發現有很大的原因是 因為這些單親母親除了有自己省思的能力外,同時自身也接觸了社會福利機構的 協助及相關課程及書籍。母親對於子女自然的關注與親子天性,也使得他們十分 重視子女的單親後的適應情形、教養方式,多數婦女以照顧孩子為其在選擇工作 上一個主要的考量重點,企圖在工作與子女照顧間取得平衡。國內外的研究也指 出在眾多單親問題中,經濟安全是單親家庭最大的隱憂。物質條件不僅會對子女 照護造成影響,子女所能獲得的物質資源減少,家庭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受到影響。 對於經濟問題的關注也反映在我國的單親家庭政策上,相關政策內涵包括了經濟 支持、子女照顧、租稅扣抵及實物補助方案,但對照後發現台灣與美國、加拿大、. 治 政 大 單親家庭服務大都與低收入戶福利政策並存(郭靜晃,2004),少有針對促進單親 立 家庭親子互動服務的服務方案。. 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國對單親家庭福利服務仍以社會救助為主,其. ‧ 國. 學. 三、開創另一片藍天-當親子團體遇見優勢觀點. ‧. 對於忙碌於經濟工作的單親母親而言,平時親子之間互動的機會及場域有限,. sit. y. Nat. 除了在家庭、學校之外,忙碌的女性單親家長也少有時間能與子女一同進行其他. io. er. 休閒娛樂的活動以及參加親子相關的活動。且李奕萱(2004)提出女性在婚後的社 會人際網絡常以丈夫或夫妻為基礎所建構形成,因此成為單親往往使的家庭自原. n. al. Ch. i n U. v. 有社會關係中逐漸撤離,包括原先的人際網絡產生改變,自我孤立、搬離原居地. engchi. 或轉換職業等情形在離婚的單親家庭特別明顯。造成其人際網絡的薄弱。因此筆 者嘗試執行此團體方案,並檢驗其是否能達到開拓單親家長及其家庭向外發展網 絡之效果。 (一) 團體工作理論 團體工作為社會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自十九世紀末期的睦鄰運動發跡, 當時始於睦鄰服務中心運用團體工作提供居民教育、休閒、社會化及社區的參與。 發展至今也有相關的團體理論及實務模型的建構。根據許臨高、莫藜藜(2000)所 整理的五大團體理論,(1) 系統理論:為當中最常且廣泛運用的理論,團體是一 個由數位相互依賴的成員發揮整體統合的功能,將團體視為一個社會系統,不停 4.

(17) 面對改變的需求,使團體處於一個有秩序及穩定的狀態。(2)心理動力理論:心 理動力理論對於團體工作也有重要的影響,認為團體成員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來 自於早期經驗未被解決的衝突,經修正後則是轉為對於團體中此時此刻經驗的重 視,瞭解團體中的個人行為是如何被表現。(3)學習理論:學習理論具有一定的 影響力,特別是針對有特定目標的治療性團體,當中融入了古典、操作、社會學 習及認知行為學派的觀點。(4)場域理論:Lewin 的場域理論(field theory)著重於 團體中動力的展現,在所有情境下,個別成員及團體本身的行為都代表了所有情 境功能的展現。(5)社會交易理論:將焦點著重於個別團體成員的行為上,認為 在團體互動時,每個成員都企圖展現最高酬賞、最低懲罰之行為。而近年來團體. 治 政 大 有其應用性及實用性,Reid(1981)提出為配合團體工作各種目的及目標的達成, 立 在美國通常有超過一種以上的團體工作模型被運用在實務工作中。 工作的理論隨著實務及學術操作,也累積了不同的綜合性理論,不同的實務模型. ‧ 國. 學. 而近年來有更多的研究者試著在團體工作中加入不同的理論觀點,之前關於. ‧. 單親家庭的研究大多注重於單親家庭所面臨到的問題及困境,學者研究發現家庭. Nat. sit. y. 結構的影響被誇大,母親教養態度、親子互動品質、社會心理適應程度、鄰里社. er. io. 區特質及社會資源才是影響親職教養、子女發展與問題行為的主因,而突破單親. al. 困境後,子女的成熟獨立及正向依附的親子關係反成為女性單親家長的優勢(彭. n. v i n Ch 淑華,1995)。單親家庭只是一個狀態不是一種標籤,我們可以選擇另一個視框 engchi U 去看待單親家長及其子女所擁有的優勢與能力。 (二)優勢觀點團體相關研究. 郭貴蘭(2007)以優勢觀點為取向進行針對苗栗縣客家籍受虐婦女復元歷程 作初步探索的支持性團體,研究發現經過團體互動與激勵,參與婦女均逐漸朝向 與障礙共存甚或超越障礙的階段邁進,有助於提升受虐婦女自我感、自我抉擇的 能力,達到發揮增強權能與達成復元的目標。而曾月娥於 2007 年進行優勢觀點 團體工作運用於暴力循環中婦女復元之研究,研究發現團體工作幫助成員間互相 支持、學習的功能,藉由優點的發掘看到正面的能量與希望感。上述為優勢觀點 運用於受暴婦女團體的情形及研究成果的呈現。除了運用於受暴婦女身上,也用 5.

(18) 在兒童及青少年的身上,蔡杰伶(2009)以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對感化 教育少年增強權能的成效,發現實驗組之感化教育少年之權能顯著增強且效果是 可以延續的;劉依玫(2007)針對優勢觀點為基礎之親子冒險團體進行團體歷程的 研究分析,發現其參與的成員在親子關係上有所改變或覺察原來的良好關係;激 發優勢力量的元素包括:激發能力的環境、親身體驗的歷程、成員相互激勵、和 引導復元之優勢觀。幾篇研究論文的參與者都因為優勢觀點團體的介入而有正向 的改變,蔡杰伶 2009 年的研究更檢驗了改變效果並非一時之效而是可以持續的。 足見優勢觀點介入團體工作之有效性。 檢閱近年來關於親子團體的相關文獻發現親子團體對於親子的互動、關係上. 政 治 大. 有正面的效果:施秀玉(2003)的研究發現參加團體後,在親子互動上有更多正向. 立. 的改變,也增進了親子的溝通,且透過團體其他成員的影響,親子之間更懂得分. ‧ 國. 學. 享與表達彼此的想法。朱巽傑(2004)關於國小親子參加薩提爾溝通方案之研究結 果呈現參與的成員在溝通姿態上有明顯行為改變;關於規條轉化認知的改變較行. ‧. 為面來得多。國外的研究中,Welch(1995)的研究指出與一般父母成長團體比較,. y. Nat. 親子團體更具成效,可有效改善親子關係。Levant 與 Dayle(1983)以家庭為單位,. io. sit. 並以父親為團體的中心進行,研究結果指出 11 個參與的家庭中,有 9 個家庭的. n. al. er. 孩子認為與父親的親子關係有明顯改善。所有參與團體的孩子均認為親子關係沒. i n U. v. 有負面改變(引自黃松溝,2005)。Halbert(2001)的研究中以年輕的母親與其孩子. Ch. engchi. 組成長達 12 次的親子團體,活動方式包含問題討論、經驗分享、親職形成及受 到過去經驗影響的情形,而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團體能使親子關係更為融洽。 Olson(2002)由四對親子組成團體,這些孩子都是有精神疾患住院的孩子,研究結 果指出經過團體的互動,親子溝通有明顯改變。廖永靜(2000)也提出推動親職教 育,僅以閱讀或課堂講授是不夠的,因為理論與實際有差距,最好的方式是以小 團體實施,因為親職信念的洞察、技術的獲得、問題解決的應用都有賴於動態的 團體過程來達成。再者,優勢觀點不以問題、病理看待案主,對人有絕對的相信 與肯定,並將重點放在案主自身的優勢與想望。單親事件對婦女及孩子是一種傷 害及一段關係的破裂,但我們不注重問題,也不注重過去,而是將重點放眼未來, 找尋親子共同的想望,而這與優勢觀點的核心價值相符,也是本研究決定採用優 6.

(19) 勢觀點作為團體取向之因。有別於以往以父母為主體的親職教育團體,本研究之 團體則是透過一個親子共同參與的形式提供服務。 故本研究將會以親子團體作為新的親子互動場域,希冀能開創一個全新的空 間,讓親子之間能暫時脫離日常生活場域,並且透過活動的設計與參與,使親子 對彼此有不同的看見與了解,以增進親子之間的交流與認識,同時也希望以團體 活動的形式,讓團體成員也有更多的機會認識其他的家庭,看見更多不同的家庭 樣貌,在團體成員相互的互動刺激之下,彼此間達到交流、支持的目的,開拓單 親家庭的非正式資源網絡。. 治 政 大 家庭適應的能力及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而過程中也會運用量化和質化方 立 法進行團體成效的評估,期能在未來給予實務工作者在工作上一個參考的方向。. 預計以「優勢觀點」為基礎設計一親子團體,透過團體活動的運作增加單親. ‧ 國. 學. 故綜前所述,本研究預計達成之研究目的有四點,茲分述如下: 瞭解以優勢觀點為基礎之親子團體對單親家庭服務之成效. 2.. 瞭解以優勢觀點為基礎之親子團體如何對親子互動關係產生影響。. 3.. 透過親子團體以增進親子互動關係及單親生活適應狀況。. 4.. 嘗試提供單親家庭之工作者未來的工作方法及實務上的參考與建議。. ‧. 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20)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單親家庭 依據內政部人口普查資料將婚姻狀況分為未婚、已婚或同居、離婚、喪偶等 四類,單親家庭為由單一父親或母親與至少一位依賴子女所組成的之家庭,本研 究所指的單親家庭為以女性單親為戶長並且與至少一位依賴子女同住的之家 庭。 二、單親生活適應 適應是一個人與環境間的雙向的互動,故適應與否,以個體與環境中是否能. 政 治 大 (一)個人心理情境與生活情境吻合與情境中。 立 取得和諧的關係而定,適應良好有. ‧ 國. 學. (二)對實際環境改變進行調節。. (三)個人與環境間須取得相互協調力求最好的適應關係。. ‧. 而王慧琦(1992)歸納整理出離婚當事人離婚後的適應有兩種看法:一為正向. sit. y. Nat. 的看法,認為離婚是選擇更合適的關係的方式之一,離婚也被視為是成長和改變. io. er. 的機會,因此當事人在離婚後的適應會較好;一為負向的看法,認為離婚是人生 事業的失敗,對於每一個經歷過它的家庭和個人而言,都會造成心理失落和長期. n. al. Ch. i n U. v. 困擾,並加重適應上的問題。生活適應包含許多面向,也有各種不同的理解與評. engchi. 估,故本研究對於單親生活適應概念定義為成為單親後,親子藉由因應與調適以 達到個人生理、心理及社會需求,使個體與環境關係趨於和諧一致。 三、親子互動關係 親子互動關係指子女所感受到親子間是否有產生心理互動及個體接觸與活 動之量,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及動態系統與歷程,為雙向的互動關係而非單方面的。 影響親子互動關係的因素很多,包含父母管教態度及親子間的接觸的頻度、溝通、 心靈上的認同及依附等互動型態(王以仁,2002),親子互動方式包含了身體的互 動與心理的互動、語言與非語言的互動,而互動分享程度則涵括了接觸時間、空 間、情緒、訊息交流與對話的內容等等。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活適應定義與理論. 一、 生活適應定義 「適應」(adjustment)源自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觀點,用來說明生物個體與 其所處的環境間奮鬥生存的過程,生物為了求生存,在其所處環境配合之下適度 地改變自己(簡茂發,1986)。Arokoff(1968)將生活適應定義為個人與環境的交互 作用,立基於這種雙向的動態過程中,說明個體在不斷尋求滿足自身需求的歷程,. 政 治 大 方面協調一致的狀態。而 Erikson(1968)以危機(crisis)事件的因應角度來解釋適應 立 這個概念,其認為個體的發展乃是在經歷一連串的危機(crisis)事件之後人格統整 個體改變,環境也在變,個體與環境之間便不停調整適應,再適應,以求達到雙. ‧ 國. 學. 的結果,如果個體能夠順利地克服各個階段所必要經歷的危機,則個體才得以順 利發展,否則個體就會發展出不成熟的人格,容易產生不適應的行為。. ‧. Lazarus(1976)由壓力因應歷程的觀點指出生活適應乃是一種成功或適當的因應. Nat. sit. y. 行為,能夠幫助個體達成環境的要求壓力或是克服來自各內部壓力緊繃的感覺,. er. io. 而使個體的內在與外在間維持和諧平衡的關係(引自沈美秀,2004)。. al. n. v i n Ch 除了學者對於適應的定義外,簡茂發(1986)將生活適應細分為動態與靜態兩 engchi U. 個層面來加以描述,他認為在動態的層面上,生活適應指的是個體為了滿足其生. 理的、社會與心理的各種需求而在現實的環境中採取積極的作為,適當的解決困 難,朝向自我實現的歷程,力求個體與環境的和諧;從靜態層面來說,生活適應 指的是個體的需求在其所在的環境中得到滿足,並覺得生活幸福、成為心理健康 的人。. 由此可知適應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協調與改變,同時也是一種壓力因應 與危機處理的方式,適應的過程並非靜態,反之,適應過程為一持續性且動態的 過程,以個體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能和諧一致為最終的目標。 9.

(22) 二、生活適應的相關理論 由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瞭解生活適應的意義及特質。而在心理學的觀點,人生 是一種適應的歷程,這一段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生活過程中,難免有多元的議題, 焦慮、壓力、失眠、人際關係不佳等情形發生也會有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心理學理 論去看待「適應」,以下整理出不同的心理學理論對於生活適應的不同觀點: (一)精神分析理論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對於適應的判斷標準乃是個體如何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種 種衝突力量的程度而定。而良好的適應就是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能相互調適得宜、和諧運作。佛洛依德認為由於本我的本能需求會不斷的尋求表. 治 政 大 會使自我採取防衛機轉,故當本我、自我、超我之間能和諧並存時,便是處於最 立 佳的適應狀態。而 Alder 則認為適應是具有現實感且對社會表達興趣。在精神分 達的機會,當自我察覺到本我的狀態時便會察覺到神經質的焦慮,這種焦慮可能. ‧ 國. 學. 析理論中適應的概念是一種個體對自我管理及運用的表現,在生活中能夠具有現 實感,並擁有強而有力的自我、彈性的超我及得到滿足的本我,為健全的人格。. ‧. (二)人本論. sit. y. Nat. 人本學派強調「人性自由」,視適應為有機體的生長目標,主張個體的自我. io. er. 意識隨時會影響個人所做的決定,使個體擺脫盲從和超越環境的刺激,並充分自. al. 我實現。此學派認為人類行為受到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具有可變性,不適. n. v i n Ch 應乃是自我觀念與現實不協調所造成,若能提供適宜的情境,給予無條件的接納 engchi U 與關懷,則個體更能闡明其困難進而導向自我實現。人本論學者有 Maslow 及 Carl Rogers 為代表,Maslow 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其認為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 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Maslow 認為需求與動機的 平衡是適應良好的關鍵;而 Carl Rogers 表示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就是適應 良好的指標,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擁有自我意識、富創造力、對經驗開放,能充分 的生活於當下,將生活是為一種歷程、並隨經驗而成長,就是最佳的生活適應狀 態。 (三)特質論 特質論強調人格特質對個體行為和適應的影響力。Allport(1961)將人格定義 為「個體身心系統內的動力組織,以此決定個體對環境的獨特適應」。也衍生出 10.

(23) 動力組織、身心系統、決定、獨特以及對環境適應的五項概念。Allport 認為所 謂的人格(personality)是指人的整個心理系統成長及發展之動態組織。而個體的行 為反應出其獨特的人格特徵。Allport 認為適應良好的人能節制心情,穩定情緒, 不會任意發洩惡劣情緒,而個體是否能正確知覺外界的事實更是適應良好與否的 關鍵。故擁有良好特質的人,不會受環境影響,依然能達成高度的自我發展,就 是良好適應的表現。 (四)認知論 認知論學者認為認知乃影響個體行為反應的決定因素,對訊息加以辨識,發 現其意義,並依此做出結論與行為反應。重點在於個體面對特定情境的壓力時,. 治 政 大 壓力過程中,會借助本身的認知系統對壓力情境來進行認知評估,再來決定所需 立 採取的因應方式。適應與組織是皮亞傑(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的主要概念,適應. 對此情境的認知與評估。依認知論「壓力與適應」的觀點,個體在處理某一獨特. ‧ 國. 學. 是指個人有能力改變或依照環境而調整,適應(adaptation)包含同化(assimilation) 與調整(accommodation)兩種過程。同化是指將所見所聞的新資訊納入現有基模中,. ‧. 並加以修正;調整是指改變現有的思考模式或基模以迎合從外界所得的新資訊。. Nat. sit. y. 因此認知論認為良好適應的表現是個體與環境互動時,能有效、正向且多樣化運. er. io. 用個人建構系統因應。. al. n. v i n Ch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適應就是有能力處理周遭的環境,取決於學習的過程及人 engchi U. (五)社會學習論. 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不過於注重個體的內在動機、人格特質及本我的驅力,但仍 須注重「引發個體行為的情境」與「觀察學習的歷程」。班都拉(Albert Bandura) 提出,其認為人們經由訊息處理的過程主動與環境產生互動,經由觀察角色楷模 以學習新的行為,此稱為觀察學習。而社會學習理論另一重點為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指個體對自己有無能力達成目標的信念會影響目標的達成,高度的 自我效能能提高個體達成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可知自我效能也助於個人適應新的 環境與角色。. 由以上不同學派的論點可得知,其對於「適應」所抱持的認知與觀念不同, 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個體處理日常生活之能力,強調早期特定事件的發生對晚期生 11.

(24) 活適應之影響;人本論強調自我意識與自我實現,重視個體的成長歷程與動機; 特質論則強調個體人格特質對於其本身行為和適應的影響力:認知論者著重個體 認知系統對壓力情境的評估,在面對情境時整個因應改變的歷程;社會學習論者 強調學習歷程及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期能透過親子團體能增進親子面對單親生活,提高生活適應的能力。 研究者認為適應理論中的人本論及社會學習論符合本研究所想要探討的單親家 庭適應情形,人本論認為良好的適應便是個體能擁有自我意識、對經驗開放,能 隨經驗而成長、並生活於當下,將生活是為一種歷程;而社會學習論則是認為個. 治 政 大 過團體方案的實行,拉出一個團體參與者能夠彼此觀摩學習的空間,冀透過團體 立 方案、領導者的帶領及團體間的討論、接觸,使得參與者能以不同眼光看待自己. 體是否有能力適應端視「環境」 、 「學習」及「人」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假設透. ‧ 國. 學. 及其子女,並且由其他親子學習不同面向的環境互動能力,甚者,能看見團體其 他親子的相處情形,反身去重新檢視自己的親子互動關係,透過不斷與人、環境、. ‧. 自身對話的過程能促其達到個體適應。以下整理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試圖歸納. Nat. sit er. io. 三、生活適應相關因素. y. 出影響生活適應的因素。. al. n. v i n Ch 生活適應是個體與生活環境交互作用的一種歷程,在此歷程中個體為了滿足 engchi U. 需求,並因應週遭環境之要求,藉由「同化」與「調適」的作用,以達到個人生. 理的、心理的及社會的需求,並調和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趨於和諧一致的過程 (李文欽,2003)。 蘇妙玉(2001)對於國小高年級一般兒童及單親兒童進行人格及社會適應比 較性的相關研究。該研究將生活適應分為人格適應及社會適應,文獻歸納出影響 單親兒童適應情形之因素如下: 1.. 性別:多數研究顯示男童比女童衝擊大,且女童在社會適應的適應情形優於 男童。(江金貴,1988;余啟名,1994;張金圓,1990,引自蘇妙玉). 2.. 年級:Graber(1987)研究指出在七到十一歲的單親兒童中,行為問題較完整 家庭兒童多,且年紀越大其適應問題越嚴重。 12.

(25) 3.. 學業成就:單親兒童的學業成就及學校適應普遍低於完整家庭(余啟名,1994; 吳永裕,1996). 4.. 社經地位:低社經地位並非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但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 單親兒童的社會適應(蘇妙玉,2001)。. 5.. 依親性別:不同依親對象的單親兒童中,由父親監護者生活適應最差,由母 親監護則較不影響單親兒童之適應(余啟名,1994)。另外,穆敏志(1990)研 究指出女性單親受經濟剝奪的可能性超過男性單親,故可能造成依母單親兒 童適應問題較多。但也有研究顯示單親兒童的性別角色並無顯著於一般兒童, 且不因依親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6.. 學. ‧ 國. 7.. 治 政 大 分居家庭兒童為多,離婚家庭次之及鰥寡家庭兒童再次之。 立 家庭收入:單親家庭收入及生活品質的降低是造成兒童適應不良的關鍵,特 單親原因:不同的單親原因會造成不同的社會適應,單親家庭的適應問題以. 別彰顯於社會適應及學校適應上(Hodges,1986、管貴貞,1992)。. ‧. 而詹佩宜於 1999 年一篇關於智障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 Nat. io. 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學校因素. al. (一) 個人因素:如性別、出生序、人格特質、智力. er. sit. y. 足關係、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研究中指出影響生活適應的相關因素可分為三類:. n. v i n Ch (二) 家庭因素:如家庭社經地位、親子關係、父母婚姻狀況 engchi U. (三) 學校因素:如學校類型、年級、學習成就、教師教導方式。. 另外也有一派學者將生活適應分層,分為學校適應、人際適應、家庭適應和 個人適應等四個面向。此四類適應的意義與內涵是根據李文欽(2003)、羅婉麗 (2000)、黃月美(1995)、黃玉臻(1997)及劉焜輝(1985)等人的分類方法,以下分別 說明如下: (一) 學校適應:包括個體對課業與常規、學習態度與習慣、教師管教方法等三 方面產生良好適應的狀態。 (二) 人際適應:包括個體對同儕互動、社交技巧、師生互動等三方面產生良好 適應的狀態。 13.

(26) (三) 家庭適應:包括個體對親子溝通、家庭問題、父母管教態度等三方面產生 良好適應的狀態。 (四) 個人適應:包括個體對身心發展、自我關懷、情緒控制等三方面適應良好 的狀態。 另一份以國小學童為例的研究發現支持性的親職行為及孩童的自尊有正向 的關係,國小學童的自尊與其對於父母親的覺知及親職的支持有正向相關(Maria Ketsetzis ,Bruse A. Ryan , Gerald R. Adams,1998)。因此雖然適應可分為不同的面 向探討,但各層面之間也會相互影響,並不能分開去單就某一層面去看待,也提 醒了研究者未來在看待生活適應時能將更多不同的面向一併納入。. 治 政 大 主軸之社經地位、家庭收入因素排除,另外本研究的主軸為生活適應及親子互動 , 立 對於學校適應的討論不多。因此歸納出未來團體選樣的標準以子女就讀年級、單 親原因、依親性別等因素為選樣標準: 1.. 學. ‧ 國. 綜合以上討論,將這些適應相關因素納入考量後,將難以測量且非本次研究. 就讀年級:年級越高,則其適應問題可能越嚴重,故以目前就讀國小五、六. ‧. 年級之學童為研究對象的選取考量條件之一。. Nat. y. 單親原因:雖分居單親家庭適應問題較其他類型嚴重,但分居情形曖昧不明,. sit. 2.. er. al. 依親性別:考量單親家庭家長之性別比例及未來研究場域之服務人口群皆以. v i n Ch 女性者為多,故設定研究對象設定為女性單親家長。 engchi U n. 3.. io. 可能增加該家庭適應議題之複雜度,故研究對象設定為離婚單親的親子。. 14.

(27) 第二節 單親家庭生活適應議題及影響因素. 上一節簡要整理了有關生活適應的定義、理論及相關的研究,而在這一節我 們要看的是生活適應概念放在單親家庭的脈絡之後,會有怎麼樣的呈現及轉型。. 一、單親家庭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理論 單親家庭是一種家庭結構的類型,關於家庭結構有四大理論,分別為無效應 假設、社會資本理論、家庭壓力理論及經濟剝奪理論,無效應假設則是假設家庭 的結構並不會對於家庭產生影響,但其他的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家庭壓力理論. 政 治 大. 及經濟剝奪理論中,針對單親家庭結構對於親子關係、生活適應所帶來的影響有 不同的論述。. 立. ‧ 國. 學. (一)社會資本理論. 以社會資本的觀點來看,學童的生活適應結果反映其所在家庭環境中家人間. ‧. 互動頻率的社會資本品質,亦即生活在高度支持性與滋潤性的家庭中,學童較易. Nat. sit. y. 接受父母的管教和影響,也因此可以有效運用父母所擁有的財務與人力資本於增. er. io. 進子女的認知能力及行為發展,促其適應更好。家庭的組成代表一種家庭社會關. al. 係連結的品質,單親家庭的組成因為失去一位家長的社會連結,形成一種「結構. n. v i n Ch 上有缺陷」的家庭社會資本,大大降低這位家長原本可帶給家庭其他成員發展所 engchi U. 需的資源,無法為生活於其中的子女之生活適應帶來助益的影響(Coleman,1988)。 例如 Parcel 和 Menaghan(1993)的研究指出在單親家庭中僅存的單親家長因為工 作而缺乏時間與耐心,無法提供子女足夠的支持、陪伴與關懷,因而限制其學業 成就與身心發展。單親家庭在管教子女方面的確比雙親家庭出現難以管教及控制 孩子行為的困難,其他研究也指出親子關係的拒絕與疏離、家人的衝突關係、家 人共處時間的缺乏等因素對於青少年從事偏差行為比家庭結構的變動更具解釋 力。. (二)家庭壓力理論 15.

(28) Hill 的「家庭壓力理論」,倘若家庭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對家庭中的 個人而言形成一種壓力的感覺,也就是壓力源(stressor)。而在所有家庭的壓力源 中,父母死亡或離婚是小學階段的學童所面臨兩大危機生活事件(Felner, Stolberg and Cowen,1975)。而社會資本理論同樣也提及「家長缺席的效應」,而兩理論不 同之處在於家庭壓力理論還牽涉到單親家庭形成的途徑不同和家庭解組的期間 長短,亦即離婚的單親家庭所經歷的壓力程度應該比其他單親家庭型態的壓力效 應還高,而學童生活適應的不良程度也較高。. (三)經濟剝奪論. 治 政 大 在家庭結構中的家庭經濟所得不足所致,而非家庭結構本身。例如婚姻解組或父 立 母死亡的事件常使得單親家庭的經濟收入大幅下滑,因而影響單親兒童的生活適 經濟剝奪的觀點認為兒童的生活適應及其教育成就的高低主要是因為隱含. ‧ 國. 學. 應歷程(林萬億,1992). ‧. 二、單親家庭生活適應議題. Nat. sit. y. 根據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不論形成單親家庭的途徑是經由離婚或喪偶,單親家. er. io. 長自陳經常會遭遇到社會生活適應困境相當多元,其中以面臨立即性的經濟失利、. al. 角色負荷壓力、社會支持網絡縮小、社會歧視態度等,對於他們本身的身心調適. n. v i n Ch 和子女教養等方面造成相當多的困擾。特別是在個人適應、心理及親子互動關係 engchi U 上有所影響。. (一)個人適應 在個人適應方面,由穆敏志 1980 年的研究看到,因單親前後家庭社經地位 的改變,單親後家庭收入減少,同時家庭中壓力增加、成員互動減少並影響到人 力資源上面的不足,且除了這些較明顯可見的影響外,對於單親兒童而言,他不 僅是缺少了雙親之一的陪伴,對於正值發展成長期的兒童,單親造成的是他們缺 少重要的認同楷模,這將造成單親兒童個人適應的不良。(引自吳永裕,1996)。. (二)心理層面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circular recapitulates the prevail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on collection of fees in kindergartens, kindergarten-cum-child care centres and schools with kindergarten

Teacher 2 and Classroom Assistant work with the whole class while Teacher 1 assesses individuals in a small group on a focus Reading Skill or Strategy.. Assessing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個人 親屬 師友 團體 國家

家長 聯絡網 親子活動 A教學管理 B學務管理 C輔導管理 D環境管理 E行政管理

This paper briefs Members on the way forward for harmonisation of kindergartens (KGs) and child care centres (CCCs) in the light of the public and operators’ views on the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Thus, this study argued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KIBS through evolution of local innovation system first; and then, this study analyzed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firm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