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讀經教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設,本章對於與「兒童讀經教育」、「閱讀及閱讀理 解能力」相關之國內外理論及實證研究文獻進行探討。共分成三節,第一節探討 兒童讀經教育發展、涵義及成效之相關文獻,第二節為閱讀的意義與閱讀理解 能力之探討。

第一節 兒童讀經教育

本節主要是針對與語感兒童讀經教育的發展、涵義及其成效有關之國內外 文獻來進行分析與歸納。

一、兒童讀經教育的發展

在當代兒童讀經教育發展起來之前,傳統讀經教育就已走過由盛而衰的歷 程。

(一)傳統讀經教育

自西周標榜禮樂治國,以經典作為主要教材以來,歷秦漢、魏晉南北朝、

隋唐、宋元乃至明清各朝,儘管政權更迭遞嬗,儒家思想或盛或衰;但大體而 言,經學皆為教育主流,以經典來教化品德、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科舉取士 幾乎是各代共有的現象(陳珧華,2009)。即使至清末內憂外患不斷,清廷為求 圖強,廢科舉、行新政、辦理新式學堂之時,在光緒 29 年(西元 1903 年)頒定 之「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仍強調「讀經科」:由表 2-1 及表 2-2 可知,

在初等小學每週上課時數中,讀經將近占了二分之一,在高等小學則超過每週 上課時數的三分之一(余書麟,1971;王鳳喈,1995)。

10

11 年級

課程 科

修身 讀經 講經

中國

文字 算術 歷史 地理 格致 體操 合計

總時

10 60 20 30 5 5 5 15 150 總比

6.7% 40% 13.4% 20% 3.3% 3.3% 3.3% 10% 100%

註:取自中國教育史下冊(頁 920-921),余書麟,1971,臺北:臺灣師大。

12

13 註:取自中國教育史下冊(頁 921-922),余書麟,1971,臺北:臺灣師大。

14

然而,自民國元年蔡元培擔任教育部長之後,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法》、

《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等 30 多種規章和法令,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幾 點:一、小學實行男女同校;二、小學廢止讀經和跪拜孔子;三、修改教科 書,刪除與民主共和不相適應的內容;四、廢止獎勵出身的制度,取消貴胄學 堂,將其併入普通學校;五、設社會教育司,開展社會教育等。此後,讀經科 在初等小學、高等小學、中學均遭廢止,甚至在以培養小學教師為目的的師範 學校中也遭廢除(林麗容,1986),讀經教育可說是遭逢重大挫折,如日落西山 之勢。再加上胡適之於民國 6 年發表「白話文宣言」;八年,五四運動起;九 年,教育部聽從胡適之的建議,將國小國文課全面改用白話文(蘇麗娟,

1996),兩千多年來的讀經教育便逐漸走入歷史。

(二)當代兒童讀經教育

當代兒童讀經教育的發起人,是任教於臺中教育大學的王財貴教授。其動機 及緣起如下(柯欣雅,2001):

王財貴就讀國小的時候,初中入學仍要經由聯考,所以從四年級起就開始補 習,五、六年級時補習更是生活的重心。這樣沉悶緊湊的小學生活,促使王財貴 在進入臺南師專就讀後,便開始反省自己的小學教育;一方面他發現自己所學實 在不足,另一方面,他也發現,國文課本內的名家都是從小精通五經九經,甚至 連近代的一些白話文作家也是如此。於是,他開始反省了「教材」的問題。

畢業後,王財貴初為人師,任教於臺中市逢甲國小,便嘗試將經典古文「塞」

給小朋友。除了自己的摸索之外,再加上掌牧民老師在大坑麗澤草堂,義務教導 莘莘學子四書五經的成功示範,以及牟宗三老師《祀孔與讀經》一文給予其理論 上的支持,型塑了王財貴對兒童讀經的理念,同時讓他更無畏地從事兒童讀經教 育的推廣工作。

大約在民國 77 年時,王財貴從事兒童讀經的家庭實驗,集合自己與朋友的

15

小孩一起讀經。在稍有成果後,他開始向外宣導,到處找地方演講;慢慢的,對 於這樣的理念認同的人多了,就有人主動邀請他去演講。民國八十年起,藉由演 講、文宣、媒體報導,以及參與者的口耳相傳等方式,兒童讀經的理念逐漸被社 會大眾認同,形成一股撼動社會的力量。

民國 83 年,王財貴成立華山書院,並於其間設置「讀經風氣推廣中心」,開 始著手舉辦「兒童讀經師資培訓研習」,著手編審一系列的經典文化教材,印製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並發行「兒童讀經教育演講 VCD」。民國 95 年 4 月 10 日,「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在王財貴的大力呼籲以及肯定讀 經理念的支持者雲集景從之下正式成立,推動以下工作:1.推廣讀經教育理念,

培養讀經教師,支援讀經教學;2.舉辦讀經教育相關活動;3.開發各項讀經宣導 資訊及教材;4.促進國際經典文化交流;5.其他符合該會設立宗旨之相關公益性 文教藝術活動(陳珧華,2009)。

在王財貴教授的堅持與倡導下,至今國內的兒童讀經人口早已超過百萬。

此外,中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兒童讀經班亦蓬勃發展,普及 的速度相當驚人,甚至被譽為五四以來規模最大的文化運動(翟本瑞,1999)。

二、兒童讀經教育的涵義

對於「兒童讀經教育」,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分別從定義、基本信念及教 學模式來說明其涵義。

(一)兒童讀經教育的定義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經,織從絲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織之 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從,

音宗,通「縱」字,南北曰從。「經」的本義是「織布的直線」,是織成一匹布的 先導,必先有經,而後有緯;經線是固定不變的,緯線則可以有疏密不同的變化。

16

因此,經可引申為「生活中的常理常道」,而經典就是涵蓋常理常道、教導人生 常則常行的書。這些書自古流傳,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上共認的經典,如中國的 四書五經、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聖經等,大體都是可以使人安身立命的典 冊。她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亦是摶造文化推動歷史的動力核心(王財貴,

1994)。

當代讀經教育重新崛起後,發起人王財貴對於讀經教育的理念有著相當清楚 且完整的論述。他說:「兒童讀經教育,顧名思義,可包含三個面向,即教學對 象為『兒童』,教學內容為『經典』,教學方法為『誦讀』。」對於此三個面向,

其說明如下(王財貴,1994):

1.教學對象為「兒童」

這裡的兒童泛指十三歲以下的孩童。讀經本是人人都可讀,為何以兒童為主 要對象?此乃因為心理學家研究兒童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與理解力。記憶 力從零歲開始發展,六到十三歲是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而理解力則在十三歲 以後才會有長足的進步。於是,讓記憶力強大的兒童誦讀經典,順勢儲存到腦海 中成為學習的背景知識,在學習經濟學中來講,是投資報酬率最大的時候。所以 主要提倡「兒童」讀經,用意在將所需的養分吸收,待十三歲以後慢慢理解消化。

反之,若沒有在十三歲以前記憶力增長的時期給予資訊輸入,則大腦中的記 憶資料庫是空虛的,理解力也就沒有發用的基礎,會阻礙整體學習力的發展。若 在十三歲以後予以「亡羊補牢」,或許仍會有功效,但既已錯過記憶力訓練的黃 金時期,不免費力多而收效少,事倍而功半。

2.教學內容為「經典」

誠如上述,我們可以理解在兒童十三歲以前給予大腦良好的刺激是必要的;

但給予刺激為何要選用「文言經典」,而不直接使用白話文或童謠?說穿了也很 簡單,既然已經花費了精神時間來讀,當然就要讀最有價值的書。因為經過背誦

17

而進入大腦的內容不僅會存入記憶,久而久之更會進入人的潛意識,間接影響人 的思維活動。因此,兒童誦讀古聖先賢的經典在性情上絕對是有正面幫助的;況 且,在語文的學習上,讀懂文言文之後,要了解白話文也就輕鬆容易得多。

至於「難不難」或者「合不合時代」,兒童讀經並不要求其讀懂,只要其運 用強大的記憶能力輸入大腦儲存;而既是「經典」,在時空的淬練淘選下,其所 載的寓義或教訓,必然是人類生活中歷久彌新、恆常不變的道理。因此,這兩個 問題是不用多慮的。

3.教學方法為「誦讀」

依王財貴的看法,兒童讀經的教學原理很簡單,就是找機會讓他多接觸多唸 多背;止此一訣,別無他巧。教學很簡單,只要說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唸!」

讀經教學主要的方法就是不講解,只讓學生不斷的「誦讀」,並且「熟讀」到可 以背起來。它的原始規模是:老師唸一句,學生跟著唸一句,唸完一段了,再帶 一次或兩次或多次,然後教學生自己唸一遍,再唸一遍或兩遍或多遍,然後或全 體一起唸,或部分人一起唸,或個人唸,你唸他唸,再跟著唸,再一齊唸……總 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唸,最後是把這些內容背起來。這樣的方式是人人都會 教得來的,而且也是人人都會學得來的。這裡有很多的唸,只有很少講解,或甚 至不講解。

這樣的背誦方式看似枯燥乏味,其實在過程當中,卻是眼視、口唸、耳聞等 各種感官同步運用,對於大腦神經元的連結發展是最好的刺激。因此,在看似無 趣的誦讀過程中,其妙用卻是無窮(林助雄,2001)。

因研究者任教於國中,本研究的對象為國中一年級學生,年齡約在 12、13 歲之間;依此定義看來,尚處於可接受讀經教育的年紀;在教材的選用方面,因 應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已不再止於童蒙教育的識字認字,故捨《三字經》、

《百家姓》、《千字文》等,而使用研究者自編之《經典選粹》,內容則取自唐詩、

18

宋詞、《增廣昔時賢文》、《論語》、《大學》、《中庸》、《子不語》、《禮記學記》、《老 子道德經》等知名篇章。這些經典富或者音律和諧,具有聲韻之美;或者語句精 鍊,千古名言不勝枚舉;或者文氣通達,敘述引人入勝;對於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的提升必然有所助益。至於教學方法方面,「誦讀」仍是本質,但為符合國中學

宋詞、《增廣昔時賢文》、《論語》、《大學》、《中庸》、《子不語》、《禮記學記》、《老 子道德經》等知名篇章。這些經典富或者音律和諧,具有聲韻之美;或者語句精 鍊,千古名言不勝枚舉;或者文氣通達,敘述引人入勝;對於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的提升必然有所助益。至於教學方法方面,「誦讀」仍是本質,但為符合國中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