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了解讀經教學是否能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下 分成五節加以說明: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

第四節為實施程序,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以下分節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乃採「準實驗設計法」之「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來進行。

研究者以實驗組學生及控制組學生在兩次閱讀理解試題及寫作測驗中所得 之成績來蒐集資料,並形成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讀經教學的實施與否,依變項為「閱讀理解後測試題」所 得分數;為免研究對象原先具有的閱讀理解能力即有差異,並對實驗結果造成干

(自變項)讀經教學的實施與否 1.實施讀經教學

2.未實施讀經教學

(依變項)閱讀理解能力

1.閱讀理解試題「詞語理解」得分 2.閱讀理解試題「句意理解」得分 3.閱讀理解試題「段旨理解」得分 4.閱讀理解試題「篇旨理解」得分 5.閱讀理解試題總得分

(控制變項)

1.國文科任課教師 2.國文科教材

3.國文科每週上課節數 4.課外閱讀材料

46

47

解、段旨理解、篇旨理解及試卷總分的平均得分(T11 至 T20)。在 T1 與 T6、

T2 與 T7、T3 與 T8、T4 與 T9、T5 與 T10 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後,

進一步考驗 T11 與 T16、T12 與 T17、T13 與 T18、T14 與 T19、T15 與 T20 是否 達到顯著差異。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節針對研究對象說明如下:本研究以 102 學年度臺中市某公立國中之一年 級新生為研究對象,該校採 S 型之常態隨機分班,每班約為 35-37 人,座號排序 乃依學生姓氏筆劃,男女學生人數比例均約為 1:1。在徵詢國文科任課教師之意 願並獲得導師同意後,選擇實驗組三個班,控制組三個班,人數各約 105 人。參 與實驗之學生均須簽署家長同意書(如附錄二);唯特殊學生(資源班學生或領 取身心障礙手冊學生)及在前測後轉入、轉出者,其成績均不予採計。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研究者根據研究架構,並參考相關文獻,取材自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閱讀理解試題,編成「閱讀理解前測試題」及「閱讀理解後測試題」來作為研究 工具。

「閱讀理解前測試題」及「閱讀理解後測試題」皆取材自國民中學學生基本 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所研發之歷屆閱讀理解試題單題及題組。其自 2001 年 發展至今,實施達十餘年;試題皆經測驗等化設計、測驗組合技術、試題校準等 程序,且每年參與測驗之對象皆達數十萬,信度及效度十分良好。

研究者取材自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閱讀理解試題而編成之「閱讀理解 前測試題」及「閱讀理解後測試題」詳見附錄二、三,計單題部分 17 題,題組 部分 2 大題 4 小題。兩份試題中的第 2、6、10 題均為詞語理解部分;1、5、9、

48

13、16 均為句意理解部分;4、8、12、14、15 均為段旨理解部分;3、7、11 及 17-18、19-20 均為篇旨理解部分。每一題 5 分,總分為 100 分。另外,參考基本 學力測驗國文科之作答時間,並考量施測對象為國一學生,將測驗時間訂為 35 分鐘。

第四節 課程規畫與實施程序

本研究之課程規畫及預計實施程序如下:

一、課程內容規劃

因應研究對象為國中一年級學生,其學習重點已不再止於童蒙教育的識字認 字,本研究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而使用研究者自編之《經典 選粹》(詳如附錄四),內容則取自唐詩、宋詞、《增廣昔時賢文》、《論語》、《大 學》、《中庸》、《子不語》、《禮記學記》、《老子道德經》等知名篇章。這些經典富 或者音律和諧,具有聲韻之美;或者語句精鍊,千古名言不勝枚舉;或者文氣通 達,敘述引人入勝;都值得學生接觸並加以閱讀。

二、教學方法

該校一年級國文科計每週六節,但有一節為課後輔導,不一定全班參與,故 每週以五節來實施。本研究中實驗組班級之國文科教師利用每週五節課上課鈴響 後十分鐘,以研究者自編之《經典選粹》為教材,運用領讀法、語音播放跟讀法、

學生誦讀法等,帶領任課班級學生朗讀每日之進度。此外,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 間將其背誦起來,經實驗組班級之三位導師及三位國文科任課教師檢核通過後,

予以加分、加榮譽卡獎勵,並分為小組來競賽。而實驗教學所採用的策略分述如 下:

(一)領讀法:由國文科任課教師帶領全班誦讀。

49

(二)語音播放跟讀:播放出版社錄製之媒材,全班跟著誦讀。

(三)學生誦讀:採用全班整齊誦讀法、分組誦讀法、個別接力誦讀法、小 組競賽誦讀法、師生接力誦讀等。

控制組班級則依以往的國文科進度實施教學,並輔以該校統一使用之課外閱 讀教材。而在實驗結束後,研究者亦比照實驗組班級,提供自編之《經典選粹》

予控制組班級之學生人手一冊,並同樣以加分、加卡等方式,鼓勵其背誦。

三、實施程序

本研究預計於 2014 年 2 月針對實驗組三個班及控制組三個班的學生實施前 測。在實驗組完成十週的讀經教學後,於 2014 年 5 月下旬進行後測,並考驗實 驗組及控制組學生的詞語理解、句意理解、段旨理解、篇旨理解及試卷總分的平 均得分是否達到顯著差異。

預計於 2014 年 5 月底完成資料蒐集工作,同年 6 月完成資料之歸納、分析 工作。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在蒐集完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於前測及後測的平均得分之後,以 SPSS for Windows 12.0 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唯特殊學生(資源班學生或領取身心 障礙手冊學生)及在前測後轉入、轉出者,其成績均不予採計。

一、敘述統計

研究者以敘述統計,得到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的「閱讀理解前測試題詞語理 解部分」平均得分、「閱讀理解前測試題句意理解部分」平均得分、「閱讀理解前 測試題段旨理解部分」平均得分、「閱讀理解前測試題篇旨理解部分」平均得分

50

及「閱讀理解前測試題」總得分平均,以及「閱讀理解後測試題詞語理解部分」

平均得分、「閱讀理解後測試題句意理解部分」平均得分、「閱讀理解後測試題段 旨理解部分」平均得分、「閱讀理解後測試題篇旨理解部分」平均得分及「閱讀 理解後測試題」總得分平均,從而比較在前、後測中實驗組及控制組之得分增減 情形。

二、共變數分析(ANCOVA)

由於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皆為研究者任教學校的七年級學生,無法隨機分派 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僅能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學或作為對照的控制組。因此 為了避免兩組學生在實驗前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所差異,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決 定將兩組學生在研究者自編的「閱讀理解前測試題」所得的分數作為共變數,實 驗組與控制組作為組間變項,「閱讀理解後測試題」所得分數為依變項,進行共 變數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唯在進行共變數分析前,需先 檢驗各組的組內迴歸係數是否同質。當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時,才能進 行共變數分析。

5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