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入學準備能力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入學準備能力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ㄧ、幼兒入學準備能力之意涵

「準備能力」的觀念源自於發展理論當中的成熟學派(郭靜晃、陳正乾譯,

1998)。傳統上,入學準備的建構乃基於一種假設,即所有幼童於入學之前皆須具 備一組預定能力(NAEYC,1995);亦即「準備表現在發展(成熟)水準( Espinosa, Thornburg, & Mathews, 1997)」;「幼兒就學準備度」係指幼兒在進入小學就讀時,

在身心方面達到準備接受正規教育狀態的程度,並著重幼兒進入學校前所應具備 的能力與知識(Gredler, 1992)。

雖然幼兒入學準備能力的定義及目標十分一致,但要讓幼兒在不同教育階段 上,能順利銜接,以及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其重要的能力所指為何,仍眾說紛 紜(Vernon-Feagans & Blair, 2006)。幼兒就學準備標準的複雜程度,可從 Graue

(2006)對入學準備度的說明看出,認為入學準備是指功能的成熟,亦是社會的 責任,具文化特色、學校差異,也牽涉到實踐於教室中的過程,包含了眾多的考 量與影響因素。

入學準備能力關心的是幼兒在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之前,其能力準備的程度,

究竟包含了什麼樣的內涵?檢視鄭雅芳(2009)發展幼兒就學準備度評量研究之國 內外文獻中,可發現就學準備度常以不同的詞彙出現。國外文獻稱為:準備能力、

生存能力、教室生存能力(classroom survival skills)、學業生存能力、關鍵能力

(critical skills)、有益的入學能力(helpful entry level skills)(林秀錦、王天苗,

2004)、大能力(megaskills)等;國內文獻稱為:學習準備度(張郁雯,1997)、

基本能力(盧美貴,2003)、入學準備能力(林秀錦、王天苗,2004;陳秀紋、

管邱雄,2007)。

不論是以何種名詞出現,都可以用兩個層面來歸納這些內涵,一為幼兒發展 的成熟,另一為社會的期待。就如同盧美貴(2003)定義基本能力為:一個人成 為一個個體所必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做為國民所應具備的根本能力,包括基礎性、

全面性與必要性三個條件,而這些基本能力對五歲幼兒而言,必須是「合適」且

「重要」的。也就是說,就五歲幼兒的發展而言,該項基本能力是合宜而且適當 的,即「合適性」,且符合社會對五歲幼兒的期望,認為這些能力是必要且基本

的,即「重要性」。陳正乾(2005)也有同樣的見解,他認為基本能力的概念必 須建立在一個能夠整合擁有的發展能力,同時也符合社會大眾對學習知識的期望 這兩種能力,使其成為連貫一致的理論。

儘管美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Boards of Education (NASBE)曾在1991 年指出準備能力的四個核心概念:(一)準備能力不只包括學術的內容,亦包含社會 情緒的準備度和身體健康的準備度;(二)準備能力不只是幼兒的工作,幼兒環境的 支持(如:家庭)亦是重要的;(三)準備能力包含教學的品質、班級規模、文化適 應和科技的使用;(四)準備能力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不過,幼兒就學準備度依舊備 受爭議。如同1995年Lewit與Baker對這份聲明提出的質疑:是幼兒準備好去適應學 校或學校準備好去適應幼兒?還是社會應該提供支援,讓幼兒與學校都準備好?

不管是誰應該準備好或是應該準備好什麼,其根本的原因是在於缺乏一個系統性 的方法去衡量,這亦是為何內涵難以有共識。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不同社群、團體的人員在幼兒入學準備能力中的內涵,

才是決定幼兒在學校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儘管見解上有些差異,但似乎有一種 共同的趨勢存在,即越來越強調學習預備能力的重要性(陳秀紋、管秋雄,2007)。

本研究的幼兒就學準備能力係指幼兒進入小學前的就學準備程度,著重大班特殊 需求幼兒進入小學普通班前應該具備之基本的能力。由於參與研究的對象是醫療 專業人員,故係採治療師的觀點為之。藉著治療師實際服務經驗,探討入小學普 通班之特殊需求幼兒在六大領域中的準備能力期待,對其往後學校生活可獲得較 佳的適應。

二、國內外入學準備能力之相關研究現況

雖然幼兒就學準備度的內涵會因文化、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但讓幼兒在 教育的每一個階段能夠順利銜接,準備好進入小學,著實刻不容緩。各國政府及 專家學者紛紛將幼兒就學準備標準編製成易於實踐且具體的指標或標準。在美 國,幼兒學習標準可以說是官方版的就學準備標準,在香港,則稱做兒童發展表 現指標,而國內學者常以學力指標、入學能力、基本能力稱之(鄭雅芳,2009)。

由於考量文化背景不同的差異,如美國有完整的教育體系,大學前的教育 又稱為基礎教育即K-12教育階段,亦為義務教育。陳淑芳等人於2002年也指

出,在幼兒科學基本能力指標建構研究中說明美國各州紛紛採用國家教育標準,

期使學校和教育人員能對於學生需要學些什麼和能做什麼形成一個明確的共同願 景。不同的是,我國九年一貫課程規劃裡幼稚教育階段並非義務教育,故未將幼 稚園階段與國小銜接。因此,研究者採國內張翠娥(1998)幼兒入小學前基本能力檢 視表六大領域為問卷設計的方向,併以盧美貴、陳伯璋、江麗莉(2003)我國五歲幼 兒基本能力與各領域學力指標和王天苗、林秀錦(2004)幼兒入學所需之準備能力,

來充實問卷之能力指標項目的意義。

(ㄧ)美國幼兒入學準備標準

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小組(NEGP)為了確保「在2000年,讓所有幼兒都準備好 進入學校就讀」,進一步擬定幼兒發展的五大領域,鼓勵各州訂定幼兒學習標準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讓全美幼兒教育專業工作者有所依循(徐聯恩、施玠 羽,2006)。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小組所擬訂的幼兒學習標準,根據幼兒發展特性 區分入學準備的五大領域,包括:身體與健康領域、社會與情緒領域、語言與溝 通領域、認知領域、學習取向領域(徐聯恩、鄭雅方,2008)。

(二) Head Start 幼兒學習成果架構(the Head Start Child Outcomes Framework)

除了美國各州政府為幼兒學習標準投入大量心力外,為了確保弱勢族群的受 教權,美國亦有相關的計畫,Head Start(啟蒙教育方案)即是一例。啟蒙教育方 案為美國在1965年提出的一種補償教育方案,提供低收入家庭等弱勢兒童及早接 受幼兒教育,是一個跨美國各州的計畫。就在1997年NEGP宣告要讓所有的孩子準 備好入學時,啟蒙方案已經早一步在1998 年發表聲明,宣告進入此機構的孩子在 畢業時,將學到哪些基本的能力,其內涵從2005年的五項能力,至2007年的十項 能力,包含:語文能力、能閱讀的能力、早期數學能力、科學的能力、影響學術 成就或幼兒發展相關的認知能力、學習取向的能力、社會情緒能力、創作藝術的 能力、身體健康、針對英文為第二外語的孩子,應提供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讓孩子獲得上述九個層面的能力(HEAD START ACT, 2007;Snow, 2006)。

從西元2000 年開始,Head Start 辦公室發行了Head Start 幼兒學習成果架構

(the Head Start Child Outcomes Framework)幫助啟蒙教育方案的教師進行課程上

的規劃及評量的工作,這些內涵有助於未來入學的成功。它將幼兒學習的領域分 成八大部分,二十七個重點,及數個相關的指標(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3)。

(三) 香港表現指標

西元1999年,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就整體教育制度進行全面檢視,雖學前教 育並非義務教育之一環,但基於幼兒教育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幼兒教育的品質對 下一代的成長影響非常深遠,為促進優質幼兒教育的發展,香港教統會建議學前 機構要採取多項措施以建立學前機構的品質。西元2000年七月,香港教育署配合 幼兒教育目標,制定及印發幼兒園適用的表現指標,作為自我評估及外部的參照

(香港教育統籌局及社會福利署,2003)。幼兒園所包含的表現指標分為四大範 疇「管理與組織」、「學與教」和「機構文化及給予兒童的支援」、「兒童發展」,

四個範疇雖各具要項,但卻有所關聯,有相互影響的作用。

(四)國內相關研究

在國內,雖尚無官方層級的幼兒學習標準或表現指標,但已有多位學者關心 幼兒入小學前應有的基本能力,發展出相關的指標內涵。至於,本研究欲探討的 特殊需求幼兒之入學準備標準,相關文獻較缺乏,如張翠娥(1998)、盧美貴(2003)、

黃意舒(2004)及王天苗、林秀錦(2004),均是以ㄧ般幼兒為主的入學準備能 力標準。不過王天苗、林秀錦(2004)在動機和文獻探討中提到特殊需求幼兒入 小學的困難與狀況,雖研究仍以一般幼兒為主體,但有一部份是從特殊需求幼兒 的角度去架構研究,此正是研究者將它納入研究工具之一的原因。依序介紹如下:

1. 盧美貴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

盧美貴(2003)也曾進行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的建構,目的是希望透過 落實學力指標,以促進幼小銜接。利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焦點團體討論 法及北區、東、西分區座談會及專家諮詢的方式,對象包含幼教、國小的專家與 教師。她一方面將幼兒應具備的能力區分為生活自理、認識自己、溝通表達、主 動探索、關懷與尊重,以及表現與創新六大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將幼兒學習領域 區分為語文、健康、社會、數學、科學、藝術六個領域,再根據基本能力與學習

領域,提出我國五歲幼兒應當有的基本能力指標系統。其特色為每個學力領域都 含六大基本能力領域,領域之下尚有目標主軸(共20項),目標主軸之下還有指 標名稱(共61 項),指標名稱下還有具體的指標操作型定義(共173 項)。

2. 張翠娥幼兒入小學前基本能力檢視表

張翠娥(1998) 幼兒入小學前基本能力檢視表,亦是針對幼小銜接課程所發展

張翠娥(1998) 幼兒入小學前基本能力檢視表,亦是針對幼小銜接課程所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