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生態-發展」的觀點來看學前轉銜,強調幼兒的轉銜是在一個隨著時間發 展的生態系統中,各系統內及系統間的連結並非靜止狀態,而是動態的歷程。幼 兒進入小學,是邁入一個新的微系統,因此為促進幼兒順利銜接,建立新微系統 與既有微系統之間的聯繫就成為轉銜的重點(王天苗、林秀錦,2011)。正值幼小義 務教育階段的接續,關於特殊需求幼兒之轉銜服務研究重要性不言可喻 (林宏熾、

黃湘儀,2009)。

幼小銜接的適應問題,對一般幼兒而言尚屬艱難課程,需要努力與調整;相 對於特殊需求幼兒在社會適應上無論是認知表現、互動頻率、社會參與等方面較 落後於同年齡一般幼兒(鄒啓蓉,2000),在幼小轉銜歷程中,學校適應將更加吃力 困難。在此銜接的時期需要一套有系統有計畫的過程、步驟和措施,扶助幼兒本 身、家長、教師、整個學校及社會支援系統共同協商面對(張翠娥,2003)。以下將 從(1)特殊需求幼兒轉銜入小學環境面臨的問題;(2)學前轉銜的支持與服務措施;

(3) 探討專業人員對入學準備能力標準的意義;(4)研究架構:準備能力標準之探究 等方面談起。

一、特殊需求幼兒轉銜入小學環境面臨的問題 (一)特殊需求幼兒的適應能力

綜觀托兒所或幼稚園畢業大約六至七歲的一般學童,認知發展階段正處於皮 亞傑認知發展階段中,前運思期與具體運思期之轉變過程(陳李綢,1992)。換言之,

進入小學除了需面對外在環境的改變,同時得調整內在的認知發展。特殊需求幼 兒本身的條件及成熟度,如:身心發展的成熟度、個性與氣質、生活自理能力、

獨立與解決問題能力、社會人際互動關係及讀寫準備能力等,都將影響此階段的 轉銜良窳,以及日後在國小適應情形及接續的發展。

(二)同儕的互動關係

於張翠娥(2003)關於融合教育幼小轉銜論題的探討中整理的研究指出:特殊需 求幼兒可能有自我刺激、不守常規、固執、依賴、引人注意的特異舉止等問題行 為,會影響其社會互動關係。早療機構也積極針對此議題進行調查研究,指出家

長最關切幼兒入小學之後,產生同儕及教師的人際互動問題,結果亦證明人際關 係是特殊需求幼兒普遍缺乏的能力(信望愛,2001)。在近期的文獻中,如黃柑(2009) 行動研究中發現,學前特殊需求幼兒進入國小後,無論安置於特殊班或普通班級,

學生人數與學前階段相較下增多;溝通內容強調多元溝通方式,再再提高入學適 應難度。

(三)父母、教師更高的期望與要求

從幼稚園進入小學,無論是父母、教師或是社會,難免在幼兒身上賦予較高 的期望要求,畢竟已從遊戲中學習的環境,進階至富有許多既定規範與制度的國 民義務教育,來到升學壓力的第一站。幼兒將在這數個月中,感受前所未有的改 變,父母和教師也引領期盼他們能解決發生在生活周遭的大小難題,具有獨立自 主的能力。隨著轉銜計畫和會議的開跑,幼兒的能力發展無法揠苗助長,承受著 來自環境的、課業與精神上的壓力,這麼多的不安導致負面情緒和脫序行為衍然 而生。

(四)課業的學習適應

幼稚園提供的生活經驗、學習方式及學習目標皆與國小相距甚遠。特殊需求 幼兒在入小學前,學習內容主要是引導其各大領域的發展,如:粗動作、精細動 作、知覺、認知發展、生活自理、社會情緒等;在課程部份的轉變,無論是學習 環境、作業、聽講的學習方式、時間的分配、評量等,均與學前的方式不盡相同(黃 柑,2009)。另外,在幼小場域轉換之際,不管在生活常規、生活例行事物、人際 關係、角色扮演皆發生變化,使得一般幼兒或特殊需求幼兒轉銜到小學時產生銜 接上的困難。

無論是幼生本身的障礙、家長的對轉銜的了解與配合度、下一個安置環境及 學前安置機構的準備度,甚至政策、法令是否提供幼兒應有的保障,這些問題直 接或間接的成為幼兒適應新環境時的轉銜鴻溝(白淑華,2003)。營造良好轉銜服 務,絕非一己之力可以達成,團隊的合作不僅是需要也是必要。在轉銜服務中,

除家長以及學前特殊教育教師勢必參與出席,團隊中專業人員的支持也佔有很大

的比重,其中治療師的入園服務由教育局遴聘分派時數進入幼托園所,為教育現 場提供醫療專業服務;轉銜安置會議的運作亦是如此,除學者、鑑輔會委員、鑑 定教師、家長,不同醫療專業領域的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 師)更明定列席,共同協調商討特殊需求幼兒最合適的教育安置場所。

二、學前轉銜中專業團隊的支持與服務措施 (一)學前轉銜的服務與重要性

依美國1986 年公布的99-457公法來說,強調提供特殊需求幼兒的轉銜服務。

研究亦指出,接受轉銜服務的特殊需求幼兒,上小學後的適應比控制組好( Ager &

Shapiro,1995)。至於國內的學前轉銜服務時間,則依據「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2 年第九條之規定,於學前教育大班時在個別化教育計畫中註明學生所需之轉銜服 務內容,並就其需要,加註升學輔導、生活、就業、心理輔導、福利服務及其他 相關專業服務等項目。由此可見,雖然美國學前轉銜服務的時間較國內為早,且 相關規定較為明確與系統化;但就精神意涵而言,國內外教育法規皆已十分肯定 學前轉銜的重要性(林宏熾、黃湘儀、楊雅茵與陳錦慧,2010)。

(二)專業團隊在轉銜服務中的角色與職責

就2004 年 IDEA (「個別障礙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簡稱 IDEA 2004)最新的規定而言,「轉銜服務」除了保 留1997 年 IDEA 修正案之原來定義外,並將轉銜服務與轉銜評量的理念及服務年 限予以擴張;將「復健諮商」的理念引進轉銜服務內。而我國在特殊教育法第九、

十、十一、十八條均明訂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 下簡稱鑑輔會),應運用專業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所擬定 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計畫,邀請相關專業人員加入提供各教育階段,包括升學 輔導、生活、就業、心理輔導、福利服務及其他相關專業等服務。

學者也積極倡導幼小轉銜應以特教團隊的作法合作,在團隊成員的職責中明 訂其中一環為專業人員的職責,並需以科技整合團隊來參與教育工作(陳昭銘,

2001)。因此,幼小銜接的問題不單是家長與教師雙方面而已,在轉銜此一動態的 過程中,團隊的各成員和家庭,應共同發展出符合學生需要且最合適的特教服務。

部分地區如研究者任職所在地-新北市,由教育局遴聘納入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 師、職能治療師參與特殊教育。藉由團隊合作給予學生通盤有系統、有績效的合 作體系,使專業團隊有效的提供轉銜服務與職責。

三、探討專業人員對入學準備能力的看法 (一)國內外入學準備能力標準的發展

從國內外的文獻發現,美國如火如荼進行的「標準本位教育」,即是強調透過

「標準」訂出學生必要的知識及技能做為能力標準(湯梓辰、周靜羚、許淑英與許 淑裕,2009)。美國是世界上教育質量最高的國家之一,有完整而獨特的教育 體系,大學前的教育又稱為基礎教育即K-12 教育階段,亦為義務教育。在陳 淑芳、江麗莉、詹文娟、鄭秋平與簡淑真2002 年的研究中,幼兒科學基本能力指 標建構研究說明美國各州紛紛採用國家教育標準,向各級學校表明其對各年級學 生(K-12)學科學習標準之要求,期使學校和教育人員能對於學生需要學些什麼和能 做什麼形成一個明確的共同願景。迄今,美國至少有四十六州都訂定州層級的幼 兒學習標準。不同的是,我國九年一貫課程規劃裡幼稚教育階段並非義務教育,

故未將幼稚園階段與國小銜接。儘管如此,我國已有學者在就學準備標準的相關 研究上投注大量心血,但由於目前國內相關文獻中,對於入學準備標準看法上的 歧異,有關入學準備標準的評量對象與方式亦有所不同。

黃意舒(2004)「幼稚園課程之幼兒基本學習能力」和盧美貴(2003)「幼兒基本 能力與學力指標建構研究」,目的是希望透過落實學力指標,以促進幼小銜接;王 天苗與林秀錦(2004)透過調查法,採用開放性問卷和訪談方式形成「幼兒入學所需 之準備能力」的共識;鄭雅方(2009)旨在建構國內適應之幼兒就學準備度評量「五 歲幼兒就學準備度評量表(長題本)」,供幼兒園確保教育品質之用。另外,張 翠娥(1998) 幼兒入小學前基本能力檢視表,也是針對幼小銜接課程所發展出來的。

不過,至今針對特殊需求幼兒由大班轉入小學之學習標準仍屬缺乏。目前相 關的文獻有:王天苗與林秀錦(2004)在動機和文獻探討中提到特殊需求幼兒入 小學的困難與狀況,有一小區塊是從特殊需求幼兒的角度去架構研究,不過研究 仍以一般幼兒為主體;林宏熾與王湘儀(2009)發表關於學前階段發展遲緩幼兒ㄧ般 轉銜技能之研究中,以個案研究方式,分別為飲食技能、服儀整飭、身體保健、

休閒與遊戲技能、學科預備技能與社會溝通層,並進一步提出相關的改善建議,

以做為轉銜等相關服務之參考;黃柑(2009)以台北縣某國小學前特教班畢業的特殊 需求幼兒為研究對象,了解特殊需求幼兒學校適應之情況;林宏熾、黃湘儀、楊 雅茵、陳錦慧於2010 年藉由描述性分析詮釋將學前階段自閉症兒童之一般轉銜技 能歸納為九大範疇與以統整,分別為:用餐技能、服儀整飭、身體保健、休閒與 遊戲技能、身體動作技能、讀寫算技能、人際互動、情緒控制、溝通效能等層面,

以做為轉銜等相關服務之參考;黃柑(2009)以台北縣某國小學前特教班畢業的特殊 需求幼兒為研究對象,了解特殊需求幼兒學校適應之情況;林宏熾、黃湘儀、楊 雅茵、陳錦慧於2010 年藉由描述性分析詮釋將學前階段自閉症兒童之一般轉銜技 能歸納為九大範疇與以統整,分別為:用餐技能、服儀整飭、身體保健、休閒與 遊戲技能、身體動作技能、讀寫算技能、人際互動、情緒控制、溝通效能等層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