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第三節 全球化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強、市民社會弱的政經型態;而隨著經濟自由化南韓政府逐步開放資本市場,使 財閥可以利用發行公司債來獲取資金,不必依賴政府所控制的銀行體系,使得南 韓政府無法再控制財閥政策,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地位不再,顯示隨著全球化而 來的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皆影響南韓國家角色(Diamond and Kim, 2000;

Haggard, 2000;Moon and Mo,1999)。

第三節 全球化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2-3-1 全球化理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有各種定義,但廣泛地說,全球化指涉的是 伴隨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持續擴張,和此種市場機制下的生產與消費型態、通信 網絡和其形式的不斷成長以及許多政治組織和運動的開展,所導致政治、經濟與 文化疆界重塑的現象(Youngs, 1999:2)。從 1980 年代以來全球化就是國際政治 經濟學中最為流行的關鍵詞之一,它指涉以下的現象:過去以民族國家規範為範 圍的經濟和貿易、投資等活動逐漸被世界性的跨國界的組織網絡組合起來,而大 幅度的避開國家和國際的規範架構(王振寰,1999:71)。

葉秋南(2008)認為全球化是人類進化的必然趨勢,而通訊和交通科技的發 達是推動這種趨勢的原動力。根據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1883-1950)

的學說,企業家為了追求利潤,透過發明和創新,不斷的推出新的產品,開創新 的產業和開拓新的市場。我們的社會就在這種「創造性的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過程中不斷的向前邁進。基於這種認知,我們可以把全球化看成人 類進化的一種旅程,前往無法達到最終目的地的旅程。

全球化所指涉的範圍廣泛,以下根據洪朝輝(2000)研究,簡述全球化理論 四種學派,首先為反映新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新左派(Neo-Left),將全球化看作 是帝國主義化、西化和中世紀主義。認為現今的全球化代表反動的全球帝國主義 與資本主義的勝利,其結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兩極分化,而國家和政府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淪為國際壟斷資本的代理人,代表學者為 S. Amin, A. Callinicos, S. Gill。

其次為視全球化是全球經濟與市場的整合,認為絕大多數國家在全球化過程 中將得到長遠的比較利益,而促成全球市場及全球競爭整合的出現之新自由派

(Neo-Liberals),特別是網際網路出現,各國及全民都可透過價格資訊透明化而 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而在這種結構下,政府角色進一步弱化,超國家組織將取 代國家的對外互動功能,代表學者是 K. Ohmae, 和 W. Grieder。

雖然新左派和新自由派對於全球化的評價完全相反,但卻都認同全球化強大 的影響力與趨勢,因此 Held et al.(2001)將此狂熱的全球化支持者合稱為「超 全球化學派」(the hyperglobalist thesis)。他們一致認為經濟全球化正在導致非國 家化(denationalization)的趨勢,傳統民族國家的權威與地位遭遇挑戰,因為在 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之下,傳統的國家既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內部事務,也無法 滿足國內國民的跨國界需求,因此,在沒有國界的經濟體系之下,每個國家政府 在全球資本中的功能,成為介於強大的跨國公司和區域經濟之間的「媒介機構」。 經濟全球化最終將形成一個超然於國家主權的社會經濟組織,取代傳統的民族國 家,並成為世界經濟和政治的主體。

雖然此兩派共同認定國家主權將讓位於經濟全球化,然不同的是,新左派是 希望在「勞動控制資本」前提下的國家消亡,實現無產階級主導世界的共產主義 理想,並對現今急速發展的全球化感到憂慮與悲觀。新自由派則懷著迥然不同的 心情,讚美目前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本控制勞動」下的國家權力弱化。

再其次為轉型學派(the transformationalist thesis),認為在新世紀的世界中,

全球化是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且正在重組現代社會與世界秩 序。目前的全球化完全是史無前例的,跨國界的政府和社會正在對世界進行重大 的調整,國際與國內、外交與內政的界線已經不再清晰,所謂的「國內外相交事 務」(intermestic affairs)日益成為一種新的領域,促使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空間 急遽擴大,成為影響一個社會和社區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所以,對這一學派而言,

全球化正在產生一種強大的「轉型力量」(transformative force),促使世界秩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的社會、經濟和制度產生「巨變」(shake-out),其代表人物為 Anthony Giddens, J. A. Scholte 和 M. Castells。

最後為視全球化為一種國際化的迷思(myth)的是懷疑學派(the skeptics thesis)。認為所謂「全球化」,充其量只是一種先進國家經濟之間的「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ation)而已,認為世紀之交的全球經濟,只是一種「區域化」

(regionalization),而非全球化,因為它只是歐洲、亞太和北美三大區域間金融 與貿易的合作。而且,經濟區域化正在朝著逆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因為區域經濟 日益走向排他、封閉和保護。所以,目前的區域化不是全球化的動力,而是阻力。

所以,當代流行的全球化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誇張」,其代表人物是 P. Hirst, G.

Thompson。

本論文為探討身處全球化時代的台灣與南韓,其政府對於經濟政策作為的過 程是否受全球化影響,而上述四種全球化理論學派皆有各自之論點,若採用某一 學派作為本論文全球化所涵蓋之範圍,則易犯斷章取義之誤,因此本論文所探討 之全球化應定義為跨區域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活動的擴展過程,並對地球另一區 域的民眾和社區產生廣泛(extensity)、強烈(intensity)以及快速(velocity)的 影響(洪朝輝,2000)。

面對全球化時代,台灣與南韓國家角色該如何調適,其重要性與 1980 年前 相比大為不同,顯見「全球化」之影響成為關鍵所在,以下根據江啟臣(2001)

的研究,從全球化實際上與概念上的意涵出發,更進一步解釋什麼是全球化。對 於全球化實際面向的解釋,指在全球化過程中有形、看得見、或物質上的改變,

而分為傳遞與流通的全球化,由資訊的交換與傳播,及人員的流動與旅行開始,

開啟不同與過往的改變,也因此合理化全球化時代之主張,也成為經濟的全球化 與社會文化的全球化之主要動力。

經濟的全球化因為資訊、貨品、服務、資金、科技、與勞工之流動性與行動 力而大增,進而影響到國際貿易的方式、投資的方向、國際間的生產分工、生產 模式,以及國內與國際生產、財富與收入的分配;隨著通訊與經濟全球化的持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發展,社會文化的全球化呈現同質化與地方化之兩極發展趨勢;生態環境的全球 化是直接、互賴與全球性的,其問題包含全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裂、全球雨林 濫伐、空氣及水的污染、愛滋病蔓延等問題,全球共同合作解決是唯一的解決途 徑。

針對全球化觀念面向之解釋指涉全球化為矛盾的變動,包含全球化所涵蓋之 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與文化的各個層面,其互動過程可能產生滿意與不滿 之結果;傳統之權力範圍受全球化過程之影響,權力重新分配與移轉的過程與現 象,因而出現整合與分裂;全球化同時也產生反作用與遭致反抗,而出現由上而 下或由下而上之全球化活動。

綜上所述,本論文探討之全球化應該兼備現象與觀念的雙重意義,然全球化 之影響過於廣泛,本論文無法做完整詳細之說明,因此僅就政治經濟上之影響,

探討在全球化框架之下,台灣與南韓在歷經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後,脫離威 權體制成為後民主化國家,在政經發展逐漸穩定的情況下,而受 1998 年亞洲金 融危機的影響,至危機結束後兩國努力締造第二次東亞經濟奇蹟的過程,台灣與 南韓這兩個開放經濟體的轉變,以下則對於全球化脈絡下的亞洲金融危機,及其 與國家角色的相關文獻作一檢閱。

2-3-2 全球化與亞洲金融危機之相關文獻

在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前,東亞經濟大環境已與四小龍經濟活躍發展的 70 年代不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逐漸侵蝕國家自主性,連帶造成經濟管制的 解除,以及新興工業國家其產業金融措施的失靈,加上產品循環和產業轉型的壓 力,形成低工資地區的產業競爭,同時美國取消冷戰期間因戰略需要而對戰略伙 伴所提供的進口優待,衝擊東亞地區剛起步的經濟(鄭為元,1999:7-8)。資金 自由流動雖有助於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增加、經濟的成長與財富的創造,但資本市 場開放也使國家暴露於國際市場紛亂的危險中,造成國家經濟的負面影響,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即說明資金自由流動對國家及國際經濟之影響(江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臣,2001)。

對東亞地區來說其缺乏適當的社會結構或面對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之友善文化,而難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使東亞發展的資金來 源為外國資本的短期與長期借貸,累積的外債佔 GDP 比重過高,讓償還債務變 得不可能,形成脆弱的金融體制(Moon, 2002)。亞洲金融危機因國際金融資本 的行動與全球化相互作用所致,全球化成功地跨越國家界線的市場,並強化市場 的自由競爭,因此認為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市場,皆是引發經濟危機發生 的因素(Kim, 2005)。Kerongkaew(2002)因此質疑全球化是否會替國家開啟投 資及其貿易體系帶來經濟利益,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重創東亞地區的經濟成 長,了解全球化雖是引發金融危機的主因,卻也是幫助受創東亞國家擺脫經濟衰 退,同時讓其他未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得到教訓,強調必須瞭解全球化並審慎

對東亞地區來說其缺乏適當的社會結構或面對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之友善文化,而難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使東亞發展的資金來 源為外國資本的短期與長期借貸,累積的外債佔 GDP 比重過高,讓償還債務變 得不可能,形成脆弱的金融體制(Moon, 2002)。亞洲金融危機因國際金融資本 的行動與全球化相互作用所致,全球化成功地跨越國家界線的市場,並強化市場 的自由競爭,因此認為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市場,皆是引發經濟危機發生 的因素(Kim, 2005)。Kerongkaew(2002)因此質疑全球化是否會替國家開啟投 資及其貿易體系帶來經濟利益,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重創東亞地區的經濟成 長,了解全球化雖是引發金融危機的主因,卻也是幫助受創東亞國家擺脫經濟衰 退,同時讓其他未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得到教訓,強調必須瞭解全球化並審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