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兩岸關係中的金門角色與影視媒體中的金門意象

第一節 兩岸關係中的金門角色

何謂兩岸關係?大體言之,「兩岸」是一個地理概念,意指分別位於台灣海 峽東、西兩側的台灣與中國大陸,一般稱二者之間的互動為「兩岸關係」。國共 內戰在 1949 年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北京成立並實質統治中國大陸。

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往台灣並維持動員戡亂政策,兩岸關係由此進入軍事對峙且政 治分立的「分裂國家」政治狀態。1因此本論文就以 1949 年兩岸分裂分治為計算 基準來談目前的兩岸關係,就歷史發展而言,兩岸關係的變遷過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時期:1949 到 1978 年的軍事衝突時期;1979 到 1987 年的和平對峙時期;1987 年到現在的民間交流時期。

一、 金門的戰地角色

1945 年 8 月中日戰爭結束,隨即進入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共人民解放軍先 後在 1948 年 11 月 2 日的瀋遼戰役、1949 年 1 月 10 日的淮海戰役(中華民國政府 稱為徐蚌會戰)打敗中華民國政府軍隊,人民解放軍並於 1949 年 1 月 31 日進入北 平,中共稱之為平津戰役,此時中華民國政府的優勢不見了。2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 月 25 日凌晨二時,人民解放軍以九千多兵力,在其岸 砲掩護下,分乘木船兩百餘艘,在嚨口、古寧頭一帶強行登陸,國軍沉著應戰,

雙方展開長達五十六小時的浴血苦戰。26 日凌晨三時,共軍以一加強營四個連 隊再登陸古寧頭。國軍於拂曉再次攻擊,在海空協力下,激戰至 26 日晚上,登

1 蔡東杰、洪銘德、李玫憲著,《圖解兩岸關係》(台北市:五南圖書,2017 年),頁 2。

2 張火木,《金門古今戰史》,頁 40。

陸之共軍大半為國軍殲滅,共軍殘餘部隊潰集古寧頭北山等處,再經國軍圍剿,

至27 日十時許,餘軍全部被國軍解除武裝。3

假設金門不保,則中共人民解放軍趁勢揮軍台澎,徒增國軍風險。金門古寧 頭戰役,的確是共軍在國共內戰中的一大敗筆,不僅延宕了其攻台時程,也阻礙 了其解放台灣的有利時機。從軍事鬥爭的角度來說,決定海峽兩岸隔海對峙的戰 役當屬古寧頭戰役,此戰役所造成的結果是兩岸隔海分治的局面。4古寧頭戰役 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就是有效延阻共軍解放台灣的企圖,確保台灣生機,讓大家 從喘息到鎮靜,安定軍心進而到埋頭建設台澎,促使後方順利發展的關鍵性戰役。

金門也因此役,奠立了其在兩岸分治過程中,戍守前方、反共前哨的戰地角色。

兩岸關係發展深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情勢所影響,而戰後的國際情勢又 以美蘇之間的冷戰最為重要。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隨即在東歐 與亞洲大舉擴張,共產黨勢力的威脅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深感不安,美國總 統杜魯門乃於 1947 年 3 月在國會宣示,基於「國家安全」與「二種生活方式的 選擇」,美國將全力對抗來自共黨的侵略。從此以後,「杜魯門主義」正式揭開了 長達四十多年的國際冷戰序幕。5金門由於地處海島,在冷戰期間的國共軍事對 峙期間,占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1950 年 3 月 1 日,蔣介石在台灣宣佈復行視事後,矢志反攻大陸計畫,不 斷鼓舞黨員同志必須立定決心,不成功便與台灣共存亡。61953 年韓戰結束,中 共對美國協助國民黨保有聯合國席位,以及美、台正協商簽訂「共同安全防禦條 約」,認為是侵犯中國內政與主權,最是不能容忍。7中共於 1954 年 9 月 3 日下 午 1 時 30 分,開始砲擊金門。當時金門防衛司令官劉玉章將軍,即令我砲兵部 隊斷然反擊壓制。當天共軍射擊連續二小時,至晚上八時許,仍有零星砲火,射

3 張火木,《金門古今戰史》,頁 44。

4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市:週知文化,2006 年),頁 93。

5 羅德水,〈兩岸關係發展與金門定位變遷之研究—一個金門人的觀察〉,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9,頁 48。

6 陳錦昌,《蔣中正遷台記》(台北:向陽文化,2005 年),頁 207。

7 黃昭能,〈金門在台海兩岸關係中腳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頁76。

擊共達五千發以上砲彈,打落在金門各處,從此揭開隔岸砲戰之序幕,8此即「九 三砲戰」。

國軍則從 9 月 7 日凌晨起,開始實施報復型反擊,連日出動海、空軍攻擊廈 門附近砲陣地軍集結區。同時,美軍第七艦隊也增派艦艇至金門附近加強偵查、

巡邏活動,隨時準備受命協助防守金門。99 月 22 日,共軍又一次無預警地砲擊 金門,這兩次砲擊時間雖都不長,惟在政治上卻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一是美國首 次認真考慮金馬外島問題,其次是此次炮戰有兩名美軍中校遭砲擊身亡,促使美 國總統認真思考與中華民國政府締結防禦條約的問題。10對金門的深遠影響是在 第一次台海危機結束之後,台北隨即在 1956 年 6 月,將金門馬祖劃為台澎金馬 僅有的兩處「戰地政務實驗區」之一,11從此進入以軍領政的軍管歲月,從此「黨、

政、軍」三位一體的戰地政務主宰了金門的政經發展,也限制了金門人應有的各 種權利。

毛澤東曾說:「砲擊金門,意在擊美。」121958 年 8 月 23 日下午 6 時 30 分,

中共以火砲三百四十門向金門島群瘋狂奇襲,在兩小時內,落彈五萬七千五百三 十三發。至 10 月 6 日零時 50 分,中共向我砲擊總計四十七萬四千九百一十發,

13此期間,金門海域也發生激烈地海戰,這就是舉世皆知的「八二三砲戰」。8 月 23 日砲打金門,毛澤東以為蔣介石會要求美國在福建投下原子彈。毛澤東並不 想進攻台灣,即使金門和馬祖也不想以武力佔取。他後來曾對其私人醫生李志綏 說:「金門、馬祖是我們和台灣聯結起來的兩個點,沒有這兩個點,台灣可就同 我們沒有聯繫了。一個人不是都有兩隻手嗎?金門、馬祖就是我們的兩隻手,用 來拉住台灣,不讓它跑掉。這兩個島又是指揮棒,你看怪不怪,可以用它指揮赫

8 張火木,《金門古今戰史》,頁 67。

9 張淑雅,〈台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近史所集刊》23 期,1994 年,頁 311。

10 徐焰,《金門之戰》(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頁 176。

11 羅德水,〈兩岸關係發展與金門定位變遷之研究—一個金門人的觀察〉,頁 85。

12 陶文釗,〈有張有弛:一九五四~一九五八年的中美關係〉,陶文釗、梁碧瑩主編《美國與近現 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12 月),頁 201。

13 張火木,《金門古今戰史》,頁 80。

魯雪夫和艾森豪團團轉。」14八二三砲戰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台獨」的滋 長,挫敗美國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圖謀。因為金門、馬祖是台灣與大 陸連接的臍帶,豈能輕易被人剪斷。

八二三砲戰結束後,中共為了「歡迎」、「歡送」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問台灣,

於 1960 年 6 月 17 日、19 日兩天再度大舉砲轟金門,也就是金門人所稱的「六一 七」、「六一九」砲戰。15對中共而言,砲擊金門顯然只是一種手段,一種藉由金 門地緣特性將金門當成是抗議「美蔣集團」製造「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的 工具。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堅守金門的目的除了確保台澎的安全與作為反攻大 陸的跳板外,也是以金門的地緣特性作為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的具體象徵,以 進一步維持政府在台灣統治的正當性。

二、 美國與中共建交後的金門角色

1979 年 1 月 1 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外交關係,並認知中共當局為 代表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同年元旦,中共人大會常委會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16,宣告即日起停止對金門外島的砲擊,並呼籲兩岸共同來商談結束雙方軍事對 峙狀態,而且希望在創造台海安全環境的前提下,促進兩岸的三通(通郵、通航、

通商)與四流(科學、文化、體育與經濟等交流)。這是中共對台政策自 1949 年以 來,首度提出有關和平統一的具體建議。17可見中共一改過去強硬的「解放台灣」

政策,代之以較軟性及和平的訴求。

中共「告台灣同胞書」及「停止砲擊大、小金門等島嶼」聲明,顯然係針對 美國與中共建交後,趁我國人心惶亂之際,企圖以「招降」姿態,向台灣提出「和 談」要求,藉以瓦解人心士氣,達到「和平統一台灣」的目的。上述作法,除了 對台灣人民外,其宣傳效果更擴及海外僑胞和世界各國人士,很容易使人產生中

14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1996 年),頁 260。

15 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頁1252。

16 有關〈告台灣同胞書〉全文內容,詳見下列網址:

http://hk.crntt.com/doc/1008/4/4/2/100844253.html

17 邵宗海,《兩岸關係》,頁 180。

共已經放棄武力攻台的假象。18台北洞悉此一統戰手法,並考慮它對台灣島內外 軍民士氣可能之影響,乃於同年4 月 4 日,針對上述統戰,公開對外宣稱台灣「不 妥協、不談判、不接觸」的立場,明確表達官方在台海兩岸之立場。在此立場下,

中共雖不再砲擊金門,金門依然被台北期望扮演戰地角色的功能,19主要原因就 是基於政治及國防安全考量,金門依然被台北視為前線、戰地。

三、 兩岸開放交流後的金門角色

1987 年,政府宣告解除實施長達 38 年的「戒嚴令」。同年 11 月 2 日,蔣經 國基於傳統倫理親情及人道立場,開始接受榮民申請赴大陸探親。20長期隔絕對 立的兩岸關係,便起了根本性的變化,此項政策除對台灣社會造成影響外,更對 金門地區的敵我意識造成重大衝擊。許多金門人開始重新思索,到底兩岸緊張情 勢和緩之後,金門人要如何看待中共?在以後的兩岸關係中又該如何自處?不少 金門人也因此發出質疑,「台灣都開放兩岸交流了,憑什麼繼續將金門當成對抗 中共的戰地?」也正由於探親政策所帶來的內外環境變化,使得長久以來台北對 金門反攻跳板的政策迷思也在金門人的反省之下逐漸被打破。而原本就在暗中進 行的金廈兩門「小額貿易」此時對金門人來說也更具有正當性,「小兩岸」之間

1987 年,政府宣告解除實施長達 38 年的「戒嚴令」。同年 11 月 2 日,蔣經 國基於傳統倫理親情及人道立場,開始接受榮民申請赴大陸探親。20長期隔絕對 立的兩岸關係,便起了根本性的變化,此項政策除對台灣社會造成影響外,更對 金門地區的敵我意識造成重大衝擊。許多金門人開始重新思索,到底兩岸緊張情 勢和緩之後,金門人要如何看待中共?在以後的兩岸關係中又該如何自處?不少 金門人也因此發出質疑,「台灣都開放兩岸交流了,憑什麼繼續將金門當成對抗 中共的戰地?」也正由於探親政策所帶來的內外環境變化,使得長久以來台北對 金門反攻跳板的政策迷思也在金門人的反省之下逐漸被打破。而原本就在暗中進 行的金廈兩門「小額貿易」此時對金門人來說也更具有正當性,「小兩岸」之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