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八、「保生文化祭」系列中的社區學習

保安宮於 1994 年開始第一步的廟會文化轉型,當時行政院文建會全國文藝 季活動,由保安宮主辨的「保生文化節」系列活動拉開序幕,不論是民俗活動項 目:如家姓戲、過火、放火獅,或加入廟埕文化新元素如:文物展、宗教導覽、

中醫義診等活動,均受到民眾熱烈歡迎與肯定(大道 53 期)。

而後於 2000 年以「保生文化祭」為題重新展開一連串傳統與現代的廟會活 動,每年約於四月至六月之間舉行,例如 2009 的文化祭日程自 3 月 31 日至 5 月 31 日整整兩個月,其活動內容豐富多元(附錄六)。而在 2008 年的「保生文化祭」

更以豐美厚實的民俗文化活動,結合國立台灣傳統藝術總處共同主辨「2008 台 北保安宮歌仔戲匯演」,第一季從三月初演到六月底,第二季則從九月初演至十 二月底(大道 53 期)。保安宮的歌仔戲演出是一個全省唯一透過評審機制的外台 戲,以第二季為例,其甄選工作經審查委員的熱烈討論,在 32 個團體所提供的

50 個表演劇碼中,選出 22 個團體,共演出 34 個場次,演出團體幾乎匯集了台灣 所有知名的歌仔戲團體,含河洛歌仔戲、明華園、陳美雲歌劇團等(附錄七)。

(一)家姓戲

家姓戲是保安宮極具特色的習俗,早期每年於 保生大帝聖誔,自農曆三月 初五到廿八日,由保安宮信仰圈內各宗親氏族輪番提供祝聖酬神戲,藉以促進宗 族榮譽感與聯絡感情。原本由大龍峒地方張姓宗族首日開演, 保生大帝吳真人 之後裔吳姓最後一天壓軸,其餘各姓氏宗族輪流演出(大道 31 期)。不過隨臺北 市的快速開發,大龍峒為舊社區,宗親組織日漸瓦解,現在的家姓戲由保安宮籌 措經費演出,內容包括歌仔戲、布袋戲、南管、北管等,而參與家姓戲的團體成 員涵蓋有職業劇團、保安宮社團、學校藝術科系及大學社團等。臺灣傳統的地方 戲曲表演活動,透過集體的參與,可相當程度達到情感表達與族群認同。現今的 家姓戲演出雖固有的社會組織特質不再,但已轉型為現代社會的民俗文化新風 貌。

(二)宗教信仰講座及學術研討會

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於2002 年6 月22 日在保安宮圖書館舉行,以大龍 峒開發與聚落發展、道家醫療與養生文化、保生大帝信仰、大龍峒保安宮廟埕文 化等為四大主題。此研討會由廟方主導規畫,學者從旁協助,是當年保生文化祭 系列活動之一,也首次嘗試以宗教為主體來進行與學術的對談。如此新形式與新 思維,正為宗教、文化、學術創建了另一種新的連結模式,也同時累積出更為豐 富的宗教能量(大道28期)。

在2007的保生文化祭中開始規劃「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其內容原是保安 宮所創設的「保生道教文化學院」中,關於台灣宮廟道教神譜的課程,原為上課 教材特別請請授課老師改寫成學術論文,並於此次研討會中進行報告,為各宮廟 執事及一般民眾提供一個正確認識道教神明的資料(大道48期)。在2008年的「道 教神祇學術研討會」也依神譜的系統,邀請專研該神祇的學者專家撰述論文公開 發表,七位教授分別發表七尊神祇: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紫微大帝、軒轅大帝、

東嶽大帝、保生大帝及神農大帝(大道52期)。

(三)民俗技藝研習營

而保安宮在文化祭或民俗藝術節中,為了讓民眾體驗民俗技藝之美所規劃的 的「民俗技藝研習營」,讓民眾藉由動手作的樂趣,體會傳統技藝所蘊含的文化 深度,具體實踐民俗藝術生活化之本質。如 2003 年因修廟後的三朝慶成醮是以 最正統的道教科儀舉行,其中施放水燈召來四方水陸孤幽,以及普度境內孤魂野 鬼,是民眾最容易有參與感的醮典活動。因此保安宮特別在慶成醮前夕開設的水 燈、捏麵研習班,希望藉著實作,將民俗技藝傳承,也能讓民眾在祭典中經由親 身參與施放,享受慶成醮的節慶氣氛(大道 32 期)。其它如:2004 年的書的身份 證-「藏書票」;2005 年的果雕 DIY;2006 年的 12 生肖皮影戲偶 DIY ;2007 年 的實用押花技藝等,活動常吸引近百人參加。

(四)藥材展及中醫講座

每年的保生文化祭都會在圖書館辨理二至三天的藥材展,2003 年並於展覽 時同時辨理「中醫講座」;2004 年請台北市中藥商同業公會將許多「鎮家寶」級 之藥材獻出展覽,讓民眾大開眼界,展出期間公會理事、監事並親自義務在現場 為參觀者一一解說(大道 36 期)。

保安宮將傳統民間信仰的廟會慶典策畫成一文化祭,是以傳統的民俗信 仰祭典為基礎,再賦予新的文化質素,使之轉型為一個兼具宗教、文化、觀 光、民俗特色的活動,而在地方上造成轟動。綜合而言,保生文化祭具有下 列意義(李世偉,2005):

1、社區認同的凝聚:地方廟宇一直是地方人士的信仰中心,也藉廟宇來強 化彼此的認同,現代社會中此類功能雖漸淡化,但以保安宮為例,地方信眾或居 民除了平時到保安宮祈福、參加祭典、到圖書館看書、參加藝文活動等,社區早 已和保安宮結合成一個生活共同體。如此再透過保生文化祭,讓生活與文化的認 同更予以強化,在保生大帝於大龍峒遶境踩街時,讓民眾了解神靈威力得以保佑

2、民眾傳承與創新:保生文化祭舉辦的活動兼具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用,如 古蹟解說可讓參加者認識保安宮的歷史文化與變革,體現先人蓽路藍縷的精神;

重新恢復「過火」、「放火獅」習俗,接續斷失的民俗文化傳統;家姓戲雖然由 於傳統的氏族的流動快速形同瓦解,於是保安宮出資邀請具有藝術水準的傳統戲 劇團體演出,演出劇目也多為招牌戲,可說是從族群凝聚轉為文化凝聚,家姓戲 也得以傳承與創新。而其他的藝文活動展演、藝陣表演等也都可看出這樣的特質。

3、弘揚善道:宗教原即具弘揚善道、濟世濟民使命,保生文化祭中家姓戲 演出的一些劇碼仍以傳統道德價值所認可的忠孝節義為主體,具有一定潛移默化 的教化作用。

4、破除人際藩籬:保生文化祭除具莊嚴的宗教文化意義外,也展現中國廟 會文化固有的人神同歡精神,藉由神明神誕節日,保安宮設計安排許多嘉年華式 的狂歡活動,在現代忙碌社會中具抒解身心、放鬆精神的作用,也藉此機會破除 你我的藩籬,拉近彼此的距離感,讓人際關係更為和諧圓融。

由上述保安宮推展社區教育活動的多元面向可以看出,民眾參與學者活動 的方式可能不止一種,他可能又參加藝文研習班學習了技能,如國樂、插花、合 唱團…等等,又因此加入了寺廟的文化義工,幫助寺廟祭典的義務演奏或幫廟裡 的各殿插花,又成了另一種服務學習,而保安宮又經常舉辦藝文活動學習成果 展,如果學習者在市府大廳或社教館表演或展出作品,不但激勵學習者本身有了 成就感,也能促進或引起參觀者參與學習的動機。

第三節 社區教育之相關文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