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大道季刊(1995-2009)。1-55 期。台北:保安宮。

王見川(2004)。從龍華教到佛教-台南德化堂的成立與其在近代的發展。臺灣 的寺廟與齋堂。台北:博揚文化。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

王政彥(2002)。終生學習社區合作網絡的發展。台北:五南。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Danny L.Jorgensen(1989)。參與觀察法。台北:

弘智。

王世慶(1994)。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灣 研究叢刊論文集。台北:聯經。

元庚鮮(1999)。非營利民間團體推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2008)。內政部 97 年度施政計畫。台北:內政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文化資產保存法。臺北市:編者印行。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0)。社區總體營造行動手冊。臺北市:編者印行。

李世偉(2004a)。台北大龍峒保安宮的創建與近代變遷-兼談林拱辰的貢獻。臺 灣的寺廟與齋堂。台北:博揚文化。

李世偉(2004b)。大龍峒保安宮的創建與保生大帝的信仰。2003 大龍峒保安宮 保生文化祭癸未年三朝慶成醮民俗藝術節專輯。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

李世偉、王見川、范純武等(2005)。新修大龍峒保安宮志。台北市:財團法人 台北保安宮。

李素卿譯(1997)。成人學習者、成人教育與社區。台北:五南。

李瑛、鍾瀙鋌(2007)。建立社區學習體系人才培育基礎研習課程之探討。社區終 身學習體系的政策、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宋英明(2006)。非營利組織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以嘉義民雄文教基金會 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幸蓉(1996)。民間團體實施社區成人教育之模式探討-以橋仔頭文史協會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碧芬等(2002)。台北市社區文化生活圈運作模式之研究。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委託淨土景觀工作室。

邱淑芬(1996)。基督教會辨理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現況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芬(1998)。臺灣地區基督教機構提供終身學習資源之相關研究。中華民國 終身學習年國際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

林本炫(2005)。民間信仰與台灣的宗教變遷。寺廟宗教文化與社會教育研討會 論文集。內政部、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林妙香(2000)。社區義工參與社區問題解決的學習及其影響之探討一以嘉義市王 田里社區義工為例。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1996)。社教行銷的逆向思考。社教雙月刊。17期,6-8。

林美容(1989)。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41-104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7)。社區學習的意涵與作法-從空間概念來解析學習。社區終身學 習體系的政策、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林勝俊(1986)。台灣寺廟的職權與功能。台北:文史哲。

林劍秋(1994)。台灣地方神廟管理與社會功能之探討-以台南縣為例。中華大

林勝義(1997)。志願服務的教育訓練。社區發展季刊,78,14-18。

林勝義(2002)。服務學習概論。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保安宮(2007)。保生文化季 2004-2006 成果專輯。台北:編者印行。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 北:巨流。

施沛琳(2005)。寺廟文化藝術功能之探討-以台北保安宮為個案。國立臺北藝 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迪明(2004)。台灣寺廟公益角色探討-以台北市行天宮為例。南華大學非營 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士(2005)。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高明士(2007)。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徐慶齡(2005)。從非營利組織看艋舺龍山寺的宗教精神。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 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教育部(2007)。公民美學動起來-專訪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載於 2007 全國社區 教育研討會大會手冊。台北市:編者印行。

張珣(2002)。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擴展與變遷。信仰、儀式與社會/

林美容主編。台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珣(2003)。打破圈圈-從「祭祀圈」到「後祭祀圈」。台灣本土宗教的新視野 與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

張苑珍(1998)。民間非營利組織辨理成人教育活動現況與省思。成人教育。第 46 期。24-32

張德永(2003)。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的觀察與省思。台北:師大書苑。

陳思妃(2006)。社區推展祭祀文化活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子地區為例。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9)。從社區營造談永續台灣。文化視窗。第八卷,14-21。

陳振甫(2005)。寺廟宗教活動與社區文化。寺廟宗教文化與社會教育研討會論 文集。內政部、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梁玫玲(1996)。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 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渠東譯(2002)。Emile Durkheim原著。社會分工論。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黃明月(1999)。服務性學習與婦女教育。成人教育。52期,31-38。

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35-56 黃美賢(2002)。社區推展藝術教育之策略規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

會主編: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5)。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

黃錦綿(2003)。台南縣民間寺廟推展社區教育活動現況與途徑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慶生(2000)。寺廟經營與管理。台北:永然。

曾銘傑(1998)。從社區發展的歷程探究社區成人教育推動的內涵:以大溪老街社 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惟曾(1995)。臺灣地區成人教育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 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君譯(2004)。Sharan & Rosemary 著。終身學習全書:成人教育總論。台北:

商周出版。

詹棟樑(2003)。後現代成人教育的特色。後現代的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莊芳榮(1986)。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佩珊(2004)。從舊廟改建到認同轉化-宜蘭縣大二結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溫振華(1989。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台北文獻。88 期,1-42。

董芳苑(198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趙曉薇(1999)。台灣佛教組織與社區終身學習-以國際佛光會為例。社區終身 學習。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鄧欣怡(2000)。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一以義務 張老師為例。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美(2006)。建立在地特色與自主運作的社區教育學習體系之策略。社教雙 月刋,第 132 期。15-21

蔡美玉(2002)。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鄭志明(1994)。臺灣民間信仰濟世觀的現代意義。宗教論述專輯(一)社會服 務篇。內政部。

鄭志明(2005)。戰後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寺廟宗教文化與社會教育研討 會論文集。內政部、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鄭熙彥(199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市:復文。

劉子瑜(2006)。高雄市成人志願服務工作者之工作投入與終身學習素養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菁(2008)。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 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毓玲譯(1993)。Osborne and Gaebler, T 著。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文化。

謝宗榮(2003)。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北:晨星出版。

謝宗榮(2006)。臺灣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台北:博揚文化。

謝紹寬(2005)。建構學習型政府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學習模式個案為例。逢甲 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清全(2008)。寺廟治理網路的變遷: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例。國立臺灣 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蔣玉嬋(2008)。社區劇場與社區學習。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

習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顏尚文(1997)。法華思想與佛教社區共同體──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 例。中華佛學學報第 010 期,233-247。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羅問(2005)。神明百科通鑑。台北:禾馬文化。

蕭文高(2007)。臺灣社區工作的政策典範與治理-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省思。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藍志玟(2001)。台北大龍峒聚落之研究(1802-1945)。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Eyler, J., & Giles, D. E. (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Francisco:Jossey-Bass Inc.

Keller, S.(2003).Community: Pursuing the Dream, Living the Real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Marsick, V.J. & Watkins, K.E.(1990). Informal and incidental learning in the work

place. London: Routledge.

Sandra, K.(1998). Volunteering and adult learning.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umbus OH.(ERIC Identifier:

423428).Retrieved December 11, 2001, from the World WideWeb:

http//www.ed.gov/databases/ERICDigest/ed423428.html

Thomas, A.M.(1991). Beyond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Wenger, E.(2006).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14th print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網站

中華民國 97 年內政部概要 http://www.moi.gov.tw/outline/2.htm 艋舺龍山寺網站 http://www.lungshan.org.tw/home.htm

慈濟教育志業網站 http://www2.tzuchi.org.tw/education/index.htm 鹿耳門天后宮網站

http://www.luerhmen.org.tw/

台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art_index.jsp 四、報紙

中國時報(2009.05.29)。國際魅力 5 景點 風光出線。A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