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的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 (頁 48-6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主題為-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公民素養」內涵之比較研究,因此 本節蒐集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相關的研究以期刊為主,碩博士論文為輔,進行 整理、探討及分析。共分為三個小節:臺灣公民教育教材的相關研究,中國品 德教育教材相關研究及比較兩地公民教育教材相關研究。分別加以論述如下:

一、臺灣公民教育教材的相關研究

本小節針對有關臺灣的公民教育教材相關研究進行蒐集整理,並彙整成表格,

如表 2-7。

30

31

32

33

34 秀嫚,1996;王錦雀,1998;朱美珍、陳淑娟、黃欣柔,2016;朱美珍,2017):

1. 淡化威權色彩,減少對兩岸敵對的論述

35

8. 增進對公民教育的了解與認識

(二) 九年一貫課綱實施後,公民教育教材常見的問題與建議(吳俊憲,2009;

周珮儀、鄭明長,2011;吳瓊洳、蔡明昌,2011;吳瓊洳,2012;林佳瑜、陳麗 華,2013;塗宥騏、陳麗華,2014):

1. 在課綱精神方面,教科書呈現大多知識性及技能性的內容,且偏向成 人中心主義,學生中心取向比率偏低。

2. 階段能力指標方面,教科書與相對應的能力指標連結性待加強,各單 元內容與能力指標的比例分配應均衡,不應偏重某特定單元;列出能 力指標和十大基本能力及重大議題三者之間的連結。

3. 組織架構方面,強調各單元分布的邏輯次序,將同質性高的內容編排 串連一起,避免分散在各單元,並須留意是否有重複的內容。

4. 教材內容方面,需視現實狀況調整內容議題,如需考量臺灣新移民及 新臺灣之子的相關議題以符合近代人口結構的演變。應留意是否造成 學生記憶性知識的負擔,資料應留意資訊正確性,避免錯置現象發 生;學習以重要概念為主,避免造成學習負擔,而安排的動腦問題須 考量難易度適中且是多元開放性題目。

5. 圖文表達方面,課文文字陳述不宜偏重說明文,並應納入開放思考性 問題、圖片文字說明應簡單扼要、對於相關名詞詮釋不宜過於狹隘。

圖表、繪製流程及步驟、數據須隨時更新並具有學習意義,文字、符 號、標點符號要大小適中,並易讀正確、圖片及文字的連結性高、文 句陳述避免涉及價值判斷。

6. 全球化議題日趨重視,加強培育全球化的公民。

7. 多元文化內涵的分析、建構與理解。

8. 教科書審查意見及委員的關注焦點都集中於文本及圖表設計。

二、中國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有關中國的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相關研究進行蒐集整理,並彙整

36

37

38

為中心 3.注重活動化。4.體現澳門在地特色 5.培養全球公民。

(三) 祁珮琳(2006)研究發現中國大陸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科書:1.道德及政 治教育兼重 2.教材中出現人物略帶崇敬英雄領袖傾向 3.內容安排層遞漸進 4.注重連結學生生活體驗。

(四) 陳貞(2015) 提出滬教版小學階段《品德與教育》須營造生活化的課堂 氛圍及主題活動,累積豐厚多元的生活經驗,藉此形塑良好品德。

(五) 教育部(2016) 為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在中小學設立法治 知識課程,中小學《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將統一改為《道德與 法治》。

三、比較兩地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有關比較兩地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相關研究進行蒐集整理,並彙 整成表格,如表 2-9。

表 2-9

兩地公民教育教材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題目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或主旨

兩岸小學社會科教 科書中公民教育內 涵與教學取向之比 較分析

郭秀梅 (2013)

臺灣 97 年九年一貫社 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 與翰林版的國小《社 會》教科書,三到六年 級共八冊;大陸則為品 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 驗稿)與人教版出版國 小《品德與社會》教科 書,三到六年級共八 冊。

透過兩岸小學現行 社會科教科書的分 析、比較來了解兩岸 公民教育的內涵。

39

臺灣與大陸國小階 段社會科課程綱要 比較研究

曾榮華 (2013)

大陸《基礎教育課程改 革綱要—品德與社會 課程標準(實驗稿)》、

臺灣國民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社會 學習領域

利用社會科課程五 項比較基準:設置沿 革、建構觀點、現行 綱要內容、道德教 育、及國家認同,進 行探討兩岸國民小 學階段社會科課程 之異同。

上列兩位學者進行比較兩岸社會教科書及課程綱要,將臺灣及中國的異同點 綜合整理如下:

(一) 教育政策 1. 相同點:

(1)皆進行公民教育改革 (2)注重法治及全球化教育

(3)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公民權利及公民素養等概念培育 (4)注重生活體驗與課程的連結

2. 相異點:

(1)臺灣-

教育內涵傾向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關心公民的個人權利與民主法 治意涵,強調家鄉認同但缺乏國家認同,傾向本土化及去政治化。臺灣 國名為是「中華民國」,但因中國認定「一個中國」政策,在國際上面 臨認同的挑戰,所以應讓學生體現現實,對於國家認同能有自行判斷能 力。

(2)中國-

有明確定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傾向國家主義,最注重培養國族認 同,培養愛黨、愛國而呈現中國式的民主概念。

40

(二) 教學取向 1. 相同點:

皆以學生為中心,傾向公民資質為主教學,嘗試融入社會科學方法,希 望學生學習品德教育從日常生活落實,兩岸都缺乏探索、反思、批判的 教學。

2. 相異點:

(1)臺灣-

將品德教育融入各領域學習,未設專門科目教學,但因融入非強制,所 以成效仍待觀察,未來可考慮納入社會科。教科書以傳遞知識為主性質 與百科全書相近,屬平舖直述重理性。

(2)中國-

重視「品德教育」,教科書呈現活潑多元,活動單元較具趣味豐富,文 字具感染力(郭秀梅,2013;曾榮華,2013)。

41

在文檔中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 (頁 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