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

Copied!
2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承昌 博士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 「公民素養」內涵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賴美伶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公民素養」內 涵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賴美伶 撰

指導教授:鄭承昌博士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4)
(5)
(6)

致謝辭

憶當初,猶豫不決是否要踏入「寫」海無涯的研究領域生涯,瞻前思後,最 終毅然決定,甚至為進修而離職,從蘇州轉戰到上海的台商子女學校服務,進而 返台踏上這趟為期三年半的求學征途。每每在大學路上奔馳,望著碧綠蓊鬱的遠 方山脈,隨著四季變化,在台東豔陽下嶄露殊異的風情,都讓時而迷惘、時而苦 悶、埋頭疾寫論文的我心曠神怡、爽心悅目,這幕「好山」陪伴我度過這段積日 累月的論文寫作歲月,黽勉學習,而最終盼到書寫謝誌這一刻,築夢踏實,成就 屬於自己的一本學術論文著作。

首先衷心感謝指導教授-鄭承昌老師,於茫然迷惘時,不斷給予正能量,一 步一步邁向正軌;於深陷低潮時,善用心理輔導技巧,一道一道構築自信,在鄭 老師的鼓勵、支持、輔導下,終於完成這冊論文,致謝鄭老師的栽培玉成;同時 感謝考試委員-許有為教授及賀俊智教授於父親節當天撥冗出席畢業論文考試,

針對兩地公民素養差異性提出精當建議及一針見血評語,讓我短時間內,理解撰 寫的缺失及不夠周密處,重新審視、予以修正;並誠摯感謝金門高中公民老師- 陳香君老師、新港國中公民老師-謝振安老師及海端國中-黛瑩老師,協助論文的 編碼作業、完成信度分析;最後感謝我的精神支柱-一群可愛家人,除默然無聲、

大力支持我的爸媽外,還有姊妹花花們-配香姊、麗雲姊、美媚姊及郁秀妹,於 攻讀碩士學位四年暑假中,特地從嘉義、基隆、屏東遠赴台東陪伴,徜徉於台東 的好山好水,藉此紓解壓力、感受親情圍繞,因此論文付梓送印,家人的支持實 屬居功厥偉。唯一小小缺憾即畢業論文口考時,蔡東鐘老師因有要事,不克出席,

感謝蔡老師在計畫論文口考時,給予許多中肯的建議,讓前三章的論文於修改 後,趨於完善、臻於理想。

最終以一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1996)教育名言「終身教育是人類進 入廿一世紀的一把鑰匙。」自我期許與勉勵,感謝自己彼時堅持,才能收穫今日 豐碩果實,更企望未來能秉持手不釋卷的熱學心態,永不停歇、永續學習。

(7)

i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公民素養」

內涵之比較研究

作 者 : 賴 美 伶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並分析臺灣國小階段康軒版的社會教科書共

十二冊,與上海小學階段包含「人教版」二冊「滬教版」八冊,合 計共二十二冊的教科書在「公民素養」內涵的比較探討研究。採用 內容分析法為研究方法,針對課文及圖文專欄兩部分進行分析比 較。本研究著重在探討臺灣及上海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公民素 養」三大內涵的特色,並分析比較臺灣及上海兩地小學階段的社會 教科書在「公民素養」內涵的異同,進而將研究結果提供兩地社會 教科書教材編撰研發參見之方向。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研究結

論:兩地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在「公民素養」內涵的差異: (一)低

年級:上海社會教科書〈1〉能兼備呈現「現代德行」大部分內涵〈2〉

著重公民基本知識的理解與認識,而臺灣社會教科書〈1〉能均勻顯 現「公民認知」大部分內涵〈2〉能符應「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的 核心素養〈3〉著重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進而適應未來的小公 民〈4〉開始關注生態環保的相關議題。(二)中年級:上海社會教 科書〈1〉著重培植「忠黨愛國、民族認同」的意識〈2〉側重環保 意識的養成〈3〉尚未呈現參與公眾事務能力的培養,而臺灣社會教 科書〈1〉顯現「國族認同」及「關懷弱勢」的比重偏低〈2〉對於

公眾事務參與的相關議題於中年級才逐漸開展。 (三)高年級:上海

社會教科書對於「世界觀」議題的論述篇章大幅超越臺灣,另外臺

(8)

ii

灣社會教科書〈1〉著重公民對於國家多範疇基本知識的認識與理 解,有相當比重的論述、豐富充實的闡述說明〈2〉強調生態環保議 題〈3〉對於國族認同意識的養成較為疏漏。

關鍵字: 公民素養、教科書、內容分析法

(9)

iii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tent of “Citizenship” in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s in Taiwan and Shanghai

Mei-Ling Lai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content of “citizenship”

in 22 volumes of textbook, including 12 volumes of textbook of Society

of Kang Hsuan Version used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Taiwan and 2

volumes of “Jen Jiao Version” and 8 volumes of “Hu Jiao Version” used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Shanghai. By Content Analysis as the research

method, it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texts and graphic colum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izenship in textbooks of

Society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Taiwan and Shanghai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content of citizenship to serve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editing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textbooks of Society in Taiwan and Shanghai. According to research

findings, the conclusions are shown below. Difference of content of

citizenship in textbooks of Society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Taiwan and

Shanghai: 1) Grade 1 & 2: textbook of Society in Shanghai (1) shows

most of the content of “modern virtues” (2) and emphasizes the

comprehension and introduction of civic basic knowledge. Textbook of

Society in Taiwan (1) reveals properly most of content of “civic

cognition”, (2) complies with core literac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eam work”, (3)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young citizens

with independent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mpetence and adaption to

(10)

iv

the future (4) and concerns about the issues related to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 Grade 3 & 4: textbook of Society in Shanghai (1) cultivates the consciousness of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2) emphasizes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3) does not show the cultivation of competence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Textbook of Society in Taiwan (1) focuses less on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concern for the disadvantaged minority and (2) successively introduces the issues related to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at the phase of Grade 3 & 4. 3) Grade 5 & 6: the discussion in the textbook of Society in Shanghai on “World View” i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in Taiwan. In addition, textbook of Society in Taiwan (1) includes significant discussion and description on int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national basic knowledge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2) emphasizes the issues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3) relatively neglects the cultivation of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Keywords: citizenship, textbook, Content Analysis

(11)

v

目 次

要 ... i

Abstract ...ⅲ

次 ... ⅴ次 ... ⅷ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動機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3

一、研究目的 ... 4

二、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一、教科書 ... 4

二、公民素養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一、研究範圍 ... 6

二、研究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 ... 9

一、公民及素養的涵義 ... 9

二、公民素養的涵義 ... 10

第二節 兩地公民教育及品德教育的實施現況 ... 17

一、臺灣公民教育實施趨勢與策略 ... 17

二、上海品德教育實施現況 ... 21

第三節 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的相關研究 ... 29

一、臺灣公民教育教材的相關研究 ... 29

(12)

vi

二、中國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相關研究 ... 35

三、比較兩地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相關研究 ...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歷程 ...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41

一、研究方法 ... 41

二、研究工具 ... 42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44

一、研究架構 ... 44

二、研究流程 ...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7

一、臺灣國小社會教科書選定研究對象 ... 47

二、上海小學社會教科書選定研究對象 ... 4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7

第一節 臺灣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之公民素養內涵 ... 67

第二節 上海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之公民素養內涵 ... 90

第三節 兩地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公民素養內涵分析比較 ... 137

第四節 兩地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之公民素養綜合討論 ... 1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85

第一節 結論 ... 185

一、臺灣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呈現公民素養三大內涵之特色 ... 185

二、上海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呈現公民素養三大內涵之特色 ... 186

三、兩地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在公民素養內涵的差異 ... 187

第二節 建議 ... 190

一、給臺灣社會教科書教材編撰研發參見之建議 ... 191

二、給上海社會教科書教材編撰研發參見之建議 ... 192

三、給未來相同主題研究者參照方向 ... 193

參考文獻 ... 195

(13)

vii

一、中文文獻 ... 195 附錄一 ... 201 專家檢核類目調查問卷 ... 201

(14)

viii

表 次

表 2-1 三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 ... 11

表 2-2 多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或特色 ... 13

表 2-3 公民素養三大內涵的定義 ... 16

表 2-4 當前品德教育政策的困境與相應建議 ... 19

表 2-5 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階段目標 ... 23

表 2-6 上海市小學 2017 學年度課程計畫 ... 27

表 2-7 臺灣公民教育教材相關研究一覽表 ... 30

表 2-8 中國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相關研究一覽表 ... 36

表 2-9 兩地公民教育教材相關研究一覽表 ... 38

表 3-1 公民素養類目編碼對照表 ... 42

表 3-2 公民素養類目編碼對照表 ... 43

表 3-3 研究對象一覽表 ... 49

表 3-4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一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0

表 3-5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一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0

表 3-6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二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1

表 3-7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二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1

表 3-8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三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2

表 3-9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三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2

表 3-10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四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3

表 3-11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四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3

表 3-12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五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4

表 3-13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五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4

表 3-14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六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5

表 3-15 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六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5

表 3-16 上海人教版社會教科書一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6

表 3-17 上海人教版社會教科書一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6

(15)

ix

表 3-18 上海人教版社會教科書二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7

表 3-19 上海人教版社會教科書二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7

表 3-20 上海滬教版社會教科書三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8

表 3-21 上海滬教版社會教科書三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8

表 3-22 上海滬教版社會教科書四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59

表 3-23 上海滬教版社會教科書四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59

表 3-24 上海滬教版社會教科書五年級第一學期 課程架構 ... 60

表 3-25 上海滬教版社會教科書五年級第二學期 課程架構 ... 60

表 3-26 社會教科書有關公民素養內涵編碼歷程表(範例) ... 63

表 3-27 編碼員四個部分相互同意度與信度分析結果一覽表 ... 65

表 4- 1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低年級 社會教科書 課文 公民素養 內涵分析表 ... 68

表 4- 2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中年級 社會教科書 課文 公民素養 內涵分析表 ... 71

表 4- 3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高年級 社會教科書 課文 公民素養 內涵分析表 ... 74

表 4- 4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低中高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公民素養 內涵分析表 ... 77

表 4- 5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低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公民素養 內涵分析表 ... 79

表 4- 6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中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的公民素養 內涵分析表 ... 83

表 4- 7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高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的公民素養 內涵分析表 ... 86

表 4- 8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低中高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 公民素養 內涵分析表 ... 89

表 4- 9 上海小學「人教版+滬教版」低年級課文公民素養內涵分析表 ... 91

表 4- 10 上海小學「滬教版」中年級 課文 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表 ... 97

(16)

x

表 4- 11 上海小學「滬教版」高年級 課文 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表 ... 102 表 4- 12 上海小學「人教版、滬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

品德與社會」 課文 公民素養內涵分析表 ... 106 表 4- 13 上海小學「人教版、滬教版」低年級 圖文專欄的公民素養

內涵分析表 ... 110 表 4- 14 上海小學「滬教版」中年級 圖文專欄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表 ... 117 表 4- 15 上海小學「滬教版」高年級 圖文專欄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表 ... 126 表 4- 16 上海小學「人教版、滬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

品德與社會」圖文專欄 公民素養內涵分析表 ... 134 表 4- 17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 課文 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統計表 ... 138 表 4- 18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 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統計表 142 表 4- 19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 課文公民素養內涵分析統計表 ... 145 表 4- 20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 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統計表 149 表 4- 21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 課文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統計表 ... 152 表 4- 22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 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統計表 157

(17)

xi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 ... 45

圖 3-2 研究流程 ... 46

圖 4-1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低年級 社會教科書 課文 公民素養內涵 .... 69

圖 4-2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中年級 社會教科書 課文 公民素養內涵 ... 72

圖 4-3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高年級 社會教科書 課文 公民素養內涵 ... 75

圖 4-4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低中高年級 社會教科書 課文公民素養 內涵 ... 77

圖 4-5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低年級 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公民素養 內涵 ... 80

圖 4-6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中年級 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公民素養 內涵 ... 84

圖 4-7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高年級 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公民素養 內涵 ... 87

圖 4-8 臺灣國民小學「康軒版」低中高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公民 素養內涵 ... 89

圖 4-9 上海小學「人教版+滬教版」低年級 課文 的公民素養內涵 ... 92

圖 4-10 上海小學「滬教版」中年級 課文 的公民素養內涵 ... 98

圖 4-11 上海小學「滬教版」高年級 課文 的公民素養內涵 ... 103

圖 4-12 上海小學「人教版、滬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 品德與社會」課文 公民素養內涵 ... 107

圖 4-13 上海小學「人教版、滬教版」低年級教科書圖文專欄公民素養 內涵 ... 111

圖 4-14 上海小學「滬教版」中年級 教科書 圖文專欄 公民素養內涵 ... 118

圖 4-15 上海小學「滬教版」高年級 教科書 圖文專欄 公民素養內涵 ... 127

圖 4-16 上海小學「人教版+滬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 品德與社會」圖文專欄 公民素養內涵 ... 135

(18)

xii

圖 4-17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公民素養三大內涵分析比較 圓餅圖 ... 139 圖 4-18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 課文 公民素養內涵分析比較直條圖 . 140 圖 4-19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 公民素養 三大內涵分析

比較圓餅圖 ... 143 圖 4-20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44 圖 4-21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公民素養三大內涵分析比較 圓餅圖 ... 146 圖 4-22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 課文 公民素養內涵分析比較直條圖 . 147 圖 4-23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 公民素養三大內涵分析 比較圓餅圖 ... 150 圖 4-24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51 圖 4-25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公民素養三大內涵分析比較 圓餅圖 ... 153 圖 4-26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 課文 公民素養內涵分析比較直條圖 . 155 圖 4-27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 公民素養三大內涵分析

比較圓餅圖 ... 158 圖 4-28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公民素養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59 圖 4-29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公民認知」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60 圖 4-30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 圖文專欄 「公民認知」內涵分析

比較直條圖 ... 162 圖 4-31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公民認知內涵分析比較直條圖 ... 163 圖 4-32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之公民認知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64

(19)

xiii

圖 4-33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的公民認知內涵分析比較直條圖 . 165 圖 4-34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的公民認知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67 圖 4-35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的「現代德行」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68 圖 4-36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的「現代德行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70 圖 4-37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的「現代德行」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71 圖 4-38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的「現代德行」內涵分析

比較直條圖 ... 172 圖 4-39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的「現代德行」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74 圖 4-40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的「現代德行」內涵分析

比較直條圖 ... 175 圖 4-41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的「社會參與」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76 圖 4-42 兩地「低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的「社會參與」內涵分析

比較直條圖 ... 177 圖 4-43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的「社會參與」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79 圖 4-44 兩地「中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的「社會參與」內涵分析

比較直條圖 ... 180 圖 4-45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課文的「社會參與」內涵分析比較

直條圖 ... 181 圖 4-46 兩地「高年級」社會教科書圖文專欄的「社會參與」內涵分析

比較直條圖 ... 183

(20)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灣與上海兩地小學社會教科書「公民素養」內涵之分析 比較。本章節緒論的部分共可細分成四個小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 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的部分,最後一個小節-第四節 為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對於四個小節進行論述,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一)臺灣學生公民素養排名全世界第二,打敗芬蘭,逆勢勝出

猶太裔物理學家亞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創立了相對論,曾說 過一句話,具體點出倫理教育的重要性:「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常 常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而過分重視智育的態度,已對倫理教育的部分產生 損害。」(名人名言,無日期 )。綜覽臺灣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進步,社會變遷急 速,社會價值觀及道德規範已產生扭曲和鬆弛,因而衍生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

瞿海源教授對於臺灣地區因社會解組、偏差行為,而產生的七項嚴重的社會問 題論述如下:1.青少年犯罪、2.環境汙染、3.貧富差距、4.色情問題、5.貪污舞 弊、6.老人奉養、7.就業問題(瞿海源,2002)。但隨著社會氛圍慢慢改變,環保 議題發燒,多元民族平等備受關注,在公民教育的現場,更加開放及友善,國 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主導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劃(ICCS),

分析比較八年級學生公民認知能力,全世界參與評比有 24 國之多,2010 年臺 灣學生公民素養僅排行第四名,2017 年上升至世界排名第二名,不僅超越瑞典、

韓國,更贏過上次的冠軍芬蘭。在全台 150 所學校、4500 個學生中,學生的公 民認知能力佔九成以上超出高標,此數據可看出臺灣學生的公民素養落差不 大,發展均質,整體公民認知能力排名全球第二,丹麥奪得冠軍。但從中發現 臺灣學生在公民認知上有優異的表現,但未體現在社會參與,學生實踐參與的

(21)

2

比例卻低於國際平均值(程晏鈴,2017)。以上論述可知,雖然臺灣社會仍存在 許多社會問題,但藉由公民教育的紮根、公民素養擢升,彰顯出道德教育的重 要性,教育是百年樹人大業,要培養未來國家棟樑正確的價值觀及倫理道德規 範,須從小著手,因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小學階段在品德教育的形塑上更顯 必要,如何提升社會科的教學成果,達到預期道德教育的目標,公民知識結合 實踐力,增強大眾的公民素養,乃是刻不容緩重要課題。

(二)上海工作觀察與體驗

上海,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教育質量名 列全國第一。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是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用來評估十五歲青少年於閱讀、數學和科學三方面的領域,三年舉行一次,強 調除了能理解已經習得的知識技能,進一步能發揮自學能力,將其適切應用在 不同的情境及場域中。從 PISA-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網頁中,可查詢有關 PISA 的 相關資料(https://tilssc.naer.edu.tw/pisa)。上海的學生在 2009 年、2012 年兩屆在 全部三方面的素養(數學、科學、閱讀)測試結果是名列世界第一,以 2009 年 PISA 閱讀素養為例,呈現出上海閱讀水準高端學生多低端學生少,而臺灣 卻呈現相反結果,且學生的平均表現程度較為均質(賓靜蓀、許芳菊,2012)。

2016 年研究生甫自臺灣到上海從事教職,平日在日常生活,或在街道上,

或在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等方方面面,會觀察到許多社會現象及令人驚訝狀 況,讓我關注於上海教育的質量是全國第一,是否在品格道德、社會領域教育 方面也會呈現相同的高水平。常在上海街頭看到政府宣傳的標語-講文明、樹新 風;搭乘公交車時,耳邊會聽到車上不斷廣播-文明搭車等,足見政府在民眾的 日常生活中努力宣導-文明搭車、文明駕駛、文明旅遊等,煞費一番苦心與推行,

致力於提高國民的素養、氣質及內涵,目前這項工作仍積極推行中。深信品格 道德的推行教育須從小紮根,因而對上海地區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社會科教育 之「公民素養」內涵及教學目標產生興趣及探究心理。

(22)

3

二、研究動機

根據大陸 2010 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光是上海市,臺灣人因工作居留或已 定居人口已達 70 萬人(中國大陸人口普查上海有 70 萬臺灣人,2010),可見隨著 兩岸愈加開放,經濟及學術交流愈趨頻繁,臺灣人在上海的人數若加上往返頻 繁的臺商、臺幹及其眷屬,勢必遠超過 2010 年人口普查的 70 萬人。

加上臺灣及中國兩岸日益頻繁的經濟、貿易及文教的交流,而中國政府推 動大陸惠臺 31 條措施持續在各地推行。上海市臺辦根據惠臺 31 條措施,發布

「上海惠臺 55 條」,對於「人才引進」、「居住保障」等政策加以實施,第一次 清晰確保臺灣企業可以加入上海 5 個中心建設(賴瑩綺、陳政錄,2018)。可見不 遠的將來,臺人在上海的人數會因惠臺政策及交流愈趨頻繁而急遽增加,也可 預見臺人在上海會有一段漫長的適應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融入、習慣及適應 當地的飲食、交通、人文。

因此在不同的政治、經濟、教育背景下,亟欲探討瞭解臺灣和上海兩地小 學階段的公民教育內涵的異同。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普遍視為人類最終 極的目的-道德,因而道德也被視為教育的最高目標。」(MBA 智庫百科,無日 期)揭櫫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義務教育的小學階段,因而在社會教科書 內容及課綱的相異下,欲進行兩地公民素養異同的分析比較。隨著時間的積累 與變遷,形塑優良的公民素養,作為公民文化的內化涵養,同樣造就了社會價 值觀及生活型態,而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公民社會和國家。乍看之下,公民素養 一詞似乎限定於個體,但終究會成就一個整體的公民社會,擴大為群體的 (曾 濟群,1998)。因此,分析比較臺灣及上海小學社會教科書在公民素養內涵的異 同是本研究的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欲從臺灣及上海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進行比 較,探討兩地社會科教科書在公民素養內涵的異同。本研究具體研究目的及研

(23)

4

究問題如下所述:

一、研究目的

(一) 探討臺灣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之公民素養三大內涵的特色。

(二) 探討上海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之公民素養三大內涵的特色。

(三) 分析臺灣及上海兩地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在公民素養內涵的異同。

(四) 提供兩地社會教科書教材編撰研發參見之方向

二、研究問題

(一)臺灣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之公民認知成分為何?

(二)臺灣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之現代德行成分為何?

(三)臺灣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之社會參與成分為何?

(四)上海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之公民認知成分為何?

(五)上海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之現代德行成分為何?

(六)上海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之社會參與成分為何?

(七)臺灣及上海兩地小學階段的社會教科書在公民素養內涵是否具有差異?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將本研究所論及的重要名詞,分別說明闡述如下:

一、教科書

教科書亦即俗稱的「課本」,常作為學校教學的依據,視為教材工具之 一,內容編寫會根據教學綱要及體現該學科整體、系統的內涵,當做教學 用書(教育百科辭典,1994)。 教科書是教師能從中尋獲教學主題素材,學 生能憑藉做為學習之用,教師以為教學依據,學生藉此提升學習興趣,因 而良好的教科書有助於增長學生的學習成效,但隨著時代科技的演變,教

(24)

5

科書所扮演的角色也因此產生轉變(劉昭宏,1993)。本研究認為教科書是 依據課程綱要,所展現學科內涵編製而成,以文字組織及視覺圖畫內容架 構的方式相輔相成呈現,提供給師生參考的課本。

本研究中,臺灣地區的社會教科書是以教育部審定,康軒文教事業出 版的課本,包括一~六年級的《生活》、《社會》課本,共 12 冊。上海地區

的社會教科書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為「人教版」,所出版的一年級 上、下冊《道德與法治》課本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簡稱為「滬教版」,二 年級~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課本 8 冊,共 10 冊。根據兩地合計共 22 冊的 社會教科書進行「公民素養」的比較與分析。

二、公民素養

「公民素養」是一國公民須具備基本的修習涵養,包括極其豐富的內涵,

是綜合性的價值體系概念,通常可涵括認知、情意及技能三大面向,除希望 培育多公民知識面向,並須依照道德規範、價值信念輔以參與行動(歐陽康,

2011) 。張秀雄、李琪明(2002)也認為「公民素養」包括三大內涵:一個 理想的公民須具備三大面向 1.公民知識、2.公民德行和 3.公民參與能力。

本研究乃參考學者張秀雄、李琪明對「公民素養」所列舉的三大 內涵:「公民知識」、「公民德行」及「公民參與」以及臺灣九年一貫課程綱 要在國民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 準以及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作為分析臺灣及上海小學 階段社會教科書在「公民素養」的比較研究。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是比較臺灣國小社會教科書及上海小學社會教科書在公民素養方面的異 同。其研究範圍及限制,分述如下:

(25)

6

一、研究範圍

為了清楚描述本研究的範圍,所以從研究對象及內容兩方面來說明,說 明如下:

(一) 研究對象

1. 臺灣國小階段社會教科書:選定市占率較高的康軒審定本社會教科 書,一年級上下冊《生活》課本、二年級上下冊《生活》課本、三 年級上下冊、四年級上下冊、五年級上下冊、六年級上下冊《社會》

課本,合計共 12 冊,其中一、二年級《生活》課本包括「社會」、

「藝術與人文」及「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個領域,故也納入本研究 的研究對象。

2. 上海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下冊《道德與法治》, 以及「滬教版」《品德與社會》二年級第一及第二學期、三年級第 一及第二學期、四年級第一及第二學期、五年級第一及第二學期,

合計共 10 冊。

全部 22 冊教科書的出版年代及版數,請參閱第三章第三節第二段-表 3-3 研究對象一覽表。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是探討臺灣及上海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的公民素養內涵的異 同,所以「公民素養」比較研究是本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由於人力、物力、時間的限制,只能針對上述的研究對象進行 課文及圖文專欄的內容分析比較探討,並未分析其他版本的教科書,

所以不宜做過分推論。

(二) 研究內容的限制:

本研究只針對社會教科書中「公民素養」三大內涵進行內容分析比較,

(26)

7

局限於研究的目的,沒有探討教科書中其他素養內涵的相關比較,也 無法得知教科書中在教室現場的使用狀況,不宜做過多推論。

(三) 研究方法的限制:

王文科、王智弘(2007)在內容分析法的限制中談到

1. 文獻資料會因研究者不同,研究目的各異,而可能產生編輯和或 誇大的狀況,甚至因為研究者之偏見,導致記載、統計事件不夠 客觀確實。

2. 編碼困難,因文獻資料編寫的目標不盡相同,內容材料相異,欠 缺統一的標準,且因格式長短互異而產生編碼的困難與客觀性。

因而藉由內容分析法的研究,可觀察「公民素養」分布呈現於社會教 科書情形,但仍有可能受限於研究者的主觀意識判斷,若能結合訪談 部分,應可進一步證實研究者的分析結果。

(27)

8

(28)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公民教育實施的現況以及公民教育 教材的相關研究,針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作分析,本章節共分為三小節,第一 節為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第二節為兩地公民教育及品德教育的實施現況探 討,第三節為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的相關研究。以下針對其內容做詳細說明,

分述如下。

第一節 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

本節針對研究對象「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參考臺灣及中國學者的 研究,進行分析探討,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公民及素養的涵義,一是公民素養 涵義,分別加以論述如下:

一、公民及素養的涵義

在古希臘時代「城邦」(city state),具有某種資格而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稱 為「市民」(citizens),而具備市民資格身分,即享有特定的權利同時並承擔特 定的義務。直至中世紀民族國家紛紛成立,民主政治體系愈趨普遍,「市民」

的概念才逐漸演變成今日「公民」的觀念(王錦雀,1998)。 「公民 citizen」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須符合三個要件:年滿二十足歲以上,身心靈健康並具備 行動及責任能力的人,此即是公民(洪泉湖,2011)。而學者廖添富、黃景裕 (1995)更進而歸納出現代社會中的公民,應具備下列七點特點:(1)能參與社 會公共事務;(2)能知法守法 ;(3)具備世界觀;(4)尊重他人、包容異見;

(5)齊備社會正義 ;(6)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7)具有愛國心等為現代 公民的所需具有的內涵,另外中國學者許安標、劉松山(2006)在中華人民共和 國憲法第 33 條釋義中提到「公民」和「人民」的區辨,「人民」是隸屬於政 治概念,擁有國家權利,含括社會主義全體之勞動者且擁戴社會主義及祖國

(29)

10

統一的忠貞愛國者;而「公民」則是一種法律概念,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 主體,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都是公民,範圍比人民廣泛。戴湖松(2016) 指出「人民」屬於群體範圍,而「公民」則屬於個體範圍,是兩種不同的向 度。

而「素養」一詞其原意為平素修養,「素養」(literacy),在韋氏大辭典

(Webster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及牛津大辭典(Oxford Dictionary)

定義「素養」為-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所精通的讀、寫能力;廣義的更包含個體 的受教狀況及純熟執行的技術能力。可見 literacy 一詞不單是指讀和寫的能 力,也包含了一個人具備的一般技能且精熟的執行力(張一蕃,1997)。另外教 育部於 2012 年 年推行「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認為現代公民面對新 世紀的挑戰能成功適應,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心臺灣在地的議題,更需 進而具備全球視野並瞭解國際議題,完備實踐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為了達成 目標,列出了三大精神與五大現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素養,五大素養包含有:

1.倫理素養、2.民主素養、3.科學素養、4.媒體素養、5.美學素養(教育部人文 社會科學相關領域,2012)。因而「素養」也被視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能力,

一個有素養的人,常被認定為是受過正式教育的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學 問淵博、滿腹經綸且擁有高尚品德內涵 (陳雪雲,1999)。時至今日,十二年 國教課綱中常探討「素養」一詞的概念,可為之下一個精簡定義-「素養乃是 貫串知識、技能與態度」(林欣靜,2019),亦可與本研究為「公民素養」所列 舉的三大內涵:「公民知識」、「公民德行」及「公民參與」互為對照呼應。

二、公民素養的涵義

「公民素養」是促使公民在現代的社會團體中應具備及形塑的素養,其中包 含一個健全的公民須具備的知識、情意、負責、品行、態度、價值、信念、實 踐力及能力等,並可擴及文化多元理解、與他人溝通合作能力及國際視野 (葉 志誠,2008;張秀雄,2008)。「公民素養」、「公民資質」普遍被當做重要的

(30)

11

核心能力,應推廣歸納入廣義的公民素養,視為公民須具備參與行動能力,關 懷社會的狀況及認知程度,這些都需藉由教育的力量一齊共同經營,目標是讓 公民齊備參與社會公共生活需擁有的公民知識、價值觀、態度、信念等能力,

進而形成社會公民的共識(陳雪雲,1999;吳窈芬,1996)。臺灣及中國學者在定 義「公民素養」時,因為切入的角度及著重涵蓋點不同,為了能清楚明瞭各位 學者的理論定義,研究者乃統整歸納分成三向度及多向度的「公民素養」內涵 特質,列表說明之。

表2- 1

三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

研究者 三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

王錦雀(1998) 1. 公民知識 2. 公民德行 3. 公民參與能力

曾濟群(1998) 1. 公民知識:一個公民應具備各方面的知識能力,自由法治 概念,公平正義原則,尊重異議歧異,瞭解公民的權利 義務。

2. 公民德行:一個健全的公民應有開闊的胸襟,除能理解自 己更應推及弱勢關懷,建立和諧互助的社會。

3. 公民參與:除了具備參與公共事務意願及權利外,更需藉 由實踐的知識和能力,進而尋求共同解決問題。

張秀雄、李琪明 (2000)

1. 公民知識:培養學富五車、見多識廣的現代公民應具備的 基本知識,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道德、

解決問題及通識的能力。

2. 公民德行:是指理想現代公民應具備的道德、價值、信 念、情意及人格的綜合特質,包含一種行為並能以同 理、認同及體貼的實踐意願,達成大眾共同追求的利益。

3. 公民參與能力:是指具備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技能,須具

(31)

12

備相關知識和能力,才能知行合一,發揮實踐力,達成 理想。

許文傑(2000) 1. 公民素養是一種身分,包括賦予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

2. 公民素養是包含主觀的「意識」與客觀的「能力」。

3. 公民素養的價值取向以追求公共利益為目的。

張秀雄(2008) 1. 多元的公民認知:對於自身環境的多元文化認同與理 解,也是多元公民素養內涵的基本認識。

2. 多元的公民態度:對政治社會中的公共事務親自體驗經 歷及行動態度。

3. 多元的公民參與能力:公民具有參與政治社會及公共事 務的技能。

葉至誠(2008) 1. 現代智慧:主要有「健康智慧」、「情感智慧」和「認 知智慧」。

2. 現代意識:主要有「發展價值觀念」和「公民意識」。

3. 現代道德:主要表現為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 和生態道德。

李俊湖(2009) 1. 公民認知層面:例如國家制度與社會文化、民主政治的 發展歷程與制度、政府運作及組織、民主法治概念、經 濟、環境等認知能力。

2. 公民技能層面:如個人的人際互動及表達交流、參與民 主政治、監督政府施政、關心公共議題運作等技巧。

3. 公民情意層面:重視個人德行修為、理性互動、利他信 念、追求公共利益及具備人生而平等等概念。

沈桂枝(2017) 1. 相關知識能力 2. 情意態度德行

3. 參與公民公共事務具備的行動技能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期刊自行整理

(32)

13

表 2-2

多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或特色

研究者 多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或特色

廖添富、黃景裕

(1995)

1. 參與公共事務:對於政治社會公共事務及活動能主動積 極參加,並勇於發表己見。

2. 守法:能跳脫「人治」轉向制度化「法治」,理解社會 法律規章存在的必要性。

3. 具世界觀:能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與義務,為美麗地球 的永久持續奮鬥。

4. 尊重他人、容忍異見:尊重體諒多元文化的差異性,落 實民主的價值信念。

5. 具社會正義:為維護社會公眾利益,須制訂社會共同遵 守規範,發揮社會正義而節制私慾。

6. 瞭解權利與義務的關係:能落實權利人人享,義務人人 有的概念。

7. 愛國情操:在多元文化及種族中,因共同情感的連結、

凝聚,顯現對彼此共有價值的認可贊同即是愛國心。

張秀雄、李琪明

(2000)

1. 多重角色的公民特質。

2. 認知、情感、行動兼具的公民內涵。

3. 普世與儒家價值並蓄的公民素養觀。

4. 一般與專業德行兼重的公民素養觀。

5. 本土觀與世界觀兼具的公民素養觀。

6. 意識型態淡化與多元民主的公民素養觀。

張秀雄(2008) 1. 個人面向的公民素養:主要發展個人行動實踐、道德倫 理的能力。

2. 社會面向的公民素養:即個人主動積極參與社會公共領 域所具備的能力。

(33)

14

3. 空間面向的公民素養:培養個人「空間意識」,能消彌 固有的地域概念,從宏觀的視野看待事務。

4. 時間面向的公民素養:培養個人「歷史視野」,面對問 題時能考慮潛藏的歷史因素,及對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 及影響。

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綱要

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項目有:

1. 道德實踐 2. 公民意識 3. 人際關係 4. 團隊合作 5. 多元文化 6. 國際理解 李逢堅(2015) 1. 自主學習

2. 溝通互動及團隊合作 3. 自覺自律及績效責任 4. 擅用科技及工具 5. 適應改變能力 6. 身心素質提升 李玉海、熊旭超

(2009)-中國

公民素養是能彰顯公民在達成社會價值的能力。包含兩個面 向:一是公民意識,一是公民素質。

一、 公民意識展現在公民的精神層面,含括四個層面:

1. 主體意識 2. 權責意識 3. 民主意識 4. 公共意識

二、 公民素質列舉四個面向:

1. 政治素質 2. 文化素質

(34)

15

3. 道德素質 4. 法律素質 三、 其他:

科技運思觀念及正面積極人生價值觀藉此做出相對適 宜的決定,如:能理解清楚社會問題,進而產生科學根 據的結論,依此結論和他人進行溝通協調,並可全心投 入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李曉華(2015)- 中國

公民素養意指公民參與國家及社會生活核心所展現的素質 和涵養。包括公民的文化內涵、犧牲奉獻情懷、遵守規則思 維及自律自制能力等。包括六大面向:

1. 民主認知能力

2. 尊重自我、包容異己 3. 溫和與理性思維兼具 4. 服從多數、尊重少數 5. 自治與自我克制 6. 參與公眾事務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總結,本研究所定義的公民素養內涵,乃參考上列臺灣及中國學者對於「公 民素養」所下的內涵、定義或特質,大致可將之歸納為三個完整的面向-認知、

情意、技能,且為使本研究有清楚明瞭、層級架構的展現,決定採用「三向度 的公民素養涵義」,因此,綜合表列學者、九年一貫課綱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課程綱要中的核心素養之「社會參與」,本研究將定義一個健全的公民須具 備「公民素養」的三大內涵為:公民認知、現代德行及社會參與,其定義訂定 如下表所列:

(35)

16

表 2- 3

公民素養三大內涵的定義 公民素養

三大內涵

定 義

公民認知 歸納為認知層面,指公民對於國家各層面的理解與認識,以 此知識內涵為基礎,進而能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形成公民己 身認知知識系統,包括國家制度與社會文化脈絡、政府運作 方式、民主法治的概念、經濟與環境珍視及守法概念等,並 能瞭解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和重要性。成為一個學富五車,

能各層面理解公共事務的公民,其中包含了政治、法律、經 濟、社會、文化、道德、通識、科學及解決問題等的知識層 面。

現代德行 歸納為情意層面,能認識自我、修養品德並推及他人,包容 尊重異己,建立合作互助的和諧關係,進而追求最大的社會 公眾利益,具備社會責任正義感,即展現公民態度、情感、

價值觀、信念和人格的全面表現,其中包含的層次有重視個 人權利、克盡公民義務、修養自我、利他精神,政治、法律、

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德行,凝聚國族愛國心並培養世界地球 村的和平理念。

社會參與 歸納為技能層面,現代公民特質能具備實踐力,參與社會公 眾事務,包含能積極主動參與班級、學校、社區等公共事務 並陳述己見,齊備參與社會及政治等相關生活技能、關懷弱 勢、重視生態平衡、環境保育,並培養現代科技資訊能力,

最終能實現自我的計畫與理想。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歸納整理

(36)

17

第二節 兩地公民教育及品德教育的實施現況

本節共分為兩個部份:藉由臺灣學者專研公民教育的相關期刊論文及上 海《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試行稿、相關文獻等,分別闡述臺灣公民教育實 施的趨勢與策略及上海《品德與社會》實施現況來說明。兩部分加以論述如 下:

一、臺灣公民教育實施趨勢與策略

公民教育是現今全球學校教育中相當注重的課題,其中探討的“公民素 養”是無法憑空可得,非一出生即人人具備,需藉由教育的引導,日積月累,

形塑而成,因而更加突顯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學者莊國銘(2007)指出公民教育 應採納廣義論,包含語言、歷史、地理及文化,是多面向的,可藉此引導啟發 並獲得新知。王錦雀(2000)認為公民教育的工作重點應著重於三個層面:權利、

德性與責任、認同感與包容認可多元差異,進而成為具備公民素養的公民。而 蕭揚基(2001)提出我國傳統一向偏重私性社會(家庭本位),如何藉由公民教育 的力量,轉化成關懷公共領域社會,培育出關懷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主動 進修、終身學習,藉此適應未來巨變的時代,帶給我們極具深思的啟示與反思。

以下將國內學者對於目前公民教育實施的近況與趨勢,整理敘述如下:

(一)秦葆琦(2005)九年一貫在社會領域提出認知、情意、技能三者並重的 課程目標,但卻沒有落實在九大主題軸中,呈現在主題軸下的能力指標,仍以 認知目標居多,導致同等重要的情意及技能的目標難以落實。

(二)李俊湖(2009)指出公民教育的養成,從下列五方面敘述之:

1. 自己及家庭教育方面:應從個體的自我瞭解開始,父母能以己身作 為典範,培養親子的民主素養及品德教育,進而推廣關懷社區,教 導其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及責任心。

2. 學校教育階段:因應多元文化及民主素養培育的需求,需啟發學生 同理心,以接納代替批評,認同包容歧異,以理性溝通增進互動與 和平共存。

(37)

18

3. 公民教育教學:教導學生多方面的基本知識,藉由討論教學法,讓 學生互動溝通,真正動腦思考實踐,培育獨立思考、批判省思能力,

齊備現代公民應有的素養內涵。

4. 社會教育機構:應舉辦涵蓋現代公民素養相關的健康講座。

5. 媒體教育:應廣納各種意見,讓不同群眾有發聲的管道及機會,藉 此拓展國民開放的視野,發展客觀理性的思考脈絡。

(三)梁福鎮(2009) 提出全球脈絡下,公民教育需要因應的策略有:

1. 融入全球化的視野,培育國家公民外,也須兼備全球公民的素質。

2. 教師教育專業和現實市場導向兩者目標兼顧,兼採共同參與共同 決定準則。

3. 採用「教育優先區」等計畫並善用大眾傳播系統加強宣導。

4. 摒棄傳統講述教學法,鼓勵學生討論爭議性議題,採取討論教學 法,培育適應未來的世界公民資質。

(四) 陳素秋(2011)臺灣提出多元文化從以往對原住民文化的探討到現今因 新住民的人口數增多,所以重視新住民的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綱落實多元文 化主義,對目前公民教育產生二項正面意義:加入「1.文化性存有的討論-藉由 探討不同群體間的理解認識不易,落實尊重差異,包容異己。2.勞動人權的討 論-進一步引導思考勞動階級的社會境遇,帶動學生對社會階級再製等不公平的 反思,進而付諸行動改善此狀態」。

(五)湯振鶴(2012) 公民教育對於個人-可增進品行道德,人與人-和諧互助人 際關係,人與國家社會-增進認同感與服務奉獻,人與世界-優秀的全球公民等,

皆與成功的公民教育密不可分。何謂成功的公民教育?除了教學成果外更重視教 學過程,不僅是靠紙筆評量或教師教科書教學,更需設計生活案例的模擬討論分 享、評判分析,進而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才是成功的公民教育教學目標。

(六)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08)定稿-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國民中 小學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如下列:

1. 瞭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2. 瞭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和資源

(38)

19

開發的重要性。

3. 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4. 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5. 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6. 培養瞭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

7. 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8. 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9. 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 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說明>以上目標兼具認知、情意、技能三個層面,三者彼此有不可分割 之關係。(頁 2)

(七)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行<品德教育融入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期末研究報告中,主持人李琪明教授根據多年 的研究與觀察提出當前品德教育政策的困境,並提供相應建議,列表如下:

表 2-4

當前品德教育政策的困境與相應建議

相關內容 困境 建議

課程 缺少正式課程應有的完整規 劃和內涵,沒有固定的授課時 數,演變成零散、裝飾的課 程。多數相關政策與推行僅是 稍縱即逝的實施。

1. 兼顧正式及非正式的課程完 整性,訂定課綱、標準及能 力指標。

2. 設定品德教育的教學固定時 數或時間。

3. 設置品德教育輔導團。

師資 品德教育師資流於責任式、點 綴式的培訓,零星的培訓,未 有長期及系統性,導致效果有 限。

1. 職前教師應融入倫理學、道 德或五育課程。

2. 在職教師應於必修課程中納 入品德教育。

3. 校長及主任等行政人員培訓 應列品德教育課程。

(39)

20

成效 各級教育階段推行品德教育 缺乏具體目標及內涵,缺乏相 關理論及評鑑機制。

1. 建立長期且系統成效評鑑機 制。

2. 鼓勵校長、教師及學界進行 課程研發或專案設計。

研究中依據十二年國教總體目標內容,提及公民素養及強調五育均衡發展均揭 櫫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1. 提升基本知識能力,培育現代公民素養並增強國家經濟競爭力。

2. 倡導教育機會均等,兌現社會正義與公平原則。

3. 充足高級中等學校設備等資源,均衡城鄉及區域性的差距。

4. 中學生的性向探索與生涯規畫輔導能加以落實,輔導多元適性的升學選擇 及就業方向。

5. 落實國中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發展,適度調解升學壓力。

6. 維持國中學生基本素質,加強學習成效評量機制。

依據專家學者討論綜合分析,品德教育在十二年國教課程實施的理念與目標,

可分四個面向呈現:

1. 培育學生具備當代的好品德

2. 具備批判反思能力,和諧互動、包容相異 3. 品德教育應知行合一

4. 創建雙向溝通、友善道德氛圍的校園

(品德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2014)

綜合以上學者及現行實施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的觀點,提出以 下公民教育須加強改善或因應的策略:

1. 將多元文化主義精神融入課綱中。

2. 營造開放的社會氛圍,兼顧社會國家認同及全球化。

3. 採取開放的原則,兼顧教師專業和現實市場導向。

4. 善用大眾傳播媒體,宣導公民教育的觀念,讓不同的聲音有發聲的管道。

5. 學生有機會討論爭論性的議題,鼓勵教師採用討論教學法。

(40)

21

6. 增進個人品性修為。

7. 培養參與公共事務及貢獻服務及責任心。

8. 公民教育目標需兼具認知、情意、技能三個層面,並落實在九大主題軸中。

9. 具備理性批判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10. 瞭解人與環境多元交互關係,並兼顧開發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11. 培養及增強社會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能。

12. 培育民主素養、守法法治觀念及社會正義觀。

13. 瞭解自我,認同包容他人,理性溝通、互助合作的能力。

14. 運用科技、網路及資訊的能力。

二、上海品德教育實施現況

在探討上海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前,須對上海市自 1988 年以來歷經兩次 課改背景稍加瞭解,故下列先介紹上海市中小學課改的歷程,再闡述滬教會 (2005)訂定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及目標。

(一) 上海市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歷程及進展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簡稱「滬教會」(2004)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 方案(試行稿)》說明(社會版)中清楚提到上海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歷兩個 重大的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是從 1988 年到 1998 年:

課程改革主要的目標為「提高素質、發展個性」,並編制了各學科的課程標 準和教材,同時在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也進行改革。第一期課改成效 顯著,廣受教育部及國內外教育學界普遍好評,深獲重視,藉此全面提高上 海市民各方面綜合素質,在振興上海及提升全面發展大力貢獻。

2.第二階段1課程改革實施進程,是從 1998 年開始到現在:展現兼顧建設與

1 (1)2003 年,上海市成為當時國家唯一的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

(2)2004 年,要實現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努力走出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

(41)

22

實施的嶄新階段。

其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強化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 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即是為了深化課改成效、提振教育發展在品 德教育提出嶄新要求及方向,同樣符合二期課改期冀發展之目標“以德育為核 心”,可知在二期教改中,強調以德育為核心目標並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錢米 青,2016)

(二) 上海市中小學進行第二期課程改革的原因如下:

1. 因應時代潮流的變遷,基礎教育需有創新與改革,課改的動機、因素 及希冀達成的目標有:

(1).以德育為推進之核心

(2).培育學生創新理念和實踐動能兼顧的素養教育。

2. 全球化之下,世界對於基礎教育的願景要求導致課程改革產生。

3. 全國基礎教育課改催化現代都會上海市須加快進行課改的步伐。

4. 上海市的現代化發展,需要推動課改因應發展所需2,中央確立戰略 地位。

一條教育發展新路,體現國際大都市水準,預計在 2010 年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3) 2004 年秋季,上海編制完成《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試行稿)》和各學科課程 標準(試行稿和徵求意見稿)共計 28 個文本,出版了 20 門學科 300 餘個品種 600 餘冊 教材,並在全市 151 所中小學進行試驗。

(4) 2004 年秋季,全市小學起始年級已經全面推廣新的課程教材。

(5) 2005 年秋季將在全市初中起始年級全面推廣新教材。

(6) 2006 年秋季將在全市高中起始年級全面推廣新教材。

2 (1)中央確立了上海要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的戰

略定位,要求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2)提出了“科教興市”主戰略,提出了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 源”兩個第一的思想。

(42)

23

(三)現行《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試行稿)

滬教會(2005)訂定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其課程目標如下所列:

1、總目標3(內容詳見如下):

2、階段目標如表 2-5 所羅列:

表 2-5

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一至二年級) 第二階段(三至五年級)

知 識

●初步了解家庭、學校和社區常 見的社會現象、社會事物及相關 的基本常識

●瞭解一些與自己生活密切相 關的社會機構和公共設施

●懂得個人成長與家庭、學校的 關係,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

瞭解一些公共生活的規則

●初步瞭解家庭、學校和社區的 生活,從日常生活中感知季節的 變換、時間的流逝及自己的成長

●瞭解祖國的象徵,知道中華民 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和一些國際 性節日

●瞭解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 生活、社會公共生活、國家民族生 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識與道德規範

●初步瞭解多種社會機構、公共設 施及其功能,瞭解生活的基本需要 和生產、消費等相關知識

●初步瞭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 依存關係,知道一些與生活有關的 法律常識,初步瞭解兒童擔任不同 社會角色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知道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具有多 樣性,瞭解生活方式的差異與自然 環境的關係

●初步瞭解家鄉、祖國和世界的變 化與發展,知道民族精神的主要內 容,初步瞭解一些中外歷史發展上 的偉大人物和重大事件

●知道一些全球性問題以及一些 國際組織的有關活動。初步瞭解人 與人、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之

3 本課程旨在促進學生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引導學生初步瞭解社會

生活的基本常識,初步具有觀察社會、獲取社會資訊的興趣與能力,適應社會生活,

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有愛心、負責任、守規範、善思考,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為 逐步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43)

24

間需要互相合作和交流。初步瞭解 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 要影響

方 法 與 能 力

●能體驗、觀察和交流家庭生活 和集體生活事件

●掌握一些收集資訊的簡單辦 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生 活及社會現象具有初步質疑與 想像能力。能尊重事實,參與初 步的探究活動

●學會一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 方式,具備初步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定的生 活自理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 己做

●具有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

●初步具有觀察與分析能力,學會 觀察並記錄社會現象和社會事物 的特徵

●能通過一定的途徑收集有關社 會生活的資訊資料,學會對簡單資 訊加以整理並辨別真偽。會畫出簡 單的地圖、圖表

●形成初步的發現與提出問題的 能力,嘗試運用一些探究方法,解 釋一些社會現象,嘗試解決生活中 的一些問題

●增強人際交往能力,能與他人平 等交流與合作,接受別人合理的意 見

●能進行一定的服務與社會實 踐,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於社 會公益活動中

●對社會現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別 能力

情 感 態 度 與 價 值 觀

●悅納自己,關心夥伴。愛護動 物、植物

●愛父母,敬長輩

●愛學校、愛集體,對社會生活 有親近、熱愛的情感

●尊重國旗、國徽、國歌 •有 瞭解世界的願望

●遵守紀律,具有初步的規則意 識

●愛學習,愛勞動,不怕困難,

有自信心。能合群愉快地生活

●講文明,有禮貌,初步養成良 好的生活習慣

●珍愛生命,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 諧相處。增強環保意識與生態意識

●初步樹立心中有他人的意識

●愛家鄉、愛祖國,關注社會的現 狀與發展

●珍視中華傳統美德與革命傳 統,增強民族自豪感,確立民族自 信心,立志報效祖國

●熱愛和平,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 意識

●遵紀守法,具有初步的民主法制 意識

●熱愛科學,勤勞勇敢,自尊自 強,具有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44)

25

●誠實守信,勤儉節約,正直,有 責任心。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據滬教會於 2005 年所公布之《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試行稿)逐字整理而成。

本課程教學時間按每課時 35 分鐘,每學年 34 周計。一至三年級總課時為 204 課 時(每周 2 課時),四至五年級總課時為 204 課時(每周 3 課時)。(頁 43)

從表 2-5 中可看出上海市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程階段目標,可分為三 大面向:知識、方法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如同本研究將「公民素養」

歸納成三大內涵:公民認知、社會參與及現代德行,可與之相呼應。

(四)構建上海市中小學生核心素養與關鍵技能(錢米青,2016)

為兼顧學生實現自我理想及社會國家重要發展,將「素養」導向納入課程研 發的重要議題及方向,近日受到世界各方的關注(范信賢,2016),而教育部 (2014)於臺灣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中可看見「核心素養」一詞,是指「一個 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頁 3) ,足見核心素養是構成適應未來生活的國民必備的素質及養成。是以在探 討上海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也參考學者錢米青的研究:

錢米青(2016)指出上海在兩期課改中特別關注的議題為「核心素養」、「關 鍵技能」,並利用《說文解字注》對「素養」及「技能」兩個詞彙進行分析解 釋,認為兩者內涵的分辨理解應從漢語角度加以詮釋,並蒐集“上海,我的 2040”願景調查,利用訪問及問卷的方式,歸納出以下幾點目標:

1. 重視環境保育及生態平衡。

2. 強化法治觀念,提高城市司法效率。

3. 首創財經商業融入上海特色。

4. 著重財商意識培育。

(45)

26

5. 多元文化理解與包容。

6. 強調人際交流互動。

7. 跟隨與掌控時代的變遷。

8. 應用信息科技納入。

總結出上海市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財商素養、數字素養、公民素養與多文化認知 素養,對應的關鍵技能則為理財技能、科技意識、責任意識與交際能力。(頁 19)

(五) 張薇(2012)在<基於德育教育目標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反思>一文 中提及:

1. 引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習主動積極的態度是顯現品德教育功能的基礎。

2. 結合教材,探求深化教育內涵是進行品德教育的依據。

3. 運用所學知識並拓展至日常生活是品德教育成敗的關鍵。

4. 落實社會實踐活動能確實達到品德教育的目標。

藉由四點教學反思能於教學中確實要求達成,為培育學生成為「好公民」奠 定札實根基。

(六)將品德教育視為學校教學的重點工作

滬教會(2017)在印發上海市中小學 2017 學年度課程計畫及其說明的 50 號通知 中,明確指示4中小學要於學校教育過程中貫穿德育相關課題。

4各中小學要把德育工作贯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深入貫徹

實施《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 稱“兩綱”),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大力開展“溫 馨教室”建設,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要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和學生參加志願者服務、公 益勞動等社會實踐工作的有效機制, 積極開展各種富有趣味性的課內外文化、體育、科普活 動,培養勞動觀念,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terms in this Code of Aid and abide by such requirements as promulgated in circulars and instructions issued by the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 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