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限制

在文檔中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 (頁 24-28)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科書所扮演的角色也因此產生轉變(劉昭宏,1993)。本研究認為教科書是 依據課程綱要,所展現學科內涵編製而成,以文字組織及視覺圖畫內容架 構的方式相輔相成呈現,提供給師生參考的課本。

本研究中,臺灣地區的社會教科書是以教育部審定,康軒文教事業出 版的課本,包括一~六年級的《生活》、《社會》課本,共 12 冊。上海地區

的社會教科書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為「人教版」,所出版的一年級 上、下冊《道德與法治》課本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簡稱為「滬教版」,二 年級~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課本 8 冊,共 10 冊。根據兩地合計共 22 冊的 社會教科書進行「公民素養」的比較與分析。

二、公民素養

「公民素養」是一國公民須具備基本的修習涵養,包括極其豐富的內涵,

是綜合性的價值體系概念,通常可涵括認知、情意及技能三大面向,除希望 培育多公民知識面向,並須依照道德規範、價值信念輔以參與行動(歐陽康,

2011) 。張秀雄、李琪明(2002)也認為「公民素養」包括三大內涵:一個 理想的公民須具備三大面向 1.公民知識、2.公民德行和 3.公民參與能力。

本研究乃參考學者張秀雄、李琪明對「公民素養」所列舉的三大 內涵:「公民知識」、「公民德行」及「公民參與」以及臺灣九年一貫課程綱 要在國民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 準以及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作為分析臺灣及上海小學 階段社會教科書在「公民素養」的比較研究。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是比較臺灣國小社會教科書及上海小學社會教科書在公民素養方面的異 同。其研究範圍及限制,分述如下:

6

一、研究範圍

為了清楚描述本研究的範圍,所以從研究對象及內容兩方面來說明,說 明如下:

(一) 研究對象

1. 臺灣國小階段社會教科書:選定市占率較高的康軒審定本社會教科 書,一年級上下冊《生活》課本、二年級上下冊《生活》課本、三 年級上下冊、四年級上下冊、五年級上下冊、六年級上下冊《社會》

課本,合計共 12 冊,其中一、二年級《生活》課本包括「社會」、

「藝術與人文」及「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個領域,故也納入本研究 的研究對象。

2. 上海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下冊《道德與法治》, 以及「滬教版」《品德與社會》二年級第一及第二學期、三年級第 一及第二學期、四年級第一及第二學期、五年級第一及第二學期,

合計共 10 冊。

全部 22 冊教科書的出版年代及版數,請參閱第三章第三節第二段-表 3-3 研究對象一覽表。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是探討臺灣及上海小學階段社會教科書的公民素養內涵的異 同,所以「公民素養」比較研究是本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由於人力、物力、時間的限制,只能針對上述的研究對象進行 課文及圖文專欄的內容分析比較探討,並未分析其他版本的教科書,

所以不宜做過分推論。

(二) 研究內容的限制:

本研究只針對社會教科書中「公民素養」三大內涵進行內容分析比較,

7

局限於研究的目的,沒有探討教科書中其他素養內涵的相關比較,也 無法得知教科書中在教室現場的使用狀況,不宜做過多推論。

(三) 研究方法的限制:

王文科、王智弘(2007)在內容分析法的限制中談到

1. 文獻資料會因研究者不同,研究目的各異,而可能產生編輯和或 誇大的狀況,甚至因為研究者之偏見,導致記載、統計事件不夠 客觀確實。

2. 編碼困難,因文獻資料編寫的目標不盡相同,內容材料相異,欠 缺統一的標準,且因格式長短互異而產生編碼的困難與客觀性。

因而藉由內容分析法的研究,可觀察「公民素養」分布呈現於社會教 科書情形,但仍有可能受限於研究者的主觀意識判斷,若能結合訪談 部分,應可進一步證實研究者的分析結果。

8

9

在文檔中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 (頁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