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

在文檔中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 (頁 28-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公民教育實施的現況以及公民教育 教材的相關研究,針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作分析,本章節共分為三小節,第一 節為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第二節為兩地公民教育及品德教育的實施現況探 討,第三節為公民、品德教育教材的相關研究。以下針對其內容做詳細說明,

分述如下。

第一節 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

本節針對研究對象「公民素養」的內涵及定義,參考臺灣及中國學者的 研究,進行分析探討,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公民及素養的涵義,一是公民素養 涵義,分別加以論述如下:

一、公民及素養的涵義

在古希臘時代「城邦」(city state),具有某種資格而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稱 為「市民」(citizens),而具備市民資格身分,即享有特定的權利同時並承擔特 定的義務。直至中世紀民族國家紛紛成立,民主政治體系愈趨普遍,「市民」

的概念才逐漸演變成今日「公民」的觀念(王錦雀,1998)。 「公民 citizen」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須符合三個要件:年滿二十足歲以上,身心靈健康並具備 行動及責任能力的人,此即是公民(洪泉湖,2011)。而學者廖添富、黃景裕 (1995)更進而歸納出現代社會中的公民,應具備下列七點特點:(1)能參與社 會公共事務;(2)能知法守法 ;(3)具備世界觀;(4)尊重他人、包容異見;

(5)齊備社會正義 ;(6)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7)具有愛國心等為現代 公民的所需具有的內涵,另外中國學者許安標、劉松山(2006)在中華人民共和 國憲法第 33 條釋義中提到「公民」和「人民」的區辨,「人民」是隸屬於政 治概念,擁有國家權利,含括社會主義全體之勞動者且擁戴社會主義及祖國

10

統一的忠貞愛國者;而「公民」則是一種法律概念,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 主體,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都是公民,範圍比人民廣泛。戴湖松(2016) 指出「人民」屬於群體範圍,而「公民」則屬於個體範圍,是兩種不同的向 度。

而「素養」一詞其原意為平素修養,「素養」(literacy),在韋氏大辭典

(Webster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及牛津大辭典(Oxford Dictionary)

定義「素養」為-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所精通的讀、寫能力;廣義的更包含個體 的受教狀況及純熟執行的技術能力。可見 literacy 一詞不單是指讀和寫的能 力,也包含了一個人具備的一般技能且精熟的執行力(張一蕃,1997)。另外教 育部於 2012 年 年推行「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認為現代公民面對新 世紀的挑戰能成功適應,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心臺灣在地的議題,更需 進而具備全球視野並瞭解國際議題,完備實踐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為了達成 目標,列出了三大精神與五大現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素養,五大素養包含有:

1.倫理素養、2.民主素養、3.科學素養、4.媒體素養、5.美學素養(教育部人文 社會科學相關領域,2012)。因而「素養」也被視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能力,

一個有素養的人,常被認定為是受過正式教育的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學 問淵博、滿腹經綸且擁有高尚品德內涵 (陳雪雲,1999)。時至今日,十二年 國教課綱中常探討「素養」一詞的概念,可為之下一個精簡定義-「素養乃是 貫串知識、技能與態度」(林欣靜,2019),亦可與本研究為「公民素養」所列 舉的三大內涵:「公民知識」、「公民德行」及「公民參與」互為對照呼應。

二、公民素養的涵義

「公民素養」是促使公民在現代的社會團體中應具備及形塑的素養,其中包 含一個健全的公民須具備的知識、情意、負責、品行、態度、價值、信念、實 踐力及能力等,並可擴及文化多元理解、與他人溝通合作能力及國際視野 (葉 志誠,2008;張秀雄,2008)。「公民素養」、「公民資質」普遍被當做重要的

11

核心能力,應推廣歸納入廣義的公民素養,視為公民須具備參與行動能力,關 懷社會的狀況及認知程度,這些都需藉由教育的力量一齊共同經營,目標是讓 公民齊備參與社會公共生活需擁有的公民知識、價值觀、態度、信念等能力,

進而形成社會公民的共識(陳雪雲,1999;吳窈芬,1996)。臺灣及中國學者在定 義「公民素養」時,因為切入的角度及著重涵蓋點不同,為了能清楚明瞭各位 學者的理論定義,研究者乃統整歸納分成三向度及多向度的「公民素養」內涵 特質,列表說明之。

表2- 1

三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

研究者 三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

王錦雀(1998) 1. 公民知識 2. 公民德行 3. 公民參與能力

曾濟群(1998) 1. 公民知識:一個公民應具備各方面的知識能力,自由法治 概念,公平正義原則,尊重異議歧異,瞭解公民的權利 義務。

2. 公民德行:一個健全的公民應有開闊的胸襟,除能理解自 己更應推及弱勢關懷,建立和諧互助的社會。

3. 公民參與:除了具備參與公共事務意願及權利外,更需藉 由實踐的知識和能力,進而尋求共同解決問題。

張秀雄、李琪明 (2000)

1. 公民知識:培養學富五車、見多識廣的現代公民應具備的 基本知識,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道德、

解決問題及通識的能力。

2. 公民德行:是指理想現代公民應具備的道德、價值、信 念、情意及人格的綜合特質,包含一種行為並能以同 理、認同及體貼的實踐意願,達成大眾共同追求的利益。

3. 公民參與能力:是指具備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技能,須具

12

備相關知識和能力,才能知行合一,發揮實踐力,達成 理想。

許文傑(2000) 1. 公民素養是一種身分,包括賦予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

2. 公民素養是包含主觀的「意識」與客觀的「能力」。

3. 公民素養的價值取向以追求公共利益為目的。

張秀雄(2008) 1. 多元的公民認知:對於自身環境的多元文化認同與理 解,也是多元公民素養內涵的基本認識。

2. 多元的公民態度:對政治社會中的公共事務親自體驗經 歷及行動態度。

3. 多元的公民參與能力:公民具有參與政治社會及公共事 務的技能。

葉至誠(2008) 1. 現代智慧:主要有「健康智慧」、「情感智慧」和「認 知智慧」。

2. 現代意識:主要有「發展價值觀念」和「公民意識」。

3. 現代道德:主要表現為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 和生態道德。

李俊湖(2009) 1. 公民認知層面:例如國家制度與社會文化、民主政治的 發展歷程與制度、政府運作及組織、民主法治概念、經 濟、環境等認知能力。

2. 公民技能層面:如個人的人際互動及表達交流、參與民 主政治、監督政府施政、關心公共議題運作等技巧。

3. 公民情意層面:重視個人德行修為、理性互動、利他信 念、追求公共利益及具備人生而平等等概念。

沈桂枝(2017) 1. 相關知識能力 2. 情意態度德行

3. 參與公民公共事務具備的行動技能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期刊自行整理

13

表 2-2

多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或特色

研究者 多向度的公民素養涵義或特色

廖添富、黃景裕

(1995)

1. 參與公共事務:對於政治社會公共事務及活動能主動積 極參加,並勇於發表己見。

2. 守法:能跳脫「人治」轉向制度化「法治」,理解社會 法律規章存在的必要性。

3. 具世界觀:能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與義務,為美麗地球 的永久持續奮鬥。

4. 尊重他人、容忍異見:尊重體諒多元文化的差異性,落 實民主的價值信念。

5. 具社會正義:為維護社會公眾利益,須制訂社會共同遵 守規範,發揮社會正義而節制私慾。

6. 瞭解權利與義務的關係:能落實權利人人享,義務人人 有的概念。

7. 愛國情操:在多元文化及種族中,因共同情感的連結、

凝聚,顯現對彼此共有價值的認可贊同即是愛國心。

張秀雄、李琪明

(2000)

1. 多重角色的公民特質。

2. 認知、情感、行動兼具的公民內涵。

3. 普世與儒家價值並蓄的公民素養觀。

4. 一般與專業德行兼重的公民素養觀。

5. 本土觀與世界觀兼具的公民素養觀。

6. 意識型態淡化與多元民主的公民素養觀。

張秀雄(2008) 1. 個人面向的公民素養:主要發展個人行動實踐、道德倫 理的能力。

2. 社會面向的公民素養:即個人主動積極參與社會公共領 域所具備的能力。

14

3. 空間面向的公民素養:培養個人「空間意識」,能消彌 固有的地域概念,從宏觀的視野看待事務。

4. 時間面向的公民素養:培養個人「歷史視野」,面對問 題時能考慮潛藏的歷史因素,及對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 及影響。

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綱要

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項目有:

1. 道德實踐 2. 公民意識 3. 人際關係 4. 團隊合作 5. 多元文化 6. 國際理解 李逢堅(2015) 1. 自主學習

2. 溝通互動及團隊合作 3. 自覺自律及績效責任 4. 擅用科技及工具 5. 適應改變能力 6. 身心素質提升 李玉海、熊旭超

(2009)-中國

公民素養是能彰顯公民在達成社會價值的能力。包含兩個面 向:一是公民意識,一是公民素質。

一、 公民意識展現在公民的精神層面,含括四個層面:

1. 主體意識 2. 權責意識 3. 民主意識 4. 公共意識

二、 公民素質列舉四個面向:

1. 政治素質 2. 文化素質

15

3. 道德素質 4. 法律素質 三、 其他:

科技運思觀念及正面積極人生價值觀藉此做出相對適 宜的決定,如:能理解清楚社會問題,進而產生科學根 據的結論,依此結論和他人進行溝通協調,並可全心投 入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李曉華(2015)- 中國

公民素養意指公民參與國家及社會生活核心所展現的素質 和涵養。包括公民的文化內涵、犧牲奉獻情懷、遵守規則思 維及自律自制能力等。包括六大面向:

1. 民主認知能力

2. 尊重自我、包容異己 3. 溫和與理性思維兼具 4. 服從多數、尊重少數 5. 自治與自我克制 6. 參與公眾事務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總結,本研究所定義的公民素養內涵,乃參考上列臺灣及中國學者對於「公 民素養」所下的內涵、定義或特質,大致可將之歸納為三個完整的面向-認知、

總結,本研究所定義的公民素養內涵,乃參考上列臺灣及中國學者對於「公 民素養」所下的內涵、定義或特質,大致可將之歸納為三個完整的面向-認知、

在文檔中 臺灣與上海小學教科書 (頁 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