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台灣青年》中關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建構

第二節 共同體的創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共同體的創傷

在民族的創建過程中除了第一節所討論的關於歷史的神話(myth),當代的所 曾經歷的共同記憶也是重要的爭奪場域。雷南(Ernest Renan)在其著名的文章〈什 麼是民族?〉(What is a nation?)中曾言:「在民族的記憶中,苦難通常比勝利更有價 值,因為苦難要求責任、號召集體的奉獻。」。 203 此其中我們看到雙重的價值,

一個是苦難是面向敵對者戰鬥的緣由與正當性,一個是面向支持者的號召力與凝 聚力。找出一個重要事件標誌出民族的共同創傷,對《台灣青年》而言這個重要 事件就是 1947 年所發生的二二八事件。

《台灣青年》發行的第一個二月(1961 年 2 月),編輯群便推出了第六號「228 特集」204,以平常兩倍以上的篇幅詳細的刊登他們所能蒐集的各種 228 資料。當 期社論的標題為〈2.28 叛亂的台灣史地位〉,內文中將國民黨政權定義為「殖 民政權」,二二八事件是已經形成民族意識的「台灣人/民族」受到壓抑而為的反 抗,而此反抗是繼承自日治時期以來前近代的武力抗爭與近代化後的民族主義運 動,從 1920 年到 1960 年,「台灣人的願望四十年來都一樣,對台灣人的壓迫四 十年來也都一樣,但今日歷史的潮流於今更為強大…將我們從長久以來的殖民統 治中解放,自由獨立之日已近在眼前」,透過這樣的宣示,二二八被定位為台灣 人民長久以來對殖民政權抗爭序列的一波叛亂,也是對目前的殖民政權宣戰的開 始。205在此定調之下,32 條要求是台灣人的人權宣言,是 「被 『祖國』背叛的 台灣人因為對『同胞』中國人全面性的不信任,所表明的透過高度自治而達到完 全獨立」透過對 32 條要求的詮釋,二二八已開始主張獨立。206

在內文的編排上,本期不同於以往依體例順序安排,而是具有特定的歷史意

203 Ernest Renan,‘What is a nation?’ed. Homi K. Bhaha, Nation and Narr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0),p19.

204 《台灣青年》第 6 號 228 特集(1961 年 2 月 20 日)。

205〈2.28 反乱の台湾史的位置〉,《台灣青年》第 6 號 228 特集(1961 年 2 月 20 日)頁 4-6。

206〈台湾人の人権宣言!32 ヶ条要求〉,《台灣青年》第 6 號 228 特集(1961 年 2 月 20 日)頁 9-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至喊出「忘記二二八的台灣人,就不是台灣人!」這種激情的口號,再次標誌二 二八在民族共同經驗上的不可或缺性。214 本期特集的特殊之處在於蒐集了四篇 包括金關丈夫在內的日本人所寫的「二二八經驗」。筆者推論,一方面是當時在 海外可蒐集到的台灣人的二二八經驗在前兩年已大致刊載,另一方面是透過日本 人的觀點可取得日本讀者的共鳴與同情。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 3 年 1964-1966 的 二月號(第 39、51、63 號)二二八的相關文章卻相對稀少,第 39 號與 51 號完全沒 有針對二二八所寫的文章,第 63 號也僅以一篇社論記念之,筆者推測,這個轉 變或與前期長期主導編輯方針的王育德於 1964 年 1 月(第 38 號)起暫時退出編輯 第一線有關。

1967 年,《台灣青年》第 75 號再次以整本特集的篇幅紀念二二八。但觀察內容可 發現與第 6 號的內文重疊性甚高,包括以時日為綱的〈1947 年 2.28 大革命日誌〉、 以人為對象的〈二二八大革命關係者名單〉、描述各地慘況的地域性報導〈二二 八大革命的真相〉,內容大約有七成是將第 6 號的內容由日文翻譯為漢文加以整 理而重新刊登。筆者認為這與由第 71 號起《台灣青年》改為全漢文出版有關,

由於之前日文版僅能對具日文閱讀能力者起宣傳作用,但改為漢文後,凡是受過 識字教育的台灣人都可閱讀,故為加強二二八的歷史記憶功能,有必要再以漢文 出版以達廣泛的銘刻作用。然而,本期亦有其觀點上的演進,從其社論〈2.28 大革命在台灣史上的地位與教訓〉,全面性的將二二八定位為一次失敗的「革 命」,不再是「叛亂」

台灣人在 50 年間不曾與中國人接觸,不知中國人為何物,因而才會抱有 漢人意識。至此,台灣人有機會與中國人接觸,才恍然大悟,台灣人已與 中國人截然不同!於是,所存的微少的漢人意識也消失了。於是,228 大 革命應運而生。215

至此,《台灣青年》對二二八的定位已然成熟定型,革命作為一種斷裂性

214〈二.二八を忘れるな〉,《台灣青年》第 27 號(1963 年 2 月 25 日)頁 2-3。

215 〈2.28 大革命在台湾史上 e 地位与教訓〉,《台灣青年》第 75 號(1967 年 2 月 25 日)頁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起點,台灣人共同體的現在,正是由此點開始。而站在這一點上,具有了回顧 過去與展望未來的詮釋角度。

事實上,正是由於二二八事件帶給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共同的歷史經驗創 傷,才使得這群人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的問題,因此二二八的意義 除了是《台灣青年》中現在的起點,也是這群民族主義者認同台灣民族主義的 起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