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書寫---英雄、先祖、能吏

第三章 《台灣青年》中關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建構

第一節 歷史書寫---英雄、先祖、能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共同體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民族主義的建構過程裡,「時間」扮演重要的角色,民族主義的敘事之中,

必然存在「連續性」的時間概念,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具有線性的歷史感,根 據巴利巴爾( Etienne Balibar)的說法,「民族生命史」是「過去的命定」到「現在、

未來的計畫」的不間斷生命。177安德森也認為,民族主義在宗教衰頹後,「經由 世俗的形式,重新將宿命轉化為連續、將偶然轉化為意義。」民族透過歷史,將 人們由現在聯結過去從而可以想像未來。178本章即欲探討《台灣青年》如何書寫 過去、詮釋現在及計畫未來。

第一節 歷史書寫---英雄、先祖、能吏

史密斯曾言:「為了創造一套足以令人信服的『國族』表述,必定先要重新 發現並占領一個光榮而獨特的 『過去』。」179,另外,他也指出,從族群邁向民 族的過程中,為了強化凝聚力,必須從歷史記憶中尋找英雄人物,以提供成員自 我認知的地圖與道德的師法對象。180召喚民族英雄的英靈作為歷史書寫的對象,

具有特定的目的,民族英雄真實的過去如何並不重要,行文之間,其所承載的正 是民族主義論述的創造者所欲傳達的光榮、美德與期待。

在《台灣青年》1-89 期中,執筆者針對台灣歷史的書寫,以林海水(王育德 寫作列傳專欄的專用筆名)的「列傳」專欄最具完整性,而其中的意涵也最值得 探討,因此,在歷史書寫部分,筆者決定以列傳專欄為代表,討論其寫作策略與 成效,並分析其矛盾。

所謂列傳,本指中國傳統史書的正體,以對人物的描寫品評作為「史」之

177 Etienne Balibar, ‘The Nation from History and Ideology.’In Becoming National , eds. Eley Geoff and Ronald Grigor Suny. (New York : Random House.1996) ,p139-140.

178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Refelections on the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ition, London: Verso ,1991)p11.

179 Anthony D. Smith ‘‘The ‘Golden Age’ and National Revival’’ in Geoffrey Hosking and George Schopflin eds., Myth and Nationhood (London: Hurst & Company , 1997), p36.

180 Anthony D. Smith, National Identity,(Reno: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p6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本,而王育德借用了這樣的概念,在雜誌中以連載專欄的形式,每期介紹一 名人物。作為雜誌的一欄,且前後僅出現十二期,我們可以確信作者其意絕不 在編修史書,反而應從工具性的角度思考,撰寫列傳專欄所欲建立的是怎樣的 去脈絡化的歷史觀點?是否能成為一個具有邏輯一貫性的英雄系譜?

列傳專欄分為三類,分別為匪寇列傳、拓殖列傳與能吏列傳。每類又各 包含四篇文章,列表如下:

表二 《台灣青年》列傳專欄文章列表

號數 列傳別 篇名

1 匪寇列傳 朱一貴

2 匪寇列傳 林爽文

3 匪寇列傳 郭光侯

4 匪寇列傳 余清芳

5 拓殖列傳

陳永華

7 拓殖列傳

吳沙

8 拓殖列傳

沈葆楨

9 拓殖列傳

金廣福

12 能吏列傳

施琅

18 能吏列傳

藍廷珍

20 能吏列傳

劉銘傳

23 能吏列傳

後藤新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料來源:筆者自《台灣青年》各期目次 整理。

一、匪寇列傳

(一)朱一貴

〈朱一貴〉一文,首先簡介朱一貴的祖籍與生業,接著描述康熙 59 年 的社會背景,當時台灣社會同時遭逢天災與苛政,因此引發了「革命」的舉 動。接著文中詳述了行動的過程:移民軍(即朱一貴之軍隊)行動初期勢如破 竹,治台官吏倉皇奔逃至澎湖避難,移民軍連下鳳山縣治、台灣府治、嘉義 縣治,除淡水等偏僻地方,台灣全島落入移民軍之手,當時的朱一貴,人稱 中興王。後來清軍由福建反攻,然清軍所到之地,米價上漲,人心浮動。然 在清軍具有優勢且移民軍產生內鬨的情況下,移民軍終告潰滅。181文章最後 以連雅堂的評論做結:

…漳浦藍鼎元從軍,著平臺紀略,其言多有可採。而曰:『臺人平居 好 亂,既平復起』;此則誣衊臺人也。吾聞延平郡王入臺之後,深慮 部曲之忘宗國也,自倡天地會而為之首,其義以光復為歸。延平既沒,

會章猶存。… 夫中國史家,原無定見,成則王而敗則寇。漢高、唐 太亦自幸爾,被豈能賢於陳涉、李密哉?然則一貴特不幸爾。…182 (二)林爽文

該文首先將祖籍漳州的林爽文定義為勇敢的開拓先鋒(pioneer)。雍正一 年(1723)開始分治的「彰化」其原意即為 「顯彰皇化」,而此地鄰近蕃界,

最讓當局頭疼者即為企圖偷越蕃界的私墾行為。接著,文中略述清朝治台以 來消極治理政策的緣由,以解釋何以該地因墾照政策出現「無法(治)地帶」,

181林海水,〈匪寇列傳(1) 朱一貴〉,《台灣青年》創刊號(1960 年 4 月 10 日)頁 18-23。

182該段文字為作者譯為日文,本處直接引用《台灣通史》原文。引自中央研究院台灣文獻叢刊資 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1615003690&path=/1.129.32.3 ,截 取日期:2008 年 9 月 15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為 「無法者」的新天地,林爽文即為該地豪族代表。介紹完當時的時代 背景後,文章描述在台灣的天地會成形與串聯情況,乾隆 50 年(1785)台灣知 府大舉搜捕民間秘密結社,隔年,新任彰化知縣余峻更直指天地會而來,林 爽文迫不得已揭竿而起,移民軍一時席捲全台。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特別敘 述了鹿港的泉州系移民因漳泉械鬥而長期有心結,遂反而迎清軍入城。經歷 了此次戰役最高潮的嘉義城攻防戰後,清軍集結大軍由陝甘總督福康安率領 抵台平定戰事。183文末一如前篇,以連雅堂的評語做結,連氏認為

林爽文之役,南北俱應,俶擾三年,至調四省之兵,乃克平之。較之 一貴,為尤烈矣。夫臺灣之變,非民自變也,蓋有激之而變也。一貴 之起,始於王珍之淫刑,繼由周應龍之濫殺;從之者眾,而禍乃不可 收拾。若夫爽文固一方之豪也,力田致富,結會自全。乃以莊民之怨,

起而誅殘,渫血郊原,竄身荒谷,揣其心固有不忍人之心也 。 善乎 鄭兼才之言曰:『林爽文之變,實激之使起』。則此後張丙之變、戴潮 春之變,又孰非激使起哉?而論者乃輒為臺人好亂,何其傎也!184

(三)郭光侯

該文與前兩篇稍有不同之處在於,行文之始,作者未直接切入正題,而 先回顧了清代民變的大略情況,並以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的理由解釋 台灣民變多的原因。回顧完民變後,進入正題則先簡介清代台灣稅制,道光 24 年 3 月,治台官吏改變稅賦徵收(由穀納改為銀納)的方式,引起農民議論。

文中使用了 「反政府運動」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這次的抗爭,有別於之前的 民變,這次的開端是台灣縣下的 19 里民眾聚集並堆穀抗議,引來當局圍捕 數名帶頭者,隔日郭光侯帶領農民前往衙門抗議陳情,迫使衙門暫收回改為

183林海水,〈匪寇列傳(2) 林爽文〉,《台灣青年》第 2 號(1960 年 6 月 25 日)頁 28-33。

184中央研究院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1896267794&path=/1.129.32.3 ,截取日 期:2008 年 9 月 17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銀納的成命,民眾始散去。但當局以煽動民眾之名欲逮捕郭光侯,郭連夜在 商人協助下逃往天津,並經人安排向御史當面陳情。之後,台灣知縣遭罷免,

但銀納的成命並未取消,而郭光侯也遭流刑。185連雅堂的評論是

嗟乎!士大夫讀書論世,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而一逢其變,則縮項潛 伏,身未行而氣先羸,或且枉己旬人,翻然而與之合,以行其不義者,

何其卑耶!光侯、九緞皆鄉曲之細民,手無寸柄,而為義所迫,不顧 利害。此則士大夫之所不敢為,而彼肯為之。何其烈耶!其事同,其 志同,故並傳之。186

(四)余清芳

該文是匪寇列傳四篇中唯一不是發生於清代者,以「余清芳害死王爺公」

開場,藉此連結余清芳事件與台南縣玉井鄉噍吧哖地帶的關係。本篇採倒述 法,先點出噍吧哖在事件後慘遭屠殺的悲劇,再回溯到大正四年(1915),時 值一戰爆發,國際及國內(日本)情勢不穩之時,日警發覺余清芳、羅俊、江 定三人所策劃的陰謀。接著再以此三人為主線分別敘述事件發生的經過及幾 個不同的面向,包含羅俊以宗教號召群眾、余清芳於事發後激烈的抵抗及最 後江定受騙出降的經過。文中對於此次的審判以「裁判史上未曾有的大量極 刑」為標,強調其牽連之廣與受難之慘。187最後,由於此事發生於日治時期,

故無法引用連雅堂的評論,而由作者自行對事件進行評價,作者列舉了日治 時期幾起較大的武裝抗爭行動,認為除了羅福星是與大陸的革命相呼應外,

其他皆是邊地的農民單純的對日本人產生反感而起,與後期全島性的政治運 動性質不同。但這卻是台灣人在對於日本政府強大的警察力有所了解的情況 下,意識到除了合法的政治運動--如推進六三法撤廢運動、台灣議會設置請

185林海水,〈匪寇列傳(3) 郭光侯〉,《台灣青年》第 3 號(1960 年 8 月 20 日)頁 28-32。

186中央研究院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661127239&path=/1.129.34.12 ,截取日期:2008 年 9 月 17 日。

187林海水,〈匪寇列傳(4) 余清芳〉,《台灣青年》第 4 號(1960 年 10 月 20 日)頁 30-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願、民族自決等--台灣人毫無他途可言。

匪寇列傳作為創刊號的一欄,每次篇幅約佔雜誌總篇幅十分之一,且持 續四期未間斷連載,應可判斷其為雜誌創刊初期重要的專欄。就其四篇均出 現的特點而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猶如傳統中國史學紀傳體體例之末必 然有的「贊」,亦即對該篇人物的品評,但林海水並未於前三篇明確表達出 個人觀點,而以連橫的評論作結,最後一篇由於時代的關係,未能有連橫的 評論以資借用,故由作者自行評論,其觀察的重點似在於日治時期的社會運 動的階段性意義而非對於余清芳個人的品評。再回過頭看連橫的三段評論,

可發現,均強調此三人並非真為十惡不赦的「匪寇」,不論是朱一貴的「成 王敗寇」、林爽文的「不忍人之心」或是郭光侯的「為義所迫,不顧利害」,

再再均強調是官逼民反、不得不為的結果。在此時期,該雜誌仍未在文中直 接臧否時政,而是藉由連國民黨政權也認可的《台灣通史》來表達其志。值 得注意的是,利用連橫的評論作結,僅僅出現於匪寇列傳,在拓殖列傳及能 吏列傳中,雖其描述人物與連橫的列傳有所重疊,林海水也未曾再使用過連 橫的評論作結。

至於在寫作內容方面,第一篇〈朱一貴〉最似一般演義小說,強調的是

至於在寫作內容方面,第一篇〈朱一貴〉最似一般演義小說,強調的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