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台灣青年社之發展與重要成員

第三節 台灣青年社重要成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台灣青年社重要成員

民族主義運動中,菁英所扮演的角色至為重要,史密斯曾對民族主義運動中 的菁英做出功能上的分類,他認為必須區分「哪些是出身於知識階層,並且努力 創造藝術作品與建構理念的知識分子,哪些又是在那些受過教育且『消費』理念 與藝術品的一般社會大眾之中,負責傳遞與宣揚上述作品與理念的專業人士。」。

105 知識分子在民族主義運動中各有其特定的工作目的與適合扮演的角色,在台 灣青年社的這群人中,王育德等編輯主力主要的任務在於依其專攻的學術專業產 出論述並建構理念,而金美齡或辜寬敏等人則主要以實際的行動宣傳主張,但在 實際的運作中大部分人仍兼有論述與行動的經驗。本節將敘述台灣青年社主要成 員的背景、學知與經歷,並以世代的概念試圖分析這批集中於 1920 及 1930 年代 出生的留學生。

一、成員介紹

(一) 王育德

王育德,1924 年 1 月 30 日出生於台南市,其父王汝禎經營南北雜貨批發甚 為成功,家境優渥。王自小生長於傳統的封建大家庭,母親為地位低下的小妾,

家中權力關係複雜,養成其反權威之個性。王育德未考上南門小學校而就讀全為 台灣人的末廣公學校,中學時未考上台北高等學校尋常科而進入第二志願台南一 中初中部,在初中就讀期間,即清楚的意識到內地人與本島人的差異。台南一中 畢業後,王育德考上台北高等學校本科,離開台南開始獨立生活,台灣也在此時 因太平洋戰爭進入戰時體制。王育德在台北高校畢業後,第一年赴日未能考上東 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而滯日一年於次年考上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支那哲文學科 就讀。由於戰爭之故,王育德提前返台避難而未能完成學業。

105 Anthony D Smith , National Identity, Penguin,London,1991,p.9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戰後初期,王育德活躍於文學與戲劇界,不但於龍瑛宗所主編的《中華日報》

日文版發表多篇隨筆,也寫起新式劇本並粉墨登場,在此時期的劇本創作中已逐 漸透露對時局的不滿與對中國政府的批判。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王育 德正任教於台南一中,目睹台南發生事變之時的景況,同時,自小景仰崇拜的兄 長王育霖於此時被強行帶走,從此杳無音訊,對王育德的思想與人生造成重大的 衝擊。1949 年 6 月,其學生與友人分遭逮捕,王育德感覺到危險迫近,而於六 月底台南一中放暑假後,藉言赴港旅行而逃出台灣,借道香港赴日。在香港暫留 其間,經由時任廖文毅秘書的邱永漢安排,借住於廖文毅的公寓,與廖文毅有接 觸,但並未答應其邀請加入組織。

王育德赴日之後並未馬上從事獨立運動,而先返回校園,重新就讀東京大學 文學部中國文學語學專科,並於 1953 年進入東京大學大學院中國語學科專攻課 程就讀,1969 年取得同科博士學位。從其學士論文〈試論台灣話的表現形態〉、

碩士論文〈根據拉丁化新文字的台灣語初級教本草案〉、博士論文〈閩音系研究〉

可看出王育德的學術研究重心放在台灣語的研究上,先後於明治大學、埼玉大 學、東京大學、東京教育大學、東京都立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等多所大學開設 台灣語課程,發表學術論文三十篇、專書六本,隨筆、評論、書評、劇本等更多 達百餘篇以上。其中,1964 年於東京出版的《台灣 苦悶的歷史》,是早期探討 台灣歷史並肯認台灣主體性的著作,在海外台灣人運動圈中被奉為圭臬,即使在 台灣也是早期了解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除了學術上的成就,王育德自 1960 年創立「台灣青年社」以後,便投身政 治運動與人權運動。在政治運動上,「台灣青年社」創立不久便取代中空的「台 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為在日台灣獨立運動的領導團體,1970 年代更與歐洲、

美洲等地之台灣獨立運動團體聯合,成立世界性的運動團體「台灣獨立聯盟」。

而 1975 年開始,王育德更率先關注台籍日本兵問題,在東京成立「台灣人元日 本兵士補償問題思考會」,並擔任事務局長,為台籍日本兵向日本政府爭取應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賠償權益。1985 年,王育德因心肌梗塞於東京過世,1949 年逃離台灣後,終 其一生未再回到台灣。 106

王育德在「台灣青年社」中年歲最長且曾為大部份創社成員之老師,因此輩 分最高也最獲其他成員敬重。台灣青年社創社初期即借用其住處作為編輯連絡寄 送之辦公地點,在編輯內容上,王育德由《台灣青年》創刊號(1960 年 4 月 10 日)直接參與至第 38 號(1964 年 1 月 25 日出刊),而後因過度勞累退出第一線工 作,直至第 100 號(1970 年 1 月 5 日)才重返編輯工作。

在《台灣青年》的內文撰寫上,王育德主要負責歷史、語言部分的論述,以 固定連載形式刊登。《台灣青年》初期兩個重要的連載專欄〈台灣話講座〉與「列 傳」系列即為其所主筆,〈台灣話講座〉從創刊號開始連載至第 38 期為止,前後 共 24 回;列傳系列亦從創刊號開始連載,共有〈匪寇列傳〉(1)-(4)、〈拓殖列傳〉

(1)-(4)、〈能吏列傳〉(1)-(4)共十二回,原先王育德仍計畫書寫〈先覺列傳〉,但 並未實現。除了專欄以外,王育德尚以真名與多個筆名撰寫時事評論與書評,筆 名「章漫龜」主要用以評論時事,「翁傑」主要用於書評,上述的列傳系列則以 筆名「林海水」署之。

(二) 黃昭堂

黃昭堂,1932 年出生於台南州北門郡。其父為黃賜川為地方名人,曾為「二 二八處理委員會」之成員,但 1948 年即過世。黃昭堂就讀台南一中時期,王育 德為其高一歷史科授課教師,深受啟發。就讀大學時期,其政治意識即已啟蒙,

曾為黨外人士如郭秋煌等助選。1958 年底,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並服畢兵役後,

前往東京大學大學院國際關係論課程就讀,其碩士論文題目為〈美國政策與台灣 海峽中立化〉,博士論文〈台灣民主國之研究〉。107黃昭堂有別於其師由語言作為

106 王育德著,吳瑞雲譯,《王育德自傳:出生至二二八後脫出台灣》(台北:前衛,2002) 。

107黃英哲,〈一手做台獨,一手做台灣研究〉,《扶桑書劍記》,(台北:前衛,1991),頁 16-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取徑研究台灣,而由國際關係入手,〈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原為其尋找台灣獨立 之源頭而研究,卻在研究後發現台灣民主國並非現下所稱獨立思想之源頭,因此 題名為「台灣獨立之斷章」,其博士論文為東京大學首次出版的外國人博士論文。

黃昭堂從事政治運動之外尚歷任日本聖心女子大學、東京大學講師、昭和大學政 治學教授。其與彭明敏於 1976 年所合著之《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成為台灣 地位未定論最重要的理論性著作。1990 年代黑名單解禁後,黃昭堂返回台灣,

至今仍活躍於台獨運動圈。

黃昭堂自「台灣青年社」創社即為成員,在台灣青年社的論述與運作中也扮 演重要的角色,《台灣青年》的封面圖案據其說法是以他的面貌作為原形而畫出。

108在《台灣青年》的論述中黃昭堂並無專欄,主要分擔國際關係與台灣政治評論 的部分,其在創刊號刊載的首篇文章〈賽普勒斯與錫蘭〉,即在以小國寡民亦能 獨立暗指台灣應獨立。 黃昭堂於刊物中之署名幾不用真名,而主要以根據其早 夭之胞兄之名的「黃有仁」與初期較常用的「苟不教」,後期則有以閩南語發音 的姓名拼音「Ng Yuzin Chiautong( 黃 有仁 昭堂)」。

在組織運動中,黃昭堂被其師稱讚為政治型的人物。1091963 年 「台灣青年 社」為提升組織的運動能量而改組為「台灣青年會」,黃昭堂被推選為委員長,

1964 年再度當選,但同年因陳純真間諜案而引咎辭職。

(三) 許世楷

許世楷,1934 年出生於彰化,其祖父許嘉種為台灣文化協會調查部長,為 文協重要成員,與賴和等人均為中部著名之文化運動菁英,曾於 1923 年治警事 件遭逮捕。伯父許乃昌則為戰前著名的左派運動者,其父許乃邦京都大學法學部 畢業,為當時台中有名之開業律師。許世楷曾回憶七歲之時,當時的日籍警察局 長曾希望其父將其送至小學校就讀,但遭其父拒絕而後就讀公學校。戰後畢業於

108 係根據筆者於 2007 年國史館「戰後歷史與檔案」研討會發表時,黃昭堂之主持人發言。

109 王育德著,邱振瑞等譯《我生命中的心靈紀事》,(台北:前衛,2002)頁 110-1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台灣大學政治系,預官服役期間堅拒入國民黨籍,服完兵役後赴日留學,進入早 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並開始接觸台灣獨立運動,其 1962 年完成的碩士論文

〈圍繞著台灣的日中關係史—1871-1874 的台灣事件〉及 1968 年東京大學法學博 士的學位論文〈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抵抗與壓制〉,則是從歷史研究台灣,尤其 是台日關係的歷史。 許世楷由東京大學畢業後先後進入上智大學及津田塾大學 任教,尤其在津田塾大學更一手籌畫國際關係學系。在 1970 年代台獨聯盟世界 性的整合後,許世楷更經常橫跨太平洋擔任美日兩地的聯繫者,並進一步促進洛 杉磯台獨勢力的增長。許世楷對台獨理論最大貢獻在於提出台灣共和國憲法草 案,草案的構想自 1970 年代開始發想,1980 年代重新被提出討論,而後間接導 致了影響台灣言論自由甚巨的鄭南榕自焚案。1990 年代黑名單解禁後,許世楷 返台任教於玉山神學院與靜宜大學,2004 年任駐日代表至 2008 年。

許世楷自第 7 期加入《台灣青年》的論述,在 90 期的內容中發表約十數篇 文章,初期的筆名為「十心」,後期為「高見信」。許所發表的文章主題較為多元,

從時事評論到「台灣人」的相關論述如形成、定義、語言等,尤其是對後者的論 述可看出其於此時便想試圖解釋何謂「台灣人」。

從時事評論到「台灣人」的相關論述如形成、定義、語言等,尤其是對後者的論 述可看出其於此時便想試圖解釋何謂「台灣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