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台灣青年社之發展與重要成員

第二節 台灣青年社的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台灣青年社的發展

1960 年代,日本正處於學運狂潮之中,1959-60 年因日本安保條約而起的安 保鬥爭,背後實隱藏包括政治與經濟層面等複雜的社會因素,其延續的時間前後 長達十年以上,處在此種環境下的台灣留學生們,雖作為日本社會的外人,但仍 不免受到時代的波瀾所影響。

一、台灣青年社成立

戰後擔任台南一中教師的王育德因執導新劇而得罪當道,自 1949 年離開台 灣至日本後,1950 年代並未積極投身政治運動,雖曾擔任廖文毅之幹部,但未 有實際作為,專心於研究台灣語(福佬話)。直至 1958-59 年,其於台南一中所教 導之學生多人至日本求學並與王育德取得聯繫,才開啟積極參與政治運動之契 機。65多位台灣留學生在經過多次對台灣時事的討論後,決定成立雜誌社以著述 的形式宣揚理念。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60 年 2 月 28 日台灣青年社正式成立,

創立時的成員共有六名,分別為王育德、黃昭堂、廖春榮、蔡炎坤、傅金泉、黃 永純等六人。66其中除廖春榮為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外,其他人皆為王育德的學生。

671960 年 4 月 10 日《台灣青年》以雙月刊的形式創刊,創刊號的社論為〈敬告台 灣青年〉,文中揭櫫了《台灣青年》此一刊名是為了承續 1920 年代的民族主義運 動,當時林呈祿、謝春木等人於東京所編輯發行的運動刊物名稱正是《台灣青 年》。該文刻意避免過於明確的政治立場,更宣稱 「我們不是要作激烈的肉體運 動,也不認為有其必要性」,雜誌的目的是「想要扮演大家的口和耳和眼」,雖然 希望留學生能團結起來,但並未賦予明確的目的。68由於之前並無從事反對運動

65 王育德著 邱振瑞等譯,〈台灣青年社創立的故事〉,《我生命中的心靈紀事》(台北:前衛,2002),

頁 63。

66〈台湾独立運動関連年表〉,《台灣青年總目次》(東京:台湾独立建囯聯盟日本本部, 2003),

頁 282。

67王育德著 邱振瑞等譯,〈《台灣青年》二十年的回顧〉,《我生命中的心靈紀事》(台北:前衛,

2002),頁 110。

68 〈台湾青年に告ぐ--発刊の言葉にかえて〉,《台灣青年》創刊號(1960 年 4 月 10 日),頁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相關經驗,因此創刊號的內容刻意保守,不但編輯及發行人均用 「台灣青年 編輯委員會」,連發行所與連絡地址也以郵政信箱 「東京都玉川局私書函 6 號」

代收,所有人發表文章也都謹慎的採用筆名,僅有〈台灣語講座〉以王育德的真 名發表,但尚須刻意標註「台灣語講座特別拜託王育德氏執筆」以劃清關係。69

二、初期運作(1960-1963)

但即使以筆名掩藏真實身分,該刊物高調發行的舉動仍為中華民國駐日大使 館所注意。1960 年 10 月,王育德的中華民國護照需申請延期,使館即要求其前 往面談,而最後護照仍未能延期而失效。70在發行幾期之後,台灣青年社的論述 內容逐漸明白地主張其政治傾向,在第二期刊物中,有一份針對留學生的問卷調 查,其中第十三問為「台灣的將來會想要如何呢?」選項有「A.國民政府的統治 很好。B.想讓中共解放。C.獨立。D.讓聯合國託管很好。E.怎樣都好。」,第三 期所刊登的問卷調查結果如下表:

表一 《台灣青年》第二期 問卷調查結果

選項 結果

A 國民政府的統治很好 2 B 想讓中共解放 4

C 獨立 74

D 讓聯合國託管很好 4

E 怎樣都好 0

未作答 8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台灣青年》第三期所公布之調查結果整理製表。

雖然無法求證此份數據是否為真,但筆者認為可將其視為《台灣青年》藉此

69王育德著 邱振瑞等譯,〈《台灣青年》二十年的回顧〉,《我生命中的心靈紀事》(台北:前衛,

2002),頁 106。

70 王育德,〈パスポートを取り上げられるの記〉,《台灣青年》第 5 號(1960 年 12 月 20 日),頁 26-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公開其主張。第五號的〈台灣的將來該如何是好?〉71 即針對此一結果而寫,發 表者「林英宏」之前未曾出現過,之後也未再看到,推測是因該主題甚為敏感為 避免國民黨政權的調查而刻意用來發表本篇文章的假名,該文甚為大膽的提出

「要獨立革命的話,必先鼓吹民族意識。」,還表示希望能在《台灣青年》上看 到關於新台灣的各方面構想的文章,同期的社論也明白表示「台灣獨立是台灣人 三百年來的悲願」72。據此,應可說明台灣青年社宣示其立場並非如黃昭堂所言 至第十期才公開,而是早在第五期即清楚表達宣傳台灣獨立理念之立場。73第 6 號「2.28 特集」及第 10 號「中國人難民問題特集」更是集中火力針對兩個特定 議題作大幅的報導與論述。而在第 9 號開始,由於辜寬敏主動提供資金,加以成 員增多,《台灣青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

在台灣青年社時期,組織僅以刊物作為唯一表達理念的管道,1962 年的「日 劇事件」可視為該段時期特殊事件,與此類似的還有周英明尚未加入台灣青年社 時的個人「惡作劇」。日劇事件發生於 1962 年 10 月 10 日。每逢國慶日,中華民 國政府於日本均會舉行慶祝活動,邀請當地僑民及日本政要前來觀禮。台灣青年 社成員廖春榮於 1961 年即策劃以「灑佈催淚性農藥而使這個慶典會場陷於混 亂」,但由於日本警方平日即對從事反對運動的台灣留學生多所注意,因此,廖 春榮委託同為該社成員但為日本人的宗像隆幸執行,該年由於裝置農藥的容器封 口未能密封,在前往預定地點的地鐵上農藥揮發出來而告失敗。1962 年的中華民 國國慶日慶祝大會於有樂町的日本劇場舉行,廖春榮將具有催淚效果的揮發性農 藥克魯羅匹克林以蠟密封交給宗像隆幸及另一名社員郭錫麟,他們混入會場後,

在一段時間較長的土風舞表演時間將農藥倒在地板上。農藥揮發後引起觀眾不適 反應而迫使節目中斷疏散觀眾,其中尚包含當時的親中華民國的自民黨副總裁大

71林英宏,〈台湾の将来はどうあるっべきか〉,《台灣青年》第 5 號(1960 年 12 月 20 日),頁 22-42。

72 〈1961 年は台湾の年〉,《台灣青年》第 5 號(1960 年 12 月 20 日),頁 1-3。

73黃昭堂,〈日本的台獨運動〉,收於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自覺與認同:1950-1990 年 海外臺灣人運動專輯》。(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頁 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野伴睦。74事發後,日本警方曾多次調查台灣青年社的成員,但因該行動並非共 同決議而為少數人的私人行為,事前亦未告知組織,日本警方因無法掌握有力證 據而不了了之。75而 1961 年 9 月加入台灣青年社的周英明,於 4 月到日本留學至 9 月加入組織的空檔間,曾 「變更筆跡,設法不留指紋,製作批評政府的『怪 文書』,到處寄送。」。76以上兩例顯示出此時期留學生除了以刊物反對政府外,

事實上仍想有更為具體作為的想法,但思考尚未成熟,因而採取此種游擊式的「搗 蛋」手法,其特徵便是不敢明目張膽的以公開方式反對政府而欲以製造混亂或發 散匿名訊息的方式引起他人注意。此種想要有更進一步行動的想法,隨著入社的 成員漸多與組織力量逐漸茁壯遂導致組織的轉型。

此時期除了刊物定位的逐漸清晰,也是招募主力成員的重要時期。創設的六 名成員除王育德與黃昭堂外,黃永純轉向替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編輯刊物,蔡炎 坤則因不滿王育德大幅刪改其文章而離開成為邱永漢的秘書。77其他兩人傅金泉 與廖春榮也分別於 1970 年代回到台灣。而成為 60 年代組織重要幹部的許世楷、

宗像隆幸、鳥居民、金美齡、周英明、侯榮邦、宗像隆幸、等人則於 1960-1963 年期間陸續加入,觀察其地緣分佈與加入原因可發現於其時主要是由東京地區的 台灣留學生所組成,且通常透過為組織成員的同學、室友或親戚之類的連帶關係 進入,金美齡作為第一名女性成員欲加入時,因其未有組織成員的背書尚受到懷 疑,可見當時組織在招收成員的態度上仍為保守,地域也仍有所限制。78

三、轉型與陳純真事件(1963-1965)

1963 年 5 月 11 日,台灣青年社成員 10 人召開會議討論組織改組之事,會

74 〈日劇で催淚ガス騷ぎ 二千余人ポロポロ 華商の雙十節祝賀会 二人重症 〉,《読売新聞》(東 京),1962 年 10 月 10 日夕刊,9 版。

75陳銘城,施正鋒編,《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2000),頁 15-16;宋重陽,《台 灣獨立運動私記》(台北:前衛,1996),頁 15-20。

76金美齡 周英明著,《日本啊!台灣啊!》(台北:前衛,2001),頁 78。

77王育德著 邱振瑞等譯,〈《台灣青年》二十年的回顧〉,《我生命中的心靈紀事》(台北:前衛,

2002),頁 134-135。

78金美齡 周英明著,《日本啊!台灣啊!》(台北:前衛,2001),頁 71-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後決議包括:將「台灣青年社」更名為 「台灣青年會」,該次出席者即為第一屆 臨時中央委員,並推舉黃昭堂為首任委員長,同時訂定組織規約及組織架構,分 別任命王育德及廖春榮為宣傳部長級組織部長。79 該次轉型的重要意義在於,王 育德雖以老師帶學生的形式創建了台灣青年社,但在經歷了幾年的運作之後,組 織中有舊成員離開也有新成員加入,師生關係的紐帶已然淡薄,王育德的領導地 位也由實際的刊物與社務領導,轉型成為專門負責刊物部分,而社務的領導卻由 其學生黃昭堂取而代之,王育德認為「所謂同窗意識或師徒關係的前近代性結 合,當然不堪時間的考驗,故其斷裂也是好的現象」。80至此,組織真正成為留學 生共同經營的團體而非一小群具有連帶關係者的封閉社團。另一方面,也代表該 團體的成員不以發行刊物為滿足,而打算以其他更具體的行動方式表現其理念。

具體的行動方式在本階段最為顯著者即為組織或介入各大學中的同學會。原 先在日的台灣留學生即有一聯誼團體為「中華民國留日同學會」,該團體主要為 中華民國政府所支持,故經常舉辦節日慶祝活動及定期招募留學生組成暑期回國 訪問團。但留學生中事實上分為三派,分別為親中共派、親國民黨派及台獨派,

具體的行動方式在本階段最為顯著者即為組織或介入各大學中的同學會。原 先在日的台灣留學生即有一聯誼團體為「中華民國留日同學會」,該團體主要為 中華民國政府所支持,故經常舉辦節日慶祝活動及定期招募留學生組成暑期回國 訪問團。但留學生中事實上分為三派,分別為親中共派、親國民黨派及台獨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