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分享式閱讀教學

一、分享式閱讀教學的起源

分享閱讀(shared-book experience)源自於紐西蘭(New Zealand)之奧克蘭 (Auckland),1970 年代 New Zealand 開始招收母語是土話的 Plynesian 學生,教師 希望這些小孩能和以英語為母語的 Cuacasian 孩童以及其他使用 Maori 語言的孩 子一起上課。針對這樣的問題,學者 Don Holdaway 接受了奧克蘭附近的一所小 學(Richmond Road School)的委託,想要研究出更適當的語文教學方式,以符合當 時多元社會的需要(林佩蓉譯,1999)。Holdaway(1979)觀察親子共讀的方式,

發現父母總是在一個愉快、輕鬆的閱讀氣氛中,逐字閱讀故事,並讓孩子找一找、

說一說故事中的人、事、物,將書中的概念與知識教導給孩子,幫助孩子閱讀與 理解,在這種沒有壓力的閱讀方式下,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因此 Holdaway 將此種親子互動的閱讀方式運用到班級的閱讀情境中,並將這種教學 方式稱為「自然學習班級模式」(natural learning classroom model)或「分享閱讀 經驗」 (林佩蓉譯,1999;原著 Fisher, 1991/1999)。Holdaway(1986)將「分享 式閱讀教學」應用到教室中教學,這個模式包括:示範、參與、練習或角色扮演、

成果發表四個部分,讓孩子一定要經歷整個自然學習的週期。茲說明如下:

(一)觀摩示範

這個階段是先由教師透過自然活動示範學習內容,學童是觀察者和聽眾去做 觀摩和模仿學習過程,學童藉著觀察教師的示範,然後產生模仿學習的動機,例 如:朗讀文本、與孩童討論問題、共同書寫等。因此,在此階段,教師必須做出

較正確的示範,讓學童在觀看或聽取經驗的機會時,經由模仿達到學習效果。

(二)參與

在此階段,教師與學童都是參與者,必須師生共同參與討論或操作。而且教 師也要能提供一個開放且輕鬆的發言環境,有技巧的引導孩童參與討論,且能分 享彼此的經驗,然後給予正向的鼓勵與支持,藉由參與學習,以養成學童自我負 責的責任心和提高人際互動的能力。

(三)練習或角色扮演

在此階段,是學習者的學童被允許自律自主的操作練習。在學習上,學童有 充分的學習選擇權,可自由的選擇閱讀材料並操作練習,包括閱讀、朗讀繪本、

聽或說故事、角色扮演等,而教師則是隱形的支持者。學童能在自主的環境下自 主學習,語言能力自然也得以發展。

(四)成果發表

在這個階段裡,經過前面三個階段的練習後,學童從觀察者的角色漸漸發展 成技巧熟練的操作者,學童有機會和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時教師 與學童的角色就開始互換,學生成為示範者,自願發表學習的經驗和成果,而教 師則變成學習者和肯定積極的聽眾。在這個階段,教師必須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 學童成果發表的平台,並且給予稱讚和肯定,有了正向的稱讚和肯定對學童學習 的興趣與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

綜上所述,Holdaway(1986)將分享式閱讀教學分為四個步驟,分別為觀 察示範、參與、角色扮演練習及成果發表,其分享式教學流程可歸納為「分享」

和「操作」兩個階段。透過這 4 個步驟的閱讀教學活動,希望能提高學生參與 閱讀的機會,並促進其口語之發展,然後監控學生閱讀理解,最終達到學生養成 獨立閱讀的目標。

二、分享式閱讀教學的理念

(一)大量閱讀對於閱讀能力之影響

希望孩子有好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奠基於學童對對文章的多看及多讀。我們會 發現一個現象,很常閱讀、喜歡閱讀的人,閱讀能力會越來越好,反之,很少閱 讀或不喜歡閱讀的人,他的閱讀能力就會越來越受到限制。不少的研究也指出學 童字彙的習得多數不是透過學校的教學,而是從大量的閱讀中無意間習得的(引 自王瓊珠,2004,p62-63)。洪蘭認為:「閱讀提供孩子的想像力,而想像力是創 造力的根本。」曾志朗也說:「閱讀帶來人類的好奇與創新,而且閱讀可以活化 人腦,提高思考的能力,更能延長壽命。」由此可見,大量閱讀是擴大一個人生 命視野很重要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根基,「分享式閱讀教學」的 語言活動強調大量的閱讀,在自然學習教室模式中讓學生大量閱讀以獲得書本概 念,發展出自己的閱讀理解歷程。

(二)鷹架理論對閱讀的啟示

鷹架(Scaffolding)的概念源於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Vygotsky)的「近 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鷹架(Scaffolding)理論最初 是由 J. Bruner, G. Ross 和 D. Wood 等人於 1976 年提出(谷瑞勉譯,2001;原著 Lisbeth, 1996/2001),此理論指出,在教室的情境中,教師就如同建築物的鷹架,

扮演著支持學生的角色,當學生的能力增加後,「鷹架」就逐漸的移開,將學習 的責任轉移到學生的身上。維高斯基主張好的教學,是在學生的近側發展區進 行。教師在發展區內扮演支持的角色,藉著社會互動為學生提供支援,視學生實 際參與活動給予回饋,教師支持的範圍由明確到模糊暗示,以幫助學生發展其尚 未成熟的能力。分享閱讀對於初學閱讀的孩子而言、大人的協助等於是提供鷹架 一般,讓孩子有機會閱讀稍微超出他現有能力的讀物,並從中學習書和本文互動 的方式、書本的概念、字音-字形的知識,以及閱讀的樂趣(王瓊珠,2004)。 綜上所述,分享式閱讀教學有別於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分享式閱讀主要透 過大人的協助,以提問、引導,或示範的方式,讓學童在大量閱讀中獲得書本的 概念和基本的閱讀策略,讓讀者可以擴展其原有的閱讀能力。

三、分享式閱讀教學的價值

分享式閱讀教學是讓學童在輕鬆、自然的情境中學習,老師為學童「搭建鷹 架」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除了讓學童喜歡閱讀、養成習慣、理解所讀外,更能 獲得文字概念與書本知識。B. Fisher 就認為分享閱讀的價值在於發展班級的團體 意識、建立班級文化;形成一個每人皆貢獻心力、互相學習的學習者團體;給予 機會讓所有學童感覺是在參與有意義、有興趣的活動,並且有機會與他人共同分 享;促使孩童在一個毫無競爭壓力的學習環境下,因為有安全感,而願意與別人 作更多的分享;給予機會讓所有處在不同階段的孩子,都能繼續發展,成為成功 的學習者等(林佩蓉譯,1999;原著 Fisher,1991/1999)。

在閱讀相關文獻後,茲將分享式閱讀教學的價值整理分析如下:

(一)提升閱讀認知能力

王瓊珠(2001)提到了分享式閱讀能擴增孩童的閱讀量、豐富學童的讀寫經驗。

當孩子聽故事,所接收到的語言是不同於一般的口語語言,從閱讀文字中增加對 字彙的認知和理解,經由分享式閱讀教學與他人的討論、溝通、澄清自己的觀點,

文本的重複閱讀,可增加對內容的理解能力,幫助孩子理解語言發展對印刷品的 概念,知覺到語言有社交的功能(林佩蓉譯,1999;原著 Fisher,1991/1999)。

藉由成人搭鷹架的帶領與學童共讀一本書,學童於是有機會去探索書的構 造、內容,去試驗閱讀的方法和概念的運用,去發現書能帶給個人什麼意義和樂 趣;從接觸、理解到感受知識,學習的專心度會更持久,而學習的能力和效果都 會較好(教育部,2001)。

(二)主動建構意義

柯華葳(2006)則指出:學習閱讀的歷程中,先有人示範,透過記憶與模仿 學習;之後,從文字符號中讀出字裡行間的意義,最後才能讀出自己的感受和詮 釋,形成自己的知識。Vygotsky 認為(谷瑞勉譯,1996/2001)知識的產生應該是 源自於社會文化歷史的脈絡之中,是來自於人與人的互動而建構出意義的,而他 所提出的「近側發展區」也提到了經由成人或同儕的協助能提升學童的學習理解 能力。

在分享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便是提供引導與協助的角色,師生藉由討論 與對話和閱讀文本產生互動,變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並分享多角度的詮釋、傾 聽不同的想法,能促進思考,進而主動建構意義。

(三)提升學童的閱讀動機和增進閱讀興趣

透過閱讀分享能提升學生的閱讀動機,常用的技巧就是要孩童思考自己的問 題答案或是跟旁邊的同學討論,讓孩童從外在的動機轉換為內在的動機(Fisher,

1990)。王瓊珠(2001)也指出「分享式閱讀」確實能夠提升學童對閱讀的樂趣,

因此教師應給予學生成功的機會,一旦成就感產生了,學生的自信心自然就能增 進了,如此可讓所有處在不同閱讀階段的孩子,都能成為成功的學習者。

Cambourne(1988)認為在下列的情況,能引發學習者的興趣:1.活動對個人而言 是有意義的;2.當個人覺得有成就感;3.當個人認定這些經驗是正向、值得肯定 的。給予學生成功的機會,有了成就感,兒童自然就能增進信心,給予機會讓所 有處在不同閱讀階段的孩子,都能繼續發展,成為成功的學習者,使每一個孩子 都能發展並內化個人的學習風格(林佩蓉譯,1999)。

(四)增進人際的互動

透過分享閱讀,讓學童與教師和同儕之間形成一種愉快、友好的溝通氛圍,

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若學童能與其他人或同儕進行友好、成功的互動,在 互動中學習傾聽與理解別人的語言和觀點,並能嘗試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疑問和 立場,不僅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也能增進人際間的互動。又分享閱讀在討論的 過程中,藉由與他人的互動,反省自己的思考,清楚檢閱自己的想法,也透過批 判性的對談,帶出閱讀中的思考。閱讀除了獲得知識外,更能培養情緒管理、溝

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若學童能與其他人或同儕進行友好、成功的互動,在 互動中學習傾聽與理解別人的語言和觀點,並能嘗試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疑問和 立場,不僅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也能增進人際間的互動。又分享閱讀在討論的 過程中,藉由與他人的互動,反省自己的思考,清楚檢閱自己的想法,也透過批 判性的對談,帶出閱讀中的思考。閱讀除了獲得知識外,更能培養情緒管理、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