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第五節 分享

一、 分享的頻率

依照研究對象「分享」的方式,將「分享」行為歸納為二種:第一、研究對 象在觀看手機的同時,將手機分享給身旁的人一同觀看,本文稱之為「分享觀 看」;第二、將手機觀看的內容,以即時通訊、電子郵寄、上傳至社群等方式,分 享予特定對象、群體,本文稱為「分享內容」。

針對研究對象之分享行為次數整理如下:

單位:次 對象一 對象二 對象三 對象四 對象五 對象六 總計 頻率

手機觀看行動數 25 23 19 18 21 20 126

分享觀看 0 1 1 2 0 0 4 3.17%

分享內容 0 1 1 3 0 0 5 3.97%

表格 19 行動間手機觀看分享次數一覽表

研究資料中,「分享觀看」紀錄僅有四次,分別是研究對象二將在 Facebook 上看到的寵物新聞照片,分享給駕車的母親及坐後座的姊姊;研究對象三與駕車 的男友分享剛收到的 LINE 訊息內容;研究對象四與丈夫分享女兒的照片、以及 拍攝女兒的照片給女兒看,共四次紀錄。

以上四個「分享觀看」之情境,有二個共同點,第一是於搭乘「私家車」時 發生,第二是分享對象為個人較親密的家人、伴侶。

而呼應本章第二節討論時指出,搭乘「私家車」行動時,觀看手機的情境會 更具互動性,增加了與同車者的互動(家人/伴侶),彼此的談話也可能帶動手機 觀看,並彼此分享。而這也回應第二個共同點,「私家車」大部份是由家人、伴侶 駕駛,研究對象才願意將手機交到對方手中分享觀看,揭示自己觀看內容的意願 也因此較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另外,透過即時通訊、電子郵件、上傳社群等方式將內容分享給他人觀看的

「分享內容」,在研究資料中共計有五次紀錄,分別為:研究對象二透過

Facebook 打卡並上傳演唱會照片跟社群朋友分享;研究對象三以 LINE 分享旅遊 網頁討論蜜月旅行;研究對象五是以 LINE 分享高速公路塞車的新聞給丈夫、拍 攝女兒照片傳給丈夫與媽媽看等,共五次紀錄。

相較於「分享觀看」需將手機展示於他人面前,「分享內容」的對象與方式則 較無侷限,研究對象二透過上傳照片至社群分享給所有社群裡的朋友,該分享的 散播效果以及曝光量遠遠超過只分享給身旁的親友。然而,也承接本章第四節所 引述研究對象二的訪談內容,她重視要上傳的照片與文字表現,她希望社群中的 人認同她的美感,並且評估可能獲得的回應,在照片分享出去之前,還得經過挑 選照片、編輯文字、照片美化的準備過程,直到調整成她認為足以代表個人形象 與美感的照片,才願意分享至社群。

二、 分享小結

由於手機觀看的內容限縮於手機螢幕之中,且內容具有隱私性質,不像其他 具有外顯特質的手機吊飾、造型手機套、鈴聲…等物件可直接以外觀造型來建立 個人特性。但是透過觀看內容的「分享」,也是傳遞個人形象特色的方式之一。

研究對象二於演唱會後在 Facebook 打卡分享照片,她自述分享前費心的準備過 程:

「要找到適合打卡的照片,要挑選剛拍的照片,然後需不需要電修一下,要上傳 的文字、圖片我會希望不要太普通,希望別人覺得我有美感,也希望看的人知道 我想表達的意思,所以文字要好懂又有點特色,但也想好如何寫朋友會比較有興 趣」

雖然只需要上傳一張照片,但為了確保分享至社群的照片符合自許的個人形 象,她拍攝多張照片以從中挑選,並透過手機影像編輯軟體,調整成她認為足以 代表個人形象與美感的照片,才願意分享至社群,顯示出她對分享內容與自身形 象代表性的高度重視,透過手機觀看內容的分享,展現個人特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內容分享」為研究對象保留了一段緩衝時間,在向社群 曝露私我之前,還留有可以思考、猶豫、美化、加工的私藏時刻;而這段安全距 離,提升了分享者掌握分享結果的機會,也提高了分享的意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