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到家中,它伴著人們經歷一整日不間斷的空間移動。而且手機觀看也讓大千世界 的資訊盡收眼底,在人們手上、眼中的是不斷更新的資訊、影像,讓人不只是在 身體空間上達成流動的需求,更是連眼中的觀看都有流動不息的體驗。

同時,手機觀看也是種私人的觀看,手機通常是私人物品,不像電視要跟家 人共享使用,也因為手機螢幕的大小較適合一個人觀看,觀看內容也較不容易被 人看到。也就是這種私藏的觀看,同時聯繫著外在流動的世界資訊,也能讓人穿 梭於空間的流動中,「手機觀看」即是以這樣的方式實踐現代化的流動藏私。

第三節 相關研究的觀點

Williams「流動的藏私」被國內外學者應用於探討隨身聽、手機、行動電視 等研究中,相關研究觀點檢閱如下:

一、 「公」 、「私」空間界線模糊

「流動的藏私」所描述的是身在家中卻可擁有流動於外的生活體驗,也同時 呈現了空間屬性的衝突感。家庭,通常被視為私人的封閉空間,而流動於外的社 會體驗,則應該在開放的公共空間中才能擁有,如果將外界的流動帶進家中也就 是這兩種空間的融合,或稱兩者之間的界線模糊。「公」、「私」空間界線模糊的概 念常被學者引用於相關研究之中。當人們在家觀看電視,電視將世界各地的資訊 帶進家中,讓人在家中觀看電視,即可獲得有如身處於流動世界的體驗,電視讓 外面世界的特定影像及聲音進入特定空間,使得公共與私人空間結合(Groening, 2010, p.1333)。

而汽車則是讓個人或家庭,能夠離開住所,馳騁於公共空間之中,奔向城市 的每個角落;而且,汽車內也是封閉的私人空間,隔離了外在環境,駕駛者只要 在符合交通規範的原則下,即可隨意奔馳,享受流動於公共空間的自由自在

(Moores, 1993)。而前文曾引述 du Gay 等人(1997)的隨身聽文化研究,該研 究指出隨身聽的可攜帶性,將私人化的樂趣(獨自聆聽音樂)帶進公共空間裡進 行,自由地在路上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獨自享受,不與公眾分享,私人娛樂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進了公共領域。而這些例子都顯示出「流動的藏私」如何模糊了「公」、「私」空 間彼此的界線。

而何謂「公」?何謂「私」呢?

文化研究學者視空間的「公共」與「私人」可依「實質性」和「象徵性」來 進行劃分(du Gay et al.,1997/霍煒譯,2003)。

直觀的以「實質性」來進行劃分,是種很容易的分辨方法,以有形空間進行 判斷,該空間非私人所擁有,且由眾人所共同使用的實體空間,即可被歸類於

「公共空間」,例如:辦公室、火車站、政府機構、公園、市立美術館、法院、學 校…等;反之,私人所擁有、不為眾人所共用的空間即為「私人空間」,例如:

家、房間、私人轎車內。

然而,空間的「象徵性」則是以無形的空間屬性來判斷,或以事物的屬性進 行分類。如果該事物是公眾性議題、與眾人事務相關者,則象徵性屬於「公共」, 例如:國家機構事務、社會經濟、政治法規、工作領域…等,而這些公共事務的 象徵也是理性的、集體的、公開的;如果該事物屬於個人的、情感的、家庭事務 相關的,即屬於「私人」。

雖然,學者為「公」與「私」空間提供了「有形」與「無形」的定義方式,

但現代社會中,「公」與「私」的辨別卻又越來越複雜。每個人對空間是「公共」

或「私人」的判斷都會一樣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對於在外工作一整天的疲勞 上班族來說,回到家裡坐在客廳中便是令他自在的私人空間;但對於正值叛逆期 的青少年而言,客廳是與家人一起使用的空間,還要面對父母的嘮叨、觀看電視 節目的限制、被指派做家事…等,雖然身處於家裡,但卻是接近公共空間的感 受,這也顯示出空間屬性「實質性」與「象徵性」的不同。客廳的實質性,屬於 家的一部份,私人所擁有,是「私人」空間的一部份,但對青少年「象徵性」的 感受,卻又有「公共」的不自在感,從此可發現,空間的屬性在特定情境下,也 是由個人所判斷與詮釋。

除了電視、汽車、隨身聽,學者也認為,手機同樣帶來了「公」、「私」空間

(Hjorth, 2005a & 2006)。而香港學者以另一個角度切入,原本只能在家裡進行 的私人電話,自從手機問世後,在公共空間中也可以隨時隨地接聽私人電話,而 在公共場所使用手機時,大聲的聊天、手機鈴聲大作等不良的手機使用行為,也 都是讓「公」與「私」界線模糊的表現(Wei & Leung, 1999)。

而當現代人從講手機,進入到觀看手機,「公」、「私」界線的模糊也將更顯

英國學家 Moores(1993)的研究以文化地理學角度談「流動的藏私」,探討

「觀看電視」與「團體認同」的關係。該研究中,以英國廣播電視台(BBC)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Gay et al.,1997),因為即便人身處於公共空間,只要戴上隨身聽,就有如與外界 隔絕,不會聽到路人的對話,路人也無法知悉你耳裡正在聆聽的音樂,將個人從 環境中脫離。而本研究認為,此舉其實也是種表達團體不認同的方式,戴上耳 機,聽著隨身聽裡的音樂,將自己從環境中抽離,也免去與環境主動(主動攀 談)、與被動(被攀談、聽到別人談話或不悅的環境音)的互動需要。

而當人們在「手機觀看」的時候,將自己的視線及思緒投入手機螢幕,觀看 著手機裡的影片或訊息,避免與旁人互動或眼神交集,便可以忽視身旁的一切,

將自己於環境或群體中疏離。而且,觀看手機的這個動作本身,在旁人看來,也 有表達不想參與團體互動的觀感,例如:為了工作上與客戶的應酬,被迫參加自 己覺得無聊的聚會,不情願地坐在餐聽裡,只好拿出手機觀看有趣影片或與好友 傳送訊息,將身旁的應酬文化與自己的關係降到最低,而旁人也會感受到這一直 在觀看手機的動作,是在表現著不耐煩或拒絕參與的態度。

然而,「手機觀看」卻同時也可以是一種團體認同的方式,透過「手機觀看」

與另一群人產生關係。在本研究第壹章曾提到,觀看是人們用以與社會事物產生 關係的方式(Sturken & Cartwright, 2000/陳品秀譯,2009),透過手機觀看,

人們與遠方的事物連結,例如:手機觀看著朋友的 Facebook 動態、追蹤偶像的 粉絲團、收/發公司的電子郵件、向家人傳送訊息…等,與自己所喜歡或是感興趣 的人、事、物保持連結,將視線投入手機,也投入自己對特定團體的認同。

從以上二個角度來看,手機觀看一方面可表達對團體的不認同,將自身從週 遭環境中抽離;但同時也是透過觀看將自己融入特定團體的方式,與自己所認同 的對象建立關係並保持聯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三、 社交生活的維繫或撤退

「流動的藏私」讓人類的社交生活戲劇性的撤退到私人環境裡了(Moores, 1993);手機這類型的現代化科技,除了提供人類與世界連結的方式,也同時提 供了孤立於世界的機會(Groening, 2010)。

學者 Hjorth(2004)研究中指出,許多學生認為手機的好處是讓他們與朋友 維持友誼,特別是能夠隨時隨地被朋友找到,並且便利的朋友相約見面。而這種 希望自己總是能被朋友、家人或同事所聯繫的狀態,被學者稱為手機所帶來的

「永恆的聯繫」(Kats & Aakhus, 2002)。不論是想要聯繫他人,或是被他人聯 繫,都因手機而變得隨時隨地可能(曹家榮、黃厚銘,2011)。而當智慧型手機 問世,智慧型手機的 App 及行動網路功能建構了一個新的平台,讓使用者們能夠 透過它進行社交行為、工作,甚至是政治參與,讓人能夠更快速、方便地聯繫溝 通,成為他們與朋友維持關係及友誼的方式(Watkins, Hjorth & Loskinen, 2012);另外,朋友彼此用手機傳送簡訊,即時分享生活中的點滴,也創造出一 種「共同在場」(co-presence)的感受(羅紓筠,2008),雖然實際上並非處於 同個空間,但卻有如彼此參與對方生活的感受,讓朋友之間更緊密連結。

手機一方面讓人們的社交生活變得更緊密、更即時,但另一方面卻也創造了 人與人相處之間的屏障。手機成了現代人逃避都會生活中高度刺激的手段,降低 了現代人的社交負擔(Groening, 2010),經由過濾來電,手機提供了選擇性的聯 繫,選擇性地接聽特定對象的來電,不論是家人或同事,手機隔離了部份人們不 想接受的聯繫;在需要的時候,讓自己與朋友保持一段距離,讓人們的社交生活 向後撤退到私人裝置裡,有如向內撤退一般(Moores, 1993)。

而手機這種既連結又隔離的狀態,滿足了現代人崇尚流動的自由,卻又想保 有安全感的需求(曹家榮、黃厚銘,2011),要不是手機能夠為現代人築起一道 隔離外在聯繫的屏障,手機也不會像現在如此受到人類歡迎(Groening, 2010)。

不論是手機所強化的社交聯繫,或是讓人向內撤退到私人裝置之中,「手機觀 看」是否更深化了上述兩種狀態?手機觀看的同時,是在建立及維持人與事物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關係,不論觀看的是朋友的相片、社群貼文或是訊息的閱讀與傳送,手機觀看隨 時隨地進行的可能,讓社交維繫比以前更加即時、緊密;而透過觀看朋友間分享 的影像、照片、資訊,觀看後所產生的情感意義,也或許能讓「共同在場」的感 受更為強烈。

然而,手機觀看少了語音溝通元素、幫助避免面對面時的社交舉止,手機觀 看也為人們與世界保留了一個舒適的安全距離,觀看者可以獨自、有選擇性、不 讓別人參與的狀態下進行觀看,而這時的手機觀看就又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保持 更多的距離。而同樣的,拿起手機觀看的動作本身,也在觀看者與環境之間劃出 一條界線,請勿打擾,又是一個成功的社交撤退。

四、 個人特性的展現

在公共場所戴著耳機聽音樂,在公共空間享受私人樂趣,那如果每個人都在

在公共場所戴著耳機聽音樂,在公共空間享受私人樂趣,那如果每個人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