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數概念的迷思概念與錯誤類型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分數概念的迷思概念與錯誤類型 分數概念的迷思概念與錯誤類型 分數概念的迷思概念與錯誤類型 分數概念的迷思概念與錯誤類型

基於上述,分數因不同的情境而有不同的意義、不同的表徵,具有複 雜、多重的特性,而分數概念的發展又具有層次性,故學習分數必須循序 漸進,當前面的分數概念未具備,要學習高一層的概念就愈形困難(Gagné, 1997)。因此分數的學習常讓學生產生許多的困難和迷思。

一、分數概念的迷思概念

建構論者認為學習者是動態的、主動的,並非被動接受,透過調適外 在事物,反應出一種結構化、序列化、可預測的行為。學習包括使用新訊 息、組織、重建學習者已有的概念和架構,並建構自己的知識和認知架構,

但當學習者以既有的經驗去建構知識時,就可能產生迷思概念(湯錦雲,

2002)。因學生的知識是自行建構,若其先前知識與正統概念有所落差,則 會影響思考過程,形成錯誤概念(張鳳燕,1991)。Ginsburg(1977)認為學 生學習數學會用過去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建構自己的數學意義,當這個意 義是錯誤時,就形成了迷思概念。而這個錯誤概念的產生,可能來自日常 生活經驗,或學生對老師教的一知半解(呂溪木,1983)。因此迷思概念 意旨學生自我建構的知識或概念,無法為現行知識或概念所包容時,導致 影響學習的困難,亦可稱為迷失概念或錯誤概念(陳和貴,2002)。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與譚寧君(1992)等學者認為迷思概念具有下列 幾項特性:

(一)個別性、規律性:個人的迷思概念具有相當的系統性,並且是個人獨 有的,藉由一連串的觀察,就可找到理論加以解釋。

(二)非正統性:與專家知識有相當的差距。

(三)穩定性、普遍性:迷思概念具有根深柢固、不易改變及普遍發生的特 性,即使不斷的提醒、解說,仍是不斷出現。

(四)歷史性:所發生的迷思概念在以前學童本身也曾發生過。

(五)思考性:迷思概念可能因不正確、不成熟的推理、思考所造成。

(六)不完備性:很多的迷思概念是因為對問題的思考不周全所造成。

而迷思概念的成因,歸納學者們的看法有(呂玉琴,1994;鄭昭明,

1993;Davis, 1990;Resnick, 1987;Resnick & Ford, 1981): (一)日常生活的錯誤印象:兒童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文化所影響。

(二)架構憶取的錯誤:選擇了錯誤的架構或將某些概念過度類推到不適合 的規則。

(三)二元逆轉:以過去學過的問題來處理新知識。

(四)同化範型:受視覺刺激的熟悉度所影響。

(五)正式、非正式的教學影響:因教師的教法與教學相關知識、教科書不 當的描述或插圖的誤導所影響。

(六)遺忘或解除公式的限制條件,導致錯誤規則的產生。

(七)對相關知識不足所產生。

(八)語言的不正確或含糊所導致。

(九)以不完全的算則而遭遇僵局所產生的解題方式。

分數概念在數學或自然科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分數概念過 於抽象又難瞭解,分數的迷思概念若不能獲得適度的解決,對日後的分數 發展將有深大的影響;進行抽象符號的分數運算時,學生若不能充分瞭解 分數運算的規則和過程,就容易產生分數概念的錯誤。茲整理國內外有關 分數迷思概念之相關文獻,說明如下:

湯錦雲(2002)指出國小五年級學童普遍存在的分數概念與運算的迷思 概念成因有:

(一)缺少完整的先備知識:把適用於小數的方式(每一單位長分成 10 段)

運用在分數、將部份-全部的概念運用於數線上。

(二)使用不當的數學規則:用乘法觀念處理分數加法。

(三)學習知識互相干擾:將整數算則運用到分數加法,而有分子加分子、

分母加分母的情形。

(四)兒童採用兒童法:使用整數、數數或疊加的方式處理手邊的問題。

(五)無法將概念與運算聯繫:只懂得學習規則和解題訣竅。

(六)對試題用語不瞭解:如因受語言次序或部份-整體影響而導致在數線上 標出錯誤的分數。

(七)忽略問題情境:

湯錦雲(2002)認為學生在分數概念表現較容易出現的錯誤類型有:

(一)單位量的指認:如在 12 顆蘋果中,將 4

1 的蘋果圈出來?學生的答案將

4 顆一圈,再從這 4 顆中圈出 1 顆。原因在於忽略了給定的單位量。

(二)部分-全部的區分:如在 12 顆蘋果中,將 4

1的蘋果圈出來?學生的答案

每 4 顆一圈,每一圈是全部的 4

1。原因在於沒有部分-全部的概念。

(三)數量的觀念:如小明的 5

1誤認為小明是 5 1,或

3

1誤認為 3 1元。

(四)分數數線觀念:如將數線分割點誤認為間隔數。

(五)題意的瞭解:題意不明白,以猜答方式作答。

(六)等值分數概念:無法將 3 2化成

12 8

而在分數加減法運算上易出現的錯誤類型則有:

(一)帶分數的錯誤:帶分數假分數互換的錯誤。

(二)向整數借位的問題:向整數借 1,最後計算忘了減 1。

(三)分數加減法運算錯誤: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

(四)整數運算錯誤:5 減 2 等於 4。

(五)通分與約分錯誤:通分後,分子不變而進行運算。

陳和貴(2002)歸納出學生錯誤的分數概念有:

(一)學生不將分數看成一個數或認為分數不是數。

(二)不瞭解部份/全部的分數問題。

(三)指認單位量有困難:可分為三類,忽略給定的單位量、受分子的控制、

受分母的控制。

(四)易將數線問題看成部份/全部的分數問題。

(五)受自然數的影響,在比較分數大小或等值分數時易產生錯誤。

(六)不同試題變數影響學生在數線上的分數表現。

(七)解題時採用學童法或初學法。

在學生分數計算錯誤類型上歸納出:

(一)不瞭解分數意義。

(二)不會使用等值分數的規則。

(三)不會應用通分、分數轉換成假分數。

(四)不清楚分數計算的規則和過程。

洪素敏(2002) 分析相關文獻及自身學經驗,將學童的迷思概念分為:

(一)等分觀念薄弱:忽略分數是要對整體進行等分割的活動。(林福來、黃 敏晃、呂玉琴,1996)

(二)忽略單位量:原因在於學生未真正瞭解分數的意義。(楊壬孝,1988;

洪素敏、楊德清,2002;楊德清、洪素敏,2003)

(三)受整數基模的影響,視分數為兩個獨立的數:進行離散量分數問題、

比較分數大小與尋找等值分數受整數基模影響而產生錯誤。

李慧鳳(2005)綜合國內外學者專家的研究,認為影響學生分數概念學 習有:

(一)分數的意義:在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

(二)單位量的指認:處理部分/全部、子集/集合或分數問題時,忽略給定的 單位量、受分子控制、受分母控制。

(三)等分概念:容易未注意分割後的每一塊或每一堆是否相等。

(四)數和量的觀念:缺乏數與量的辨識能力,認為只要有數字都可以進行 大小比較,忽略單位的存在。

(五)分數數線的觀念:忽略數線上的參考值,易將數線當作 1 個單位量。

(六)等值分數概念:缺乏彈性思考的能力,導致不易在不同表徵系統間做 彈性轉換。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學生的分數迷思概念相當多樣,這可能 因為分數具有多重意義而不易瞭解所導致;由於分數是一個複雜的概念,

學生若不能真正瞭解分數的意義,就會導致產生許多迷思概念和錯誤類 型。而且學生建構出來的迷思概念通常相當固執,即使精心設計的教學也 難以改變,所以教學者在教學歷程中,分析、診斷學生數學概念的迷思、

計算過程的錯誤類型,並糾正學生錯誤的想法,才能幫助學生發展更正確 的概念系統。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