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主題為以具象化教材進行五、六年級學生分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本章之內容為相關的文獻探討,藉此整理國小分數課程的內涵,補救教學實施成 效、策略與原則、具象化教材…等相關文獻,以幫助研究者設計適合數學低成就 學生的教材內容。本章節共分四節:第一節、數學學習低成就生的學習與特質;

第二節、數學補救教學;第三節、分數的補救課程;第四節、以具象化教材為數 學補救教學之成效。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數學學習低成就生的學習與特質

本節對於數學學習低成就生之界定與特質,研究者將其分為三部份說明,分 別為:一、數學學習低成就生的界定;二、影響數學學習低成就的因素;三、數 學學習低成就學生的特徵。茲分述如下:

一、數學學習低成就生的界定

補救教學對象為低成就學生。低成就在英文上有兩種意義,一種為成就低落 (low achievement),另為低成就(under achievement)(楊坤堂,1997)。諸多學者對 於對「低成就學生」的界定為:智力正常,但其實際的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能力 水準(張新仁,2001)。近期對於補救教學受教對象的界定分為三類,分別為:1.

學生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應有的能力水準。2.學生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 於其班級平均水準。3.學生學科成就不及格,且其學業成就表現明顯低於其他學 生許多者(張新仁,2001)。曾意玲(2009)認為,數學學習低成就的定義是指學生 個體智力正常,但是可能因為個人因素,如數學運算能力較低、計算能力較差、

不容易理解題意…等;或環境因素,如家庭學習氣氛不佳、社經地位背景、數學 學習動機、文化刺激不足…等,導致學生的數學能力低落,個人數學成績表現不 能達到數學能力該有的水準。教育部(2006)所說之學習成就低落學生(受輔學生),

包含:原住民、身心障礙、外籍配偶子女…等。

10

由上述定義來看,數學學習低成就生的定義為學生實際之表現,因為個人,

如:數學運算能力差、不理解題意;家庭,如家中學習氣氛不佳;學校,如缺乏 適當課程;社會,如社經地位差…等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導致其數學學業 成績比預期水準低落者。本研究中所指的研究對象為參加「補救教學」專案的五、

六年級學生,參加此專案的學生皆經由線上診斷測驗,確定為需補救之對象。

二、影響數學學習低成就的因素

唐淑華(2013)指出,影響學生學習低成就的心理因素有兩方面,一為內在因 素,其為學習者個人的生理與心理方面的因素,涉及個人內在歷程,另一方面則 為外在因素,包括學校、家庭、文化。其中,內在因素中,曾意玲(2009)認為,

數學學習低成就學生由於長期的學業成績低落,因此在數學學習上產生學習的無 助感,導致他們缺乏學習的動機與積極努力的態度。黃雅婷(2009)指出,學生自 信心的多寡,也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外在因素中,張福松(2010)認為包含學 校因素,如行政教育、教學設備、教學目標…等;社會因素,如社會意識形態、

價值體系、教育政策…等,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因素。因此一個有效的學習者,

在這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兩方面上皆須善用。

洪儷瑜(2005)指出,低成就學生學習成就低落的原因,大致可分成三種,分 別為個體因素、環境因素、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之因素。其中個體因素乃 是因為生理障礙而導致學習低落的原因,例如:學習障礙、智能障礙、感官障礙、

情緒障礙、注意力缺陷與過動等,環境因素大多是因為缺乏學習機會、動機、基 礎、文化殊異、社經低落、問題家庭等因素所產生,當兩者交互作用時,若無法 於關鍵時刻發現,並適時給予補救教學,使學生於學習上一再挫折,就容易產生 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降低其自信心因而放棄學習(洪儷瑜,2005)。

如圖 2-1-1:

11

圖 2-1-1:學習低成就原因

資料來源:引自洪儷瑜(2005)。學習輔導。載於鄔佩麗(編著),輔導與諮商心理學(頁 377-409)。

台北市:東華。

綜上所述,影響學生數學低成就的原因主要分成兩種,1.個體因素,即內在 因素,如自信心不足、缺乏學習動機。2.環境因素,即外在因素,如家庭因素、

學校因素、社會因素。本研究為避免低成就學生因此而造成數學學習低落,將補 救教學分數具象化教材依據分年細目由淺至深的原則編製題目,從低年級的題目 開始進行教學,以增進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動機。

三、數學學習低成就生的特徵

低成就學生很明顯的問題在於學業成就表現落後同儕許多(陳淑麗、宣崇惠,

2014)。許多學者對於低成就學生的特徵也有所探討(張新仁,2001;陳淑麗、宣 崇惠,2014),茲將所蒐集到的文獻依時間順序整理,作為本研究之參考。如表 2-1-1:

12

表 2-1-1:數學學習低成就學生的特徵 研究者 年代 學習低成就學生的特徵 邱上真、

詹士宜、

王惠川、

吳建志

1998 將數學學習低成就學生的表現特徵分為七點:

1.理解數學概念有困難。

2.使用不正確或不合適的解題策略。

3.對於基本的運算事實不熟悉。

4.計算速度慢。

5.運算效率差。

6.運作記憶差,無法處理複雜的問題。

7.學習數學有焦慮感,沒有信心。

張新仁 2001 將其分成學業表現與日常行為表現兩部分:

1.學業表現

(1)在測驗的表現上,呈現低的基本作答技巧。

(2)學業成績表現較差。

(3)在閱讀或數學的程度比一般的學生來得低。

(4)被留級或有學業方面的挫折。

(5)經常找藉口不交作業或遲交,或向同學拷貝作業。

2.日常行為表現

(1)依賴性重,需要家長或教師的特別注意。

(2)對於有興趣的科目或課程,有優異的理解力及記憶 力,並有固著的傾向。

(3)容易分心,不易專心及努力工作。

(4)學習態度不佳、缺乏動機、恆心。

(5)在自我或社會性的控制適應部分,有些困難。

(6)在學習部分,需要比其他同學更多的時間。

13

(7)不喜歡學校及家庭作業。

(8)習慣性的遲緩以及較低的出席率。

(9)家庭提供較少的支持。

張福松 2010 數學學習低成就生在學習行為的特徵有四:

1.記憶力差。

2.注意力不集中。

3.語言及閱讀能力需要加強。

4.學習動機低落。

陳淑麗、

宣崇惠

2014 將其分成學習特質與情緒行為特質兩部分:

1.學習特質

(1)專注時間不長、易分心。

(2)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

(3)基礎能力弱、學習速度慢。

(4)學業成就動機低落。

2.情緒行為特質 (1)低自我概念。

(2)情緒困擾。

(3)社會適應不良。

由中發現,關於數學學習低成就學生的特徵,可歸納出三點:1.缺乏學習動 機:低成就學生由於長期的學習挫敗、學業成就低落,導致學生習得無助感,因 而降低其數學學習動機,不喜歡學校及家庭作業因而有不交作業、遲交、上課專 注時間不長、易分心等行為出現。2.缺乏理解能力:當學生理解力較差時,於數 學概念的理解上有困難,導致數學基礎能力弱、學習速度慢,因此學生於語言及 閱讀能力上皆需給予加強。3.缺乏自信心:低成就學生由於學業成績低落,導致 其對於學習數學有焦慮感、沒有信心,更認為自己無法獨自完成解題過程。

14

由於數學低成就學生能力皆不同,在身心各方面上皆有個別差異,導致學習 成效有所不同。本研究將分數具象化教材依據分年細目由易至難鋪成題目,降低 其學習挫敗感,增加低成就生數學學習成功的機會,以提升其學習動機;搭配具 象化教學活動,將抽象化概念予以視覺化、多樣化呈現,利於低成就學生學習概 念理解;透過具象化教學後,讓低成就學生逐步練習數學運算與解題技巧,降低 其數學焦慮感,提升其自信心。

15

第二節 數學補救教學

本節對於補救教學之相關知識與研究,範圍甚廣,研究者將其分四部分說明,

分別為:一、補救教學的內涵與歷程;二、補救教學適用之教學策略;三、補救 教學之設計原則;四、補救教學實施之成效。茲分述如下:

一、補救教學的內涵與歷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核心課題之一,便是以「確保學生學力品質」、「成就 每一個孩子」為目標,教育部積極推動補救教學方案,無非是希望教師能積極關 注學生學習各階段之困難,並給予合適之補救教學,當學生學習動機提高,便願 意主動學習,降低與同儕間之學習落差(教育部,2014a)。

張新仁(2009)指出補救教學為一種「評量─教學─再評量」的循環歷程。其 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 1.轉介過程:分成篩選個案、蒐集資料、初步診 斷、家長參與四部分。2.正式評量:評量資料包含學習困難報告、教室觀察記錄、

醫生診斷書、同儕互動關係及心理評量。3.教學:當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部分後,

設計一套符合低成就學生之教學課程以進行教學。

唐淑華(2013)指出補教教學的具體工作,包含:1.運用多元評量方式以正確 診斷學習問題:補救教學的第一步乃是正確的診斷問題所在,而越精確的診斷,

越能給予低成就學生有效的協助。2.提供適性與多元的學習材料:補救教學的實 施課程,教師應該考量學生不同特性與需求來選用合適的教材。3.運用適性多元 的教學方法:分為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關於臺灣補救教學相關政策之補救項目,茲將所蒐集到的文獻依時間順序整 理,作為本研究之參考。如表 2-2-1:

表 2-2-1:臺灣補救教學相關政策一覽表

年代 計畫名稱 主要補救項目

1996 教育優先區 補救項目主要為輔助原住民及離島地區學

16

17

補教教學作業要點 2014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配套措施 之國民小學及國民 中學補救教學實施 方案

針對一般學習扶助學校、特殊學習扶助學 校,進行補救教學,主要目的為提升教育品 質、落實社會均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淑麗、宣崇惠(2014)。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 (頁 6-7)。臺北市:

心理。

由中發現,從 1996 的「教育優先區」至 2014 的「補救教學」方案,受教對

由中發現,從 1996 的「教育優先區」至 2014 的「補救教學」方案,受教對

相關文件